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1:1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 案

使 用 者: 授课班级: 时 间: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 础 模 块

教学内容 现代文 文言文 口语交际 表达与交流 写 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阅读与欣赏 总 计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学时数 16 8 4 4 4 36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 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符合规定要求。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 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 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教 学 进 度 表

科目 语文 年度 2017 学期 2016-2017第二学期 备注 周次 第 1 周 第 2周 第3周 第 4 周 第 5 周 第6 周 第7 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 周 第15 周 第16周 第17 周 日期 3.1-3.3 3.6-3.10 3.13-3.17 3.20-3.24 3.27-3.31 4.3-4.7 4.10-4.14 4.17-4.21 4.24-4.28 5.1-5.5 5.8-5.12 5.15-5.19 5.22-5.26 5.29-6.2 6.5-6.9 6.12-6.16 6.19-6.23 教学内容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好雪片片 卖白菜 卖白菜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 表达与交流/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第18周 第19周 第20 周 6.26-6.30 7.2-7.6 7.9-7.13 劝学/文学常识 写作: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 期末考试 目 录

1、我的母亲 ....................................................................................................... 1 2、好雪片片 ....................................................................................................... 6 3、卖白菜 ........................................................................................................ 12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 18 5、我的空中楼阁 .............................................................................................. 19 6、离太阳最近的树 ........................................................................................... 26 7、像山那样思考 .............................................................................................. 30 8、窗前的树 ..................................................................................................... 35 9、哦,香雪 ..................................................................................................... 38 10、项链 .......................................................................................................... 43 11、荷花淀 ...................................................................................................... 48 12、一碗清汤荞麦面 ......................................................................................... 56 13、好读书人是幸福人 ..................................................................................... 62 14、拿来主义 ................................................................................................... 66 15、文艺随笔两篇 ............................................................................................ 73

咬文嚼字 ................................................................................................................................................................. 73 不求甚解 ................................................................................................................................................................. 77

16、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 81 17、爱情诗两首................................................................................................ 83

致橡树 ..................................................................................................................................................................... 83 我愿意是急流 ......................................................................................................................................................... 88

18、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 ....................................................................... 92 19、永远的蝴蝶................................................................................................ 95 20、在桥边 ....................................................................................................... 99 21、《诗经》两首 .............................................................................................104

《静女》 ............................................................................................................................................................... 104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甘肃·金塔——魏国栋整理编制

《采薇》 ............................................................................................................................................................... 107

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1 23、劝学 .........................................................................................................119 24、廉颇蔺相如列传 ........................................................................................128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第 1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

第 2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

第 3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六、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七、课堂阅读《母亲杨沫》(《读者》2006年第6期)

第 4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 5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2、好雪片片

林清玄

第 6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国度里。和善如同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就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这都是哎。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二、走近作者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第 7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和善是一种爱,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走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

二、字词检查 燠(yù)热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

第 13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券(quàn)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

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

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

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

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 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 参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

讲解: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与下文写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在“我”与老人的交往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流浪老人的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装好;帮“我”扣好纽扣。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

讲解: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态度“慎重”,来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感受,来表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

第 14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

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讲解: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人生道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下”暗指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

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最后作者以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

六、作业 1.词语积累 燠(yù)热 能 污秽(huì) 笨拙(zhuō) 家当(dàng) 奖券(quàn)

2.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

二、难点理解

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 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

第 15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志”与“物”相依、“情”与“景”相生。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提示: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提示: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 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

三、扩展训练

1.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读过课文后,你是否也会想起谁或者有什么感触?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感受。

四、课后作业

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

第 16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 17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意大利】阿米琪斯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十六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二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爱的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

二、字词积累

铙钹 náo b? 哐啷 kuāng lāng 投掷 zhì 帽盔 kuī 三、朗读 思考

1.“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四、解读课文

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为下文女孩之所以走失,以及女孩母亲之所以那么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埋下伏笔。) 五、人物分析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

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生字带拼音抄写五遍。

第 18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5、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

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 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二)课堂讨论

1、当我们机虐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考虑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么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第 19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3、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4、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三)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四)作者简介: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五)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 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六)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第 20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七)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第 21 页 共 144 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八)写作特点:

1、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

第 22 页 共 14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