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4: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项目名称:某建设项目 项目地址:

江西省

二0一二年一月

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托单位:

项目评估单位:

质目查

证负人

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2005114005号) 责: 员: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查人:

评估单位法人代表:

工程师:

提交报告单位:

提交报告时间:二0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概 述 ............................................................. 1

1.1评估目的与任务要求 .............................................. 2 1.2评估依据 ........................................................ 2 1.3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 3 1.4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 .............................................. 7 1.5评估工作概况 .................................................... 8 二、地质环境条件 ...................................................... 10

2.1气象、水文 ..................................................... 10 2.2地形地貌 ....................................................... 11 2.3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特征 ......................................... 12 2.4地质构造及地震 ................................................. 16 2.5水文地质条件 ................................................... 19 2.6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21 2.7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21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 22

3.1崩塌、滑坡 ..................................................... 22 3.2自然斜坡稳定性 ................................................. 22 3.3已有切坡稳定性 ................................................. 23 3.4泥石流 ......................................................... 24 3.5地面塌陷 ....................................................... 24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 27

4.1切坡稳定性 ..................................................... 27 4.2填方工程地质问题 ................................................ 30 4.3拟建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 30 4.4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 31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 31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 31 5.2拟建场地适宜性 ................................................. 34

5.3防治措施 ....................................................... 35 六、结论及建议 ........................................................ 35

6.1结论 ........................................................... 36 6.2建议 ........................................................... 37

一、概 述

某县凤凰工业园位于某县城南面,为某县两大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六通一平等基础性建设工作。某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品牌,全力推进凤凰工业园区建设,园区先后入驻企业35家,总投资规模达65亿元。

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动漫加玩具为题材的上市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已经组建了一支国内优秀的动漫人才队伍,成功打造了五大系列十多部动画影视剧集。随着公司投资的多部动漫影视作品陆续播出,必将刺激公司相关动漫衍生玩具产品的大量需求。目前,该公司在广东汕头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满足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结合江西省某县凤凰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先天条件,为此该公司拟在某县凤凰工业园投资建设分公司,以支持公司在动漫产业的发展,满足相关动漫衍生产品市场的需求量。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西省政府令第95号)等文件要求,为保障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受某县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地质危险性评估工作。

1

1.1评估目的与任务要求

1.1.1评估目的

在充分收集已有的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室内资料整理,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通过对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拟建场地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为拟建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1.2评估任务

1.查明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岩土的种类及其分布;

2.查明拟建工程评估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范围、影响因素、活动性、危害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性质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4.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半定量方法对拟建工程进行综合评估,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及建议。 1.2评估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搞》(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

2

4.《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西省政府令第95号); 5.《江西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委托协议书》;

6.《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西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1年8月);

7.野外实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 1.3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1.3.1工程概况

拟建的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位于某县凤凰工业园区,处于某县城南面9km处,紧邻105国道,项目用地东侧、南侧、西侧及北侧分别拟规划凤翔大道、凤凰大道、栖凤大道、华硕大道,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坐标:东经:114°55′55″~114°56′30″;北纬:26°57′34″~26°57′47″,拟建工程用地红线拐点坐标见表1-1,地理位臵见图1。

3

拟建工程拐点坐标 表1-1

拐点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坐标 X Y 拐点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备注 坐标 X 2983629.532 2983629.717 2983892.603 2983890.425 2983892.768 2983898.721 2983908.104 2983533.681 2983532.159 Y 38592544.275 38592656.177 38593294.963 38593346.438 38593399.903 38593446.846 38593490.199 38593490.162 38593297.817 2983920.877 38592657.191 2983922.345 38592842.805 2983922.168 38592889.450 2983920.955 38592934.579 2983918.609 38592981.440 2983915.332 38593026.194 2983895.142 38593264.942 2983531.922 38593267.917 2983526.107 38592532.977 2983526.090 38592530.781 直角坐标为西安80坐标系 4

江西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476.01亩(31.734公顷),总投资44735万元,项目拟规划新建研发、办公楼、动漫体验馆、厂房及仓库、员工宿舍、食堂及员工活动中心等相关工程,总建筑面积297745.4m2。购臵生产设备注塑机、装配流水生产线等669台(套),购臵监测仪器设备43台(套)、公用设备16台(套)。动漫衍生玩具800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80000万元。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2。

5

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2

序号 1 2 2.1 2.2 2.3 2.4 2.5 2.6 3 4 5 6 7 8 8.1 8.2 9 其中 展示馆 动漫体验馆 食堂 建筑占地面积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化率 奥飞动漫衍生玩具系列 总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辅底流动资金 年销售收入 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厂房/仓库 研发、办公大楼 员工倒班宿舍和职工中心 单位 亩 m2 m2 m m m2 m2 m2 m2 % % 万件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22指标 476.01 297745.4 214387.9 5184 40801.7 26700 2827.4 7944.4 97945.69 0.94 30.86 18.8 8000 44735 41653 3082 80000 备注 317338.8m2 2-4层,框架 4层,框架 5层,砖混 6层,砖混 2层,框架 1层,砖混 95850 m 全部自筹 21.3.2工程分析

拟建工程场地地处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区,其中西北侧位于 “U”型沟谷部位。地形标高63.6~85.6m(黄海高程,下同),最大高差22m。工程场地的北侧和东南侧多为水稻田,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标高63.6-66.1m,场地的西南角和东侧位于山体斜坡地带,地面标高70.3-85.6m。目前拟建场地尚未整平,根据工程规划,场地整平标高为65.0-78.0m。

6

根据场地地形特点及拟定的场地整平标高,拟建场地整平过程中主要以填方为主。其中填方面积约为316.07亩,约占总面积66.4%,一般填方厚度1-5m左右,填方地区存在填方边坡支护及填方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工程场地西南角和东侧地势较高处需人工挖方,挖方区面积约为160亩,约占总面积的33.6%,周边将形成七条人工切坡,总长为1183m,一般切坡高度1.0-14.0m,工程所需切坡段多为残坡积粘性土及炭质灰岩的土质及岩土混合类切坡。

拟建场地的填、挖区情况详见附图1: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图。

1.4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

1.4.1评估级别

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为某县凤凰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476.01亩,总投资44735万元,拟规划新建研发、办公楼、动漫体验馆、厂房及仓库、员工宿舍、食堂及员工活动中心等相关工程,多为1-6层砖混及框架建筑,拟采用浅基础或独立基础,为大型重要建设项目。

评估区处于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及河谷冲积平原区,总体地势起伏较平缓,场地周边地形标高59.0~122.8m,最大相对高差小于40m,山体坡度多小于15°,地形地貌条件相对简单;评估区周边主要构造形迹表现为一组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和一南北向推测断裂,总体上场地及周边断裂构造不甚发育;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表层多覆盖第四系冲积层及残坡积层,前者地层岩性以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层为主,具典型二元

7

结构特征,后者以粉质粘土及含碎石粉质粘土为主,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炭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炭质页岩、钙质页岩。西南部出露石炭系下统大塘组页岩和砂岩,局部夹白云岩及灰岩薄层。北部及东南部出露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红层”。拟建区位于覆盖型岩溶地区,覆盖层厚度一般为4-15m,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判分级表》的规定,综合确定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

1.4.2评估范围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拟建场地周边地形地貌和环境地质条件,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本次评估范围在拟征地的范围基础上进行了扩大,以用地红线最外端向四周外延1000m,即评估面积为7.04km2(704公顷)。 1.5评估工作概况

1.5.1工作安排与工作量

接受评估任务后,我院立即安排有关技术人员针对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初步分析,收集了拟建区及周边地区地质资料(收集的资料见表1-3),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11月25日对评估区范围进行踏勘、调查和访问,调查面积7.04km2,调查点24个(其中地质环境点19个,水点及其他点5个),收集钻孔30个,收集了评估区内相关土工试验、地下水质分析及岩石抗压强度成果等资料。在掌握了评估区内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特征等情况下,编写了本报告。

8

收集资料统计一览表 表1-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资料名称 1/20万江西省某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1/10万江西省某县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1/5万某县幅综合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江西省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5万某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西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西省地震志 凤凰现代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完成单位 完成时间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 1981.10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 1982.09 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 1993.06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江西省地矿局九一六地质大队 江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江西省地震局 某 2009.4 1998.10 2000.09 2002年 2010.08 1.5.2质量评述

评估工作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了前人资料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野外调查底图采用1:10000地形图,地质界线参照1:10万某县区域水文地质图及1:5万地形地质图在野外圈绘;着重以斜坡稳定性、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为重点内容对评估区进行详细调查,调查点采用GPS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所取得资料,充分反映了拟建场地及评估区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精度和控制程度均符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可满足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所需。原始资料均实行自检、互检等质量保证措施,成果报告经本院审查,根据本院专家意见作认真校核修改后,送省厅专家评审。

9

二、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水文

2.1.1气象

某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多年平均气温18.3?,一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6.2?,最低气温零下8?(1972年2月9日);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5?,最高气温40.3?(1978年7月15日)。据某县气象局1977~2007年的降雨量资料,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469.3mm,最大年降雨量2111.4mm(1998年),最小年降雨量935.9mm(2003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56.6天,多年1小时内最大降雨量64.8mm(1998年7月7日),多年24小时内最大降雨量198.8mm(1996年8月1日)。

降雨在时间上的分布:多集中在3~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1.6%,详见表2-1及图2-1。

某县气象局1977~2007年月平均降雨量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表2-1

十 十一 十二 合计 降雨量(mm) 75.6 100.7 164.3 199.1 194.5 225.2 119.1 135.9 74.7 65.5 58.6 40.6 1454.0 百分比(%) 5.2 6.9 11.3 13.7 13.4 15.5 8.2 9.3 5.1 4.5 4.1 2.8 100 降雨量(mm)250200150100500123456789101112月份2-1 1977-2007年月均降雨量柱状图

10

2.1.2水文

评估区属赣江(位于评估区的东侧)水系,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为赣江一级支流禾水河的次级支流,距离拟建场地约1.5km,据拟建区西侧约10km的禾水河上游上沙兰站统计资料:禾水河最低水位标高55.12m,最高洪水位标高61.85m。拟建场地地面标高65.7-84.1m,高于禾水河最高洪水位标高,因此,禾水河洪水对拟建工程基本无影响。

评估区域内分布有若干水塘沟渠,规模较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方式排泄。其中拟建场地南侧有一瑶塘水库,属小(二)型水库,枯水期水库一般干枯。 2.2地形地貌

评估区由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和河谷冲积平原构成。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可将评估区分为构造剥蚀低丘岗地、侵蚀堆积河谷冲积平原两个地貌类型。

2.2.1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地形

主要分布于评估区的东侧、西南侧及东北侧。丘顶低平圆滑,地表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丘脊高低起伏,地形各异,呈垅岗及带状分布,山坡坡度一般15~25°,下部基岩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炭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地势较为开阔平坦,地形标高59.3~70m。主要为农田庄稼地。山谷冲沟一般不发育,多呈“U”型,均短浅宽缓平坦,多呈波浪型展布,部分谷底较宽阔,宽度几米至几十米,沟谷纵向坡度多小于5°。残坡积层发育。山体植被发育,以松树、杉树以及灌木为主。

11

2.2.2侵蚀堆积河谷冲积平原地形

分布于赣江及支流禾水河的沿河两岸,构成断续带状河谷冲积平原。评估区内主要分布有禾水河Ⅰ级阶地及赣江Ⅲ级阶地(评估区东侧),禾水河Ⅰ级阶地阶面标高50-70m,阶地高度1-6m,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岩性上部为粘性土、粉土,下部为砂砾石夹细砂层,阶面宽100-2000m,向河床倾斜,坡角小于5°。赣江Ⅲ级阶地阶面标高75-90m,阶面宽50-500m,阶地高度8-20m,由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组成,岩性上部为粘性土、细砂,下部为砂砾石层。

拟建区西侧位于地势平坦的水稻田内,地形标高65.7~66.1m,东侧及西南侧位于山体斜坡地带,地形标高70.3-85.6m。根据工程规划,场地整平标高为65.0-78.0m。 2.3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特征

2.3.1地层岩性

区域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层(Q)、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

一、第四系松散层(Q) 1、第四系全新统(Q4al)

分布于评估区西北侧的禾水Ⅰ级阶地上,具明显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特征,上部为淡黄及黄褐色粉质粘土及粉土,厚度约2-6m;中部为灰黄色及灰白色砂层,厚度约1-4m;下部为淡黄色及灰黄色砂砾石层,砾石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好,砾径2-5㎝,个别大者10-15㎝,砾石成分复杂,多以石英质砾石、砂岩砾石为主,少量粉砂岩砾石,松散-稍密状,

12

厚度约5-7m,最大厚度达13m左右。在山间盆地及溪沟中,岩性较杂,砂砾石层厚度较小,约3-4m。

2、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2al)

分布于评估区东侧的赣江Ⅳ级阶地上,具明显的河流相二元结构特征,上部为“网纹状红土层”,棕红色、棕黄色粉质粘土及粘土,网纹结构多为白色粘土,条纹一般宽1-1.5cm,固结较紧密,厚度约4-9m;下部为棕黄色砾石及砂砾石层,砾石含量约占75-80%,其中,中-粗砂多呈透镜状夹在砾砂层之中。该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7-12m。

3、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

分布于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坡麓地带。该层岩性结构较为复杂,随着下伏基岩岩性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具有上细下粗的特点。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浅黄色及黄褐色粉质粘土及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石多呈棱角状及次棱角状,一般直径5-15mm,该层厚度0.5-6m不等,在碳酸盐地区该层具有棕红色蠕虫状结构,底部含有碎石,厚度4-15m不等。

二、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

出露于评估区的西北角及西南角,为一套山麓河流相及干旱气候下形成的湖相碎屑岩沉积层。地层岩性下部为棕黄色及紫红色含钙、泥及铁质砂砾岩、粉砂岩;中部为含钙、泥质粉砂岩夹钙质、铁质砂砾岩;上部为棕红色厚层状砂砾岩及夹泥、铁质粉砂岩,厚度3388-4155m。地层产状为312°-325°∠5°-10°。

三、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

广泛分布于拟建区及评估区范围内,上部多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13

局部地段因工程开挖出露于地表。岩性特征分为下、中、上三段,总厚度约495m。

下段(P1m1):多分布于拟建场地以外的区域,地层岩性为深灰色、灰色灰岩及炭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炭质页岩及钙质页岩,总厚度约286m。地层产状为100°-120°∠10°-25°。含裂隙岩溶水,单井涌水量9.633吨/日,泉流量0.05-0.91升/秒。

中上段(P1m2+3):分布于拟建场地及周边范围内。地层岩性为燧石及硅质岩、中厚层状灰岩夹燧石结核和炭质泥岩及角砾状灰岩。总厚度约209m。地层产状为94°-108°∠8°-21°。含岩溶水,地面发育岩溶洼地和漏斗,地下岩溶率6.1%左右,泉流量0.05-0.91升/秒。

四、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

分布于评估区域以外的南侧。地层岩性为页岩和砂岩,局部夹白云岩及灰岩薄层。含构造裂隙水,泉流量0.015-0.73升/秒。

2.3.2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评估区内地层依其岩性建造和结构特点可划分为松散岩类、红色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三类。各自特征如下:

1、松散岩类

第四系松散岩类分布广泛,主要有全新统冲积层(Q4al)、中更新统冲积层(Q2al)及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为二元结构,上部为淡黄及黄褐色粉质粘土及粉土。粉质粘土呈软-可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中等-高压缩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其主要水理、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一般为:含水量(W)18.7-27.29%,湿密度

14

(ρ)1.73-2.09g/cm3;孔隙比(e)0.54-0.85;比重(Gs)2.69-2.72;凝聚力(c)28-40kPa;内摩擦角(φ)19°-32.5°。

下部为砂砾层,棕黄色,饱和,松散-稍密状。砾石成分以石英、石英砂岩等为主,砾石含量约占50-70%,砾石磨圆度较好。细砂层及中砂层呈透镜状分布。

(2)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2al)

为二元结构,上部为棕红、棕黄色粉质粘土及粘土,具有网纹状结构,稍湿,可-硬塑,成分以粉、粘粒为主,韧性及干强度中等,中等压缩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其主要水理、物理、力学指标值一般为:含水量(W)11.6-26.78%,湿密度(ρ)1.88-2.08g/cm3;孔隙比(e)0.45-0.89;比重(Gs)2.2.69-2.74;凝聚力(c)35-55kPa;内摩擦角(φ)25°-38.5°。

下部为砂砾层,棕黄色,饱和,中密-密实状。砾石成分以石英、石英砂岩等为主,砾石含量约占75-80%,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粒径多为10-50mm,个别达150mm以上。中-粗砂层呈透镜状分布。

(3)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

棕红、浅黄及黄褐色的粉质粘土,稍湿,呈可塑-硬塑状,粘性一般,成分以粉、粘粒为主,局部夹有碎石及砾石。据区域地质资料,粉、粘粒含量约占62%-81%,根据拟建场地周边的《凤凰现代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其主要水理、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含水量(W)25.9%,湿密度(ρ)1.91g/cm3;孔隙比(e)0.80;比重(Gs)2.71;液限值(IL)0.322,塑限值(IP)0.202;压缩模量(Es)6.2-8.0MPa。

15

2、红色碎屑岩类:

为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砂砾岩、粉砂岩,棕黄、紫红和棕红色,泥质及砂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具水平层理。据区域地质资料,砂砾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2.12~17.97MPa,烘干抗压强度32.33~33.87MPa,软化系数0.36-0.55;粉砂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强度为1.3~5.5MPa。

3、碳酸盐岩类:

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下段岩性为深灰色、灰色灰岩及炭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炭质页岩及钙质页岩,中上段岩性为燧石及硅质岩、中厚层状灰岩夹燧石结核和炭质泥岩及角砾状灰岩。据《凤凰现代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中风化炭质灰岩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21.8-57.9MPa。 2.4地质构造及地震

2.4.1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赣中南褶隆二级构造单元、赣西南(赣州-某)拗陷三级构造单元,处于新华夏系波阳—赣州拗陷带及九岭—万洋山隆褶带,属于华夏系的赣中复向斜的交接复合地带。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该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多体系、多期次的复杂构造轮廓。

评估区在区域上属某断陷盆地边缘,周边主要构造形迹表现为一些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和一南北向推测断裂。主要褶皱有:①凤凰圩复背斜、②枫塘桥复背斜及位于凤凰圩附近的③向斜及隐伏向斜,分别

16

概述如下:

①凤凰圩复背斜:位于评估区北侧2.5km处,长约11km,宽10km左右,轴向EW,倾角北翼25°,南翼45°,南北两翼正常产出,但东西两端及南北两翼均被后期红层所覆盖,保存不完整;

②枫塘桥复背斜:位于评估区南侧9km处,长约7km,宽约15km,轴向EW,倾角北翼30°,南翼35-40°,背斜向东倾伏,但东西两端均被白垩系红层所覆盖,以及为北北东向断裂所破坏,仅保存中段,南翼被泰和红盆所覆盖;

③向斜及隐伏向斜:位于评估区南侧0.5km处,长约9km,宽度不详,轴向EW,其他性质不详。

拟建工程所处区域内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微弱。据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及邻近场地钻探资料表明,在勘探深度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通过拟建场地,总体上区域稳定性较好。区域地质构造见图2-2。

2.4.2 地震

根据江西省地震志,某县境内无史料记载的地震。位于评估区东侧的井冈山境内(原宁冈县)发生过两次(1673年夏、1806年1月2日)及评估区南侧的泰和县境内发生过一次(1808年12月16日)小于5级的地震,本区微有震感。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江西省某县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可不考虑饱和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的影响,设计基本地

17

18

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 2.5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含水岩组特征及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评估区及周边主要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及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三种类型。

2.5.1松散岩类孔隙水

(1)水量中等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岩组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分布于评估区西侧区域的禾水河流阶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砾石层中。上部粘性土仅在雨季时局部含水,旱季水位下降,多数不含水。含水层厚度一般3-6m,少数为7-10m左右,地下水埋深一般2.5-5m,个别大于10m,多为潜水或微承压水,局部为承压水。据区域地质资料,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00-900吨/日,少数为1200吨/日,该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禾水河及其支流的侧向补给为主,以蒸发和向地表河流泄流排泄。水质类型HCO3-Ca(K+Na)型。

(2)水量贫乏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于赣江及其支流两岸的Ⅳ级基座阶地。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层、泥砂、砾石混杂层及其上覆的粉土、粉质粘土夹碎石层,一般厚度为5-10m,富水性贫乏。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水位埋深0.5-5m,以潜水为主,局部为承压或微承压,承压水头1.44-2.80m左右,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2-30t/d。地下水水位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地下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水的侧

19

向补给和汛期河水的反向补给。水质类型以HCO3-Ca型为主,PH值4.4-7.3,总硬度6.53-12.11(德国度)。

(3)水量极贫乏的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评估区及周边的碳酸盐类、碎屑岩类组成的岗埠丘陵及斜坡地带。含水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层。含水层厚度一般4-7m,富水性极贫乏。以潜水为主,局部为承压或微承压,承压水头1.40-3.00m左右,水位埋深0.24-12.65m,单井涌水量多小于10吨/日。地下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水的顶托补给,局部为溪、渠水的垂向渗透补给。水质类型HCO3.SO4-Na及HCO3-Ca-K+Na型。PH值5.5-7.4,总硬度0.87-15.64(德国度)。

2.5.2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分布于评估区西北侧和东南侧,含水岩组为零星出露的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砂砾岩、粉砂岩中。其中,砂砾岩中富水性较好,粉砂岩因裂隙多被泥质充填,风化带富水性较弱。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石的构造及风化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水位埋深7.37m,抽水降深29.83m,涌水量15.04吨/日,富水性贫乏。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沿孔隙溶隙裂隙迳流、运移,在坡脚洼地以泉或散流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水质类型HCO3-Ca(K+Na)和HCO3.SO4-K+Na(Ca)型。

2.5.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隐伏岩溶区,赋存于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碳酸盐岩裂隙溶洞中,溶蚀孔隙水的富集与岩溶发育程度及构造发育有关。据区域地质资料,单井涌水量一般101.416~353.277 m3/d,最大值为422.97吨/日,水量中

20

等,并具不均匀的特点。地下水位埋深9.80m, 多为潜水,局部具承压性。地下水以垂向渗入补给为主。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力联系密切。迳流通道以裂隙溶洞为主,地下水流速快。水质类型为HCO3-Ca型。 2.6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评估区属侵蚀溶蚀及构造剥蚀低丘陵地形,地面标高59.3~122.8m,地面坡度多小于15°。据本次野外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大部分位于覆盖型灰岩岩溶区,调查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点,据《江西省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等相关资料,评估区属崩塌、滑坡、泥石流少发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 2.7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位于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地势呈波状起伏,较为开阔平坦,人烟较为茂密。拟建工程周边人类活动以建房修路、农田垦殖、水塘养殖及工程取土为主,人类活动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差异较大,从野外实地的调查情况来看,对区域内地质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的是人工取土开挖后形成的乱掘坑和弃土堆。

拟建场地周边规划建设凤翔大道、凤凰大道、栖凤大道、华硕大道,根据评估区的地形特点,拟规划道路多在原有地形上填挖建造,将形成填方边坡和人工切坡,但因道路距离拟建工程较远,道路的建造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不大。农田垦殖及水塘养殖破坏了原状土的结构,在地表的一定范围内形成软土,降低了工程性质,但工程施工时易开挖换填,总体上对拟建工程的影响较小。据本次野外调查,在拟建场地西侧200m处

21

和西南侧500m处存在人工取土点,形成两处长轴约100-200m,短轴长约40-80m的不规则椭圆形乱掘坑,坑深几米至十几米不等,坡度60-80°,坑周边多堆放弃土,因人工开挖的不合理性及弃土的任意堆放,局部地段出现裂缝现象,对拟建工程的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总体上,本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施工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 影响。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崩塌、滑坡

据野外实地调查,评估范围内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象。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内在因素制约,拟建工程影响范围内,自然状态下发生崩塌、滑坡可能性较小。 3.2自然斜坡稳定性

拟建工程场地周边地面标高65.7-84.1m,大部分处于地面平坦开阔处,其外围局部被丘陵地形环绕,地形起伏相对较大,一般地面标高70.3-104.5m,相对高差10-30m,地面坡度小于15°。结合岩土性质、周边地形的特性条件稳定性综合评判如下:

A①段自然斜坡:位于场地的西侧230m,边坡长约270m,坡向95°,山顶标高76.2m,最大相对高差10.5m,植被茂密。地层岩性上覆3~5m 厚的残坡积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硅质岩或燧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强风化层厚约0.5-2m。

A②段自然斜坡:位于场地的南侧300m左右,边坡长约350m,坡向

22

354°,山顶标高104.5m,最大相对高差25.3m,植被茂密。地层岩性上覆4~8m厚的残坡积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燧石灰岩或角砾状灰岩,强风化层厚约0.5-1m。

A③段自然斜坡:位于场地的东南侧200m左右,边坡长约210m,坡向335°,山顶标高89.2m,最大相对高差15.2m,植被茂密。地层岩性上覆3~7m厚的残坡积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燧石灰岩或角砾状灰岩,强风化层厚约0.5-2m。

A④段自然斜坡:位于场地的东侧170m左右,边坡长约330m,坡向296°,山顶标高103.5m,最大相对高差26 m,植被茂密。地层岩性上 覆4~6m厚的残坡积粘性土层,下伏基岩为燧石灰岩或角砾状灰岩,强风化层厚约0.5-2m。

根据对场地周边A①、A②、A③、A④段自然边坡进行评价,其A①、A②、A③、A④段边坡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好,拟建工程周边多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及居民居住点,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地质条件有一定的破坏,但因A①、A②、A③、A④段边坡距拟建工程大于150m,距离相对较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场地周边未发现高坡陡坎,第四系覆盖层及强风化层厚度不大。因此,根据工程性质和场地条件,综合判断工程周边自然斜坡稳定性好,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小。 3.3已有切坡稳定性

据野外调查,评估区内见有多段人工切坡,均位于拟建区外围,多为道路建设切坡形成,局部为人工建房形成,切坡长度50-200m,切坡高度5~15m不等,坡度40~45°,多为土质切坡,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

23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表12.2.1,粘性土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1.10-1:1.50,已有边坡坡度基本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要求,稳定性较好。又因已有切坡距离拟建工程较远,总体上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较小。 3.4泥石流

评估区位于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总体地势开阔平坦,地形标高59.3~122.8m,相对高差10.5~39.6m,山体坡度一般8~15°,坡度较缓。区域内冲沟、沟谷一般不甚发育,均短浅宽缓平坦,宽度几米至几十米,沟谷坡度多小于5°,山体植被茂密。两侧山坡多被残积层覆盖(以粘性土为主),厚度一般为4~15m。区域内自然斜坡稳定性好,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影响,评估区内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多由沟谷流向地势低洼处。

因此评估区不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松散物质及水源条件。从调查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泥石流现象。根据泥石流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在自然条件下,评估区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3.5地面塌陷

3.5.1岩溶地面塌陷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覆盖型碳酸盐岩区,因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拟建场地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与下伏基岩岩性、浅部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及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塌陷发育现状及地下水的开采情况等因素有关,本次评估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按照表3-3的标准对覆盖型碳酸盐岩地区的易发性进行量化评价。

24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结合邻近场地工程勘察资料,评估区地层岩性上部以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层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为主,前者岩性以粉质粘土及含碎石粉质粘土为主,后者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以砂性土为主,层厚4~15m。下伏基岩以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为主。据相邻场地(处于低丘斜坡地带)工程勘察资料显示,钻探深度内(最大孔深19.5m、炭质灰岩揭露厚度10m左右)未见溶洞及土洞分布,地下水埋深3.6-4.5m,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残坡积层中的角砾层中。由于评估区茅口组灰岩地层褶皱较发育,有利于裂隙和岩溶发育。据1/20万某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区内碳酸盐岩溶蚀现象较发育,岩溶发育形态以岩溶洼地为主,规模较小,以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之间,深度多在3-7m之间。其次为落水洞及充水漏斗较发育,一般多在10-20m2,深度5-15m。溶蚀裂隙分布于整个碳酸盐岩地层中,其宽3-5cm,大者达0.7m,延伸较长,多达30m以上,区域内岩溶率达6.1%。

本次野外调查评估区内未见有岩溶地面塌陷,拟建区附近未发现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仅见当地居民以压水井等形式分散开采,供生活用水。综上所述,本次评估按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价标准表3-3对评估区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评估表3-4。据表3-4评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

3.5.2采空地面塌陷

根据野外调查访问,拟建工程范围内无防空洞、地下采矿坑道存在,评估区范围东南侧300m处存在一软质粘土矿,但以明采开挖为主,又因

25

距离拟建场地较远,总体上拟建场地不具备产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地质及外在条件。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价标准表 表3-3

易发 特征 砂性土 <20 灰岩为主 多、较多 见洞率>60% 岩溶率>10% 变化于基岩顶面上、下 Y值 3 6 3 6 9 3 较易发 特征 砂粘土互层 20~30 灰岩 夹碎屑岩 少 见洞率30~60% 岩溶率 2~10% 最枯水位高于基岩顶面 Y值 2 4 2 4 6 2 少发 特征 粘性土 >30 碎屑岩 夹灰岩 未见 见洞率<30% 岩溶率<2% 最高水位低于基岩顶面 Y值 1 2 1 2 3 1 影响因素 权重 系数 第四系覆盖层岩性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m) 下伏基岩岩性 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密度) 浅部岩溶发育强度(见洞率、岩溶率) 地下水位 易发程度依据 总分D大小分级 1 2 1 2 3 1 D≥24 易发 D=16~24 较易发 D<16 少发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价结果表 表3-4 影响因数 第四系覆盖层岩性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m) 下伏基岩岩性 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密度) 浅部岩溶发育强度(见洞率、岩溶率) 地下水位 评价结果 权重 系数 1 2 1 2 3 1 地质特征 砂粘土互层 4~15 灰岩为主 少见 岩溶率6.1%左右 变化于基岩顶面上、下 得分 2 6 3 4 6 3 24 易发 总得分 易发程度 26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工程切坡稳定性

评估区位于构造剥蚀低丘岗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周边地形标高59.3~122.8m,拟建场地地面标高65.7-84.1m,拟场地整平标高65.0-78.0m。根据场地及工程性质,场地整平时其西南角和东侧地势较高处需切坡,将形成七段总长约1183m,高约1.0-14.0m的人工切坡。工程切坡段多为残坡积粘性土及灰岩、炭质灰岩夹炭质页岩、钙质页岩的岩土混合类切坡,局部为土质边坡。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表12.2.1和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标准表4-1,采用半定量法对其切坡段切坡体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估。

A-A′段切坡:位于场地西侧,整平标高为70.5m,切坡长约140m,高约3.5-4.5m,切坡坡向90°,为土质边坡,切坡段地层岩性以粉质粘土夹碎石为主,土体结构较为致密。根据凤凰区工业园的规划情况,A-A′段为暂时性切坡段,场地平整后因工程需要做推平处理,总体上稳定性较好。

B-B′段切坡:位于场地西南角的凸起处的北侧,整平标高为74.0m,切坡长约90m,高约2.0-4.5m,切坡坡向355°,为土质边坡,岩性为可-硬塑粉质粘土。由于切坡高度有限,只要按照一定的坡率切坡及做好防护措施,则边坡稳定性较好。

C-C′段切坡:位于场地西南角的凸起处的西侧,整平标高为74.0m,切坡长约110m,切坡高度1.8-4.0m,切坡坡向98°,为土质边坡,岩性为可-硬塑粉质粘土。该段为低矮边坡,只要按照一定的坡率切坡及做好防护

27

措施,则边坡稳定性较好。

D-D′段切坡:位于拟建场地的西南角,整平标高为76.0m,切坡长约315m,切坡高约1.0-4.6m,切坡坡向360°,为土质边坡,岩性为可-硬塑粉质粘土。该段为低矮边坡,只要按照一定的坡率切坡及做好防护措施,则边坡稳定性较好。

E-E′段切坡:位于拟建场地的东南角,整平标高为70.5m,切坡长约138m,切坡高约2.0-4.7m,切坡坡向约360°,为土质边坡,岩性为可-硬塑粉质粘土。该段为低矮边坡,只要按照一定的坡率切坡及做好防护措施,则边坡稳定性较好。

F-F′段切坡:位于拟建场地的东侧,整平标高为72.0m,切坡长约390m,切坡高度约4.0-10.0m,切坡坡向270°,上部岩性为粉质粘土,按照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标准表4-1对F-F′段切坡进行预测评估,评估结果见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价结果表4-2,根据表4-2的评价结果判定:F-F′段切坡的稳定性较差。

G-G′段切坡:位于拟建场地的东北角,整平标高为68.0m,切坡长约249m,切坡高度约1.3-14.0m,切坡坡向175°,上部岩性为粉质粘土,按照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标准表4-1对G-G′段切坡进行预测评估,评估结果见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价结果表4-2,根据表4-2的评价结果判定:G-G′段切坡的稳定性较差。

综上所述,A-A′、B-B′、C-C′、D-D′、E-E′段切坡稳定性较好,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表12.2.1,建议采用1:1.00~1:1.25坡率进行切坡,坡面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F-F′、G-G′段切坡稳定

28

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标准表(岩土混合斜坡) 表4-1

因子量级划分 评估因子 权重 差 斜坡坡度(°) 0.14 斜坡高度(m) 切坡高度(m) 斜坡结构类型 0.12 0.14 >50 >50 >15 得分 4.2 3.6 4.2 4.2 3.6 3.3 3.3 3.6 较差 30~50 20~50 5~15 斜向坡 得分 2.8 2.4 2.8 好 <30 <20 <5 得分 1.4 1.2 1.4 1.4 1.2 1.1 1.1 1.2 0.14 顺向坡 2.8 逆向坡、块状坡 裂隙发育程度及岩0.12 发育、 体结构类型 散碎块 软弱夹层 0.11 有 >10 >6 较发育、块状、不发育、层状、块2.4 层状 状、块体状 不连续 5~10 3~6 2.2 2.2 2.4 无 <5 <3 强风化带厚度(m) 0.11 残坡积厚度(m) 0.12 备注 斜坡稳定性分级依据评价因子各项得分之和(K)大小确定: K≥23.4 稳定性差 K=16.7~23.4 稳定性较差K<16.7 稳定性好

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结果 表4-2

评价因子 斜坡坡度(°) 斜坡高度(m) 最大切坡高度(m) 斜坡结构类型 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结构类型 软弱夹层 强风化带厚度(m) 残坡积厚度(m) 斜坡稳定性 E-E′段切坡 特征值 <15 12 10 顺向坡 较发育 块状 无 0.5~2 4~8 计分 1.4 1.2 2.8 4.2 2.4 1.1 1.1 3.6 F-F′段切坡 特征值 <15 13 14 顺向坡 较发育 块状 无 0.5~2 4~8 计分 1.4 1.2 2.8 4.2 2.4 1.1 1.1 3.6 K=17.8 稳定性较差 K=17.8 稳定性较差 29

性较差,过陡过高的切坡在降雨影响下存在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对拟建工程具一定的威胁,危险性较大。同时由于茅口组地层基岩风化残坡物具有一定的胀缩性,遇水极易软化,抗剪强度低,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工程切坡后,应根据切坡的规模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 4.2填方工程地质问题

拟建场地大部分地面标高介于63.6-66.1m之间,低于场地拟整平标高的65.0-78.0m,西侧需要进行填方处理。其填方区面积约316.07亩,最大填方厚约5m,填方区亦引起地基附加沉降、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填方边坡稳定性问题等。填筑时应清除水稻田表层的耕植土层及水塘底部的淤泥质土,并选工程特性较好的填料,采取分层压实回填,尽量减小由于填土工程特性、厚度上的差异,产生工程场地不均匀降的可能性。填方边坡按1:1.5放坡,当需要收缩坡脚或加强填方边坡的稳定性时应设臵挡土墙。

4.3拟建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江西某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包括研发、办公楼、动漫体验馆、厂房及仓库、员工宿舍、食堂及员工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为1-6层砖混或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场地地层岩性上部以第四系粘性土层为主,厚约4-10m左右,全场地分布,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浅基础持力层。但因场地下伏基岩以灰岩、炭质灰岩、燧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为主,如采用浅基础时,应详细查明场地岩溶的分布范围、覆盖厚度及岩性、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动态特征和地下岩溶类型等,对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当土层

30

中土洞发育及基岩浅部岩溶发育,应采取可靠的处理措施,如对土洞及下部溶洞进行压浆充填处理。填方较厚部位可考虑采用复合地基方案或桩基础,桩端持力层可选用中风化层。同时由于茅口组地层基岩风化残坡物具有一定的胀缩性,遇水极易软化,其地基承载力将大大降低。因此,对利用茅口组残坡积层为浅基础的持力层时,应注意此问题。 4.4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根据前述评估结果可知,评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经野外实地调查访问,评估区周边地下水的开采多以居民饮用取水为主,开采量有限。因此,评估区范围内在不开采和疏排岩溶地下水的前提下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小(但不排除自然因素作用下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在开采和疏排岩溶地下水及周边工程施工震动等条件下,存在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拟建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评估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及构造剥蚀低丘陵地形区,地势呈波状起

31

伏,局部开阔平坦。地层岩性以第四系粘性土、砂土层和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碳酸盐岩为主,岩土体工程性质相对较好。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内在因素的制约,拟建区属崩塌、滑坡、泥石流轻度发育区,据野外实地调查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现象。

拟建场地多处于地势平坦开阔的水稻田内,局部周边分布丘陵岗埠地形,地形坡度较小,坡体植被发育,按照自然斜坡稳定性评判标准表,选择距离拟建场地周边较近的4段自然边坡进行量化评估,其评估结果为:场地周边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好。

评估区存在多段已有人工切坡,均位于拟建区外围,多为修路建筑形成,切坡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最长约200m,最高约15m,人工切坡段边坡坡率基本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外加已有切坡段距离拟建工程较远,总体上对拟建工程没有威胁性。

评估区总体地势开阔平坦,区域内冲沟、沟谷一般不发育,均短浅宽缓平坦,沟谷坡度多小于5°,山体植被茂密。两侧山坡多被残积层覆盖,区域内自然斜坡稳定性好,未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及岩土性质控制,评估区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拟建场地位于覆盖型碳酸盐岩区,因碳酸盐岩具有溶蚀的特性,拟建场地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及结合邻近场地工程勘察资料,根据场地内碳酸盐岩地面塌陷的易发性与下伏基岩岩性、浅部岩溶发育特征、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和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塌陷发育现状及地下水的开采情况等因素,按照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价标准表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为:评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

32

综上所述,评估区范围内未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现状地质灾害,其场地周边的自然斜坡稳定性好,已有切坡段对工程的危害性不大,场地位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总体上,拟建场地现状情况下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危险性较大,遭受其他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现对工程建设诱发自然斜坡的失稳、工程建设的切坡及填方等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估:

1、拟建工程周边主要有A①、A②、A③、A④等四段自然斜坡,经对自然斜坡稳定性量化评价,四段自然斜坡稳定性好,自然状态下发生失稳的可能性较小。又因自然边坡距离拟建场地150m以上,拟建工程的施工对自然边坡的改造和破坏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拟建场地周边的自然斜坡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较小。

2、拟建场地整平标高按整平标高65.0-78.0m考虑,其西南角和东侧地势高处将形成七段总长约1183m,高约1.0-14.0m的人工切坡。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表12.2.1和工程切坡稳定性量化评判标准表,采用半定量法对其切坡段切坡体稳定性进行预测评估,其评估结果为:A-A′、B-B′、C-C′、D-D′、E-E′段切坡稳定性较好。 F-F′、G-G′段切坡稳定性较差。过陡过高的切坡在强降雨影响下存在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又因拟切坡段距离拟建工程较近,拟切坡段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较大。

3、拟建场地按65.0-78.0m的整平标高考虑,拟建场地低洼处需进行填方处理,其填方区面积约316.04亩,最大填方厚约5m。填方区亦存在地基附加沉降、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填方边坡稳定性等问题。因

33

填方厚度总体上较小,易于处理,总体上填方区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不大。

4、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上较差,在详细查明基岩浅部岩溶发育程度的情况下,在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处理后,可选用浅基础。应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对拟建场地地基稳定性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选用合理的地基基础类型,确保拟建工程的安全。

5、拟建工程处于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根据岩溶地区的特点,在开采和疏排岩溶地下水及施工震动等条件下,易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因此,在外部动力因素及自然因素作用下,拟建场地范围内不排除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5.2拟建场地适宜性

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碳酸盐岩,上部为第四系冲积层及残坡积层覆盖,地处河谷冲积平原及构造剥蚀低丘陵地形区。地形沿山体走向呈波状起伏,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据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域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上较差,工程建设多以切坡及填方为主,局部拟切坡段稳定性较差,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存在滑塌的可能性,填方区则易诱发地基沉降、填方不均匀沉降及填方边坡失稳的可能性,但易于治理。拟建场地位于覆盖型碳酸盐岩区,存在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但应通过采取禁止拟建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开采岩溶地下水和工程施工震动等条件下,尽量避免诱发地面塌陷。因此,在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拟建场地基本适宜本工程建设。

34

5.3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据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及性质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科学防治方案。根据上述防治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灾害的特点、借鉴评估区已有的防治经验,防治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拟切坡段开挖应选择合理的边坡率,切坡高度小于8m的边坡可采用放坡+坡脚设重力式挡土墙支护,坡面采用框格植草防护;切坡高度大于8m时,每8m应设臵一级平台,平台宽2m,边坡宜采用分级放坡+锚杆格构支护,坡脚设重力式挡土墙支护;

2、对填方区应选择合格的填土材料,进行分层碾压,尽量减小由于填土工程特性、厚度上的差异,产生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水稻田及水塘区填方时应清除表层软土。同时,对填方边坡应采取相应的支挡措施,如采用挡土墙或块石护坡措施进行防护,确保填方边坡的稳定性;

3、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地段进行专门勘察,综合运用工程物探和钻探等技术手段查明场地岩溶的分布范围、覆盖厚度及岩性、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动态特征和地下岩溶类型等,依此通过选择科学的防治方法和合理布臵工程设施,预防岩溶地面塌陷;

4、拟建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应禁止开采岩溶地下水,以避免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六、结论及建议

35

6.1结论

1、评估区属河谷冲积平原及构造剥蚀低丘陵地形区,地势呈波状起伏,较为开阔平坦,山体坡度一般8~15°;区内周边主要构造形迹表现为一些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和一南北向推测断裂,拟建场地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层岩性岩相变化相对较大,地质灾害不甚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建筑物总占地面积476.01亩,拟建工程多为1~6层框架及砖混结构,属重要大型建设项目,综合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

2、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可不考虑饱和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的影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拟建工程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

3、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根据野外调查,评估区内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4、拟建场地周边有四段自然斜坡,A①、A②、A③、A④段边坡自然状态下稳定性好,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小。

5、因拟建场地整平的需要,预计将主要形成七段人工切坡,切坡段总长约1183m,高约1.0-14.0m。其中,A-A′、B-B′、C-C′、D-D′、E-E′段切坡稳定性较好,F-F′、G-G′段切坡稳定性较差,过陡过高的切坡在强降雨影响下存在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又因拟切坡段距离拟建工程较近,拟切坡段对拟建工程的危险性较大。

6、拟建场地内部分区域需进行填方处理,其填方区面积约316.07亩,最大填方厚约5m,因填方厚度较小易于处理,总体上填方区对拟建工

36

程的影响不大,引起地基附加沉降、填土不均匀沉降及填方边坡失稳的危险性小。

7、拟建工程场址范围内,场地稳定性较好,在查明基岩浅部岩溶发育情况下,如地基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则可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可采用浅基础,否则应对地基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或采用桩基础方案,可选用下部基岩为基础持力层,以确保工程的安全。

8、拟建场地位于覆盖型碳酸盐岩分布区,据1/20万某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区内碳酸盐岩溶蚀现象较发育,岩溶发育形态以岩溶洼地为主。结合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评估表对其量化评估,评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因此,评估区范围内在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存在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总之,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自然状态下的地质灾害不发育,水文地质良好、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上较差,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切坡及高填方等问题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易于处理;拟建场地位于覆盖型碳酸盐岩区,存在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应禁止开采岩溶地下水和工程施工震动等人为活动。因此,在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下,拟建场地基本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6.2建议

根据本工程主要可能遭受人工切坡失稳、填方区不均匀沉降及填方边坡失稳、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具体情况下,建设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1、工程建设应尽量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对A①、A②、A③、A④等四段

37

稳定性好的自然斜坡,工程建设尽量减少对其破坏,以免造成崩塌、滑坡可能性。

2、对切坡地段及填方边坡应控制人工边坡的坡度,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护坡,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项目施工前应详细查明区域内软质粘土矿的开采范围,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防止因软质粘土矿的开采破坏拟建场地的周边环境,引起次生地质灾害。

4、拟建区地处覆盖型岩溶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岩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并注意采取地基防塌陷工程措施。工程施工避免强震动和基坑强排水。同时应禁止在拟建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不少于1公里)开采岩溶地下水,避免引发岩溶地面塌陷。

5、当拟建场地不宜采用浅基础时,可选用桩基础。若采用桩基础,应查明基岩中的岩溶分布情况及其发育特征。若存在基坑工程,基坑开挖中应视基坑开挖深度而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确保基坑安全。如需基坑降水时,应注意因基坑降水而引起拟建场地及周边产生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应避免基坑强降水而带来的危害,建议优先采用止水帷幕。

6、由于二叠系茅口组风化残坡积层具胀缩性,饱水强度低,对边坡、地基稳定性有不利影响,工程地质勘察中,应注意对残坡积层勘察查证。

7、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持场地的自然状态,减少对植被和原始地形的破坏,禁止乱掘、乱挖、乱弃土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水土流 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

38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l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