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09 09: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

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学情分析

1、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本班共有学生18人女生10人男生8人。本班学生单就数学学科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优生少。班上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思维灵活的学生少,聪明而又稳定的学生就更是屈指可数,从三年级为数不多的几次测试可以看出。学生成绩上下飘忽不定,即便是优生,也缺乏周密细致的思维和应考能力,考试成绩总是差强人意。二是习惯差。班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学生较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差,时不时地拖欠作业。家里也无人管理,还有班上学生整体的书写能力也欠佳。总的来说,就是学习习惯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优转差促使班级的数学成绩整体提高。 2、奋斗目标

(1)力争使全班学生都能不同层次的掌握本册教学内容。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自觉完成作业等习惯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学期末成绩达学校规定标准。 3、实施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书写。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5.组建数学学习兴趣小组要求优生每天解决2道与本册知识相关的思考题并留出时间集中讨论、讲解促使优生掌握一些科学、灵活的解题方法。 6.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组织互帮互学。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取得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与家长一起共商对学生的教育良策。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进度

周 次 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计划课时 实授课时 17 18 19 20

整理与复习(一)——3课时 五、周长————————5课时 交通与数学—————1课时 六、除法————————9课时 七、年、月、日—————4课时 时间与数学(一)——2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2课时 八、可能性———————2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1课时 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乘除法(4课时)1小树有多少棵(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P2-3 二、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先观察P2这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

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二)、探索方法。

1、小组讨论算法:让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 再说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将学生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对正确的方

法均给予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2×3=6与20×3=60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试一试: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然后反馈结果,再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横行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发现,只要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理解与应用:组织学生练习并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P3上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P3上的第3题:先让学生看懂图,再理解题目中每一问的意思。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3、数学游戏:通过P3的游戏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20+20=60(棵) 2×3=6 20×2+20=40(棵) 20×3=60(棵) 答:小树有60棵。

七、作业:1、复习P2、 P3。 2、预习P4、 P5。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能充分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2、需要多少钱 (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 二、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交流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先观察P3这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球要多少钱?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要多少元?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球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要多少钱?用50元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探索口算方法。

1、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⑴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12×3=

然后,学生尝试计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⑵全班交流算法。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口算法: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12×3就是3个10 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3: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泳圈是30元,我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6元,一共要36元。

生4:可把12看成4×3,这样12×3就变成了4×9=36(元) 生5:12×3=6×2×3=6×(2×3)=6×6=36(元) ??

以上每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2、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每一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3、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1、2 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3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 2×3=36(元) 10×3=30 12+12+12=36 2×3=6 答:需要36元。 七、作业:1、第7页的2、3题。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多种计算方法,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

3、参观科技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 二、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参观科技馆 , 出示课件“参观科技馆”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思索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学生列出式子后,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再组织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对合理的方法都要鼓励,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3、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第1题,再组织比较上下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独立计算第2题,然后抽几个一位数除整百数、整千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结合图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列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可能会得出“分的人越多,平均每人的块数越少”等结论。 (2)练一练第4题:

这一题是组织学生开展“夺红旗”比赛的游戏,活动的目的是巩固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将准备好的计算卡片或练习纸,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板书设计: 参观科技馆

60÷2=30(人)

2×30=60 6÷2=3 30+30=60 60÷2=30

答:平均每辆车坐30人。 七、作业:复习第10页。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师重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

4、植树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12-13 二、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植树”的图,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让学生拿出小棒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帮助思考 2、与同桌交流方法

3、全班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4、尝试练习

做试一试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几题让学生说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做试一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尝试解答(1)(2)小题,最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3、练一练第3题,这道题一个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都很强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 植树

36÷3=12(组)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答:可以分12组。

板书P11第三题学生所提问题及解答。 七、作业:第15页4、5题。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内容,经过加工将它们创设成为故事情境,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思考怎样做。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课时)

1、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17-18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学会从上面、侧面和正面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听指令搭立体图形: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活动步骤:

1、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示范,让学生明白操作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2、全班按老师的指令,尝试搭出立体图形。

3、组织学生同桌间开展拼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组织学生交流。)

(二)、活动二:通过提问题再现立体图形

活动目的: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活动步骤:

1、师生示范让学生理解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2、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要求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3、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 4、 做练习:第19页的1、2题。 5、 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复习第17、18页。

八、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3课时)

1、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具准备:课件、大米、台秤 五、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教师请三位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称(出示课件)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称,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称的图片。 2、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称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 (2)掂一掂:请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互相说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4)找一找:请学生在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

(6)拎一拎:让学生拎2千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生活中熟悉的物品。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和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做练一练第1、2题(教材第20页) 2、填单位练习:

一个乒乓球重1( );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 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预习第25页。 八、课后反思:

2、一吨有多重(吨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 二、教学目标:

1、

三、教学重点:“吨”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四、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请同学们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一桶油重100kg,10桶油重1吨。 一头牛重350kg,3头牛大约重1吨。 一袋面粉重50kg,20袋面粉重1吨。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25kg,40人大约重1吨。 得出: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三)、说一说:

先看一看屏幕上的图,说说图意,第一幅图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让学生同桌间相互说说思考的方法。

2、第2题:先请学生讲讲比较的方法,即先将单位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大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填合适的单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概念。教学时,先让学生填一填,再同桌议一议,然后全班交流。

(五)、数学故事:这是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

1、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2、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 3、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 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故事以后及计算后的想法。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1、第29页的3、4。 2、预习第32页。 九、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开心盒饭中心”隆重开业了。欢迎大家光临本店,购买我店的盒饭。 (二)配菜 1.活动一。

师:今日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我店服务员将热情为大家服务。今日菜谱 如下: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学生自由配菜。 师:你们想买什么菜? 生1:我买肉丸子和白菜。 生2:我想买肉丸子和冬瓜。

生3:也可以买冬瓜和肉丸子,或者买白菜和肉丸子。 师:还有别的配菜方法吗? 生4:我认为也可以冬瓜和白菜。

生5:我觉得不行,冬瓜和白菜都是素菜,饭店卖的是一荤一素搭配的,没有说两素搭配。

生6:我也认为不行,配菜要讲究营养,应该荤素搭配。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 生7:有2种。

师板书:肉丸子 白菜 冬瓜 2.活动二。

师:大家不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菜,还学会了配菜,现在本店已贴出了明天的菜谱,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如能帮助本店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本店的服务员。 明日菜谱:

荤菜:牛排 素菜:豆腐 鱼 油菜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配菜,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搭一搭,然后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配菜方法。 生自由配菜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1:我们有4种配菜方法:1、牛排 豆腐 2、牛排 油菜 3、鱼 豆腐4、鱼 油菜

生2:也可以这样配菜:豆腐 牛排 鱼 ,油菜 牛排 鱼 师: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本店服务员。 3.活动三。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

将被聘请为本店配菜部经理。

请看菜谱:荤菜:肉片 牛排 素菜:豆角 茄子 白菜 师: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说给大家听。 学生:我有6种配菜方法。

肉片 豆角 牛排 豆角 茄子 茄子 白菜 白菜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生:同意。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黄址晴同学已被聘请为我店配菜部经理,请上台领取聘书。 (三)搭配中的学问 1.搭配服装。

看来,搭配还真是一门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不仅菜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搭配。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衣服(师挂出2件上衣、2条裤子、1条裙子)。我要配成1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搭配,然后把你的搭配方法说给同桌听。 学生试着搭配后和同桌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后说出有几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了6种方法。 2.搭配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 生:愿意。

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看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从学校到动物园要经过少年宫。 生2:从学校到动物园有许多条路可以走。 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大家数一数。 学生数后到小组交流。 找生交流,师板书。

A→C B→C A→D B→D A→E B→E

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四)实践作业

回家后挑选几件自己的衣服试着搭配,看一看有几种搭配方法。 〖教学反思〗

四、乘法(5课时)

1、购物

一、教学内容:购物P34-35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书柜、书桌、椅子”的情境图。

充实背景材料:因为图书不断增加,学校准备为阅览室添置新书柜、新桌椅。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并提出问题。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书柜、一套桌椅各要多少元?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桌子要多少元?买4把椅子要多少钱?买4套桌椅要多少元?用1000元可以买几个书柜、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买3个书柜要多少元?买2张椅子要多少元?”等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买4把椅子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时出现的多种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鼓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列乘法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2、 解决实际问题(2):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4、2、6”各表示什么意思,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小结: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对于第2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第36页的3页。 2、复习第34页。 八、课后反思:

2、去游乐场

一、教学内容:P37-38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去游乐场”的情境图。根据图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18人玩电动火车,5人玩太空船,50元够吗?等等。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等一步计算的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问题(1):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交流和讨论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算式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2、 解决实际问题(2): 24人玩蹦蹦床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完成,请2人板演。

3、 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和计算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复习本课内容第37、38页。 2、预习第39页。 八、课后反思:

3、乘火车

一、教学内容:P39-4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乘火车的情境)

教师结合乘火车的情境,先让坐过火车的同学讲讲,硬座车厢和卧铺车厢的情景,了解每种车厢的座位情况。再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等等。 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1、解决提出的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每个问题的解法,并说说是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练一练第4题: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中所给的信息,再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3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有的认为前面的站点较多,用的时间较多。有的认为前面的路转弯多火车走的较慢,用的时间会多一些,而后面的路较直,站也少,用的时间会少一些。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第41页的3、4题。 2、预习第42页。 八、课后反思:

4、0×5=?

一、教学内容: P42-43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课件出示动画) 1、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3、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课件出示) 1、 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复习第42页。 2、做第43页的4。 八、课后反思:

5、买矿泉水

一、教学内容:P44-45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估算。(出示课件)

教师结合“买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在小组说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学生可能有不同于书上的许多想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列出算式,探索方法。

准确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展示各种方法,只要算法正确,都应给予肯定。

方法一:24×3=72(元) 方法二: 24×3×2 72×2=144(元) =72×2 =144(元) 方法三:24×2=48(听) 24×2×3 48×3=144(元) =48×3 =144(元)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试一试第2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估算的方法。 3、做练一练的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第46页的3、4、5题。 2、复习P44-45。 八、课后反思:

五、周长(5课时) 1、什么是周长

一、教学内容:P55-56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认识周长,能指出、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四、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周长、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教具、学具有课件、线绳、尺子,各种平面图形及一些具体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一: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你们开心吗?那么请你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来上课吧,好吗?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2位小客人来我们班,你瞧,他们为我们表演什么节目?你看到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笑笑用蜡笔描小鸟的边线、蚂蚁绕树叶跑的路线都是一圈)

情境二: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选择最喜欢的描出它的边线,之后将其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了定一起点沿着物体的边线描一圈或(一周)。绕一圈到原点结束“(也是一周)。学生的回答,我将顺势归纳:定一点沿着物体的边线描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1、找一找,摸一摸。(5分)

师:“同学们,老师想摸一摸黑板的周长,请你们帮我判断一下我哪一次摸的方法是正确。请仔细看。”

师:“哪一次正确?为什么?那我们摸物体的周长应该注意什么?” 1看一看,定起点。 2从那里开始就在那里结。

让学生找出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等物体的周长,并引导学生在描述物体的周长时需要说清楚:先定一个点,从哪里开始就到哪里结束。 2、比一比,理解图形的周长。(3分)

师:“同学们,请看看这些图形,请把它们分成两类。”

学生通过观察后能够把图形分为两类:把边线是连起来的分为一类(封闭);边线是分开的分为一类。(操作电脑)学生比较归纳出这些边线是连起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接着我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以上两类图形中哪些图形能沿着边线绕一周?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能绕一周。

3、议一议,归纳周长的概念。(2分)师:“老师这有一个玻璃镜子,但是它的边很锋利,为了不伤到手,应该怎么办呀?”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应该要给镜子镶上一条边。这条边就是镜子的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归纳出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 的周长。(板书:是它的周长)

4、说一说,体验周长的意义。(3分)我利用课件出示:镜子、红领巾、手帕等物体,让学生指一指,并用数学语言说一说周长的意义。例如:引导学生说:“从镜子的一个角开始,沿着边线描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镜子的面的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6个组)(10分)

1、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组的标志的周长,并让小组长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小组汇报测量的图形及方法,全班进行交流意见。(其中测量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等。学生采用了用绳子沿图形的边缘围一周量出周长的方法;有的用滚动的方法得出周长;还有的根据图形的特点,只需要量出其中的一部分。) (四)、闯关游戏。(8分) 1、看谁跑得对。 2、听音,判断。

(五)、作业。(1分)(自选)1、下星期我们班要举行环保时装秀,你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头饰和衣服呢?请同桌合作量一量自己的头围、胸围和腰围。 2、在数学书的55页挑选一片树叶,量一量它的周长,并与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六)、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在家里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摸一摸它的周长。 2、预习第57页。 八、课后反思:

2、游园

一、教学内容:P57“游园”。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周长、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够发现它。淘气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他在游园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问题,想来考考大家,你们会做吗?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师:淘气让大家求小公园的周长,同学们先来回答一下什么是周长。生: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公园是什么形状。 生:是六角形 生:是六边形

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小公园的形状是六角形,也叫做六边形,求公园的周长其实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同学们现在独立思考一下,看看你会做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分别请计算方法不同的两位学生板演) 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方法一:240+200+560+190+200+410=1800(米) 方法二:240+560=800(米) 410+190=600(米) 200+200+800+600=1800(米)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以及这样计算的原因。老师展示课件,进一步讲解计算过程。 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就是将六条边的长度全部加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计算六边形的周长,那么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你也会求吗?(出示课件,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着重对错例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

师:同学们,数学上把边数大于3的图形都叫做多边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多边形的周长。(板书)大家一起来概括一下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将所有边的长度全部加起来。 (三)拓展练习:

师:看来同学对多边形的周长计算掌握的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计算一下下面图形的周长。(课件展示,教师巡视,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并对最后一道题进行重点讲解,演示错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说出原因)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学的知识 生:今天学习的是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的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同学们要注意:周长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所以计算周长时图形内部线条的长度是不需要相加的。 六、作业:预习第58页。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3、花边有多长

一、教学内容:P58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花边有多长

结合“应新年”的生活情境,先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 )、做一做 。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三) 、讨论 。

1 、通过讨论,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地砖的周长 先明确问题,再独立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3 、讨论 通过讨论,归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练一练 第2题:引导认真审题,明确求篱笆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5 、练习六

第1题:重点讨论 求平行四边的周长为什么可以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可以这样算?

第2题:说说并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4题:引导审题,明确求花边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第5题:启发思考,明确“沿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2”。 第6题:独立思考、解答,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采用不同方法。

第7题:先操作:“用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第8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边操作、边记录、边讨论,并总结规律。 数学故事:通过“拼一拼”的操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9题:关键引导发现规律:四幅图的周长相等。

实践活动:先估计,后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最后进行对比,并进行对比、修正估计和测量结果。

六、作业:复习第58页。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4、地砖的周长

一、教学内容: P59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具准备:

地砖(实物)、课件、米尺。 学生自己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认识学生):

12×4= 15×4= 20×4= 22×4= 50×4= 60×4= 2、乖乖兔 去小熊家做客,发现小熊家贴了新地砖。 3、评小明星! (二)、探究新知 1、量地砖 估计

动手量一量(合作)

说一说(“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2、独立尝试:计算、汇报、讨论、比较

“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好记忆?”(评小明星!) 应用:帮小熊家算一算两个正方形的相框的花边的长。

15厘米 22厘米 (独立尝试所学)。汇报。订正。 观察(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小结

说一说: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得: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四)、应用

1、解决身边的问题:

动手量、算:自己带来的物品。

(分小组进行——自己从身边获取信息,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2、完成P59的“练一练”的 2 ;P62的“练习六”的 4(评小明星!) (五)、巩固知识(课件)

1、算出右面正方形的周长: 5厘米

2、小明要改制一个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的相框(如下图)。他想在正方形相框四周粘一些红色丝带,请你帮他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厘米的丝带呢?

3、用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使每边长2厘米,需要多长的铁丝? (独立完成,教师评价)

(六)、评价自己的学习(全课总结) 1、自评:①.学习态度;②.合作; 2、互评。(评小明星!)

3、谈收获(课件:“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提高

(课件)“考考你”。

用四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把它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计算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 七、作业:1、复习第59页。 2、练习六的第2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5、交通与数学

一、教学内容:P65、P66交通与数学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课件展示)我们要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生在小组内交流,说出自己选择的交通工具,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利与弊,然后选派代表发表意见。)

(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从经济角度和学生中存在晕车现象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出行工具。)

师:旅游与交通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先来找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你都找到了哪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旅游前要做好计划,怎么安排? (有旅游经验的学生在小组内发表意见,其他同学提出补充意见。)

(师选择与教学计划相吻合的安排意见,按照学生的计划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买票。

师:在火车站我们看到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里程/千米671~700701~740861~9001551~1600票价/元156163191310

(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先在小组内交流,可以听听别的小组的见解,再回到自己小组交流。) 2. 师出示问题。

(1)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价多少元?买4张需要多少元? (生小组交流确定票价的依据,选派代表汇报,小组间相互评价。) (师对理由充分,大胆发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2)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价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生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组内学生互相评价。) (师指名汇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3)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价多少元? (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4)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要付多少元?

(生小组交流,选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师巡视,听取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票已经买好了,可是还差小东没有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小东上学的情境) (生仔细观察,根据图片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1. 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生小组内交流,比较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讨论解决问题,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师深入小组,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2. 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生独立思考,小声和同桌交流意见,个别回答。)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生小组讨论、交流,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4.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一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师:请你们仔细想一想,用画图的方法看看自己分析得对不对。 (生画出示意图,在小组内交流,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再派代表回答。) (四)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坐车到了目的地,我们要先找到自己住的地方,(出示线路图)我们有几条路可走? (生仔细观察,同桌交流意见,个别回答。) 师:你会选择哪条路?说出你的理由。 (生小组讨论、交流,选派代表回答。) (五)深化知识,拓宽视野

师:在我们的旅行中,细心的吴志豪同学把看到的交通标志都记 了下来,你知道它们的意义吗?(出示交通标志)

(生小组讨论、交流,对不知道的内容允许学生课后自己了解。) 师:今天的旅行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六、作业:找两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除法(5课时)

1、分桃子

一、教学内容:P67-68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分桃子

(1)课件出示,创设“分桃子”情境,先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再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48÷2”。

2、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算法。

4、着重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上的算理。 5、学习除法竖式书写格式。 (2)教学“48÷3”

先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边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再组织交流,进一步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1个10,余下的1个10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二)、试一试

第2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学交流。 (三)、练一练

第2题: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情境图,发现蓝、黄、红各色气球的排列顺序,然后再解决问题。

第3题: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取得必要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瓶的价格,可以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第4题:要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隐蔽条件“五色珠子”,再对女同学的话进行判断。

六、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2、淘气的猴子

一、教学内容:P71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淘气的猴子

创设“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让学生理解“0÷4=0,0÷5=0”,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0÷7,0÷8?..”各等于多少,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二) 试一试 先独立计算,在组织交流。 (三) 练一练

第4题:结合“买5送1”的情境,引导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5题:思考使商最大的策略。 (四) 练习七 第2题:先估算,再计算。

第4题:解决问题后,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5题:解决问题后,引导发现规律。

第8题:引导理解题意,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 第9题:.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说说解决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预习72页。 八、课后反思:

3、节约

一、教学内容:P72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口算题,指名口算。

430+50 700×6 9000-4000 640÷2 510-30 3000×3 605÷5 615÷5 指名说一说在口算“605÷5”和“ 615÷5”时,各是怎样想的。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商为什么不同。

(二)、新课。 1、 教学例题。

出示“计算612÷3”及节约情境图。

教师让学生演算。那教师:谁能说一说求612除以3的商是怎样想的? 教师:例3中被除数十位是1个十,1个十除以3,不够商1个十,怎么办?

由于学生在口算除法中,学过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启发学生想出答案。

教师:谁能说一说商4个一的4写在商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教师边板演边说明。

教师:谁能说一说十位上不够商怎么继续除?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2、 做“试一试”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商的第二位数的书写位置和竖式的写法是否正确。然后共同订正,最后总结一下竖式的写法。

3、做“算一算”。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并想学生说明在横式中余数的书写格式。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从哪一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教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每次除得的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书3,如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第40页的法则,并齐读一遍。 (三)、师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练一练1、2。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4、送温暖

一、教学内容:P78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送温暖。

结合“送温暖”这个具体的情境: 1、 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 、 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多少,并在小组内说说估计的过程;

3、 提出列竖式计算时的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4、独立计算;

5 、小组交流,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6、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7、 验算。先让学生独立地估计、计算,再组织交流,进一步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二)、练一练

第1题:先独立思考并填写,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第2题:估计和计算后,引导发现规律。

第3题:通过验算,逐步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4题:引导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5题:先独立估计、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95朵为什么只能扎15束。并可以引导比较第4题和第5题:余下的6袋要多运一次,余下5朵却不能扎一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试一试的1、2题。 2、预习第82页。 八、教学反思:

5、买新书

一、教学内容:P82-83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买新书

创设了“买新书”的情境(课件出示),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并组织小组和全班交流。注意展示不同方法。

(二) 、练一练

第1题:独立计算后,说说运算顺序。

第2题:现引导“游了2个回合”的意义,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应展示不同方法。

第3题:先计算,再连接。

第4题: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想法。

第6题:先引导理解题意,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共同进行研究、讨论,再组织汇报交流。

(三)、练习八

第2题:通过“猜一猜,填一填”的活动,引导感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第3题: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估计过程,再进行计算。 第5题:独立计算后,说说运算顺序。

第6题: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7题:现引导理解图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8题:独立给果篮配上合适的水果,再组织交流。 第10题:猜一猜,说一说。

第11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出购买奖品的方案,并组织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复习本课内容。 2、预习第89页。 八、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年 月 日(5课时)

1、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P89-90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选择两份年历进行观察,并进行填空、计算,比较发现各月份天数具有一定的规律。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规律。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大月和小月。然后,根据各自经验,组织学生交流记住每个月天数的方法。

(2)填出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找出特点。然后组织交流,发现规律: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份有29天,其它年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2月份是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份是29天,并引导推算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 (三)、练一练 第1-2题:闰年的判断 第3题:认识季度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观察2008年的挂历。 2、复习第89、90页。 八、课后反思:

2、看日历猜生日

一、教学内容:P92-93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节日。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重点关注对星期的了解,从日历上知道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二)、找一找 。了解我国的一些重要节日。(课件出示)

(三)、练一练 。学习推算时间(经过几周年),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结果与方法。 (四)、猜生日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过生日活动,让一位学生间接说说自己的生日,其它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并说说怎样猜测的。 (五)、填一填。

(1)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以及生在第几季度,加深对季度的认识。

(2)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弄清12岁只过3个生日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1、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今年的节日,告诉爸爸或妈妈。 2、在日历中找出自己一家的生日。 八、课后反思:

3、一天的时间

一、教学内容:P94-95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12小时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的互化。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认识24时计时法 创设一系列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排一排。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时间单位?你能把它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配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2、说一说。

1时是多少分?1分是多少秒?1年里有多少个月?1个月里有多少天?1年里有多少天?(配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天是多少小时呢?(应该有学生凭生活经念回答出,如果没有,教师可直接告知。)(板书:24)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天的时间”。(板书:一天的时间-----24小时记时法。) (二)新课。

(1)利用电视屏幕上的“节目预告”这一情境,“看一看”大风车、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具体时间,并说说18:30,19:00,19:33,19:38,19:55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知道表示时刻的两种不同方法,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

(2)引导探索研究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的关系,掌握换算方法。通过小组学习,操作可活动钟面,将学习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组内交流。

(3)独立完成“想一想”,并交流方法。 (三)、填一填 先独立思考填填,再交流反馈。 (四)、画一画 在钟面上画出该时刻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五)、练一练

第1题:先填一填,再说说转化方法。

第2题:充分观察钟面,从指针变化推算出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了多少时或多少分。 第3题: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引导对火车发车时刻、小明从家到学校所需的时间、开车前5分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六、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1小时=60分 1分=60秒 八、课后反思:

4、时间与数学(一)

一、教学内容:P9、P98、P99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新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休息日,你想让你爸爸妈妈带你们到什么地方去玩儿?”学生有的说我希望他们带我去森林公园,有的说去圣亚海洋世界,还有的说去老虎滩极地馆??此时,我随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道:“有一个小朋友叫飞飞,他也想让爸爸、妈妈带他到极地

馆去玩儿。可是他们工作太忙,飞飞只知道他们各自在哪一天休息,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家三口才能同时休息,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二) 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1.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然后反馈。 (2)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指导填空。(4)完成韦恩图,并交流方法。 (5)引导充分观察日历,寻找规律。

学生对日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先出示书中第97页的9月份的日历给学生看,然后介绍: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是一名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飞飞跟我们一样,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快速儿准确的找出他们共同的休息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起来,有的苦思冥想,有的交头接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们可以先分别找出爸爸、妈妈和飞飞各自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一天一起休息。 生2:边找边做上记号,不容易出错。

生3:我认为小组合作完成更好一些。 看来小组合作的需求有了,简单的数学方法也产生了,于是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找出飞飞一家9月份全班的休息日,并填在集合图里。 (2) 再讨论填写父母、父子母子和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集合图。(3) 填完后认真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告诉飞飞他哪一天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极地馆? (4) 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合作得好。

听清要求后,同学们迅速拿出了9月份的日历,在组长的指导下分好工,然后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教师进行巡视,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发现有的小组每人一项任务,同时行动;有的小组一人记录,其余的人认真讨论。但也发现有的小组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在一边,因为他回答不出,就不用他了,这时教师提醒组长给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机会,帮助他把想法说清楚。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先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来介绍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然后再汇报结论。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及时补充、纠正,或向他们提问,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生(组长):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我请他们三个人先用做记号的方法,每人找出一个人的休息日,填在图中,再相互交流,把(1)中的三个图补充完整;然后把三个图中的日期对照起来,找出并填写父母、父子和母子共同的休息日,

也是每人完成一个;最后对照日期一起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我负责帮助最慢的同学,我请他们三个人分别汇报一下。 组内学生汇报。

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8,12,16,20,24,28日。

生2:母亲的休息日是: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日。 生3:飞飞的休息日是:3,4,10,11,17,18,24,25日 生1: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是:4,8,12,20,24,28日。 生2: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24日。 生3:母子共同的休息日是:4,10,18日。 (三)、练一练。

第1题: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六、作业:练一练的2题 七、课后反思:

5、时间与数学(二)

一、教学内容:P102-103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居名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如果生活中你碰到一个陌生人,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生:户口、身份证、指纹??师:对了,这些东西都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

(二)认识身份证

师:瞧!这位小朋友叫小红!星期天小红家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这是她的身份证。(CAI)从身份证上你知道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1:在身份证上第三排出生的后面写了1975年1月10日,这就是阿姨的出生时间。?? (让学生在编号中找一找,然后汇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老师我还发现身份证编号的前六个数字和后4个数字与出生年月日没有关系。 师:很好,其实他们也是有含义的。(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其他数字含义) 师:看了阿姨的出生年月日,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阿姨的年纪。

师:阿姨有多大年纪呢?请你算算,怎样算的?生1:用今年的2003减去1975,我算出阿姨今年28岁。生2:我是推算出来的??

师小结:身份证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我们从上面找到了很多和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像这样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小红一起体会一下生活中时间和数学的关系。(板:课题) (三)1. 创设情境:郜欣阿姨来之前,小红帮妈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CAI示情境和时间表)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师:瞧!这是她的工作时间表。从表上你能了解到什么?师:这些信息都和时间有关系,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红做完这些事情一共要用多长时间? 生2:她最少用多长时间? ??

3.讨论如何统筹安排时间。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安排这些工作来节约时间?师:请你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的同学交流一下。

4.汇报。(学生汇报想法,老师用CAI将其想法画图表示。)

师:这些设计都是合理的,(生4)和(生5)的想法为小红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有哪些同学和他们想的一样啊?(很多人举手)你们都是很有时间概念的小朋友。 (四)喝水的问题

1. 情境创设(CAI展示情境内容):小红为阿姨倒了茶,她们开始聊天了,阿姨告诉小红,像你们这样的小朋友一天至少喝5杯水。 2.提问题,并计算。

师:听到这个信息,小红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猜她想到了什么? 师:多少?你知道吗?师:怎样算?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那大月多少天?小月呢?2月呢?

师: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个月,我们可以按照每月30天来计算。那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学生在作业纸上计算)汇报算法。

3.小结:通过计算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一年就要喝1800多杯水。那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如果一起喝上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呢?那得消耗多少水啊!师:一天浪费一点点水,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惜水资源。 (五)小实验(CAI:播放生活中一些浪费水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师:你看到了什么?师: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会造成多大浪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预测一下。 2.实验介绍(CAI显示图文): 第四,完成“填一填”。 3.做实验并进行合理推算。

4.汇报。师:你的实验结论如何?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汇报。 六、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 七、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可能性(2课时)

1、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P108-109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感受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从而得到正确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课件、箱子、球 五、教学过程:

(一)、摸球游戏。 创设一个活动情境——小组摸球游戏,盒内放9个白球、1个黄球,学生轮流,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组织引导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1)猜一猜,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也可能是什么球,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交流猜测结果。

(2)轮流摸一摸,每人摸20次,把每次的结果记下来。

(3)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把自己摸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验证与自己的猜测是否相符,直观感受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和转盘游戏,进一步体会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练一练(课件出示)

1、第1题:先独立思考:每个箱子中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组织交流,交换推测结果和想法。感受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第2题:先独立思考,对武汉、海南、哈尔滨三个地方“冬天下雪吗”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分别进行描述,并写下来。组织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第3题: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交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客观世界不但存在着确定事件,也存在着不确定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m7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