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0 2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7分)

?随着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思想文化届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物质方面的指标。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吗?我以为不是。在经济增长“好”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的“好”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还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好(愉悦)的心情等。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

④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的术语,我以为是文化。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

⑤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他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的话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作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享乐主义者就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身体的瞬间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⑥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我们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治,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文化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享乐主义者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

⑦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发展就是一切”、GDP挂帅的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什么地方有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1、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不够严谨,可以修改为 。(2分) 2、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 。(2分) 3、对文章第②段“口头禅”这个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认识。 B.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停留在口号阶段。 C.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并没有真正理解。

4、从全文看,思想文化界在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性转变”中担负的职责是什么?(3分 5、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放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相互支持协调的。 C.经济理性很难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D.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6、本文运用大量的问句,简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20分)

耳朵碰来的密祉

伍佰下

①从来不擅长写游记。说实在的,每到有风景的一地,就像被蒙着花手绢随意牵走的牛一样,别人拿出来的风景,只能依稀看见花手绢上那几片图案,盲目地走,看的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低头吃草,难得嚼出点草药香,已是自得其乐了。

②可是从大理回来,有一阵子感觉异样。都市里的天,怎么蓝也透着一股灰。在酒吧里

劲爆的电声点燃着啤酒的香味,怎么就有那么一股子心事重重、风尘浓浓的燥戾。有那么几天,但凡一个人上完洗手间,关水龙头照镜的那一分钟里,嘴边滑出的总是一排简单到极致的乐音。后来,翻到手机相册,我明白了,我是在心里纠缠上了一个地方。

③嘴边溜出的是《小河淌水》。心里念念的是一个叫密祉的地方。

④其实,就去了一下午,晒了一身臭汗,听了一肚子歌,傍晚太阳还旺着的时候,坐小板凳露天吃了几碗豆腐。在云之南。

⑤密祉在弥渡,弥渡是大理州下一个县。密祉这个地方,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山远着,不高;亚溪河淌着,不宽;田矮矮矬矬,躬身打理作物的大嫂半天也不给外来人一个眼色。它怡然自得着,简素平常。可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我不得不为它竖起耳朵。

⑥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响动。这些响动,与音乐有关。

⑦一下大巴,几百人正耍花灯,老老小小,龙到狮子,蚌壳精到俏艄公,背着西洋娃娃的婆娘到吹着旱烟的阿公,穿梭轮转,全在民歌的节奏里。花灯之乡的欢舞人群手法老到,很快就把我绕进去了。

⑧在背娃大婶的队伍里,圈子中央是一对中年叔婶,手上拿着盆钵和棒槌,唱、舞、打击中,还要眉来眼去地表现出双人造型。这造型是扭、跨、拗、弯,表演得实在是土。可是,我发现这一对老演员,对眼对得出火花。背娃婆姨们边配合着,边用欣羡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对主角。“他们年轻轻的已经在一起唱歌跳舞,”有个婆姨看我入迷,漏了一句。音乐已歇,他俩一时收不住,还在扭和唱,打击出的“嘭嘭”声,激得我心脏扑扑地跳。我听说这里的不少镇民是舞花灯的职业艺人,靠着表演吃一辈子饭。可这一对敲打舞动得忘我,始信密祉人职业了一辈子,还是会往心里折腾花灯。那是把自己身体弄热,精神气弄热,实实在在享受快乐的生命典仪。我的视线一度错乱,眼前身形臃肿的女主角,胡子拉碴的男主角,跳着跳着,双双变成了婀娜与俊朗,仿若他们的几十年前。“跳死灯场不算死,不会玩灯枉一生”。烈日微风,乐舞不休,我痴痴而得意地穿越着,看破了一对男女,从青春走到中老年的秘密。

⑨随大部队过掉那一片片金黄植物覆盖的田野,就是八百米文盛古街。午后静静。一条宽街,好多明清院落,竟是真正老建筑的底子,凭风吹雨打,原样上没做什么装饰,散散淡淡地,在这密祉的乡间活着。推开任何一扇吱呀叫着的门,我看到升着炊烟的人家,开着电视的住家,奶奶膝上坐着孙儿,哼着小调在乘凉,看到外客没有提防,咧嘴笑,眼神纯澈大方。我的脚步轻轻,有时稍微跨进一下民宅的门,就提醒着自己加快退出,别打扰了这恬静一片,还有那催眠的歌谣。

⑩就在这古街的一条横巷子里,有一个院落不能不去。还没到门口,就飘过来《小河淌水》。嗓音土而亮,尤其高音处,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像一位密祉姑娘在大江边对着月亮放肆地唱,唱得电视上任何版本都没得比。

⑾我是到了《小河淌水》整理创作者尹宜公的家里。

⑿老人7年前已不在,院落随便进,两个天井,挂满了玉米和辣椒,各处房间被拾掇成了史料展厅,木梯嘎吱嘎吱,午后斜阳从木窗懒洋洋地射进照片上,照片泛了黄,照片上当年的高大后生尹宜公更显俊俏。

⒀这一曲《小河淌水》也怪,并不是诞生在密祉这片远离尘嚣之地,而是降生在云南大学围墙后门的一个小土楼里正负责地下党宣传歌唱活动的年轻后生尹宜公的身上。1947年那个春夜,他被南风合唱团一位同事一曲无字的“啊—”给镇住了。不知道那个曲调在尹宜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反正,他走神了。他的神思回到了密祉,这一座“不弹弦子

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的故乡。我相信他感性的回忆—那一晚,那似曾相识的曲调,勾出了他的乡愁。乡愁是什么?是在这个充满了歌乐和对歌的村子里,村头那汩汩清流被一弯春月淡定地照见,是整宿整宿对歌到唱破嗓子的那一层酣畅,也是心中秘而不宣的恋人那一双明媚的眸子??反正尹宜公是听见了,也看见了,于是,他在日后捕捉到了这小溪一样奔、羊肠道一样绕的旋律。

⒁我还没有从沉迷中走出,已被拉到了老街的南头。那就该是尹宜公魂牵梦绕的“小河淌水”源头。夕阳照着一弯浅浅流经的溪水,碎银般亮得睁不开眼睛,溪水旁的多处树荫里,溪水上的凤凰桥头,白族衣襟的女子随意开口清唱。从《放羊调》到《月亮出来亮汪汪》,当然有最令人柔肠百结的《小河淌水》。忽然听到一个高逸的男声响起,我有点恍惚,似乎她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唱着歌的青年在游走,他高大俊逸,他头顶上的那片月光朦胧婉转??错乱中醒悟,其实是身边四川日报的前辈扯起的男高音,接住了《小河淌水》的下半段。我满脸羞愧。我扯不上那么高的声音,背不熟其实十分喜欢的歌词。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尹宜公为什么在云大一曲成名的不是斗志昂扬的歌—他的耳朵不会撒谎,云大跟密祉相去好远,越是斗志激扬中的沉静刹那,也许,越是离这一刻恬静悠闲着的密祉更近。本来,这里就是可以安心歌唱,安放心灵的所在。

⒂人心是要有故乡的。忽然,好多种女声、男声错杂起来。有尖着嗓子轻轻地放出高音,也有放肆地扯开本嗓,有密祉歌手,当地婆嫂,也有同行的写作者们。这歌声后来就没有停过。一直到晚些时候,古乡公所的露天晚饭,我们蹲坐在矮桌前,吃各种与当地一绝—臭豆腐有关的小吃。直到一口热烫香辣的豆腐突袭,我突然有了那一淌水滚落到胃里的舒畅感。此时歌声未尽,脸上烫烫的。尽管没有尹宜公的春风明月,秋日夕阳逼得我浑身是汗,同伴们疯疯地扯开嗓子吼起这支歌,我的饭碗和酒碗里,依然明月照人。

。(2分) 9、文章第(8)段主要运用了 和 描写, 表现了舞蹈着的□□、□□。(4分)

10、对文章《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南风合唱团同事吟唱的无字曲触发了尹宜公内心的乡愁,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 B.这段插叙是作者走访尹宜公故居时产生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的崇敬。 C.《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表明革命者内心不仅有昂扬斗志,也有温柔缠绵的乡愁。 D.尹宜公在创作《小河淌水》时采用了奔放婉转的旋律,表现了故乡特有的情韵。 12、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3)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7、第(1)段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8、分析第(4)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7)靡不有初, 。(《诗经》) (8)仰不愧于天, 。(《孟子》)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6题。(7分)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蜀中战乱平息后,杜甫将从阆州回成都时,凭吊故人之墓,做此诗。房太尉: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

?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其剑系其冢树而去。”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墓前留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感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是对故友生平功业的高度评价。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16、“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一句情景交融,请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①,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

——选自蔡邕《琴操》

注释:①厉,通“癞”,恶疮。

17、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吾尝梦想思见之 ( ) (2)援石击落其齿 ( ) (3)内刀在琴中 ( ) (4)何爱一女之身(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人何故泣 B.吾夫聂政出游 C.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 D.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 19、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 20、下列各项中全部体现聂政为父报仇决心的一项是( )(3分) ①乃学涂入王宫 ②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 ③从置栉,对妻而笑

④援石击落其齿 ⑤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 ⑥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2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妇人认尸”这个情节的作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烟艇记?

①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甲】,名之曰“烟艇”。客曰:“弄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乙】?”

②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谁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 ③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于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④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注】①烟艇:烟波江上的小船。

22、第(1)段的【甲】【乙】两处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2分) A.也 乎 B.焉 也 C.然 邪 D.者 哉

23、第(3)段画线句中的“彼”指的是 ,“此”指的是 。(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客人对主人把小屋命名为“烟艇”,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也十分赞赏。 B.作者反对“因名课实”,认为诗意的想象可以超越外物的限制。 C.作者以主客对话引发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写作手法。 D.这篇文章表面作旷达语,实际寓有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25、分析作者将自己的居所取名为“烟艇”的原因。(3分)

26、文章第(3)段在语言上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参考答案

1、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忽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指标 3、D

4、突破当前普遍的围绕经济发展的理念,深入探讨“好生活”的内涵,为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持。(突破经济理性的局限,从发展的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面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认识。) 5、D

6、答案示例:文章多用设问,不断抛出问题,以此导出下文、推进文意,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首位各以设问引发对发展模式背后文化理念的思考和强调。第3段借对“好”的含义的诘问推出更高层次的“好生活”标准等等;文中还连用大量反问句和疑问句,例如第5段的层层追问、第6段的一再反问,语势强烈,充分展现了当前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渲染了问题的普遍、严重,由此指出从文化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7、形象生动地表现作者以往旅游的被动盲目(随意)和所见风景的概念化(碎片化)。 8、承上启下:概述在密祉极为短暂简单的活动,和上文“心里念念”的推崇热爱形成反差,引发读者的好奇;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悠远、简素而又浪漫的“云之南”生活的描绘。 9、神态、动作;欢快、忘我 10、B

11、在作者看来,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耍花灯的民歌节奏”、“乘凉催眠的歌谣小调”、“《小河淌水》等歌乐对歌”之类“不得不竖起耳朵聆听”的音乐。这些“响动”不期而遇,冲击震撼心灵,使密祉成为纠缠不去、粘合于心底的精神故乡。

12、答案示例:文章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动静皆宜、诗意醇厚的密祉生活。第5段写密祉的景物,化动为静,以拟人化的笔法突出其怡然自得,生动传神;第7、8段描绘耍花灯的欢舞场面,着力于动景刻画,热闹欢腾,充满享受生命的活力;第9段转至“午后静静”,静中有动,院落门板皆有了散淡自在的生命,伴随着袅袅炊烟、催眠歌谣,恬静悠闲的民居生活跃然纸上;后半部分三写《小河淌水》奔放高亮甚至放肆的歌声,“斗志昂扬中的沉静刹那”却又格外点燃出动中之静,凸显心灵之“安”;文章最终落幕于疯吼的歌声下碗内静谧的明月,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整篇文章动静交替、互衬,紧密结合而又相得益彰,表达出作者对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自然安适的心灵状态的向往和热爱。

评分说明:结合文章举例赏析3分(举例1分满分2分,例子1分,赏析1分,2例及以上满分3分);理解作者“向往热爱”的情感基调1分;能从整篇文章“多处”运用的角度进行阐述,明确动静结合转化的核心“怡然自得、自然安适”1分。

13、(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断鸿声里(4)何当共

剪西窗烛(5)锦鳞游泳(6)阡陌交通(7)鲜克有终(8)俯不怍于人 14、五言律诗 15、C

16、答案示例:这一句以景结情,着意刻画出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零,如珠泪纷纷莺啼婉转动听,本该惹人欢喜,此时此刻却也像是在鸣唱哀乐。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于林花败落、莺声哀啭的景物描写之中,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凉,手法含蓄,情感深沉。

17、(1)曾经 (2)手持、拿 (3)通“纳”,把······收入 (4)吝惜 18、A

19、聂政说:“天下人的牙齿都喝聂政的相似,为什么要哭泣呢?”(说完他)立刻告辞离开,再次进入山中。 20、B

21、答案示例:交代聂政刺秦王事件为人所知的原因,使该曲的由来介绍显得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妇人之口再次强调聂政行刺后自毁其容的原因。表现妇人悲壮的道义之举,使情节再起波澜,推向新的高潮;强化了故事的传奇性质,渲染悲剧色彩,使之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22、C

23、万钟之禄,一叶之舟 24、A

25、一是因居所“甚甚隘而深”,形似小舟;

二是以此填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的缺陷,寄托自己隐逸江湖的志趣;三是因为功名不可求,唯有归隐江湖之趣还可以通过遐想求得。(“形似”、“好”而“不得”、“可求”,4点中答出3点即可满分)

26、答案示例:作者以灵活多变的散句叙写自己困于现实,无法报效当世的人生遭遇,表明屋名“烟艇”的原因,吐露内心沉郁的痛苦;间以“男胜锄犁,女任纺绩”、“入松陵,上严濑”、“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等整句淋漓尽致地抒写归隐江湖,逍遥游历、开阔生命境界的美好梦想,增强语势,调节音律。整散结合,张弛有致,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7、作文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l5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