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更新时间:2023-11-07 06: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准考准号: 010411310843 . 论文编号

指导教师姓名 曾利君 职称 教授 考 生 单 位 重庆市长寿区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邮 编 401220 电话 15213278748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4.04.18 论文答辩日期2014.05.17 主 考 单 位 重庆西南大学

2014年 4 月 18 日

1 / 9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重庆 401220

摘要: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乃至今日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的《祝福》以犀利的笔触挖掘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毒瘤本质和其对于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荼毒。本文将结合“祭祀活动”、“祥林嫂的悲剧与祭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祝福》。

关键词:《祝福》 祭祀文化 祥林嫂 百姓

引言

鲁迅先生的一部《祝福》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了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认识了顽固古板的鲁四老爷,认识了迷信的柳妈,更见识了鲁镇那一场隆重的“祝福”大典。然而,透过“祝福”大典舒适幸福的假象,鲁迅先生引领我们看到了一些本质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把祥林嫂逼向了死亡的绝路?“祝福”对鲁镇的百姓们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从《祝福》一文中的祭祀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1.中国祭祀文化的起源和习俗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这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上祭祀文化都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祭祀文化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从目前发掘到的甲骨文和陶瓷、青铜器皿中都能找到祭祀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类别(《周礼》),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特色。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祭礼,也是王室的特权,因此这一祭祀活动也成为一种政治

2 / 9

仪式,古时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举行祭天仪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也可以祭地;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经过历史的演变, 民间的社稷逐渐演变成了祭城隍神和土地神。而对人鬼的祭祀主要是祭祖和祭圣贤,祭祖是因为人们深信祖先具有神秘的力量, 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 同时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而祭祀圣贤则是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等的祭祀。

2.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以《祝福》为名,带我们领略了鲁镇那一场最隆重的祭祀大典——祝福。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弥漫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便是鲁镇的祝福大典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道宣告着热闹的气氛,人们“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是鲁镇居民一年中的大事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而鲁四老爷家作为鲁镇的望族,这祭祀的事情就更是重大,“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所有的人都在为这盛大的欢庆而忙碌着。然而这祭祀却是极为讲究的,“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的妇人只能“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男工们杀鸡宰鹅,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只洗器皿,像祥林嫂这样“不干净”的女人“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而如今除了烧火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做了。“祝福”的时刻临近,“我”在极响的爆竹声中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和团团飞舞的雪花就在这祝福的空气中降临了鲁镇,“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响起,也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结束,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也在这鞭炮声和火药味中弥漫。“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鲁迅先生是个会观察生活、雕刻生活的艺术家,他致力于通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本质,在他勾勒的这一幅民俗风情画中,鲁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3 / 9

们正在享受这歌舞升平,而祥林嫂这样的人却在这太平欢歌中,走向死亡,不知算不算是另一种“祭祀”。

二.祥林嫂——封建祭祀活动的牺牲品

1.祥林嫂在祭祀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要灵魂人物,她贯穿于“祝福”活动的始终,她积极参与其中,她的悲剧随着“祝福”活动的展开而展开。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就是一个旧时最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勤劳、老实、安分守己,唯一特别的就是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而因着这不幸的遭遇,还遭到了鲁四老爷的不满,“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一年的祭祀,祥林嫂积极地参与着,摆放用品和供具,干着各种活计,这是她一年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见,虽然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寡妇”的身份有着诸多不满,但在前期的祭祀里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忌讳,前期的祥林嫂是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后期再次守寡且失子的祥林嫂回到老东家,虽然“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仍然渴望参与到祭祀活动中去,“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然而,此时的祥林嫂在东家鲁四老爷眼中“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凡祭祀用的东西一律不许祥林嫂动手,否则祖先是不吃不干净的东西的。此时的祥林嫂从前期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变成了想要积极参与而不得者,她在这场“祝福”祭祀活动中处于被奴役、被轻视、被鄙薄的地位。

2.祭祀对祥林嫂的精神荼毒

祥林嫂的命运充满了悲剧,丧夫、逃家、被婆婆卖掉、再次丧夫丧子,仿佛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集于她一身。满怀丧夫丧子之痛的祥林嫂回到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把她视做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不让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

4 / 9

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雇主的鄙夷、旁人的嘲笑、柳妈的赫唬,就像三把沉重的枷锁牢牢地扣住了祥林嫂的灵魂,本就因备受折磨而有些精神失常的她在经历了这些冷言和冷眼之后,再听了柳妈那一番可怖的话,就更是觉得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劳作着”,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就仅仅是为了“在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用以替代她去承受那地狱里的锯刑,可见这祭祀带来的“后遗症”对她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3.祭祀将祥林嫂逼上绝路

然而,在经历了这些打击之后,祥林嫂虽然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但毕竟还能够苟延残喘地活着,而将祥林嫂推向了这死亡绝路的,正是这盛大的“祝福”。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导致人生的悲剧。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之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参与“祝福”仪式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满心欢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事实却有悖于她的希冀。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松手,失神地站着”,这一声“放着”就像一把最尖利的匕首,彻底地击溃了她的心灵防线。

祥林嫂被鲁四老爷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精神上的枷锁越锁越牢,“她的变化非常大,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终于她被赶出了鲁四老爷家。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的时候,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已沦落到了乞丐的地步。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精神折磨下,已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

5 /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7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