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09 14: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论文 □席浩平

(镇原县寨地小学,甘肃 镇原 744500 电话0934-735127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促使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转化。“情境教育”的理论也需要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我按照“情境教育”的发展规律,不适时机地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 实验,取得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使情境教育理论的发展已深入到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认识自我、不断进取,发展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一、优化育人环境,树立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责无旁贷。

1 . 全方位、多视角地改进校园文化粉饰,使之成为新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举首投足间受到潜移默化,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布置教室时我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在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制作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班风——“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与“情境教育”特征的学风——“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把原先的“学习园地”改成“创新园地”,把“生活园地”变成了“少年乐园”,通过“现在的我”——“我的理想”——“我的将来”三个主题展示出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画出的发展主线,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0页

特别是在“少年乐园”里设置了“每日新闻”专题,倾注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一片赤热之心。反映出学生的时代创新精神。

2 . 依靠先进和榜样的力量,感染、引导和带动学生,使之成为良好的人文思想环境。①在教育过程中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促成榜样的发现。如以“班级五佳少年”、“文明标兵”、“创新带头人”、“优秀学生”、“遵纪模范”、“劳动模范”等为主题,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榜样评选活动,并在班内“光荣榜”中及时公布评选结果。②鼓励作为榜样的学生也应该居高思危,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稳步向上。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成为自尊、自强、自立的好少年。用其良好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感化引导其他学生。③激励其他学生学习班内树立的榜样,寻找差距,迎头赶上,争取进入光荣榜,成为优秀生。

3 .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可塑的环境 ,促成“个性教育”这一难点的突破。关注“个性教育”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必须承认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潜在素质,将会形成不同的特长。然后,作为班主任要独具慧眼,挖掘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后进生”和“差生”,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其上进的积极性,发展其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以“我会做×××”、“我是班里的××能手”为题目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再组织以“说说我的特长”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特长发挥的更具有专业性,从而树立其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念。

4 . 以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上进的激情。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话不在多有理则明。”名言警句常常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做人处世、学习生活的深刻道理。所以,教师要经常针对班内学生的表现,用标语或在学习专栏里出示一些名言警句,并予以讲解,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

5 . 主题班会是借集体的力量来实施对个体的教育,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校工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针对班内学生的动态,创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主题

第1页

班会。如“遵守纪律,争当模范”、“热爱科学,做21世纪的主人”、“热爱祖国,爱我家乡”、“我是集体的一员”、“表扬我班××同学”、“这件事我做错了”等。在班会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学生既受到自我教育,又教育了别人,还增长了见识,引发了更深的思考。

6. 鼓励建组建队,团结合作,齐头并进,培养协作精神。在班级各项活动评比中以小组、小队为基础量分比较。这样,学生在每次活动中就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需要有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以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文字、教材、黑板、粉笔、挂图等相对静止的媒介,以教师口头语言讲述、黑板挂图展示等原始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情趣、愉悦的体验,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传统教法,会把刚刚萌发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掐死在摇篮里。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叩门砖,学习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踏入文化科学知识殿堂,求取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步。教师若能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发现,不断进取,就能使他们萌发创新意识。为此我在总结“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儿童自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模式,运用录音、挂图、卡片、拼音学具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听录音中了解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在挂图、卡片、教材的对照中认识汉语拼音;在学具的触摸摆弄中产生想象,学会发现。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等老师教就能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回答学生问题和听取学生汇报学习进展情况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2 . 利用故事诱导,启迪创新意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对照课

第2页

本插图编写生动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情趣,是“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创设情境的常用手法。久而用之,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一看见优美的图画、动人的景色就能随口说出感人的话语。我在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说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好,我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一边看书上的插图,一边听我依照插图编写的故事,听后再领着学生复述两遍。这种做法为学生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培养了创新的意识。

3 . 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发现是一种能力,任何创造的灵感顿悟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自己的独到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全乡组织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活动中,我根据《国情教育十知道》所记载的内容,向学生讲述了资料统计的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速度等有关情况,学生按照这一速度计算得出:二百年后,我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到零。使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参加征文活动的热情,接着我又以“我们留给子孙的将是什么”为题,以资料记载的内容为文章的开头,指导学生根据本村近年土地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为材料撰写文章,使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有高中生参与的征文混合评分中,一举获得了与高二一名学生并列的二等奖。春天全乡农民由乡领导统一指挥大搞植树造林,于是我要求学生以《植树造林,绿化家乡》为题写一篇周记时,学生向我提出了问题:他们发现近几年公路两旁年年栽树,记得好像先栽的是杨树,没有成活。后来又栽了杏树,还是没有成活。第三年又栽了刺槐,仍没有成活。第四年还栽了杨树,都没有成活。今年又要栽树,小树能成活吗?针对这一问题全班学生展开了讨论,但学生还是弄不明白。我用“以疑激疑”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小树苗是从哪儿来的?路旁的树是谁栽的?这些树栽在谁的承包地畔?你家地边有没有栽上小树?这些问题应该由谁来回答?然后,学生以《小树为什么就栽不活》为题进行了调查活动,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小树苗的根系不发达,且根部十分干燥,它能栽活吗?为什么农民要那么自私?小树栽在路边为什么没有人管理?为什么要年年栽树,干这事情花的是谁的钱?流的是谁的汗?误的是谁的工?

第3页

最后我要还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树就怎么栽不活》为题写周记。学生写活了这篇文章。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是以培养创造、发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注重问题的来龙去脉,注重实践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答案结果。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能够形成新思路,能导致发明创造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现成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从而“教中求新”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1 . 在传授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①在新课导入中,巧发疑问。如在教学《峨嵋道上》一课时,首先在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大胆推猜这一课中将要讲到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学生发现课文中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大不一样,这就产生了疑问,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

②在知识讲述中,引发思考。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邱少云“动”了后果会怎么样? 可让学生大胆说一说。如果邱少云一移动,就会被敌人发现,就会首先被敌人打死,有可能被乱弹穿身,敌人的手榴弹可能会以他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样以来隐蔽在山坳里的战士——邱少云的战友会全部牺牲。如果邱少云“动”了,他身边的战士和管理他的班长应该怎样做呢?学生有的说应该用无声手枪把他打死,有的说用麻醉弹把他击晕,这些想法都给以肯定。而这个伟大的战士却没有动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邱少云自觉地遵守了战斗纪律。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意境,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必须用形象生动和饱含情感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活力,引发意境的再创造让学生在心中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如《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除对诗句进行理解外,教者又把诗歌改写成一篇散文。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自觉地进行了《暮江吟》的改写。

③在板书设计中,启发想象。富有形象性趣味性的板书能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在教授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可

第4页

以依诗歌描述的意境在黑板上画一幅图中的,诱导学生根据图画大胆想象,然后大胆创新,写一篇短文叙述诗故事,展现诗中的意境。

④在课堂练习中,引导创新。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总结中,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出场顺序,其结果怎样?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板书,排列组合得出还有四种出场顺序,这四种田忌都会失败。

2.在学法指导中,创设切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①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注意照顾“好中差”各类学生,只要是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就应给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提出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提出自己不能解答但别的同学能够解答的问题”——“提出同学们都不能解答的问题;根据思维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运用联想、想象行成新思路的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第三阶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邮差把那封写有“乡下爷爷收”的信扔到了马路上,正好被赶来看望凡卡的爷爷捡到后,爷爷能带他回到乡下吗?这就需要把课文的分析放到俄国沙皇黑暗统治的大背景中去思考这一问题。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是爷爷不可能把凡卡带回乡下去,因为乡下已没有他们生活的出路,爷爷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离开乡下前往城里。有的学生设想凡卡参加了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最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这种设想是符合俄国史实的。

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人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查阅的资料除学生常备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词语手册》、《词句段篇》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用书》、教师教案及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图书、图片、卡片等。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

第5页

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查阅鲁迅先生生平事迹。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对鲁迅的敬佩的情感。查阅资料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横向联系,如在学习《长城》、《桂林山水》、《迷人的天山牧场》、《草原》等课文时,学生能自然地联想到《社会》课本和《社会图册》中的彩色图片,把这些图片拿出来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并阅读了图片下面的解说文字。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打下了合理想象的物像凭借。

有些资料是学生平时阅读、观察搜集或参观访问时记录的生活素材。经常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归纳整理,并写成文章,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③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思路,逼近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他们所谓的创新应该是在教师预料之中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系列自学模式,以便控制其在课堂中的思维发展过程——思路。

学习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思路的产生,正确的思路使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愉快、省时高效。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方案——自学模式,使他们产生正确的思路。如在数学概念形成中设置:“看书→观察图示→讨论→质疑→练习→描述”;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置:“练习→看书→讨论→质疑→编题”;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中设置:“弄清问题→认真思考→同学互议→质疑→读书→解题→练习”;在计算定律、性质时设置:“读书→模仿→学生讲解→讨论→练习”;在学习应用题时设置:“读书→分析→计算→联系实际→编题”。

④指导模仿,培养创新能力。模仿是创造的准备,创造是模仿的发展。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会模仿、善于模仿。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学习的第一步。所以小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一般方法到技能技巧,反复进行模仿,从中获得基本技能。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溶入以些学生自己的理解。如学生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所写的作文《我爱家乡的红杏》,写出了“杏花如粉红的云轻轻地飘浮在村庄上空”的美景。溶入浓浓的爱意,还写了“杏乳加工厂在盎然春意中迎送各地来客”的联想,反映出少儿童对家乡

第6页

巨变的关注创新精神。

3 . 在师生合作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严肃活泼的师生合作环境,使学生在同老师的合作中受到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的熏陶。在《草原》一文教学的第二阶段,我运用了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课堂典仪之后,我自觉退居二线开始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其内容包括查阅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争议、总结答案,连我的教案也被学生拿去当资料查询了,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被学生当作他们中的一员,是供快速查找的工具书,是活的资料,是疑难问题的最后仲裁者。下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这一课上的很成功,他们喜欢这样上的课。

②在作文指导中师生合作创作一篇文章,能使学生集中学习“用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对提高写作水平有重大的意义。在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中师生合作写完一篇文章,能使学生学习分析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所说话句中的错误,也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当堂纠正。教师和学生对同一现象进行的不同描述,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顿悟,从而激发灵感的产生。如我在一年级与学生共同写作了《爱动脑筋的小白兔》一文,具体方法是学生观察图画后说话,学生说一句,大家修改,改后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的话所表达意思不够理想,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之后,写出来。有时还需诱导学生说出能够点明中心的话句。如引导学生 说出小白兔动脑过程:“他想:车轮能滚,南瓜会不会滚?小白兔决定试试看。他把南瓜像车轮那样立起来,用力一推,南瓜滚起来了。”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师生合作写一篇文章,能使学生学习文章的层次安排、详略取舍、前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写作方法,并受到教师思路的启迪。

③在德育活动中师生合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创新型人才。新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极度膨胀的社会,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要与时并进、在创新中发展。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坚强的心理耐挫力,将会捆绑其才能,抵消其他素质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不能只靠“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德育要在改革中提高,在创新中

第7页

发展。创设师生合作的德育活动能消除师生对立情绪,遏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利于心灵的沟通。如经常组织这样的主题班会:“老师,你做的这件事太令人失望”、“老师,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老师,这件事你怎么解释”、“假如我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等,促使老师主动与学生合作。教师也可在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有效范围内,让学生遭受挫折,体验失败的痛苦。锻炼学生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期中考试后改卷时,有几位老师发现我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下降太大,分析试卷后发现她的作文成绩是全班最低的,而我改的正好是作文,他们都知道这位学生是坐在教室后面的一位大个子女生,宜顺不宜反,建议我为其留面子重新量分。我想应该用这个机会让她锻炼锻炼。就这样,这位学生在经受两周的挫折与意志的较量后,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再如在班会课上引导学生向班干部发疑问难。提出如“班长,你做的这件事太令人失望”、“劳动委员,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中队长,这件事你怎么解释”等问题。

④在劳动教育中,师生合作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学生在把“死”的书本知识用于“活”的劳动实践中时,会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漏洞。另一方面学生又能在与老师的共同合作中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4 . 在技能训练、知识应用中,创设趣味现实的情境,“以趣促学”、“以用促学”,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对显示在生活中的材料加以整理,为学生提供和展现丰富的现实背景,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学生。

①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要指导学生学写想象作文,如进行“丁丁历险记”、“假如我是×××”、“假如我有×××”等题目的练习,使学生在想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其次是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如进行“葫芦丰收了”、“小猫怎样才能得到很多很多的鱼”、“我和闰土比童年”“我将凡卡接回家”等作文训练。通过这种

第8页

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②在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阅读训练的重点应该是“读”,其次才是“思”。要强调多读几遍,只有多读、熟读才能若有所思、才能深刻体会。教师要为学生阅读训练的进行,构建临时性的学习模式,并在其中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如在《奴隶英雄》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学习模式:“初读课文,教师范读,生字正音”——“二读课文,学生朗读,分清角色”——“三读课文,分角色读,理清人物”(注意斯巴达克的角色可由教师充当)——“四读课文,自由朗读,发现问题”——“五读课文,找重点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师生讨论,质疑问难”——“六读课文,体会语调,准备排演”——“分角色表演”。并在每个阶段提出具体问题,以便学生在读中思考。

③在语言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分角色表演生活场景”、“评论一幅图画”、“根据老师的表演进行假想”等。其次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敢说,畅所欲言。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训练,使学生在语言交际训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心。

5 . 在“因材施教”中,锐意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我国自古以来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①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为其精心设计最佳的个性发展路线。首先要善于分析、善于观察、勤作笔记。其次是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喾信念理想。最后通过交谈确定个性发展的方向。

②淡化“差生”观念,确保“因材施教”。对于每位差生都要分析他的心理活动,了解他的背景,从实际出发,促使他们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从学生之“材”和教材之“材”两方面分析学生后,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组织学习经常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全面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页

四、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 . 在德育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①组织班内校内活动。如“两史一情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革命史,了解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了解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发展变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把小“我”变成大“我”——为民族自强不息而努力奋斗的一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如“祭扫烈士陵园”“,访问劳动模范”,“参加校外公益劳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自己的行为受到检阅,使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将会促使他们的行为发生变化。

2 . 在作文实践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①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发展创新能力。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全班或全组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倾听同学的评判,然后进行自改或同学互改,在作文完善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是更进一步的创新。

②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搜集素材,提炼主题。春天到了,学生却说他看不见春天的气息。于是我以《寻找春天的影子》为指导学生在校外进行观察。在路旁发现了探头探脑的小草,在田野看到了返青的麦苗,在山坡看到了吐绿的柳枝。他们找到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听到了燕子的歌唱和拖拉机隆隆的伴奏。此外,我组织学生参观了“杏肉加工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使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还产生了真情实感。

③组织课外游戏,激发创作灵感。如“打沙包”、“找朋友”、“跳皮筋”、“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先让他们玩痛快,再要求写出真切感受。

④引导学生传写《自传》,诱导其自我认识,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3 . 在课外阅读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与学校图书室联系,让学生有书可读,并与各任课老师联系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然后组织各种活动,如检查课外阅读笔记,召开“故事会”,读书交流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输出课外阅读所学知识时发现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

第10页

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4 . 教育学生积极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各种竞赛活动,积极投身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便在这些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需要我们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情境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只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积累经验,丰富和发展“情境教育”的理论,就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1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l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