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7 1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生物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 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 镜头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 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 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 安放 对光 放置装片 使镜筒下降 使镜筒上升 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像与装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四、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病毒 大小 较小 较大 最小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无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无 不与蛋白质结合 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无 DNA 遗传物质 DNA或R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HIV、H1N1 误区警示 正确识别带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五、细胞学说的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的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1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施旺、施莱登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

1、19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 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 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含有P、S、Fe、Zn、Cu、B、I等 单体 氨基酸(约有20种,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结构特点 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式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和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氨基酸结构通式: ①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②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高温、强酸、强碱(熟鸡蛋) 计算 ○由N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2

单体 脱氧核糖核苷酸 成分 磷酸 五碳糖 碱基 功能 存在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糖类 C、 H、 O o 核糖核苷酸 H3PO4 脱氧核糖 A、G、C、T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类别 核糖(C5H10O5) 脱氧核糖C5H10O4 六碳糖:葡萄糖 果糖C6H12O6 麦芽糖、蔗糖 乳糖 淀粉、纤维素 糖原(肝、肌) 核糖 A、G、C、U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生理功能 单糖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植物 C12H22O11 动物 多糖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 能量的物质; 动物 脂质 C、H、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O有类脂、磷脂 脑.豆类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的 还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有N、 性激素 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形成 P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A: 0.1g/mL NaOH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大豆 、蛋清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苏丹Ⅳ 红色 还原糖 菲林试剂、班氏甲: 0.1g/mL NaOH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加热) 乙: 0.05g/mL CuSO4 I2 淀粉 碘液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部分水和细胞中其他物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不易散失,不参与代谢。 质结合。 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自由水95.5% 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 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 如K+ 、Ca2+、Mg2+、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机Cl--、PO42-等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盐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存在 主细胞质 主细胞核 主细胞质 六、小结

有机组合 化学元素 化合 化合物 原生质 分化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膜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分工:线、 内、 高、核 、溶、中、叶、液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细胞核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溶酶体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动植物 动物、低等布 些原生动 植物 物 形球形、棒扁平的大小囊泡、扁网状结囊状结构 泡状结构 椭球形粒两个中心粒态 形 球形或平囊泡 构 状小体 相互垂直排椭球形 列 结双层膜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构 嵴、基 基粒、基片层结构 外连细含丰富的 水、离子和蛋白质和 两个中心 RNA 粒、基质 质 胞膜内水解酶 营养物质 粒 连核膜 功有氧呼进行光 细胞分泌及提供合细胞内消贮存物质,蛋白质合 与有丝分裂能 吸的主合作用细胞壁合成成、运输化 调节内环成的场所 有关 场所 的场所 有关 条件 境 备与高尔基 在核仁形 注 体有关 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叶绿体 有机物、 O 2 线粒体 CO 能量、 2 供能

加工细胞核 基因调控 核糖体 初步合成 内质网 高尔基体 修饰 细胞膜 分泌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五、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4

条件 现象 浓度 细胞外液 >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 细胞内液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胀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与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 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 × 水气体、脂自由扩散 顺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溶性物质 的一侧转运 √ × 葡萄糖进入协助扩散 顺 红细胞 √ √ 无机盐离子 主动运输 逆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不是跨膜运输,不穿过膜 四、小结 组成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决定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体现 保证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3.特性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5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

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

1

YYRR 1/16 YYRr 2/16 本 双显(Y_R_) YyRR 2/16 9/16 黄圆 亲类型 YyRr 4/16

纯隐(yyrr)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组 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 重类型 yyRR 1/16 单显(yyR_) yyRr 2/16 3/16 绿圆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

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11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

合。

4.常见遗传学符号 P F1 F2 × 符号 ♀ ♂ 含义 亲子一子二杂自交 母本 父本 本 代 代 交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结构: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

卵细胞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2

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

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上面已经有了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上面已经有了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

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

13

4.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不 同 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 复制一次 制 第一次分一个初级精母细一个初级卵母细同源染色体联会,形裂 胞(2n)产生两个胞(2n)(细胞质成四分体,同源染色大小相同的次级不均等分裂)产生体分离,非同源染色精母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体自由组合,细胞质胞(n)和一个第分裂,子细胞染色体一极体(n) 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两个次级精母细一个次级卵母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裂 胞形成四个同样胞(细胞质不均等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大小的精细胞(n) 分裂)形成一个大向两极,细胞质分裂,的卵细胞(n)和一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个小的第二极体。变 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无变形 精子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只产生一个有功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的精子(n) 能的卵细胞(n) 体数目均减半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一次,减数第一次分一次,有丝分裂的及时间 裂的间期 间期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在减数第一次不出现 出现 分裂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无 期

14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后期 分裂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性细胞,精细胞4个体细胞,2个 数目 或卵1个、极体3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半,减数第一次分不变 变化 裂 子细胞间的遗传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组成 6.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

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2)例题: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着丝点分裂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

15

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注: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8.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 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6

第三节 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特点: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⑵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 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2. 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4、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

(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① 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② 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 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④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17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

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353535培养培养??含S的细菌S????蛋白质外壳含S的含35S的培养基??噬菌体

3232培养培养??含P的细菌????内部DNA含P的噬菌含32P的培养基??

18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35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S

32侵染细菌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体内有放射线P 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4、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DNA或RNA

生物 原核生物:DNA

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DNA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1. 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19

2、DNA分子有何特点? ⑴稳定性

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⑵多样性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⑶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⑵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

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 4.相关计算

(1)A=T C=G (2)(A+ C )/ (T+G )= 1或A+G / T+C = 1

(3)如果(A1+C1 ) / ( T1+G1 )=b 那么(A2+C2 ) / (T2+G2 ) =1/b

(4) (A+ T ) / ( C +G ) =(A1+ T1 ) / ( C1 +G1 ) = ( A2 + T2 ) / ( C2+G2 ) = a 4.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

(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 T C≠ G,则为单链DNA ;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

第3节 DNA的复制

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20

解旋酶:解开DNA双链 聚合酶:以母链为模板,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连接酶: 把DNA子链片段连接起来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相关关系 1、与DNA的关系

①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1

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 ②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

2、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 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①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4、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来实现。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

成了DNA分子的

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DNA与RNA的异同点 核酸 DNA RNA 项目 通常是双螺旋结构,极结构 通常是单链结构 少数病毒是单链结构 基本单位 五碳糖 碱基 产生途径 脱氧核苷酸(4种) 脱氧核糖 A、G、C、T DNA复制、逆转录 主要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上,极少数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 22

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 A、G、C、U 转录、RNA复制 存在部位 主要位于细胞质中

①mRNA:转录遗传信息,翻译的模板 ②tRNA:运输特定氨功能 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基酸 ③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2、RNA的类型 ⑴信使RNA(mRNA) ⑵转运RNA(tRNA) ⑶核糖体RNA(rRNA) 3、转录

⑴转录的概念

⑵转录的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⑶转录的模板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⑷转录的原料 4种核糖核苷酸 ⑸转录的产物 一条单链的mRNA ⑹转录的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 ⑺转录与复制的异同(下表:) 阶段 复制 转录 项目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生长发育的连续过时间 期或减数第一次分程 裂间期 主要细胞核 进行场所 主要细胞核 以DNA的两条链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为模板 模板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原料 需要特定的酶和需要特定的酶和条件 ATP ATP 在酶的作用下,两在细胞核中,以过程 条扭成螺旋的双链DNA解旋后的一条解开,以解开的每链为模板,按照A—

23

产物 边解旋边转录;DNA双链分子全保留式特点 转录(转录后DNA仍保留原来的双链结构) 遗传信息遗传信息从亲代遗传信息由DNA传的传递方DNA传给子代到RNA 向 DNA分子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tRNA中与基因中脱氧核mRNA中决定mRNA密码概念 苷酸的排列顺一个氨基酸的子互补配对序 三个相邻碱基 的三个碱基 直接决定蛋白控制生物的遗识别密码子,作用 质中的氨基酸传性状 转运氨基酸 序列 基因中脱氧核64种 苷酸种类、数61种:能翻译出61种或目和排列顺序氨基酸 种类 tRNA也为的不同,决定3种:终止密码61种 了遗传信息的子,不能翻译氨多样性 基酸

24

段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T—A、G—C)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两个双链的DNA分子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每个子代DNA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U、G—C、T—A、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一条单链的mRNA 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决定???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序列 联系 ②mRNA中碱基序列与基因模板链中碱基序列互补 ③密码子与相应反密码子的序列互补配对 2、翻译 ⑴定义

⑵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⑶翻译的模板 mRNA ⑷翻译的原料 20种氨基酸

⑸翻译的产物 多肽链(蛋白质) ⑹翻译的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 ⑺翻译与转录的异同点(下表): 阶段 转录 翻译 项目 在细胞核中,以DNA以信使RNA为模板,合定义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mRNA的过程 的蛋白质的过程 场所 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一条链 信使RNA 信息传递的DNA→mRNA mRNA→蛋白质 方向 含A、U、C、G的4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原料 种核苷酸 基酸 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产物 信使RNA 的蛋白质 实质 是遗传信息的转录 是遗传信息的表达 三、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1、转录时,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产生一条单链mRNA,则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一半,且基因模板链中A+T(或C+G)与mRNA分子中U+A(或C+G)相等。

2.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

25

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数目是mRNA中碱基数目的1/3,是双链

DNA碱基数目的 1/6 。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

⑴DNA→DNA:DNA的自我复制; ⑵DNA→RNA:转录; ⑶RNA→蛋白质:翻译;

⑷RNA→RNA:RNA的自我复制; ⑸RNA→DNA:逆转录。

DNA→DNA RNA→RNA

DNA→RNA 细胞生物 病毒 RNA→蛋白质 RNA→DNA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 (间接控制)

酶或激素 细胞代谢

基因 性状 结构蛋白 细胞结构 (直接控制) 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

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26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症状

⑵病因 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

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 有内因和外因

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

⑴诱发突变(外因)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 ⑵随机性 ⑶不定向性 ⑷低频性

⑸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基因重组的类型

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

3.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4.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本质 变,产生了新基因,也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

27

可以产生新基因型,出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现了新的性状。 新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细胞分裂间期DNA分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发生时间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及原因 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替换、增添或缺失。 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条件 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意义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原因。 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发生可能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在。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28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 1、 概念

缺失

2、变异类型 重复 倒位 易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⑴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 (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⑵二倍体物种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其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对,因为在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 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⑶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我们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尽管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但因为是正常的体细胞的配子所形成的物种,因此,只能称为单倍体。) (4)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答: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3.总结:多倍体育种方法:

单倍体育种方法:

29

列表比较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再加倍后原理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得到纯种(指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 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花药的离体培养后,人工诱导方法 子、幼苗 染色体加倍 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养成分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缺点 面难以开展 配合 4.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 问: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 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

据细胞的基本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问: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为4(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为2。人类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共23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是23,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

4.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示:

30

如多倍体的产生。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念 生物的全部个体 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围 的个体 许多种群组成 判种群必须具备“三同”;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断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产生可育后代 标同一物种 准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联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系 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1、概念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2、含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低等 高等 异样 自养

厌氧 需氧 无性 有性 单细胞 多细胞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

36

必修三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 无机盐( Na+, Cl- ),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7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

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对自来水的处理 对缓冲液的处理 38 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 :有神经系统 ;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能是离体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 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K+外流 外负内正 Na+内流 外正内负 Na+外流

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 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9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 言语区:W,V,S,H区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 本质:有机物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 液体进入 实例 内分泌腺 无导管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甲状腺) 进入内环境 外分泌腺 有导管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消化腺)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 (重点掌握) 内分泌器官 激素种类 作用 激素失调症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j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