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21 07: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金坛市水北小学 周爱云

单元教材解读 1、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5、《雨后》6、《谁的本领大》7、《蜗牛的奖杯》8、《狐假虎威》和练习3。通过孩子尤为喜欢的儿童诗、寓言、童话等来反映深刻的道理,都为“哲理篇”,意在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对照课文练习要求,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共同领悟其中的哲理,在故事中明理。

2、课文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富有童趣,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继续坚持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如:《谁的本领大》课后是用“觉得” 说一句话。《蜗牛的奖杯》是让大家区分“唯恐”“生怕”的意思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大家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发展。

4、单元练习3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四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5、雨后

与文本对话: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

全诗共4节。第一节写雨后的广场上,一群赤脚的孩子在嬉戏;第二节写小哥哥踩水玩儿,在提醒妹妹小心滑跤时,自己却滑了一跤;第三节写小哥哥滑跤后虽一身泥水,但仍显露出兴奋和骄傲;第四节写小妹妹提着裙儿小心地跑,却希望自己也能滑一跤。

文中有几处看似矛盾的写法,如哥哥摔跤了,却“兴奋和骄傲”;小妹妹小心地轻轻地走却也希望摔跤,这些都十分突出地表现了童心童趣,在学生们的心里一定会激起共鸣从而发出会心的笑声。 学生学什么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孩子玩水的欢快心情。

2、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认识“身”字旁和“矢”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快乐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4、鼓励同学们由熟练朗诵到试着背诵,积累语言。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雨后》这首小诗描写课堂要教给学生,我们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以夏日雨后景色来导入,让孩子回忆以前玩水的过程。(可根据学生说的相机教学几个生字,比如“踩”、“溅”等)然后揭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过程中,注意生字词读音的反馈,和诗整体的感知。 我这样来交流识字成果。

师: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能把你的识字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简单一点的生字,如“踩、跤、射、奋、妹”等字,可让学生自己说出记忆方法。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悟。

小朋友,生字新词认识了,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

1、先默读课文,划出你所喜欢的那一节诗歌,再大声朗读出来。并想一想,你从这一段,想象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什么? 四、指导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复习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鲜艳的”,小朋友接着往下说“鲜艳的”什么,明白吗? 2、游戏

大声地(读书、发言) * 我希望你们在今天的课上能大声地发言。 认真地(听讲 ) * 对了,课上咱们得认真地听讲。

快乐地(活动、玩耍) * 今天我们不仅得认真听,还要快乐地玩起来。

3、接下来的接龙老师有一个要求:接龙的词语、句子要是我们昨天学的课文中的。 4、游戏:逐个出示

(嫩绿)的树梢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赤脚)的孩子 水里有一群赤脚的孩子。 (水淋淋)的泥裤子 哥哥拍着水淋淋的泥裤子。 (短粗的)小辫 妹妹扎着短粗的小辫。

(痛快的)一跤 妹妹也想像哥哥那样摔痛快的一跤。 (使劲)地踩 哥哥使劲地踩着水塘。 (小心)地跑 妹妹小心地跟着哥哥跑。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对词语句子进行了复习,还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哥哥小妹妹不同表情和动作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切的体悟人物的心情,为学生读懂诗歌读透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铺下了良好的垫子! 二、整体感知

我抓住了两处质疑点和一字的朗读:

质疑1: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哥哥滑了一跤,把裤子弄脏了,可是为什么嘴里喊着糟糕,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

小哥哥心里会想些什么?(糟了,回家妈妈见了准会责怪我了。哎呀,可真丢脸!小伙伴会笑话我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摔跤的还会想写什么呢?(摔一跤也没有什么,我刚才溅起的水化那么高,他们谁也没有那个本领。)(我不是为了关心妹妹的吗?就算是我为了妹妹摔的一跤吧,)

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小哥哥很调皮,他觉得这样很好玩,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质疑2: “小妹妹”心里在想什么?她那么小心地跟在哥哥后面,可是为什么心里希望也摔一跤。(听了哥哥的提醒,又见哥哥跌了一跤,想玩水又有些害怕,可是她太喜欢雨水了,觉得哥哥这样子很有趣,好羡慕哥哥。她为有这样的哥哥而感到快乐和自豪) “滑”字的朗读:

老师听出你的“滑”很短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哥哥的话还没有说完自己摔下来了,声音就没有了。)有不同的叫法吗?

老师听出你的“滑”读得很长,而且就像是在滑翔。为什么这么读?(我想哥哥要提醒小妹妹这里路很滑,可是自己却跌下来了,声音也跌下来了。)

同样的内容理解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从中体会小哥哥知道要照顾自己的妹妹,可不会照顾自己,一不留神,自己却摔跤了,多么有趣!

课后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冰心奶奶的作品,宽阔学生的阅读量。语文阅读教学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喜爱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结尾时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冰心奶奶。 资料链接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题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小读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主要作品:《繁星》(诗集)、《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

6、谁的本领大

与文本对话: 《谁的本领大》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富有情趣的特点,难易适应,适合学生学习,也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两段。(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8自然段。) 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通过对语言环境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将不同的语气朗读出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 4、在理解“觉得”一词后,学会用“觉得”说一句话。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结构:

在学生扫除生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两个句式填空来帮助他们理清结构

1、填填、说说:课文讲了() 和 ()比本领的事;他们共比了() 次;比的结果是 ()。 2、请你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写了第一次比本领的情况;第()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写了第二次比本领的情况。

生读后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拇指)

师:想一想第一幅图的两个大拇指是奖给谁的?“第二幅图太阳的大拇指又是奖给谁的? 生:第一幅图风和太阳的大拇指是奖给自己的;第二幅图太阳的大拇指是奖给风的。 师:咦?究竟谁的本领大呢?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各有各的本领)

二、在感受太阳和风各自的本领时,我主要通过找他们的语言、动作来想象各自的表情、心理活动,进而让学生进行表演。

如教学第一次比本领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谁能脱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谁的本领大。” 师:面对这道题,太阳和风心里分别是怎么想的?

生:太阳想:我只要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准会热得受不了,肯定会脱下外衣的! 风想:我只要用力吹,还怕那孩子的衣服吹不下来?

师:他们都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你觉得他们说话时的神表情会是什么样的? 生:太阳昂着头说。 风胸有成竹地说。 太阳拍拍胸脯说。

师: 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那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到课文中找找他们的行动。 (师根据回答板书:风 呼呼地吹 太阳 发出强烈的光 )

师:谁能加上动作把他们心里的想法表演出来?(小组练习、推荐表演) (生分角色表演)

师:从这次比赛的情况看,风和太阳谁的本领大?

师:太阳看了这结果:会想( ),风会想(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太阳想:哼,还是我的本领大吧!你怎么能跟我比呢?

生:风觉得很奇怪,以前很多东西都能被我吹掉,今天是怎么了? 生:风想,一次比赛不能决定胜负,下次我们再一雌雄!

两次比赛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们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我让孩子们站在太阳的立场上,用“我原以为( ),没想到( ),我以后( )”这样的句式想像练说。)出太阳此刻的心情。总结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积累与运用:

1、第三天,风又遇到了太阳,他们会做什么呢? 2、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可以演一演。

3、介绍《伊索寓言》这本名著,让生课余看一看。 相关文章: 骆驼和羊

长得高,长得矮。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高比矮好。”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矮比高好。”

他们俩走到一个园子旁边。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骆驼说:“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他们俩又走了几步,看见围墙上有个窄有矮的门。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过去。羊说:“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矮比高好。”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他们俩找老牛评理。老牛说:“你们俩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这篇故事讲了一句成语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蜗牛的奖杯》

与文本对话: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结果翅膀退化,丧失飞行能力的故事。

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从前的蜗牛飞行本领高超,获得了冠军奖杯。第三自然段写蜗牛获得冠军奖杯后自满自足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第四自然段写蜗牛因不再练飞行,翅膀退化了,再也不能飞上天了。

文中的两幅插图非常精美: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和在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 通过品读感悟,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荣誉,应当把荣誉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不能躺在已有的成绩上睡大觉。

4、续编故事,通过老蜗牛教育小蜗牛的话,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导入的设计: 听句训练

蜗牛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

蜗牛的背着坚硬的外壳,头上长着两根小小的触角。 学生分句说,再连起来说说。

总结: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蜗牛(板书:蜗牛) 在检查自读时主要读好了文中的三个长句:

1、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2、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背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上,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3、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粘在了一起,一对翅膀也退化了。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第二课时

对课文的深入体会是从两幅插图切入的,这两幅图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蜗牛“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和“在飞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在地上慢慢爬行的两只蜗牛。前后两幅插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我想,在讲读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结合第一幅插图,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长着一对有力翅膀”的小蜗牛,让他们做做自由飞翔的动作,体会“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身体轻巧的形象。接下来可让学生想象当蜗牛在飞行比赛中“遥遥领先”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被它甩下的对手小蜻蜓,小蜜蜂,小蝴蝶会怎么想?当蜗牛捧走冠军奖杯时,他们又会对蜗牛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入情入境地想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很久很久以前”蜗牛飞行本领的高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角色,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为学生生动的语言,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幅插图无疑是学生学习感悟第三、四自然段的好帮手。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图,并和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说说蜗牛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然后带领学生展开朗读,抓住“得意洋

洋”一词启发学生想象蜗牛在获得冠军奖杯后骄傲自大,忘乎所以的神情。通过“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体会蜗牛不思进取,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的心态。以至于“天长日久,一对翅膀退化了,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最后“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当你看到背着坚硬的外壳,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时,你想对它说些什么?看到小蜗牛现在的样子,蜻蜓、蜜蜂、蝴蝶,会对它说些什么?如果背着坚硬外壳的小蜗牛,你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再读图,发现这第二幅插图蕴藏着许多生趣,是说话写话训练的好材料。图上画有两只蜗牛,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对话训练:春光明媚,百花盛开,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出来散步。看到远处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老蜗牛不由得叹了口气,说:“??”??根据这个情境,可让学生想象老蜗牛和小蜗牛之间的对话。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联系插图,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展现出学生个性的理解与感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相关名言: 1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2 、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莎士比亚 3、不满足是向上的的车轮——鲁迅

4、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雷锋。 课件链接: 1、http://bbs.xxyw.com/viewFile.asp?BoardID=55&ID=105272

8、《狐假虎威》

与文本对话: 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初读课文时,可从看图入手,教师一边让学生看图,一

边以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

真正厉害的是老虎,狐狸神气活现地吓跑百兽不过是借了老虎的威风罢了。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10个只读不写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一点做法是利用字典来让孩子们理解了“假”、“ 窜”,用动作演示了“骨碌”、“扯”。 假的理解首先,利用倒叙的形式引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一句 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 窜的理解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骨碌、扯的理解

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师板书:骨碌 扯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 “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 )读懂了吗?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 “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主要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人物心理的体会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 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

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 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 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 ,下面请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

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 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 问:(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7、 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

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8、 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 了,它会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所以我们讲老虎 (受骗了)(板书:受骗) 9、 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10、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

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11、 讨论,结课。 积累与运用: 1、推荐更多寓言故事:买椟还珠,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或复述这个故事。 课件链接:

1、http://bbs.xxyw.com/viewFile.asp?BoardID=55&ID=68910 2、http://bbs.xxyw.com/viewFile.asp?BoardID=55&ID=68918

练习3

与文本对话: 1、学用字词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非常明显,教材把“课标”的精神进行了物化。在“学用字词句”的设计上,编者们把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搬进了教材,做了固本开源的工作。练习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背景。如,“读读下面的街头牌匾(证券大厦 皮肤病防治所 电子信息设备有限公司经销部土产杂品公司批发部亚新美食城),说说这些单位是干什么的,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2、写好铅笔字。本题练写的是左右结构的字

3、成语歌由四个成语组成。又爬山,又过河,这叫“跋山涉水”。冒着寒风,喝着露水,这叫“餐风饮露”。

两个成语都是讲旅途中绿水在欢送你,青山在欢迎你,四个成语,既有表现旅途中的艰辛的,又有表现旅游时的愉快的,很像一首优美的小诗。

4、口语交际。《学会劝阻》属于“学会”类话题。“学会”类话题的内容,一般与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密切相关,都是现代人应有重要素养和交际能力。“学会”类的每一个话题,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口语交际本领。因此,“学会”类的话题在口语交际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仅本册教材就安排了两次。其实,我们对“学会”类话题并不陌生,在前面两册教材里都已经接触到了,如:《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待客》等。

我们怎么教

1、学用字词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学以致用。第一个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读街头牌匾说

说这些单位是干什么的,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教学时,可先复习部首查字法。本题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请学生交流在课外认识的字。教学这一题形式要灵活多样。

2、写好铅笔字。本题练写的是左右结构的字,这三个字都要注意左边的偏旁应写得小些、窄些,且头部要与

右边基本齐平。 3、读读背背。这是一项积累成语的练习主要。该怎样处理这部分教材?有的做法值得推敲,如让学生查成语辞典,写意思。低年级儿童不会查,大都是由家长越俎代庖。有的一味让学生抄写多少多少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们过去说过,教成语要“先吞噬,后反刍”。理解成语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或儿童的生活经验,先初步领会一下。教本单元的四个成语之前,可以先让孩子们进行或回忆一次春游的经历,有了这样的铺垫,再联系学过的课文《郊游》、理解这一组成语是不成问题的。“读读背背”,重要的是读是背。

4、口语交际。我们在公共场所,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制止和劝阻。怎么劝阻是项本领。学会劝阻的关键在学“劝”上。劝,就要说话,“被劝方”必然要与“劝者”答话交流,劝阻不仅要用“言语”,还要用“非言语”。因此,“学会劝阻”是一个综合性训练。教材要求让学生先说一说江晓宁等对不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劝阻的。这里的“说一说”,就是让学生对“怎样劝阻”进行充分地讨论。在学生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进行表演。这里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口语交际训练。为了便于教学,教材精心设计安排了四幅情境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江晓宁劝阻两位小同学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的情景;第二幅图描绘的是江晓宁劝阻一位同学在运动后喝生水的情景;第三幅图描绘的是一位男同学见一个小女孩随手丢垃圾上前进行劝阻的情景;第四幅图描绘的是一位大同学见一位小同学在草垛旁边放爆竹,赶忙制止劝阻的情景。情境图提供的几种不正确的行为,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供的实例学习劝阻,学会怎样劝阻。

《学会劝阻》这个话题,我们大都会采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双向互动。一般来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有可能会失去互动性。因此,我们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劝阻方”“会劝”,而且要注意引导“被劝阻方”“会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双向互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金坛市建昌小学 虞惠珍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册第四单元共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木兰从军》和《练习4》。这一单元的课文属于“亲情篇”,主要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其中《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这是两篇表现历史人物、事件的课文,《沉香救母》两篇连续的课文是一则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也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这一单元的练习四则主要以学用字词句和说说写写为教学重点,同时继续巩固学生查字典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沉香立志救母,拜师学艺,不畏艰险,打败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的全过程。为了阅读上的方便,分为两篇,第一篇是立志学艺,第二篇才是劈山救母。两篇课文虽有时间跨越,但是情节贯通,联系紧密。

孤立地读课题,给人的直觉是课文只是写沉香救助母亲的事情,按此理解,自然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第一篇中的“从师学艺”和第二篇中的“不畏艰险”两部分内容就可以突出重点了。

如果两篇课文连读,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小沉香“从师学艺”“不畏艰险”的真正原因或动力所在首先缘于父亲。父亲“叹了一口气”“含着眼泪”的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刺痛了沉香,使他“又难过又气愤”。面对“心狠手辣,神通广大”的

二郎神,父亲担心儿子而导致的“苍老”,使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痛下决心,也更唤起了他对母亲的“日思夜念”。

从字里行间我们会发现,课文既有母子之情,更有父子之爱。沉香是感受了父母的“舐犊之爱,才有了刻苦习武,不畏艰险的“乌鸟私情”。

抓住了人物内在情感,才会自然地理解他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第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好父亲的表现,挖掘小沉香面对父亲时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他习武时的刻苦。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二自然段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花木兰告别亲人,女扮男装踏上征程,奋勇杀敌,战功赫赫。第四自然段讲花木兰胜利还乡,恢复女儿装,将士们惊叹不已。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展示了花木兰一身戎装驰骋沙场的英姿。第二幅插图,描绘了花木兰文静俊美的姑娘形象和将士们前来探望的情景。两幅插图形象鲜明,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

《练习4》安排了4个板块,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其中学用字词句和说说写写是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我们不难发现,人物故事的文本特点大多是注意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形态以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也多为紧扣中心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人物故事类的课文时,应抓住中心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在反复朗读中,不断加深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不断加深对人物动作、神态、思想、情感变化和发展的体会和感悟。 二、单篇教材分析

第9课《母亲的恩情》

与文本对话: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忙着”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4.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们怎么教: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

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用“忙着”说一句话。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 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 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背诵《游子吟》。 课外拓展:1、《课文同步拓展阅读》p66、p73

2、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长期作业)

第10课 沉香救母(一)

与文本对话: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沉香立志救母,拜师学艺,不畏艰险,打败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的全过程。为了阅读上的方便,分为两篇,第一篇是立志学艺,第二篇才是劈山救母。两篇课文虽有时间跨越,但是情节贯通,联系紧密。孤立地读课题,给人的直觉是课文只是写沉香救助母亲的事情,按此理解,自然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第一篇中的“从师学艺”和第二篇中的“不畏艰险”两部分内容就可以突出重点了。如果两篇课文连读,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小沉香“从师学艺”“不畏艰险”的真正原因或动力所在首先缘于父亲。父亲“叹了一口气”“含着眼泪”的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刺痛了沉香,使他“又难过又气愤”。面对“心狠手辣,神通广大”的二郎神,父亲担心儿子而致的“苍老”,使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痛下决心,也更唤起了他对母亲的“日思夜念”。从字里行间我们会发现,课文既有母子之情,更有父子之爱。沉香是感受了父母的“舐犊之爱,才有了刻苦习武,不畏艰险的“乌鸟私情”。(事实上,这是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共同特点,有慈母的密密缝,才是游子的寸草心,念及父老弟幼,才有木兰的英勇出征。)抓住了人物内在情感,才会自然地理解他的外在表现。综上所述,第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读好父亲的表现,挖掘小沉香面对父亲时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他习武时的刻苦。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叹、含、泪、良、因、为、恨、付、告、武)能做到会读、会写、会默,并能灵活运用,两条绿线里的10个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就??”的句式。

4、发挥想象,感受沉香母亲的痛苦,以及沉香对母亲的思念。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练武的精神。 我们怎么教: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师: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小沉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小沉香的外貌,动作,神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沉香是什么样子的?

2、你能从含泪的眼睛,紧皱的眉头,攥紧的双拳中感受到沉香此刻的心情吗?

二、重点感受沉香的孝心

1、文中有一句话,正写出了沉香此时的心情,请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去找一找。 2、生个读。出示句子:“沉香听了,又气愤又难过,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3、问:沉香为什么而难过,又为什么而气愤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到3自然段,体会一下。 4、交流:

A、为什么而难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善良美丽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1)、沉香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图片,这就是沉香的妈妈,师介绍三圣母:“沉香的妈妈也叫三圣母,她聪明美丽,心地善良。天旱,她呼风唤雨,遇到洪水,她施力排除,乡亲们有了难处前来求她都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当地百姓修建了圣母庙,表达对她的喜爱和敬仰。

(2)、就是这样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神被无情地压在这座华山脚下,出示华山图片。

整整8年了,沉香的妈妈都在在华山脚下的山洞中度过,你们能想象出这是个怎样的山洞吗?

(3)、在这个山洞里,妈妈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可是,她承受的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吗?对,还有精神上的痛苦,想象一下,逢年过节的时候的情景,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的时候,人们在------------------------,而沉香的妈妈-------------------。 (4)、师:是啊,沉香为母亲所受的苦难而难过,想一想:还在为谁而难过? a、为爸爸。(苍老的爸爸,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又当爹又当妈。)

b、为自己。(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从来没见过妈妈,没有享受到母爱,别人能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而她却只能眼睁睁地羡慕。)想到这儿,她的心里一阵难过,为受难的母亲,你为操劳的父亲,为失去母爱的自己。指导朗读。

B、为什么而气愤?

如果你是沉香,想对舅舅说些什么?

(1)、个读。你从“恨不得”、“马上”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平时生活中,有这样恨不得马上要去做一件事的经历吗?学生回答。齐读。

(2)、这些真相沉香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再三”是什么意思?

(3)、知道真相后的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救出妈妈,这一切也没瞒过爸爸的眼睛,,爸爸赞同吗?读读

爸爸的话,你觉得爸爸的话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是啊,要从二郎神的手中把妈妈救出来,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啊!谁来当爸爸,劝劝沉香?所以,爸爸说:“——”一起读。可是,面对爸爸的劝告,沉香什么表现?

(4)、让我们也默默攥紧拳头,你知道此时沉香心里想什么?在这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沉香? 三、重点感受沉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刻苦练武的精神。

1、过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他就上山拜师学艺。他学成了吗?读第四、五自然段。你从那句话可以看出。 2、出示最后一段。

“终于”读一读,这个词语说明什么?学艺的时间很长,很不容易,历经了千辛万苦。 3、那么,这些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呢?生个读,书上找。 4、出示句子。看到寒冬腊月,盛夏酷暑,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

5、在寒冬腊月里,在严寒酷暑里,我们一般在干什么?可是沉香却在起早贪黑地习武练功。起早贪黑是什么意思? 沉香要练些什么武艺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沉香练武的情景。

当————————的时候,沉香在———————————————。 7、请生练扎马步一分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才短短的一分钟,你们就承受不了,可是沉香练了多久,一天,一个月,一年,不是,而是整整7年哪!他还只是个8岁的孩子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对妈妈的思念,对爸爸的爱,要为母亲报仇雪恨,打败二郎神,救出妈妈,一家人团聚。)

8、是啊,是啊,所以,即使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是妈妈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所以,当练武可破了头,扭伤了脚,很想休息两天,但一——————,是妈妈给了她前进的动力;所以,当练了几十遍,一个动作还没到位,他灰心失望了,但一——,是妈妈给他战胜困难的信心。所以,不管是——还是——,有时——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这儿,可以看出沉香是个怎样的孩子?(不怕困难,孝顺母亲,坚持不懈,不怕吃苦。) 9、练习造句

爸爸一看到电视里的足球赛,就?? 我一回到家,就??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 一??就?? 三、总结作业。

1、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沉香赤诚的孝心,感受到了他这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他才练就了高强的武艺;所以,救出母亲,一家人团聚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沉香到底是怎么救出母亲的呢?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精彩。

2、作业:

用以下词语说一说沉香学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心狠手辣 寒冬腊月 盛夏酷暑 起早贪黑 习武练功 腰酸背疼 板书: 沉香救母

立志救母 孝顺父母

习武练功 不怕困难

练就武艺 坚持不懈 课外拓展:《同步拓展阅读》P82-P83

第11课 《沉香救母》(二)

与文本对话: 本文是民间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二部分。课文叙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奔向华山,他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获得了赠斧之助,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救母经过展开故事情节:拜别师傅,奔向华山;历经艰险,一往直前;感动仙人,得到帮助;劈开大山,救出母亲。故事环环相生,衔接紧凑。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救、切、便、果、充、孝、仙、败、凶、恶),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刀),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3、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4、想象沉香扑进妈妈怀抱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怎么教: 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设计重视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播放录音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幻画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想,使课文描写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扩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早饭吃的是什么?谁准备的?

(指名学生说,大部分学生是妈妈准备的,老师指出:你们都有一个关心自己的好妈妈)可是我们的好朋友沉香(板书:沉香),他却没你们幸运。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沉香的脚步,看他是怎样救出自己的妈妈的?(补充课题:救母,齐读课题)

2、出示,你能读准吗?

自己读一读:不在乎 遥远 仙人 打败 凶恶 救 (指名两学生读,齐读)

3、动脑筋,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指名一学生说:沉香不在乎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在???) 学习课文:

1、过渡:练习武功,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这一练,就是七年! 2.学习第一段

(1)(出示第一小节)默读这一段,用眼睛读,用心去感受! (2)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强调自己的感受)

(3)解词:救母心切 “心切”心情很着急,很急切,恨不得马上去的意思

(4)你从拿看到沉香心切啊? 抓住“奔”字体会,让学生齐读 (5)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的小沉香,你的脚步为何如此匆匆?

(6)是呀,小沉香的内心只有一个声音:一定要尽快救出自己的妈妈,于是,漫长的七年苦练他从没有喊过苦,叫过累;于是,漫长的七年在他的眼中只是"转眼间"!(指名读词)于是,他拜别了师傅,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着千里之外的华山奔去!!

3、学习第二段

(a)指名读二段,其他同学思考:奔赴华山的路是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 (生回答:不是,非常辛苦 )相机问:辛苦在哪儿? (b)交流,出示句子

A:出示1:“一路上,沉香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山,也不知道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1)在"多少"上加点,你知道沉香翻了多少座高山?是一座吗?两座吗?还是??(许许多多)

(2) 你们看,这就是深涧(简笔画),要想跨越这道深涧,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像这样的深涧沉香他跨过了多少?是一道,两道,还是??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里.指名读(语速慢,突出多少)齐读句子.

(3)读到这里,你想对沉香说什么?(相机补充成语:跋山涉水 )

(4)是的,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可是他知道——妈妈在受苦,妈妈在等他(出示妈妈图)指名说.

(5)你们已经读懂了沉香,读------------- B:

(1)漫漫长路中,沉香跋山涉水,但更大的困难等着它.谁说? (2)出示2: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指名读

(3)野果山泉能使沉香吃饱喝足吗?可是,有时,在深山老林根本找不到吃的,喝的,那时的沉香只好(饿着肚子)(补充成语,餐风饮露)可怜的沉香!读!

C:

(1)不仅如此,沉香走呀走呀,脚上-------(引读)

(2)出示句子3:a.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 b.脚上磨出了一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血痕. (3)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的感受

(4)沉香怎么会有血泡和血痕?这样的血泡和血痕有多少再读. D:

(1) 沉香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吃过的苦远不止此,小朋友想象一下,沉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同桌说说. (2)指名说 E:

(1)(配乐)是的,白天,烈日炎炎,他奔跑着,汗如雨下!沉香啊,外面这么热,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呢?

深夜,一轮明月伴随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沉香,夜已深,为何不眠不休?茫茫大漠,沉香的嘴唇早已经干裂,几分钟前他喝掉了最后一滴水,他再也没有力气走下去了!!让我们一起呼唤他吧!崇山峻岭,只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奋力向上登攀!突然,脚下的石块松动了,无数的碎石下雨般落下悬崖!小沉香____种种困难像猛兽一样拦住了年仅15的沉香的去路!面对这些,他害怕了吗?犹豫了吗?退缩了吗?放弃了吗?读!!是什么能让他忍受如此巨大如此痛苦的折磨?板书:爱

(2) 现在就请大家允许我为大家再现这感人的一幕幕吧!播放片段1

(3) 你们的眼睛告诉我,你们恨不得插上翅膀去帮助沉香.就让我们一起帮沉香加油鼓劲吧!指名说!说得真好,拿起书,好好读第2小节,再次感受这感人的一幕幕.

4、学习第3小节

是什么让沉香有勇气面对这么大的困难?(对妈妈的思念,对妈妈的爱)是呀,对妈妈,对父母,对长辈的爱就是孝心,是孝心让沉香苦练武艺,是孝心让沉香不怕千辛万苦,是孝心让沉香日夜兼程。沉香的孝心不仅感动了老师、同学,还感动了仙人 .引读第3小节

5、学习第4小节

(1)面对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此时的沉香心情如何?自己读第4小节.

(2)交流(无比激动)你能读出他此刻的心情吗?你们看,(播放沉香此时图片)他双目圆睁,手拿神斧,心潮澎湃,他的胸中似有千言万语,你是否读懂了他的心?那你就大声地替他说出来吧!

(3)纵然华山高耸入云,怎奈何他救母心切呀,于是,他举起--------------(引读句子) (4)就让我们看看这惊心动魄的一刻吧!(播放)

(5)沉香终于见到了妈妈!我们真为他高兴!一起读最后一句!

(6)这母子二人分别的太久太久,相见时难,在这动人的一刻,他们一定有说不完的话,你能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 (7)师生合作表演(配乐)

(8)让我们怀着心中的那份感动来读读这一小节.只要你觉得你的方式可以表现你的感动你就这样读.(配上劈山救母音乐)

三、结束.

1、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

2、黑板上老师只写了一个字,读!但这一个字却有千斤重!读了这个故事,老师相信你们对爱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了.指名说!

3、作业:同学们,这个爱的故事流传了好多年,老师的父辈读过,老师小时侯也看过,你们今天正在读着,我相信你们将来的孩子还会读下去,一代代传扬下去.就让我们当一回爱的使者,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至世界每个角落

课外拓展:1、把两课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说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2、实践探索:收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3、看动画片《宝莲灯》

第12课 《木兰从军》

与文本对话: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 :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战事发生,朝廷征兵,“紧急”二字表明了情势需要,刻不容缓。然而父亲年老多病,惟以出征;弟弟年纪幼小,还不够当兵年龄。这是一个尖锐矛盾,难怪木兰看到列有父亲名字的征兵文书,内心“焦急万分”了。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应征入伍,当兵打仗,在当时是男儿的义务,女孩子家一般留守家园,不在征召之列。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孩子在国家忧患之际,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这无疑是尖锐矛盾。 “烈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奇女子的动人形象了。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英雄形象,木兰克服了种种矛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了,她是怎样走向战场,挥戈上阵的呢? 作者详写了她奔赴前线的过程。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表明了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告别了亲人之后,“披战袍,跨

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这里,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一“跨”一“渡”一“过”,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木兰身披战袍,横跨战马,置身于浩浩军列中的英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吗? 作者略写了作战情况,只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但是木兰不仅没有半途被拖垮,也没有丧于敌手,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见她多么坚强不屈,英勇善战,“为国”二字揭示了她的爱国热忱,字里行间不是映现了她驰骋疆场、跃马杀敌的飒爽英姿了吗? 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战争结束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又会怎样呢?据古代诗文记载,朝廷要给她“尚书郎”的高官,要给她“百千强”的赏赐,但是木兰一一辞谢,回到故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先写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战袍,穿上心爱的女装。木兰在父老弟幼、国难当头的情势下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她所渴求的还是恢复女装,过上和平生活,与家人聚首一堂,享受天伦之乐。次写将士探望,终于发现了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这固然表现了将士们的惊讶之情,更重要的是隐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不让须眉,尽管多年征战,并肩作战,可是谁也没有发觉她是姑娘家,木兰的勇敢、机智,岂非不言而喻了吗?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事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有了这结尾的描写,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形象添彩增色,给读者以更加完美的感受。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6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掌握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并能用几句话写下来。 4、进行简单的句式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怎么教: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木兰从军。(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还能认识吗?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3.课文读过了,我们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主要写谁呀?(板书:花木兰)

4.她是男的是女的呀?从书上哪儿能够看出来?赶快打开书看一看,找一找。 5.全班交流后小结。

(是跳读,是快速浏览,先入为主,突出“女的”,从而与“从军”构成一种阅读期待。)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心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a.谁来读一读?

b.师:把你的理解放到朗读中告诉大家。(师:听出来了,他强调了女英雄。板书:女英雄) c.她叫什么名字?谁能把你的理解放到朗读中告诉大家? 2.说心目中的英雄。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 生:勇敢、不怕吃苦、英勇善战、武艺高强??

师:是呀,花木兰既然是个女的,她会是这样一个人吗?而且,古代的女子是不给参军打仗的。花木兰既然是个女的,为什么要去参军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是认读理解,更是语感的自然展示和训练,启发和提问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扭住中心句,以读带讲,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关键句,扭住中心词。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⑴ 自由读,划出描写木兰心里想的句子。

⑵ 指名说。(使句子变色: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⑶ 谁来读一读。

⑷ 小朋友们,文中说:“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加点“为国为家分忧”)此时此刻,国有何忧家又有何忧呢?(联系上下文理解。)

(5)木兰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对呀!点出焦急万分。 ① 能理解这种心情吗?不用说,用读表达出你的理解来。

师引导过程:不够味,还听不出来你很焦急呀。你想:国家正在打仗,军情紧急,国家有忧;家中没人可以参军,家里有忧。能不焦急吗?(生读)

师:听出来了,还看不出来你焦急万分的样子。(生再读) 师:看出来啦!你读的时候为什么皱眉头呀? ② 你就是小木兰,你急什么呀?干嘛这么焦急呀? ③ 读好该句子。

④ 小结: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就能感受到词句中含着的人物的心情。板书。(板:心情。)这种读书方法真好呀!

2. 想象情节,感知英雄形象。

过渡:如果是你,你会着急吗?(生:着急。师:是呀。国有难家有忧,谁不着急呀!)在危急关头,花木兰怎么做的呢?(句子变色: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① 指读句子。 ② 她干什么啦?

生: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师:如果你是她的家人(打出图片:父亲、母亲、弟弟),你会同意她这样做么?

生:同意。(师评:你真是个深明大意的好孩子;你真是个为国着想的好孩子;)不同意:(师结:是啊,爸妈怎能舍得她远离家乡呀!怎么生活呢?再说,女孩子怎么能上战场打仗呢?军队也不收她呀!)

③ 不过,小花木兰们,你们一心想女扮男装,替父亲去参军打仗。你会用什么理由,用什么方法去劝说你的家人同意你去呢?大家讨论一下。

④ 交流。(引导学生围绕“为国为家”的中心说。)

师:假如他父亲说:女儿呀,听说你要替我去参军打仗。你是个女的,人家不要你呀!还是我去吧!要不咱们都不去? (师随口评:机智的木兰;心系家人,爱家的木兰;心系国家安危,爱国的木兰。) 师:你们真是爱国爱家的女英雄呀!

师:假如妈妈说:女儿呀,你不能去呀,打仗多危险呀,你一个女孩子,敢和敌人拼杀么? 生:我不怕,我也跟父亲学过武艺呢! 师:真是个勇敢的好孩子呀!

师:假如她提弟弟说:姐,我不让你去,你走了就没人和我玩啦!

生:弟弟,现在国家有难,我不能再陪你玩了,你也应该懂事了,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呀。 师:安慰他!教育他!(他也八九岁了,能不能给他也讲点道理,教育教育他呀!)

⑤ 小结:你看,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又读出了故事的情节!(板:情节)小朋友们,读书有趣吗? ⑥ 师:在品读中,我们感受到花木兰一心想到国家、想着家人的爱国爱家的高尚品质。(板:爱国爱家) ⑦ 你敬佩她吗?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呢!(第二自然段)

(引导:你真佩服她?佩服她什么呀?对呀,把你的理解送进去,再读!)

⑧ 刚才动画片就是讲第二自然段内容,可惜就是没有配音,你能给它配上音吗?要想配音就得把课文背上来,准备一下,谁最先背上来,我们就请他来当配音演员配音。(生练习后指名背。)

3. 出示: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师:学完了这一节,再来读这句话,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啦!谁来读?(师引导:你敬佩她什么?对呀!读!齐读。) (在对“焦急万分”、“为国为家分忧”、“说服家人”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二读全文中心句,初步感知人物“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她这样做能行吗?(师设问:你为什么认为她以能行呢?并随机点评:行,你相信她,有志者事竟成! 不行,是啊,她毕竟是个女的,女子从来就没有上过战场的呀!)师:结果如何呢?我们向下读!

1.随机出示第三自然段。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① 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或者读懂了什么? ② 交流:

师:先看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三个人说。急、快,勇)

生1:急。(师评: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说说看,怎么个“急”法?生说。师:好,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生读。)

生2:快!(师评:说说看,怎么个“快”法?生说。师:好,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生读。) 生3:勇!(师:对呀!花木兰历经千山万水,克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前线!真是位女英雄!读!

师结:一边读一边想,不仅读出了木兰的心情,读出了木兰劝说家人的情节,而且还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老师想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美!(板书:感受)

师:读第二句,你知道了什么? 生:功劳大!

师:对呀!她在边疆一蹲就是12年呀,在这12年中她带领军队打败了敌人的许多次侵略。小朋友们请读补充阅读的内容。(生读)

师:她在12年的征战中,为国家立下了许多大的战功。这就叫“赫赫战功”!(加点读) ③ 想不想看一看这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出示插图1) 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师:对呀,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指名读战功句。)

师板画边说:她渡过了波涛滚滚的黄河,翻过了高耸入云的燕山。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多么英勇呀!让我们一齐来夸夸她!(齐读并背第三节)

2.出示: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师:现在你认为她是不是英雄啦?读出你的理解和赞叹。 (师引导:你赞叹她什么?对呀!读!齐读。)

(三读中心句,“女英雄”的形象逐渐丰满,用中心句将文本与课堂一线串起 ,一唱三叹,形散神聚。)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段

过渡:战争结束了,女英雄花木兰回到阔别12年的家乡,脱下了战袍,换上了心爱的女装,来探望她的将士们怎么

样呢?

1. 默读第四段,画出有关词语。 2.交流:

生1:惊讶。(出示对比图)

师:对呀,由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变成了文静俊美的姑娘!能不让人惊讶么?

师:所以,来看望她的将士们都很吃惊呀!(出示图)如果你就是将军、士兵,你会怎么说呢? 再看看图,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来看望她呢?(朋友、邻居、小时候的小伙伴??)、如果你就是她的朋友、邻居、小时候的小伙伴,还会问她什么呢?

3.配乐齐读。

4.出示: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师:木兰竟然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真让人万分惊讶!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啦!带着你的惊讶之情读这一句。

(师引导:你惊讶什么?对呀!读!齐读。)

(四读中心句,朗读的基调定位在“惊叹”,在对人物惊讶、惊叹的侧面烘托的感悟和学生的诵读中,“女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课堂也在孩子们情趣盎然中达到高潮。) 七、回读词语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理解可能就更深啦!带上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些词语。

(对课堂是首尾呼应,对低语教学目标是一很好的回应和落实,万变不离其宗——感受阅读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八、作业超市

(一)必做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二)选做题:1.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自己的朋友听。

2.背一背:喜欢背诗的同学可以背一背《木兰诗》(《补充阅读材料》二)。 3.演一演:把故事排成课本剧,和同学演一演。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练习4

《练习4》安排了4个板块,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其中学用字词句和说说写写是教学重点。

1、学用字词句。本题有求学生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教学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确定“舐”和“犊”两个字的部首,再按部首查字法查出两个字的读音。第二部分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舐”和“犊”的义项,再将“老牛舐犊”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第三部分让学生根据图意自由想象,先交流,再把想说的话写在对话框里。

2、 好铅笔字。本题练写的是三个木字旁的字,但这三个木字旁写法各不相同。

3、 读背背。这是一项积累成语的练习。由四个成语组成,要很好的引导学生看图,再通过看图理解成语的意思。还可以联系本组课文《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木兰从军》和以前学过的《陈毅探母》,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 说写写。本题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说话写话的能力。先要说说画面上有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再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说说它的样子,这是练习的重点。应提前要求学生去观察,并尽可能地多次观察同一个小动物。要提醒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要抓住特点,有一定的想象,语言要流畅,声音要响亮。学生说过,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学生学什么: 一、知识目标: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能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二、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能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培养说话写话的能力; 3、训练一定的想象能力。 4、语言要流畅,声音要洪亮。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说话、写话的能力。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画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我们怎么教: 一、猜谜,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1、面孔像猫,起飞像鸟,天天上夜班,捉鼠本领高。 (谜底:猫头鹰)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谜底:燕子) 二、审题,明确要求

1、揭示说话的题目:可爱的动物。 2、学生自由读读图上的要求。

要求: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指导,观察→说话→写话 1、 指导观察

(1) 出示挂图,仔细观察图画。 (2) 出示观察提示: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是从头到尾或从上到下,也可 以先整体后局部。 ②观察时要抓住特点。比如:小白兔的长耳朵、三半嘴;小花猫会变化的眼睛、翘胡须等。 (3) 出示观察思考: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它的样子。 (4)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评价并抓住要点板书。 2、指导说话

(1)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 说话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①有内容,有条理。一般可以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说,要注意说出该动物的特点。 ②要求有一定的想象。 ③语言流畅,声音要响亮。 (2)教师举例:

①小花猫真可爱。两只三角形的耳朵竖在圆溜溜的脑袋上,一双眼睛到了晚上特别有神,像两颗亮晶晶的蓝宝石,嘴边的胡须向两边翘着。小花猫头上、背上、尾巴上的毛有一条条花纹,像老虎一样神气。

②小白兔长着一双长长的耳朵,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一张三瓣嘴,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它浑身长着雪白雪白的毛,像个大绒球。小白兔的前腿短,后退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真是可爱极了。 (3)指导学生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说说小动物的。

(4)四人学习小组练习说话。要求: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评一评;选出代表到班级发言。 (5)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大家评议,补充。教师表扬、奖励优胜者。 3、指导写话

(1)教师总结同学们说话情况。 (2)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3)写好后,指名读读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练习

通过说话、写话和表演等训练形式,来增强学生爱护小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8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