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
更新时间:2023-04-16 19: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71 页
目录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4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30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45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59)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71 页 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
套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9考研初试学员使用,严格按照该科目历年常考题型及难度仿真模拟;
2-资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答案】(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念,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口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2.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具体内容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71 页 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不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3.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案】(1)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主要有: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竟争。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4. 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总是要被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71 页 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 简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原因。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认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71 页 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7.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而对立统一规律揭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6 页,共 71 页 示出事物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实质,那么,它当然也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谓认识世界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的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世界的矛盾,因此掌握了矛盾分析法就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仅为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而且也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在本质上是客观规律的主体化,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应用。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9.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要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以下一些条件:
①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工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提高熟练程度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分工同时也是对人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人只能在某种职业中下作,只能孤立而片面地发挥某种方面的才能。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使这种旧式分工发展到极致,同时创造着消除这种分工的条件。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了“奴隶般地服从于二分工”的情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②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产
正在阅读:
202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04-16
c#程序设计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代码)10-30
冷轧带钢生产工艺及发展状况10-11
ktv工作计划03-28
县住建局上半年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部署06-05
110812 - 李书记现场办公TJK工作汇报材料 - 图文10-12
最新高考人物作文素材整理5篇03-28
社戏说课稿08-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马克思主义
- 桂林
- 原理
- 基本
- 学院
- 大学
- 电子
- 科技
- 2022
- 701
- (本)2013北京交通大学网络专升本考试试题答案(英语)
- 第五章《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练习题参考答案
- 九年级上学期动能和势能课堂练习题
- 2022年北京市培养单位信息工程研究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 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商品条形码及识别系统样本
-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
- 副立井提升机钢丝绳使用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 陕西婚假国家规定2022年规章制度.doc
- 2022年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可自动更新的双色球历史数据excel(开奖记录)
-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801基础生物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
- 高大模板方案(专家论证)
- 关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发展与协调
- 幕墙工程专用 劳务人员进场考试题 答案
-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作文500字_六年级作文
- 2022 2022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1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
-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 党史业务干部培训班结业讲话
- 西双版纳州“十二五”规划(标准版)
- 汽车电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方案设计(2013年发改委标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