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11-08 01: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地质图说明书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二○○二年八月

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性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域工作程度较低,基础性地质资料比较缺乏,以致建市多年没 有一套能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图件。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地勘总公司组织精干技术力量,从有限的地勘拨款中挤出资金,经过两年努力,编制了重庆市1∶50万地质、矿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系列图件,并通过有关专家评审。这套系列基础地质图件的问世,填补了重庆市的一项空白,向重庆市直辖五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重庆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作用。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的出版和应用,不仅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而且为政府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编纂委员会成员

主 任 委 员: 李后蜀

副主任委员 :汪小昆委 员 :总 编 辑 :副 总 编 :图 幅 负 责:

黎 力 刘安云 袁兴平黎 力

刘安云 袁兴平

朱永琴 吴时兴

朱永琴 邓富银吴时兴

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审查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

雷尊宇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委员 :

胡绪清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李后蜀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叶 辛 重庆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级工程师)

委 员 :

任明华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葛文彬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尹光志 重庆大学资源和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教授) 赵纯勇 重庆师范学院 (教授)

张伦玉 重庆市建筑勘察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雪龙 重庆市地勘总公司川东南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彭先进 重庆市地勘总公司一○七地质队原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重庆市1∶50万系列地质图审查意见

重庆市直辖后,市域范围内未有一套完整的小比例尺的系列地质图件,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编制了1∶50万系列地质图件。地质系列图件共9张,分别是:重庆市地质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卫星影像图、地热水分布图、地貌图、构造纲要图。这套图件作为最基础的地质资料,可广泛运用于工业、农业、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对重庆市国土资源宏观调配、城镇合理布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2年7月16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重庆市人民政府会议室组织召开了1∶50万地质系列图审查会,邀请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计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政委、市科委、市政府办公厅等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参会,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讨论形成如下审查意见。

1.该系列图是在充分收集和归纳重庆市域内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参照其它省市的相关图件、文字资料,进行综合编制的。编制依据充分,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可作为重庆市经济建设、规划、决策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料。

2.该系列图如实地反映了重庆市地质、构造、矿产、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地貌等各方面的特点,可供不同专业人员和单位使用。

3.该系列图的编制说明详细、文字简练、图文统一,图件图面清晰、通俗易懂,使得专业或非专业人员都能在应用中感到方便、容易。

4.该系列图第一次较系统地描述了重庆市地质、地貌特征概况,填补了重庆市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并对重庆市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5.作为全面完整地描述重庆市地质环境条件的系列图,尚缺环境地质图和地质景观及旅游地质图,希望尽快组织编写。

综上,本次编制的地质系列图,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比较完整、规范、系统的地质资料,其实用性、研究性、操作性都较强。经审查委员会审查予以通过。

建议编图单位按本次审查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后,尽快报批出版,提供有关部门使用。

2002年7月16日

内 容 简 介

重庆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地槽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第四纪各阶段的造山运动及沉积演化,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根据岩石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划分出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

扬子地层区(台区)的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为冰水、冰碛、冰筏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无岩浆岩出露,青白口系、南华系遭受过浅变质作用。

秦岭地层区(槽区)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系为含火山碎屑的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该区普遍遭受了区域低温动力浅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侵入带和断裂构造带中还发生有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

本说明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四川省区域地质志》、《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层表》、《四川省地层总结表》、《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及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

1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地层 ………………………………………………………………………………3

第一节 地层区划分原则及地层区特征 ???????????????…………3 第二节 沉积岩特征 …??????????????????????…?……5

第二章 岩浆岩 …????????????????????????…???…27

第一节 侵入岩 ??…???…??????????????????????27 第二节 火山碎屑岩 ????…??????????????????????27 第三节 岩浆岩的侵位时空演化 ………………………………………………………28

第三章 变质岩 ???……??????????????????????……?29 第一节 区域变质岩 ????????????????…?????????29 第二节 接触(交代)变质岩 ?????????????…????????29 第三节 动力变质岩(构造岩) ????????????……………????29 第四节 变质作用 ?????????????????????????…?30 第四章 构 造 ………………………………………………………………………………31 第一节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31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31 第三节 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35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7 第一节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 ??…??????37 第二节 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 ???????????…?????37 第三节 侏罗纪—第四纪陆内改造阶段 ????????????…????38

2

前 言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特别是地矿行业属地化管理以后,市域内地矿工作的基础资料极其薄弱。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根据目前现状,要求编制重庆市1∶50万地质、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等系列图件,其目的是: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成矿预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政府部门决策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其意义深远。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地理坐标: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2′,面积8.2万平方公里。

重庆市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南为边缘中、低山区。区内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

区内地质矿产研究历史较长,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但大量地质工作于解放后开展。地质、冶金、石油、建材、化工、煤炭等部门在区内进行了石油、天然气、钾盐、煤炭、锰矿、铁矿、铅锌矿、钒钼矿、金及铂等贵金属的普查勘探工作。70年代,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覆盖了全区,但由于不同图幅由不同地勘单位承担,其地层系统及构造体系划分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80—90年代,区内1∶5万基础地质填图已完成34.5幅,同时进行了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除此之外,区内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矿产等专题研究工作。为本说明书及图件的编制提供了丰富的、翔实的资料。

本说明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四川省区域地质志》、《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层表》、《四川省地层总结表》、《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贵州省区域地质志》、《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及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以及区内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截止1999年)。

本说明书及图件是在综合研究以上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区内地层、岩石进行区划、清理进行编制的。基本反映了重庆市地质、构造特征。

1、地层方面:主要是对以上资料划分的地层系统结合重庆市地层的出露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比、清理、统一,从而建立了重庆市的地层系统。其特点是:

(1)地层系统的建立依据充分,大部分沿用了以上资料的地层划分原则和地层系统名称。但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年代地层表》对大巴山区和渝东南地区的前震旦系、震旦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对相应地层系统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即将大巴山区的前震旦系耀岭河群(‘龙潭河组’),渝东南的板溪群归属为新元古界晚(上)青白口世(统);原震旦系下统的代安河组、木座组、观音崖组、明月组、千子门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归属为晚(上)南华世(统);原震旦系上统归属为震旦纪,其中陡山沱组、蜈蚣口组归属为早(下)震旦世(统),灯影组、水晶组归属为晚(上)震旦世(统);志留系由原来的三分重新厘定为四分,即:龙马溪组、新滩组、小河坝组、石牛栏组、罗惹坪组归属为早(下)志留世(统),韩家店组、纱帽组、回星哨组归属为中志留世(统),上志留统、顶志留统在区内缺失;原二叠系为下统、上统两分,现将其划为三分,即:原下统的梁山组归属为早(下)二叠世(统),原下统的栖霞组、茅口组归属为中二叠世(统),上统不变。

(2)由于古地理环境的差异,部分岩石地层单位存在相变,如:奥陶系大湾组与湄潭组,二叠系吴家坪组和龙潭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大冶组、雷口坡组和巴东组、须家河组和香溪组。

(3)因生物化石的穿时性和延时性,有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跨系、跨统的特征,如:志

3

留系韩家店组、纱帽组跨中、下统,香溪组跨三叠系和侏罗系。

总之,重庆市岩石地层的地域分布、岩石组合、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划分出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其总的特征为扬子地层区(台区)的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为冰水、冰碛、冰筏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无岩浆岩出露,青白口系、南华系遭受过浅变质作用。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槽区)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系为含火山碎屑的复陆屑沉积建造;震旦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该区普遍遭受了区域低温动力浅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侵入带和断裂构造带中还发生有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方面:北部槽区以印支运动为主(定型);台区盖层除其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定型,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定型外,其余大部均为喜马拉雅褶皱定型。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表层扭动及断裂活动。

3、构造方面:根据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划分出了四个Ⅱ级构造单元,四个Ⅲ级构造单元,十个Ⅳ级构造单元。其总的构造面貌为:渝东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4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地区。下段厚度大于158米, 为灰绿色中厚层状含凝灰质粉砂岩,灰绿色厚层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薄层粉砂岩;上段厚600米,为灰绿、紫红色等中厚层至块状含砾凝灰质细至粉砂岩互层。

(3) 城口小区

代安河组(Nh2d) 778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主要岩性为灰至绿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板岩、青灰色角砾变质砂岩。底部为20~50米的变质砾岩层。与下伏龙潭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木座组(Nh2m) 2201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下段厚750米,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至块状变质含砾凝灰质岩屑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砂砾岩;中段厚625米,主要岩性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状含凝灰质变余砂砾岩,厚层状含锰炭质板岩;上段厚826米,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绿色厚层状片理化含砾变质砂岩、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构造面理发育。与下伏代安河组整合接触。

3、震旦系

本说明书根据新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年代表》,对原震旦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将原震旦系上统的观音崖组、陡山沱组、蜈蚣口组划为震旦系下统,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2。

(1)酉阳、秀山小区 下统(Z1)

陡山沱组(Z1ds) 6~360米

主要分布于秀山县,以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与下伏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Z2)

灯影组(Z2d) 14~470米

分布于秀山~彭水。秀山一带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含藻白云岩。彭水一带为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硅质条带及硅质层。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2) 巫溪小区 下统(Z1)

观音崖组(Z1g) 0~104.7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晶灰岩。与下伏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陡山沱组(Z1ds) 53~350米

上部为黑色~深灰色含锰、磷、铁质、粉砂质页岩夹灰~灰褐色含锰白云岩及薄层硅质岩,岩层内褐铁矿化明显;下部为灰~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薄层白云岩条带。与下伏观音崖组整合接触或与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Z2)

灯影组(Z2d) 335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段厚180米,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灰质、泥质白云岩,下部夹硅质岩;上段厚45米,为浅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中段厚110米,为浅灰色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

(3)城口小区 下统(Z1)

2

蜈蚣口组(Z1w) 9.7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为深灰至灰黑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白云质板岩、云灰岩。与下伏木座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Z2)

水晶组(Z2s) 85.7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下部为炭质板岩、炭质粉砂质粘板岩、粉砂质粘板岩与粉砂质硅质板岩,间夹白云质灰岩薄层及透镜体;上部为微晶白云质灰岩。与下伏蜈蚣口组整合接触。

4、寒武系

主要出露分布于渝东南南川小区、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3。

(1)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下统(∈1)

牛蹄塘组(∈1n) 15~200米

分布秀山、酉阳、彭水等地。以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夹较多的黄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下部夹0.3 ~1m厚的含磷层及20~30cm厚的黑色硅质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明心寺组(∈1m) 148~21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为深灰、灰绿色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含粉砂质泥灰岩、细晶灰岩。秀山一带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下伏牛蹄塘组整合接触。

金顶山组(∈1j) 111~28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以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为主,夹粉砂质页岩及细粒石英杂砂岩。酉阳—秀山一带以砂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石柱一带灰岩增多,上部为泥质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下部为砂页岩,间夹薄层灰岩、泥灰岩。与下伏明心寺组整合接触。

清虚洞组(∈1q) 150~293米

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由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组成,具豹皮状、条带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南川一带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与下伏金顶山组整合接触。

中统(∈2)

高台组(∈2g) 54~70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下部为页岩、粉砂岩,有时夹薄层或扁豆状灰岩,南川一带上部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上部为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灰岩。与下伏清虚洞组整合接触。

石冷水组(∈2s) 188~242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下部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岩;上部为浅灰、深灰色薄层叶片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酉阳细沙溪夹数层膏溶角砾岩及砂砾屑白云岩,下部常夹条带状砂泥质白云岩。与下伏高台组整合接触。

平井组(∈2p) 330~ 490米

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与钙质白云岩互层,偶夹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常具条带状和窝卷构造。酉阳、秀山一带下部夹含燧石结核、角砾状白云岩及薄层石英砂岩、白云质砂岩及砂质白云岩。与下伏石冷水组整合接触。

3

表3 寒 武 系 划 分 对 比 表

1∶20万城口幅— 巫溪幅区调报告 (1974) 川东鄂西 秦岭 区 八 仙 组 八 挂 庙 组 ∈ 2覃家庙群 毛 坝 关 组 四川省地层总结表 (1978) 扬子区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1991) 扬子区 1∶5万酉阳幅 等区调报告 (1987) 扬子区 1∶5万城口幅 等区调报告 (1996) 台 区 槽 区 本 说 明 书 黔北川南 分区 、酉阳、秀山南川小区 毛田组 大巴山 分区 巫溪小区 东秦岭 分区 城口小区 毛田组 三游洞群 耿家店组 平井组 毛田组 三游洞群 耿家店组 平井组 毛田组 三游洞组 耿家店组 平井组 八仙组 ∈ 3三游洞群 三游洞组 耿家店组 平井组 八仙组 八挂庙组 八挂庙组 茅坪组 覃家庙组 石冷水组 覃家庙组 石冷水组 覃家庙组 毛坝关组 石冷水组 覃家庙组 毛坝关组 高台组 高台组 高台组 高台组 石龙洞组 箭 竹 坝 组 清虚洞组 石龙洞组 清虚洞组 石龙洞组 清虚洞组 石龙洞组 箭竹坝组 清虚洞组 石龙洞组 箭竹坝组 金顶山组 天河板组 金顶山组 天河板组 宋家场组 天河板组 鲁家坪组 金顶山组 天河板组 天河板组 ∈ 1鲁家坪组 明心寺组 石牌组 水井沱组 巴山组 石牌组 水井沱组 鲁 家 坪 组 明心寺组 牛蹄塘组 石牌组 筇竹寺组 明心寺组 牛蹄塘组 石牌组 水井沱组 膏田组 杨家坪组 石牌组 水井沱组 巴山组 牛蹄塘组

1

上统(∈3)

耿家店组(∈3g) 296~379米

主要分布于酉、秀、黔、彭、南川一带。为浅灰、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常具竹叶状、角砾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与下伏平井组整合接触。

毛田组(∈3m) 118~205米

主要分布酉、秀、黔、彭、南川一带。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下部常具鲕状结构,上部常见数层竹叶状灰岩及燧石薄层或团块。与下伏耿家店组整合接触。

(2)巫溪小区 下统(∈1)

水井沱组(∈1s) 957.6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段厚70~227米,为灰黑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上部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炭质灰岩、夹硅质岩;上段679米,为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钙质粉砂岩,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细砂岩、含钙泥质粉砂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牌组(∈1sp) 357.3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部为浅灰至灰色中—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鲕灰岩互层;中、上部为浅灰绿色、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中厚层状微晶灰岩、鲕灰岩及砂屑灰岩。与下伏水井沱组整合接触。

天河板组(∈1t) 36.4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为灰白色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黄绿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条带状构造。与下伏石牌组整合接触。

石龙洞组(∈1sl) 168.1米

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部为灰黄绿、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灰岩与黄褐色纹层状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豹皮状白云质花斑;中、上部为灰白、灰黄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中厚层状泥灰岩、鲕灰岩。与下伏天河板组整合接触。

中统(∈2)

覃家庙组(∈2q) 200~534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下段为灰至浅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夹数层砖红色盐溶角砾岩;上段为紫红色、灰色薄层钙质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夹中厚层状砂屑灰岩,水平纹层理发育。与下伏石龙洞组整合接触。

上统(∈3)

三游洞组(∈2s) 88~280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南的城口—巫溪一带。下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砂屑云灰岩,间夹灰岩、白云岩、藻团粒云灰岩,条带状构造发育;上部为灰色薄—中厚状含砂屑白云岩、白云岩,具缝合线、压模构造、条带构造、波状及帐蓬构造。与下伏覃家庙组整合接触。

(3)城口小区 下统(∈1)

巴山组(∈1b) 150.3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下段厚64.3米,为深灰黑色薄层状炭硅质板岩、厚层状硅质岩板;上段厚86米,灰黑色含炭质泥灰岩,中、下部为黑色含炭硅质板岩。与下伏水晶组整合接触。

鲁家坪组(∈1lj) 540~1434.5米

下段为灰黑色含炭粉砂质板岩,夹炭质泥灰岩;上段灰黑色钙质粉砂质板岩,条带状砂

2

质板岩、粉砂岩。与下伏巴山组整合接触。

箭竹坝组(∈1j) 158.1~543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以薄层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石煤,下部夹硅质岩、炭质硅质板岩。与下伏鲁家坪组整合接触。

中统(∈2)

毛坝关组(∈2m) 540~667.9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下段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含有机质钙质板岩夹层纹状灰岩;中段灰至深灰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质云灰岩,层纹状粉砂质钙质板岩;上段灰至深灰色块状含粉砂质泥灰岩,薄板状粉砂质灰岩。与下伏箭竹坝组整合接触。

八挂庙组(∈2b) 517.9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分三个段:下段(∈2b1)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砂质云灰岩、白云岩;中段(∈2b2)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砂质灰云岩,间夹滞留砾岩层;上段(∈2b3)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云灰岩、白云岩,间夹深灰色含粉砂云灰岩,塌积角砾岩层。与下伏毛坝关组整合接触。

上统(∈3)

八仙组(∈2bx) 950.1米

分布于城巴断裂带以北的城口与陕西交界部位。下段深灰色块状灰岩、夹砾屑灰岩及含云灰岩;中段深灰色厚层状砾屑灰岩,间夹灰—深灰色砂质细—微晶灰岩;上段灰—深灰色白云质绿泥石绢云母板岩,间夹泥质灰岩及砾屑灰岩。与下伏八挂庙组整合接触。

5、奥陶系

分布于渝东南南川、酉阳、秀山小区及渝东北巫溪小区,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4。 (1)南川、酉阳、秀山小区 下统(O1)

桐梓组(O1t) 168~220米

分布于南川一带。下段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下部夹页岩,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上段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偶夹粉砂岩。与下伏毛田组整合接触。

分乡组(O1f) 8~67米

为灰色厚层至块状含燧石团块生物屑灰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夹绿色水云母页岩。与下伏桐梓组整合接触。

红花园组(O1h) 60~74米

为灰色块状—中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灰岩具鲕状结构,含燧石结核。与下伏分乡组整合接触。

湄潭组(O1m) 218~266米

湄潭组主要分布于南川一带。下段灰绿、黄绿色页岩夹薄层—中厚层状、结核状灰岩、粉砂岩;中段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瘤状构造;上段黄绿色、黄褐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与下伏红花园组整合接触。

大湾组(O1d) 97~197米

分布于酉阳一带。下部为黄灰、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紫红、灰绿色中厚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生物屑灰岩;中部为紫红、灰紫色中厚层粉砂质泥质生物屑灰岩,局部具瘤状构造;上部为黄灰、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至细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及薄层泥质生物碎屑灰岩。与下伏红花园组整合接触。

湄潭组与大湾组为同一时代沉积相变产物,从西至东由湄潭组相变为大湾组。

3

表8 1∶20万城口幅— 巫溪幅区调报告 (1974) 三 叠 系 划 分 对 比 表

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 对比研究报告 (1994) 川东 1∶5万酉阳幅 等区调报告 (1987) 1∶5万城口县幅 等区调报告 (1996) 黔北川南分区 达县 分区 酉阳—秀山 台区 南川 小区 须 家 河 组 雷 口 坡 组 酉阳、 秀山小区 本 说 明 书 大巴山 分区 巫溪 小区 香 溪 组 八面山 分区 巫山 小区 香 溪 组 四川省区 域地质志 (1991) 四川盆地分区 荣昌 小区 须 家 河 组 雷 口 坡 组 万州小区 须家河组 川东、鄂西 川东 成都— 合川分区 涪陵 分区 J 须家河组 须家河组 T3 香 须家河组 二 桥 组 溪 组 香溪组 T2 巴东组 雷 口 坡 组 巴 东 组 雷口坡组 巴 东 组 巴东组 巴东组 巴东组 雷口坡组 巴东组 巴 东 组 巴 东 组 嘉陵江组 T1 大冶组 嘉陵江组 嘉陵江组 嘉陵江组 嘉陵江组 嘉 陵 江 组 飞 仙 关 组 嘉陵江组 嘉 陵 江 组 飞 仙 关 组 嘉陵江组 嘉陵 江组 嘉陵 江组 飞 仙 关 组 大 冶 组 大冶组 大冶组 飞仙关组 大冶组 大冶组 大冶组 大 冶 组 大 冶 组

2

构造;二段为紫红色粘土岩、页岩夹厚层状石英砂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三段为灰 、浅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及白云质灰岩;四段为紫红色粉砂质、泥质页岩,夹钙质页岩及泥灰岩。与下伏嘉陵江组整合接触。

雷口坡组与巴东组为同一时代的沉积相变产物,从西往东由雷口坡组相变为巴东组。 上统(T3)

须家河组(T3xj) 250~650米

是区内的主要含煤岩系,按其岩性可分为六个岩性段:一段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页岩或为灰、灰黄色薄~中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下部夹炭质页岩、薄煤层(线);二段为浅灰色、灰黄色厚层—块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三段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页岩、薄—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和煤线(层);四段为浅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粉砂岩、页岩;五段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炭质页岩、煤线(层),含菱铁矿结核;六段为灰白色、黄褐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粉砂岩薄层。在忠县、涪陵、武隆一带,一般以黄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泥岩及煤线,表现为三分,原称二桥组。与下伏雷口坡组或巴东组假整合接触。

(3)酉阳、秀山小区 下统(T1)

大冶组(T1d) 380~480米

以灰至青灰色灰岩、生物灰岩、鲕粒灰岩为主,顶部及下部夹紫红、灰紫色钙质页岩。与下伏长兴组整合接触。

嘉陵江组(T1j) 300~800米

一般可分为4个岩性段:一、三段为灰色—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二、四段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盐溶角砾岩。与下伏大冶组整合接触。

中统(T2)

巴东组(T2b) 350~1145米

可分为4个岩性段:一、三段为灰、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二、四段为紫红色、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灰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与下伏嘉陵江组整合接触。

(4)巫溪、巫山小区 下统(T1)

大冶组(T1d) 380~480米

以灰至青灰色灰岩、生物灰岩、鲕粒灰岩为主,顶部及下部夹紫红、灰紫色钙质页岩。与下伏大隆组整合接触。

嘉陵江组(T1j) 300~800米

该组一般可分为4个岩性段:一、三段为灰色~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二、四段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盐溶角砾岩,含石膏矿。与下伏大冶组整合接触。

中统(T2)

巴东组(T2b) 350~1145米

可分为4各岩性段:一、三段为灰、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夹页岩;二、四段为紫红色、黄绿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灰岩;底部为水云母粘土岩(绿豆

1

岩)。与下伏嘉陵江组整合接触。

上统(T3)

香溪组(TJx) 218米

该组为跨三叠系、侏罗系的地层单位,分布于城口、巫溪、巫山、奉节地区。下部为砾石层夹细—粗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具大型斜层理构造;上部为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粉—细砂岩夹泥质砂岩、页岩,见煤线,产植物及双壳类化石。该组从北东往南西相变过渡为须家河组,岩性由一分过渡为三分或六分。与下伏巴东组假整合接触。

11、侏罗系

分布于荣昌、万州小区和酉阳小区的北部,出露地层有珍珠冲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和沙溪庙组。其划分对比见表9。

下统(J1)

珍珠冲组(J1z) 180~320米

可划为二个岩性段;一段为灰、浅灰、灰黄色中厚层至厚层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含铁质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粉砂岩,或为灰绿、浅灰、紫红、紫灰色中至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与含铁质细砂质水云母粘土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赤铁矿、菱铁矿(綦江式铁矿);二段为紫红色、灰绿色、黄灰色等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少量浅灰色、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至中粒石英砂岩及石英粉砂岩、粉砂岩、页岩。与下伏须家河组或二桥组、巴东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自流井组(J1zl) 300~420米

通常将该组分为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大安寨段。与下伏珍珠冲组整合接触。 东岳庙段:下部主要为灰、深灰色灰岩、介壳灰岩、泥质灰岩,长寿一带夹透镜状菱铁矿;上部主要由灰、灰绿间夹暗紫红色泥岩、页岩组成,夹多层泥质灰岩、介壳灰岩透镜体。

马鞍山段:岩性单一,主要由紫红色、灰绿间夹少量灰、灰绿色泥岩、页岩组成,夹少量粉砂岩、细砂岩和薄层或透镜状泥质灰岩、介壳灰岩。

大安寨段:紫红色、黄绿色钙质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黄灰色碎屑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中统(J2)

新田沟组(J2x) 50 ~490米

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一段为紫红色、黄绿色泥岩,含钙质团块,夹薄~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石英粉砂岩;二段为:灰绿、灰黄、深灰色页岩,夹石英粗砂岩、细砂岩,偶夹介壳灰岩透镜体;三段为黄绿色、深灰~灰黄色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四段以黄绿色为主,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含钙质粉砂岩团块、结核。与下伏自流井组整合接触。

沙溪庙组(J2s) 1100 ~2100米

一般可分上、下两个岩性段;一段以紫红色、暗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质钙质泥岩为主,夹黄灰色、紫灰色、紫红色中厚层块状中至粗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4~50米厚的黄灰色块状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关口砂岩),顶部为黄灰色叶肢介页岩,厚6—10米,为区域标志层;

二段以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白灰色中厚至块状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互层。普遍含大量钙质团块及结核。与下伏新田沟组整合接触。

上统(J3)

遂宁组(J3sn) 200~600米

2

表9

四川省地层总结表 (1978) 四川盆地(川东) J3 蓬莱镇组 侏 罗 系 划 分 对 比 表

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1991) 四川盆地(川东) 蓬莱镇组 J3 J3 遂宁组 上沙溪庙组 沙溪庙组 沙溪庙组 遂宁组 遂宁组 四川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 (1994) 重庆—酉阳分区 达县分区 蓬莱镇组 荣昌小区 万州小区 蓬莱镇组 酉阳小区 本 说 明 书 遂宁组 沙 J2 溪 庙 组 凉高山段 自 大安寨段 流 J1-2 井 东岳庙段 群 珍珠冲段 綦江段 马鞍山段 J1 自 流 井 组 下亚组 J2 上亚组 下沙溪庙组 J2 新田沟组 大安寨段 马鞍山段 东岳庙段 J1 自 流 井 组 新田沟组 大安寨段 马鞍山段 东岳庙段 自 流 井 组 新田沟组 大安寨段 马鞍山段 东岳庙段 珍珠冲组 珍珠冲段 珍珠冲组

2

砖红色、鲜红色、紫红色钙质泥岩、粉砂质钙质泥岩、粉砂岩,夹黄灰、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粒钙质长石砂岩。

与下伏沙溪庙组整合接触。 蓬莱镇组(J3p) 124~1300米

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以紫红色泥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上段以浅灰、灰白色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为主,夹紫红色含钙质及钙质结核的泥岩及粉砂岩。与下伏遂宁组整合接触。

12、白 垩 系

主要分布于荣昌小区,在酉阳、黔江一带的向斜核部有零星出露。 下统(K1)

窝头山组(K1w) 100~560米

主要分布于綦江地区。紫红色、砖瓦色厚层至块状、巨块状不等粒岩屑砂岩,中部夹粉砂岩、泥岩。与下伏侏罗系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统(K2)

正阳组(K2z) 0~120米

分布于酉阳—黔江一线的向斜核部。由砖红、灰紫色厚层至块状砾岩、砾砂岩、细至粉粒岩屑砂岩组成。砂岩层中常见砾岩透镜体,交错层理发育。砾岩之砾石呈棱角至次圆状,分选性差。

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以老地层之上。 13、第四系

更新统(Qp)0~25米

主要为河流阶地堆积,由灰、深灰色砾石及黄土组成。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燧石,偶见玄武岩、花岗岩,磨圆度好,呈浑圆状、扁圆状,分选性差,直径一般1—20cm。

全新统(Qh)0~100米

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山间盆地。河漫滩沉积物为砂砾层及粘土,厚度各地不一,变化大;山间盆地堆积物为粘土、砂质粘土等。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