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县概况

更新时间:2023-10-25 05: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 理

【地理位置】 温宿县位于阿克苏地区西北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东隔木扎提河和拜城县、新和县为邻,南与阿克苏市毗连,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西北与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得名于古温宿国,是个半农半牧边境县。南疆铁路、国道314线自东而西穿境而过,民航机场距县城公路里程(下同)3千米,温宿县距地域性中心城市阿克苏市12千米,距首府乌鲁木齐1019千米,距乌什别迭里口岸203千米,距克孜勒苏托云口岸556千米,距红旗拉甫口岸878千米。

【地形地貌】 温宿县东西宽约153千米,南北长约167千米,面积14202.46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6.67%。耸立着15座6000米以上的巨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29。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川密面,冰雪嵯峨,峭壁凌空,万仞攒空,具有独特的冰蚀地貌。是一座壮美瑰丽的立体水库,蕴含着丰富的奇珍异宝。冰川伸入峡谷,冰雪融汇成河,是各条河流之源。林木和高山、亚高山划地穿布其间,是县传统的畜牧业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33%.由于不同水系的历史切割、冲击,形成以约50千米长的坎坡为界线的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击平原、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平川沃野,良田连片,水网纵横,是传统的农牧业基地。 沿革区划

【沿革区划】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惮归附汉朝,罢僮仆都尉,汉朝置西域都护府,温宿、姑墨隶属都护府。

东汉建武五年(29),汉立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姑墨受其辖属。东汉永元三年(91)十二月,汉朝复置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县境受其管辖。东汉永初元年(107)六月,汉朝迎还西域都护及屯田吏卒,县境役属北匈奴。东汉延光三年(124),汉朝置西域长吏,姑墨、温宿归其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黄初三年(222)二月,姑墨、温宿隶属西域戊己校剧。西晋永宁元年(301)一月,凉州刺史统领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县境归属之。东晋咸康元年(335)十二月,西域尽入前凉版图,姑墨、温宿受其西胡校尉管辖。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六月,姑墨、温宿隶属前秦西域校尉。后凉麟嘉五年(393)七月,姑墨隶属后凉西域大都护。东晋义熙五年(409),隶属西凉。东晋义熙十年(414),柔然可汗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姑墨。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温宿、姑墨向北凉称臣贡献。北魏太延四年(438),属柔然。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五月,韩牧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姑墨受其节制。北魏延兴元年(471),姑墨受北魏西域校尉领属。北魏宣武二年(507),役属口厌哒。北周天和二年(567),姑墨受突厥统治。其后隶属于西突厥。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显庆三年(658)五月二日,县境置温肃(宿)洲、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十月二十五日,县境仍隶属唐安西都护府。唐景龙二年(708)十一月,县境为突骑施占据。其后,突骑施首领娑葛降附唐朝。唐开元三年(715),郭虔罐兼安西大都护,唐在西域声望大振,姑墨、温宿隶安西都护府。唐贞元五年(789),吐蕃陷北庭(今吉木萨尔界境),县境属吐蕃。唐景福二年(893),温宿、姑墨受喀拉汗王朝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干元年~后周显德七年(907~960),县境属葛逻禄部(《西天路竞》称“割鹿图”)。宋熙宁五~七年(1072~1074),温宿已是喀拉汗朝的领域。宋绍兴四年(1134),温宿归属西辽。

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县境归附蒙古汗国。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县境内为察合台汗封地,察合台汗又将包括温宿、姑墨在内的一带地域赐予其总管杜格拉特部首领。蒙古至元三年(1266),窝国台汗之孙海都役属察合台汗国,温宿、姑墨受其统治。元大德十年(1306),县境仍归察合台汗国统治。元至正七年(1347),杜格拉特部在温宿拥立秃黑鲁?帖木尔为察合台汗。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杜格拉特部怯马鲁丁僭汗位。

明洪武八~二十年(1375~1387),察合台秃黑鲁?帖木尔汗幼子黑的儿?火者为属下拥立为东察合台汗,县境仍受其总管杜格拉特部统治。明正德九年(1514)六月,赛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县境受其统治。

清康熙十七年(1678),县境为准噶尔部统治。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将温宿城定名为“阿克苏”。乾隆二十三年(1758),阿克苏设办事大臣。乾隆三十年(1765),阿克苏办事大臣移驻乌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移乌什领队大臣于阿克苏。乾隆四十七年(1882),仍驻办事大臣。清同治六年(1867)四月。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阿古柏军侵占阿克苏,建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国)。清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讨平阿古柏侵略军,阿克苏设善后总局。 清光绪九年(1883),置温宿直隶州,并置阿克苏分巡兵备道衙署于阿克苏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主要军政机关迁驻阿克苏新城。阿克苏老城(今温宿县城)设巡检,隶属温宿直隶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温宿直隶州升格为府,增设温宿县,隶属温宿府。

民国元年(1912),沿清旧制。温宿县隶属温宿府。

民国2年(1913),温宿府改设阿克苏县,温宿县隶属于阿克苏道。 民国17年(1928),阿克苏道改为阿克苏第四区行政长公署,温宿县受其管辖。民国32年(1943),阿克苏区行政长公署改为阿克苏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温宿县受其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宿县受阿克苏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温宿县并入阿克苏县,撤销温宿县建制。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温宿县。以合并于阿克苏县的原温宿县行政区域为温宿县的行政区域。

2007年,全县辖5镇、5乡, 104个行政村,2个国有农场,4个国有牧场,1个国有林场。

温宿镇 辖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个村民委员会,12个村民小组。 托乎拉乡 辖9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 阿热勒镇 辖15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 吐木秀克镇 辖10个村民委员会,40个村民小组。 佳木镇 辖12个村民委员会,62个村民小组。 依希来木其乡 辖10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 克孜勒镇 辖12个村民委员会,71个村民小组。 古勒阿瓦提乡 辖13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 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 辖5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 恰格拉克乡 辖8个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 自然环境 【气候】

日照 平原地区日照时数多山区日照时数相对较少。年总辐射量为135~140千卡/每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西部为2760.5小时,中部为2753.9小时,东部为2556.1小时。日照百分率:西部、中部为62%,东部为58%。≥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2010.3~2163.0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77%~78.9%;≥5℃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844.0~1978.4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69.2%~72.1%,≥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558.1~l710.8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57.2%~62.3%。7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87.3~309.1小时;西部1月最少,为180.4小时;中、东部2月最少,分别为170.5小时和161.1小时。10月浮尘天气结束,日照百分率大,为70%。4月风沙、浮尘天气最多,日照百分率仅45%~53%,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稻育秧有一定影响:5~10月农作物生长期间,每月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

气温 平原地区气温为8.4℃~10.1℃。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2.℃~24.1℃;1月平均气温最低-9.2℃~-11.5℃。山区:海拔1900~2000米处地区,

年均气温6.9℃~7.5℃,最热月均气温15℃~21℃,最冷月均气温-16℃~17℃。海拔2200~2600米地区气候年均气温0℃~2℃,最热月均气温12℃~16℃,最冷月均气温-17℃~-18℃;海拔2600~2900米地区,年均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气温10℃~12℃,最冷月均气温-18℃~-19℃。海拔2900~3600(3700)米地区,最热月均气温5℃~10℃,最冷月气温-19℃~-21℃。平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16.7℃~17.1℃,年极端最高气温37.6℃~40.9℃。年平均最低气温0.8℃~3.3℃,年极端最低气温-27.4℃~33.2℃。山区:极端最高气温,海拔2000米处为34.5℃,海拔2650米处为35.0℃;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24.4℃和-23.0℃。

平原 ≥0℃持续日数为261.7~268.4天,积温3903.7℃~4289.3℃;≥5℃持续日数225.4~237.9天,积温3801.9℃~4200.9℃;≥10℃持续日数183.3天,积温3469.7℃~3882.7℃;≥15℃持续日数为137.1~153.1天,积温2826.6℃~3240.7℃;≥20℃持续日数为61.0~66.5天,积温1368.5℃~1560.4℃。

山区 ≥0℃持续日数239~248天,积温2580.3℃~3333.6℃;≥5℃持续日数204~215天,积温2464.9℃~3236.8℃;≥10℃持续日数133~173天,积温1874.6℃~2919.9℃;≥15℃持续日数52~123天,积温818.2℃~2266.2℃。

无霜期 温宿县境内无重霜冻初日为3月27日,终日为10月25日。无霜期中部为211.7天,东部为202.3天,西部为185.3天。全县年无霜期185天。平原地区作物积极生长期内一般无重霜冻危害。

降雨 南部平原降雨量少,年平均降水量65.4~78.7毫米。北部山区降雨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多。海拔1900~2200米处,年降水150~250毫米;海拔2200~2600米处,年降水250~300毫米;海拔2600~2900米处,年降水300~350毫米;海拔2900~3600米处,年降水350~400毫米;海拔4000~5000米处,年降水800~1000毫米;海拔5000~6000米处,年降水1000毫米以上。雨水以7、8两月最多,平原地区年平均雷震雨量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连阴雨较少,最长持续6天。四季降水量:春季占17%~21%,夏季占55%~58%,秋季占15%,冬季占9%~11%。降雨年际变化大。多雨年份,南部平原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北部山区海拔2000米处达400毫米以上;海拔2650~3500米处可达500毫米。少雨年份,平原地区少于30毫米,山区少于70毫米。

降雪 平原地区降雪少。年降雪日数平均为8.7~9.1天。11月7日为最早初日,4月20日为最晚终日。1970年12月5日,温宿县城日最大降雪量为9.6毫米,地面积雪少。年平均积雪日数为27.1~27.5天,最多为72天,最少为2天。年最大积雪深度为9~13厘米。山区海拔2000米以下,降雪比平原多10~20天。最大积雪深度为15米以上。海拔4200米以上终年积雪。

风 年均风速不大,北部山区略大于南部平原。年平均风速:北部山区为2.18米/秒,南部平原区为1.6~18米/秒。瞬间最大风速北部山区小于南部平原区。平原区风速达40米/秒。风速季节分面:山区风速暖季大于冷季。暖季平

均风速达2.0~3.9米/秒,平原农业区4~8月是大风季节,平均风速一般为1.8~2.6米/秒。秋季风速逐渐减小;冬季气晴稳,风速最小,平均风速仅0~1.7米/秒。北部山区多西风,暖季略多于冷季。东部平原多东北风,四季变化不大,春夏季略多,秋冬季多东北风或北风。西部平原多西北或东风。季节变化为春、秋季,多东风,夏、冬季多西风。平原地区春季以东灌大风为主,占全年36%;夏季大风频繁,多为西侵大风,占全年56%;秋季大风较少,占全年8%;冬季无大风。大风常伴随风沙,形成浮尘天气,影响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全县年平均浮尘天气52.2~64.3天,占全年14.4%~17.6%。山区无浮尘,平原区均受浮尘之害。

【土壤】 各土类所占百分比为:潮土21%,灌淤土9.4%,水稻土1.3%,草甸土23.3%,棕漠土12.2%,沼泽土1.9%,棕钙土1.06%。新积土0.06%,风沙土2.56%,盐土27.2%。全县耕地土层深厚,质地适中,无盐化。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的1级耕地占28.5%;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的2级耕地占

43.5%;土层厚度在60厘米,地下水位较高,有中度盐化的3级耕地占28%。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在60ppm以上的耕地占16.64%,在30~60ppm之间的占49.1%,小于30ppm的占34.26%。速效磷在10ppm以上的占0.77%,5~9ppm的占9.62%,小于3ppm的占89.61%。

山地土壤 分布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3600~4250米,原始土;2900~3600米,草甸土;2600~2900米,草原土;2200~2600米,栗钙土,1900~2200米,棕钙土,1900米以下,棕漠土。

扇形地土壤 即:洪积—冲积扇土壤分布:扇形地顶部为砾质棕漠土、扇形地上部为沙砾棕漠土、灌溉棕漠土、灌淤黄土、扇形地中部为灌淤土、潮土、草甸土、灌溉草甸土、盐土、盐化土。

微地形土壤 即:佳木镇、依希来木其乡、古勒阿瓦提乡、阿热勒镇、恰格拉克乡地形受流水冲蚀,形成沟地、槽地、洼地和鱼脊式的高地。鱼脊背顶部为灌淤土、灌淤潮土、鱼脊背中部为灌淤潮土、潮土、鱼脊背下部为盐化潮土、盐化草甸土、槽地、沟地、洼地为盐化草甸土、盐土、沼泽土。

【植被】 分为南部平原绿洲植被区和北部山区植被区绿洲。植被面积453413.33公顷,占平原绿洲总面积的71.74%。人工植被71813.33公顷,其中各类农作物47566.67公顷(含农一师五、六团和地区实验林场,下同),人工林11580公顷,人工草场12666.67公顷,天然植被38.16万公顷,其中原始胡杨林72666.67公顷,草原30万公顷,沙棘66.67公顷,芦苇、甘草、罗布麻等其他植物8866.67公顷。山区有植被254233.33公顷,占山区面积31.84%。人工植被3073.33公顷,其中各类农作物2880公顷,人工林193.33公顷;天然植被251160公顷,其中针叶林17693.33公顷,沙棘133.33公顷,草原233333.33公顷。依垂直自然带,分为5个植被带。即:荒漠带(海拔1500~1900米),山地荒漠草原带(海拔1900~2200米),山地寒温带森林草原带(2200~2600米),高山草甸带(海拔2900~3600米,局部地区3900米),高山垫状植被地衣带(海拔4000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