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更新时间:2024-05-03 2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重点: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难点: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课时: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涉及这样几个重要问题: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经历十多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最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并且曾经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优越性,现在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里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现在我国学术界相当普遍的把计划经济贬得一无是处,这也是一种片面性。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当时实行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的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别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枝独秀。也正因为这样,战后几乎所有新独立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以效法。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自然会选择这种体制,并且当时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它又具有局限性,现在看来只有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才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它的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从而提出了改革的必要。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

1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党才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定为我们改革的目标。在此以前,党的公开文件中没有使用过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十二大以来相继使用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些不同的提法,反映了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一方面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市场经济能不能和怎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在探索之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时候,对改革的目标怎样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三种提法供大家研究。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他指出,上述这几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我们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继续研究,眼下不必忙于做出定论。同时他还指出,不管十四大报告中最后确定哪一种提法,都需要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之后,1992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的谈话中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后来,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经历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为什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十四大以前江泽民还要提出几种不同提法进行比较研究,邓小平还提出要看大家的反映如何,来决定是否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来表达改革的目标。这除了因为考虑到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世界各派经济学普遍接受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外都有一些人竭力利用关于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把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歪曲为走向资本主义,并且力图把我国的改革引向这个方向。因此,在没有科学地解决为什么市场经济同社会制度属性无关,没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做出科学的界定并取得共识以前,为了不致因为陷于空泛的争论而影响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在公开的文件中长期只是使用“市场调节”,而没有使用市场经济这个提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教材没有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框架方面的内容,即没有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而是着重分

2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框架属于市场经济一般性的问题,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而且有些方面如所有制结构、分配关系、社会保障等后面还要具体分析。

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是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性。现在许多文章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常常只是强调它的共性而忽视它的特性,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党的文件给市场经济戴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帽子”,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官样文章。因此他们很少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称,而只讲市场经济的改革,或者简化为“市场化改革”。这不符合中央的精神。

党的十四大在确定改革的目标模式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它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市场经济,是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上的创举。这种结合最主要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相结合,一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历史上,市场经济都是同私有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过去讲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些不承认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论调,根本原因是不承认市场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相容。所以都强调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并且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产权清晰。但如果我们改革的目标就是这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不仅和我们改革的性质相悖,而且也谈不到什么理论创新和史无前例的创举。应当说到现在为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初步证明是可以成功的,但还没有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充分证明的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明显地发挥主导作用,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笼统的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于将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成熟,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后是否还适用,可以留待将来去研究。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从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

3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制经济不是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者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简单地从数量和比重上衡量,而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质”的优势上,即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当然,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即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就是国有经济要控制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要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有所不为,是指国有资产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一方面同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相联系,按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直接结合,不存在剥削关系,劳动者建立了平等互助合作关系。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全民所有制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4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要努力寻找和大胆利用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而且扩大了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行业劳动方式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众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有利于社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四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五是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1)个体经济。它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一般以手工劳动为主,经营方式灵活,适应性强,方便群众,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安排。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从属于公有制经济。(2)私营经济。它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目前我国的私营经济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受国家的监督、管理和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外资经济。它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投资人根据我国涉外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我国在继续坚持积极合理利用外资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将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把引进外资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中西部地区,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和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根据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

5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和实际操作原则上的又一新进展。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性质和条件决定的。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分配制度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反映和体现。这两个“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其次,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创造极丰富的社会财富,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能实行惟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只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再次,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公有制经济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直接原因。由此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劳分配为主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起主导作用。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分配方式。虽然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也是必要的,但按劳分配是主要方面。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将因具体公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不同存在很大差别。在城镇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借助于工资制度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分配主体,职工个人的收入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技能和提供的劳动量,而且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劳动收益,还包括农户对土地投资带来的收益等。同时,农户的收益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紧密相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分配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居主体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资分配,即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厂房建筑、土地等非劳动要素获得的收益。其主要形式有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2)按经营权分配,指在多种经营方式中享有经营权的人获得风险和机会等报酬。(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指采取雇工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

6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有与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制的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其次,多样经营方式也是多种分配方式发展的原因。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被多种公有制形式和多样化的经营方式所代替。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虽不会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但是改变了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必然会产生多种分配方式。再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既要求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求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要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三、两种分配方式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种分配方式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关系。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意味着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应当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源泉,什么因素创造价值。马克思周密详细的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以外的因素只是条件而不是源泉。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当时侧重于体力劳动,但他也强调了科学的意义,今天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但还是讲的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用生产要素价值论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一是为什么提出必须允许“先富”,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政策。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按劳分配造成的差距,不同所有制造成的差距,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

7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领域和部门之间造成的差距。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二是允许“先富”的正确含义。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仇富”的说法,其实,所谓“仇富”背后的真实含义是广大群众反对非法致富、为富不仁。

三是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允许“先富”的目的,是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有两个大局的思想。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他认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的东西。这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分配理论和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注重社会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应当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内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新”的内涵;必须走这条道路的原因以及怎样走这条道路。

8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创新型国家的含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历史时期处理这个问题的方针;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针。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六、积极扩大就业

我国面临着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互相交织的严峻形势。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

9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人文系马列教研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i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