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 - 禅宗

更新时间:2023-12-16 07: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的佛教——禅宗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在两个方面上开展。一是对佛教经义的探究,这是一种作为宇宙人生最终目的的追寻的哲学。二是作为一种求得解脱现实痛苦、抵达某种生活妙境的修行手段。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离开了前者,对生活妙境的追求便失去了深刻的依据;而离开了后者,佛教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土壤。正是在佛经的翻译、佛理的深究中,中国佛教才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印度的路子来,才渐渐地与本民族先秦时代萌芽发展的老庄哲学相互融通,渐渐适应了中国文化的要求而融汇成中国的佛教。禅宗的形成便是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显著标志。

禅宗的形成大体可以“六祖”慧能的成名作为分界。慧能的佛学思想体现在他的门徒所编撰的《六祖坛经》中,这部书记叙了慧能师从弘忍求法,得五祖衣钵真传,而后弘扬禅法的诸多事情,因慧能在当时声名显赫,门徒颇多,所以记叙大体可信。《坛经》所宣扬的思想是禅宗的精髓,也是慧能之后禅学之所以迅速发扬光大的原因。

《坛经》中所诉的慧能经历有许多传奇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都是编造。六祖本不识字,却具有极高的天赋,尤其是对空无的悟性。她借助不识字便不陷入繁琐名相的优势,倒把成佛的道路极大地缩短了,举手投足之间,若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便能成佛。这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多数人都愿意走的解脱之路。六祖的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并不是不讲究修行之法而是将这法放在自己对内心的悟上。最重要的是认识本性,能自悟,悟了即是解脱,就是佛。佛不在其他地方,正在你的心中,心即是佛!禅宗的佛理就是如此简捷明快,因而对于修行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一、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体现了佛教由繁琐到简捷的变化,其形成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佛教发展的自身规律

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朝代更迭迅速,人们的信仰出现严重危机,追求遁世,脱离现实的需要加强,到唐代形成普及局面,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借重道进入仕途,这种有悖于佛教教义的行为,是统治者对佛教产生了某种戒备心理,地主阶级不时地利用政权力量,对佛教进

行还击,佛教因自身发展而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另外,经卷的翻译使各个佛教学派的的理论日益丰富,宗派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对于佛教的这种发展趋向,佛教的中下层群众日渐产生厌倦的心理,佛教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正是在佛教严重的危机之中,禅宗以他独特的即心即佛、见性成佛、言下顿悟迎合下层民众的趣味,所得的仍是佛教的精神,但修行的方法却变得明快简捷。

2、中国文化的土壤

禅宗的形成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逐渐形成的,作为佛教中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的宗派,禅宗必须也只能吸收中国文化的成果而发展。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禅宗不可能形成。

二、禅宗的基本观点:

1、禅宗讲究禅悟所求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即心是佛,见性成佛”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慧能宣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心或叫自性,在佛家的心目中,清净无污,超离生灭,能认识清净的自性,自然脱离苦海,这种识自本心即可成佛的理论,把成佛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既客观上向人们说明人人皆可成佛,又主观上为人们提供了成佛之道,把佛性,把佛从遥远的彼岸世界拉到了众生的心里。转瞬之间,一念之变,既可入佛界。

2、禅宗是把人心佛性化,认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自性,也即认识本心。这对于自心的禅悟显然不是累世修行,而应当是一种直指本心的顿悟成佛。这顿悟不需要苦苦修行,而是受某种机缘的启示,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瞬间升华,佛也就成了。这种简便快捷修行方法既成全了禅宗,也使禅宗变得有时不可理喻。

3、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它是明白心性和顿悟的必然延伸,既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都可能成佛,那为什么又不是每个人都成佛了呢?这是因为自性虽清净如日月,但时有妄念的浮云遮盖,于是清净的佛性不能显示出来,所以还需要下一番功夫,赶走妄念的浮云。无念是禅宗的最高法旨,这显然与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着相同的意思。由无念出发,禅宗提出无相、无住,即居住尘世之中,心中却不能有尘世的牵挂,不执著于世间的万物。

4、禅宗的实相指的是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污染

的清净的东西,这东西真实而又清净,但它隐于现象之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禅宗的真正的真实,但一般愚钝者却不可见,要用般若的慧目,瞬间的灵动方能洞见,这瞬间的洞见,就是顿悟。

5、在后期的禅师那里,自由成了一种境界,悟,只需明自性识本心;顿,只是对虚幻的真实的瞬间照见,而后便是成佛之后的自由,照见自性即可成佛,自然不再需要送佛祖。因此禅宗不仅在照见自性前不要求苦苦修行,而在照见自性后更不需要执着。心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解放,顿悟之后的自由是禅宗的最大特点,于是便有了随缘,有了只要心不离禅的行无碍。

总之,禅宗强调个体的内心觉悟,强调个体精神的独立、自由,具有一种反偶像、反教条、反权威的性质。强调个体的直接体验,所以它要破除语言和逻辑的障碍。一个人一旦从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现象中,特别是大自然的景象中,领悟和体验到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就会得到一种喜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