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3-10-03 15: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墙内开花墙外香”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佛山的乡镇企业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工副业小组”。60、70年代发展成为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多是一些以加工小五金、小农具为主的传统型、作坊式小型企业,数量少,经济总量小,受极“左”思想影响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4年后逐步改称“乡镇企业”。

1978年8月,顺德县容奇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和香港一家制衣公司签订一项来料加工的补偿贸易合同,在全国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大进制衣厂1,用引进的外资、设备、技术、人才,生产出口服装。1979年秋,佛山地委肯定“三来一补”的创举,并强调:社队企业要走农、工、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大搞“三来一补”,增加外汇收入。期间,“三来一补”企业在和佛山一衣带水的东莞、深圳两地遍地开花,成为两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而佛山市1983年乡镇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加工值5065万元,仅占当年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97%,占出口产品总值的24.82%,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佛山市的乡镇企业,几乎全部依仗镇、村的集体经济力量兴办起来的,并艰难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原来的社

1

谁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宣传办认为:太平手袋厂拥有中国工商总局发放的关于“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即“粤字001号”。 佛山学者认为:大进制衣厂才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主要是因为其保存完好的“顺德01号”出口登记证,此登记证目前陈列在广州海关史展览大厅。

队企业的基础发展起来。如顺德县北滘镇裕华实业公司、陈村镇的华英风扇厂、桂洲镇的顺德电缆厂等一批当时颇负盛名的乡镇企业,其前身就是木器厂、农机厂、竹器厂。二是依靠自身的农业资金积累,由镇(乡)政府直接投资建立。如珠江电冰箱厂,由容奇镇政府在1983年底投资9万元兴办起来的。1983年,佛山全市8807个乡镇企业中,全部是镇、村兴办的,其中镇办的占13.25%,村办的占86.75%。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乡镇企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年—1983年“三来一补”、以农促工,社队企业艰难起步。

1978年5月后,“真理问题大讨论”解放长期以来被极“左”思潮禁锢的思想,也激活了佛山人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商习惯和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1980年底,当时还在专门为广州某风扇厂生产加工电风扇零配件的顺德县北滘镇“美的”人,在街道干部何享健(现在的“美的”董事局主席)的带领下,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多年加工生产的经验敲打出第一台金属风扇,从而从一家街道办小作坊发展为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的乡镇企业———美的电风扇厂(即现在的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佛山乡镇企业创造一个“一把风扇闯出大世界”的创业神话。基层干部带头闯,全民动员办企业,浓郁的“向商、重商、经商”文化氛围成为佛山乡镇企业崛起的一份不可估量的精神资源。

佛山市乡镇企业从起步阶段起,就以兴办工业为方向,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工业为主。1979至1999年,全市镇、村工业

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均在80%以上,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其他行业,产值合计不足20%。体现佛山人实(工)业致富、实(工)业聚财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筚路蓝缕走在创业路上的佛山人面对强劲对手的市场竞争和缺技术、少设备的生产条件,从一个“学”字做起。譬如,顺德的制造业是靠仿造香港和日本产品起家的,第一把风扇、第一台空调、第一台冰箱,差不多都是把人家的产品买来拆开之后,发现自己能够生产,于是就自己加工或到处采购零部件而组装出来的。

1983年佛山市社队企业发展到8807家,比1979年增长69.99%;社队企业总收入17.07亿元,增长214.46%,年递增33.17%。

二、1984年—1992年 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实现工业化。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央〔1984〕1号文件)。2月,佛山市委专门召开电话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办社队企业;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户办各类企业,对社员联办、合作和个体企业均视同乡镇企业,予以扶助和优惠。这就是后来佛山市“五个轮子一起转”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雏形。会后,全市迅速掀起“镇、村、联合体、个体多个层次参与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个体、联合体兴办的企业比重快速上升。1984年,联户办企业623个、6362人、总产值5053万元,个体企业22155个、46935人、总产值14406万元。但当时相当多农民还有顾虑,不敢公开称为“私营企业”,大多是打“乡镇企业”的名号申报,或者“挂靠”于乡镇

企业。

顺德县和南海县的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当时称为“南海模式”和“顺德模式”。

顺德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工业立县”,要求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企业的结构以规模企业为主。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发展战略,即“顺德模式”。1984—1988年,顺德县镇、村企业个数虽然只占其乡镇企业总数的22%-31%,但镇、村办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镇、村企业总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5%-99%;利税总额占90%-96%;镇、村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2%-90%。其中,顺德县陈村镇办企业华英风扇厂,1987年的产值已有1.35亿元,北滘镇办企业裕华风扇厂,1987年产值1.03亿元,是全省首批超亿元的企业。到1992年,超亿元的企业上升到38家。“三个为主”战略使顺德制造也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支柱产业比较明显,占顺德经济总量80%,其中家电占50%以上。二是顺德拥有一批知名品牌,“顺德制造”名声初步打响,中国驰名商标顺德有5个、广东省著名上商标顺德有21个,美的、科龙、容声、格兰仕、万家乐等响当当的名牌都在顺德。

南海县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鼓励县、社(镇)、队(村)、联户和个人同时兴办企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协同发展的多元模式。这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同时推进的思路,既使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联户和个体经济也同时发展。1984年,南海

的镇办、村办和私营企业总产值分别占总数的32.02%、55.52%和12.46%;2001年,三者的比重变化为:3.99%、3.99%和92.02%。

1987年1月,佛山市委召开五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总结顺德县、南海县和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集体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一齐上,五个轮子一起转”的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五个轮子一起转”就是农村经济必须以区(镇)乡工业为骨干,镇、村、社、体、户五个层次齐发展,第一次完整提出“佛山特色”的“五个轮子一起转”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会后,各乡(镇)、村大力兴办工业企业,同时,把能工巧匠、有经营能力者及农村闲散资金结合起来,生产经营建材、建筑、轻纺、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商业、家具、塑料,以及饮食服务业,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新格局。至1992年,乡镇企业达64474家,总产值284.57亿元。其中,镇办企业总产值157.89亿元,村办93.55亿元,联户6.22亿元,个体26.91亿元。

但是,20世纪80年代佛山市实施的“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暴露出问题,主要是企业缺乏活力,政府债务包袱越来越严重,旧体制的优势完全发挥,制度创新迫在眉睫。1992年,由顺德市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市、镇两级政府投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由市、镇两级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搞起来的。1993年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间资本仅占1.28%。典型

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市、镇两级政府为乡镇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至1993年3月止,顺德市197家市属企业总资产117亿元,净资产只有23.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如果扣除已经离退休人员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开支等之后,市政府的资本金仅7.1亿元。

1992年—2002年 企业转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佛山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推上一个新台阶,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年,顺德全方位实行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转制,政府全面退出市场,不再与民争利,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投资兴办竞争性企业,即实施以政企分开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第二次创业”。1993年11月,“美的”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经国家证监会批准,由乡镇企业改组的股份制上市公司。12月,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传达、贯彻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加快企业制度、财税、金融等改革步伐,5年内在全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目标;强调要把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会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因厂制宜,一厂一策”的方针,逐步铺开镇、村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当时采取“五个一批”的方法,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改组一批,股份经营;出租一批,公有民营;出售一批,私有私营;嫁接一批,合资经营;兼并一批,集团经营。

到2001年,全市镇村两级的乡镇企业完成转制面已达95%,企业绝大部分资本实现社会化,基本完成向市场经济转轨。转制以后,“乡镇企业”的称谓,逐渐被“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称谓所代替。同时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也先后转制,变身成“民营经济”;还有不少混合型所有制的企业,也通称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生产总值48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1.8%。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50%。

2003年6月,佛山市委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提出把佛山建设成为“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的伟大战略目标。佛山民营经济成为建设“产业强市”的一支重要力量。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发展观”。佛山民营企业步入贯彻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着力提升企业“软实力”转型时期。

佛山乡镇企业在1979—2003年期间,连年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佛山市农村经济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并且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佛山乡镇企业刚刚发展时,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7.07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3.7%。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466.5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90.85%;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1360.04亿元,占全市当年工业产值(不变价)的71.76%;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总值242.54亿元,占全市出口产品交货总值的67.36%。佛山乡镇企业对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

转移和城镇化,支撑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事,佛山乡镇企业是佛山基层干部、广大群众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这个舞台,佛山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敢变敢闯,开放兼容,务实进取,实业聚财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风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w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