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子 甘谷丧葬礼仪考

更新时间:2024-03-23 2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甘谷民间丧葬习俗礼仪探究

张来子

内容摘要: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介绍民间丧葬习俗的整个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甘谷县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内涵,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以及我们现阶段如何正确看待这种习俗对农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丧葬习俗 民间 甘谷 影响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地区,人们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甘谷地处天水西部,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讫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渭河穿城而过,境内有毛坪遗址等古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这里的人安土重迁,因而也特别重视丧葬礼仪。传统的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守灵

这里的葬礼整个过程一般为3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厅停放3天。3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守灵”就是其中的一项。“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厅里要昼夜有人守着。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儿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儿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守灵的同时,还要在正厅大门内侧事先放置的一个谓之“老盆”的容器里祭烧“表纸”,以此祈求死者在阴间能有足够的花销。

二、停尸洗尸

《礼记.丧大记》曰:疾病,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始死。迁尸于床,用敛裘,去死衣,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裘,御者二人浴。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裘而浴。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甘谷的乡俗实际上是将停尸和洗尸合而为一,并加以简化而已。一般是由嫡长子或其媳妇象征性的取点水,在死者的前胸后背抹一下而已。由嫡长子来主持祭奠,至今在该地各自然村都常见到。这与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宗法制度有关。嫡长子(大宗)在财产继承和祭祀方面有优先权。此制度由贵族到庶人推广开来,影响深远。 三、殓棺盖棺

殓棺就是把死者装入棺材,一般而言死者都是盛装入殓的,着就包括了有“三夹三棉”的说法,“三夹”就是三套单衣,“三棉”就是三套棉衣,都是传统的服饰,并且讲究必须是棉制的或是丝绸的,不能用化学制品,入殓的时候先是将棺材放在一边由阴阳先生做法完毕,再在棺材的底部铺上一层草木灰,放三尺麻,草木灰的讲究是以前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落在其上,因而有回归的意思,着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民对待生死旷达的态度。死者下敛后,就轮到盖棺了。一般只有三个棺钉,抬重的举起斧头,逐一敲钉下去,每钉只能敲三下。这里有数字上的忌讳,应该是取丧事不能成双的意思。盖棺即意味着亲人与死者的最后诀别,因此这时人们往往伏棺,拍棺,哭声骤起。人们在哭声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古人云:盖棺定论。明朝吕坤曾言:“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在进材出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村民尤其妇孺们聚在一起的窃窃议论。这对死者可谓是盖棺定论,对生者而言,是要接受一次舆论的严格评议。对生者和死者,这种议论都无法逃脱,显得意味深长。

四、告牌

在甘谷一带文风甚浓,死者殓棺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吊孝,所以此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孝子按亲疏关系穿不同的孝衣出告牌,简言之就是类似与现代的讣告,上面写有死者的生平简历,孝子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小子应该穿的孝衣种类(从儿子的“披麻泣血”一直到出五服的亲戚的“免孝戴纱”和应该服的礼仪(从“泣血顿首”到

“鞠躬示哀”,都是按固有的程序遵守,并且明确的注出。《礼记》:“礼者,理也”,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讣告的内容就是表明“礼”和“序”。

五、送“挽歌”

挽歌又称寿被,古礼人死有咏唱挽歌的习俗,流传至此只保留了这一名称,而内容主要一寿礼为主了。寿被即古礼中所称的\襚\。有时是一块布料,即古礼中所称的玄,纁。有时是毛毯,晴纶等高级床上用品。这要视赠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定。《仪礼士丧礼》曰:乃赴于君。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君使人襚睢,彻帷,主人如初。《礼记杂记上》也曰: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在丧葬过程中,由几个少年举起两三个竹篙子,其上所悬全是布料毛毯等。在每件寿被上用别针别上挽联,白纸黑字两边写上赠送人的姓名和称谓中间则书一对死者的评价或是表示悼念之词,一般为四字。其中最为重要的寿礼要算署有“乡谊”落款的一份,高高举起的寿被五颜六色,浩浩荡荡的,非常引人注目。这无疑增加了丧礼的风光。 六、守孝

古人有“三年之丧”一说。孔子弟子子宰认为三年之丧太久,孔子批评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论语邛日货》)。小孩子出世后,三年不离开父母的怀抱,故父母亡故后子女要还报三年。按传统规定。在这三年之内要穿白鞋。不可以结婚。三年内过年时门上的春联不可以是红色的。一般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紫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要求开始慢慢变得不严格起来,不过春联的贴法在我们这里倒是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三年之内的这些做法仍然是出于对逝者的尽孝。 七、坟地的选址与坟墓的维修

当地对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因为人们相信祖上坟地风水的好坏。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子孙如若升官发财,升学就业,家道中兴等,人们往往会迷信地认为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用当地的话叫做“老坟葬得好”,“祖坟冒了青烟”。反之。也会归咎

于祖坟的选址出了问题。坟地是风水先生当时选址的,但对坟墓的维修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家庭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死者下葬的当时不能将坟墓整理的非常讲究。但往后会慢慢弥补。如坟地的绿化,立碑,用砖、石块和水泥将坟墓加固等。如果出现坟墓长期失修或坍塌不修的情况。则死者的后辈将被冠以不孝之骂名,甚至连死者本身也会被咒骂一通,说其“没有下辈了”之类的话。农村丧葬习俗,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沿革下,既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古人说“生死亦大事也”丧礼的意义在于两方面: (一)体现在丧葬习俗对孝的影响。

目前在广大农村,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人际关系表现为紧张与不和谐,尊老养老敬老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青年一代缺乏基本的养老礼仪,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与诸多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的倡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农村地区。一个大家族可以由很多个同姓支系构成,每个分支又是由众多个体家庭组合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各家顾各家的情形在事实上已非常明显。一般说来,“是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有关常常决定了人们是否会继承或者珍视传统”。就是说,当牵涉到个体家庭的实际利益时,人们往往不会顾及家族传统的。因此出现为某事互相争执不休以致于大打出手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当家族内部有丧事时,人们暂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葬礼之中。本来可能是兄弟反目、长幼无序的家庭此时往往会变得步调一致,更多地服从于葬礼的安排。因为此时谁也不会因平时的利益冲突而遭受公众舆论的压力。背上不懂礼或不孝的骂名。由此加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孝道观相联系的丧葬活动此时已成为一种消除社会矛盾的平台。

其次,它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从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总态势看,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速度惊人。就甘肃情况而言。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已占全省老龄人口的76%。孝道思想

的倡导就是要时刻提醒人们尊敬老人、爱护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老年人以全面的照顾。让他们健康长寿,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二)丧葬习俗的负面影响

其实,一味地强调与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念,长期将必然导致该观念在农村丧葬活动中的地位日渐上升,以致于仪式的操办者在整个丧葬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会处处受制于仪式的种种安排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们尽孝的意图。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因为顾及到个人或家族的面子问题,在举办丧礼时时常带有十分牵强的意味。往往做出一些自己很不情愿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以此来证明他们是真的“尽孝”了。在外人看来。他们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孝子”。又如,许多参加丧礼的女眷。她们是哭丧的主要力量,“哭丧”对她们的要求就是要大声地哭。即使她们并不能真正地伤心流泪。但是,她们那种似哭非哭的唱腔往往成为他人评头论是的标准,她们放声大哭了。就能说明她们是非常“懂礼”或“孝顺”了,对她们自己也是件非常体面的事。这即是典型的“愚孝”。

在人们的传统生死观中。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祖先灵魂的庇佑与否是其自身及其子孙后辈能否顺利以致于飞黄腾达的标尺之一。人死后所到的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似的。有自上而下的掌权者,也有贫富差距等等。对灵魂的信仰使得生者大办丧事以取悦死者,祈求平安。“即使那些曾在死者生前极为不孝的子女。这时也希望把丧葬仪式搞得隆重一些。显示他们还是很孝顺的,以求得死者的谅解,不至于遭受惩罚”。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愚孝”观念。要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必须要解放思想。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的直接体现。丧葬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地区是其依存的主体和主要地区,因此,它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民俗有体现真善美和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俗。也有凸现假丑恶并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卑劣陋俗。在当今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

社会转型时期,新风尚与旧习俗交替发展。因此要时刻教育人们

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民风,倡导农民风易俗,摒弃传统礼仪中的不良成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新葬俗。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彬.中国民间文化[J].民俗研究,1996,.

[2]陈淑君 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2008,. [3]杜松奇主编《甘谷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4]叶绍钧选注《礼记》商务印书馆 [5]王夫子·殡葬文化学

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民风,倡导农民风易俗,摒弃传统礼仪中的不良成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新葬俗。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彬.中国民间文化[J].民俗研究,1996,.

[2]陈淑君 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2008,. [3]杜松奇主编《甘谷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4]叶绍钧选注《礼记》商务印书馆 [5]王夫子·殡葬文化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g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