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中考力与机械、浮力专题汇编-附加详尽解析

更新时间:2023-07-28 14: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作用点——重心: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3、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4、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5、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

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2(G物+G动)F F S G(或v 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

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

摩擦,则拉力F= 1

n (G物

+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

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压强和浮力》知识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下列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为:

G G F+G G–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

ρg 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说明:

A、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

B、从公式中得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C、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4.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原理分析:即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4.大气压的特点

⑴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5.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三、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⑵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⑶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G 则:ρ

液V 排g =ρ物Vg ρ物=(V 排/V )·ρ液=2/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 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ρ物;V 排<V 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 浮 与G 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 ,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G ρ/(G-F )。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⑴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⑵公式表示:F 浮 =G 排=ρ液V 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⑶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

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7.浮力的利用:

⑴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p;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⑵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⑶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⑷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2011年中考题专题训练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11?天津)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B、

C、D、

考点:力的示意图。

分析:先对滑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光滑斜面可得,滑块不受摩擦力作用,因此滑块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

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做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垂直于斜面向外的支持力即可.解答:解:A、支持力与斜面垂直,故A选项错误;

B、滑块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并且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与斜面垂直,因此B选项正确;

C、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故C选项错误;

D、由于斜面光滑,因此滑块不受摩擦力作用,故D选项错误.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故选 B .

点评: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注意光滑面上不受摩擦力作用.

2、(2011?湛江)我市于2011年6月6日(端午节)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划龙舟比赛活动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是运动的

B 、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龙舟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C 、桨往后划,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惯性;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A 、被研究物体是龙舟,参照物是运动员,判断龙舟的运动状态关键看龙舟与运动员之间的位置有无变化.

B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力大小以及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无关,它是由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决定.当合力向上则物体上浮;当合力向下,则物体下沉;当合力为0,则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

C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不是力.

解答:解:A 、以龙舟上的运动员为参照物,龙舟与运动员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龙舟是静止的.故本选项错误;

B 、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龙舟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故本选项错误;

C 、桨往后划,给了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同时也受到水向前的反作用力,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本选项正确;

D 、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而不能说惯性力.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

点评:此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此题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训练.

3、(2011?菏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自行车的设计者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螺母下面垫一个垫圈,是为了增大压强

B 、车轴上装有滚动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

C 、车轮的外胎做有凹凸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 、尾灯可以将从不同方向射向它的光反射,然后面的人看到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光的反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射。

专题:应用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来改变压强;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所受压力,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来改变摩擦力;

光照在物体的表面时,就会发生光的反射.

解答:解:A、螺母下面垫一个垫圈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所以A是错误的;

B、车轴上装有滚动轴承是变滑动为滚动以减小摩擦力,所以B是正确的;

C、车轮的外胎左右凹凸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所以C是正确的;

D、自行车的尾灯可以将射向它的光反射出去,然后面的人看到,所以D是正确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生活中用到的物理知识,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

4、某校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下列假设: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大小有关.

然后该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这个实验验证的假设是()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专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滑动摩擦力在物体的接触面上,所以摩擦力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可借助于平衡力的条件,将摩擦力的大小转化成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行测量;又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试验时,不论有多少个影响因素,只改变被研究的物理量,其他所有条件都必须保持不变,由图

可知两对比实验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因此该实验是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选项A、

C、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把握住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5、(2011?广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A、鞋底、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美观

B、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是应用了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性质

C、锤柄往下撞击板凳,锤头就能套紧在锤柄上,这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D、贴在墙面上的吸盘受到拉力也不易脱落,是由于大气压力与重力平衡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惯性;平衡力的辨别;重力的方向;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专题:应用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用重物和细绳做一个重垂线,细绳的方向就是竖直方向,用它可以判断墙壁是否竖直;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在板凳上撞击锤柄,锤头紧套在锤柄上就是利用惯性;

D、此题中,大气压力作用在水平方向,重力是竖直方向上的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解答:解:A、鞋底、轮胎上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所以A错;

B、重垂线检查墙是否竖直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原理,所以B是错误的;

C、向下撞击锤柄时,锤柄受力停止运动,而锤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向下的运动状态,所以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C是正确的;

D、吸盘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吸盘和墙面之间就有很大的摩擦力,摩擦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重力的方向、惯性、平衡力,是一道综合题;

此题的难点是选项D的判断,有些同学不知道用什么知识来解答,找准物理现象所用到的物理知识是解释物理现象的关键.

6、(2011?泉州)如图所示,许多瓶盖的侧面都有密集的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大摩擦

B、坚固耐用

C、节约材料

D、便于运输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应用题。

分析:瓶盖的侧面都有密集的竖条纹,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影响摩擦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解答:解:瓶盖侧面上的竖条纹,增大了手与瓶盖之间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摩擦,这样便于旋开或旋紧瓶盖;

故选A .

点评:在生活中摩擦力有些是对我们有利的,对于这些有益的摩擦我们要想办法增大.

7、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

B 、

C 、

D 、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分析:减小摩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办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即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油、使两接触面分开.要减小摩擦就需要从以上几种方法入手.在此题中,只需要将这四个实例与以上方法对比即可.

解答:解:A 、轴承中装有滚珠,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是减小摩擦的一种方法.

B 、汽车上装有防滑链,增大了车轮与地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是增大摩擦的一种方法.故B 错误.

C 、瓶盖上刻有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摩擦.故C 错误.

D 、防滑手套的表面非常粗糙,增大了与球的摩擦,使球不易脱手,这是一种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一种办法.故D 错误.

故选A

点评:从减小摩擦的理论入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对应是此题的解决办法.

8、(2011?北京)图中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

B 、轮滑鞋装有滚轮

C 、防滑地砖表面做得较粗糙

D 、旅游鞋底有凹凸的花纹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应用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答:解:A、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脚和脚垫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B、轮滑鞋装有滚轮,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滑行.符合题意.

C、防滑地砖表面做得较粗糙,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脚和地砖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D、旅游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在生活中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二、填空题(共9小题)

9、(2011?湛江)城市中到处可见的违章“小广告”,严重影响着城市市容市貌,被称为“城市牛皮癣”,已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症”.在创建“宜居港城”活动中,小敏和同学们一起到街头巷尾用砂纸清除哪些违章“小广告”;砂纸表面很粗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填“增大”或“减小”),过了一会儿,小敏感觉砂纸发热,是因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的.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能量转化的现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应用题。

分析:用砂纸去掉小广告纸,采用的是砂纸与广告纸摩擦的方法完成的.因此要增大两者之间的摩擦以达到快速去掉广告纸的目的.

摩擦过程中,砂纸发热,说明砂纸的内能增大,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解决此题.

解答:解:通过砂纸与广告纸之间的摩擦,使广告纸破损,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砂纸越粗糙,砂纸与广告纸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广告纸就越容易被清除.

砂纸在摩擦的过程中发热,这是一个摩擦生热的现象,此过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内能之间的.

故答案为:增大;内;做功

点评: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两者的实质不同,做功是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但两者的效果是相同的,具有等效性.

10、如图中,电流表的读数是 2.3A.

考点: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分析:电流表的读数:首先确定使用的量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解答:解:电流表使用的0﹣3A的量程,每一个大格代表1A,每一个小格代表0.1A,示数是2.3A.

故答案为:2.3A.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点评: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11、(2011?湖州)魔术师表演了魔术﹣﹣“神奇的戒指”(如图),魔术的奥秘是:双手拉长穿过戒指的橡皮筋,低处的手中留下一段橡皮筋;保持双手位置不变,低处的手慢慢地放出这段橡皮筋,橡皮筋在收缩过程中,戒指就从低处慢慢上升,给观众留下了戒指会自动上升的假象.该魔术表演中:用力拉长橡皮筋表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戒指在橡皮筋上不会下滑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解答:解:(1)用力拉长橡皮筋时,橡皮筋被拉长,橡皮筋改变了形状.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戒指在橡皮筋上不会下滑而静止,静止的戒指有下滑的运动趋势戒指和橡皮筋之间产生了摩擦力.

故答案为:形变;摩擦.

点评:(1)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2011?鸡西)新华社2011年6月4日电:中国选手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网球手.如图甲,在她将球击出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乙,球拍将网球击扁,使网球存储了能量(或弹性势能).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势能的影响因素。

专题:应用题。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解:李娜用球拍将球击出的过程中,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同时也改变了球的运动速度,所以在击球过程中,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击球过程中,球拍将网球击扁,网球还能恢复原状,说明网球具有弹性,被击扁的网球具有弹性势能,或具有能量.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能量(或弹性势能).

点评:掌握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本题和新闻联系比较密切,我们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时要和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

13、(2011?福州)如图所示的悬浮地球仪,球体和底座都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它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从而能够悬浮于空中静止或旋转,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在空间的状态,完美地诠释了科技的魔力.当地球仪悬浮在空中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0N.

考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从图可知:球体与底座是相互分离的,故可判断球体与底座是相互排斥的;再对静止在空中的球体受力分析即可求得所受合力的大小.

解答:解:∵球体与底座是相互分离的,

∴球体与底座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该悬浮地球仪是利用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球体静止在空中时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一个是竖直向上的底座对它的斥力;

而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又相反;

∴地球仪悬浮在空中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0N.

故答案为:排斥;0.

点评:此题考查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以及力的合成.

14、(2011?广安)小王同学在端午节时随父亲到嘉陵江上乘船游玩.当船加速行驶时,船受到非平衡力(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此时以船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

考点:平衡状态的判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衡力的辨别。

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平衡力;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非平衡力;

平衡状态指的是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主要看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

解答:解:船处于加速行驶状态,加速不是一种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非平衡力;小王坐在船上,随着船一起同向同速行驶,是相对静止状态,以船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故答案为:非平衡力;船.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知道:

①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平衡力;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

15、(2011?无锡)科学研究表明: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有关,物体速度越大,其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若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风速的影响,雨滴由云层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其运动情况是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专题:简答题。

分析:物体在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重力大于阻力,速度越来越快,当阻力与重力相等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开始做匀速运动.

解答:解:当雨滴由云层向地面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大于阻力,所受合力方向向下,所以速度越来越快,但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与重力相等时,合力为0,开始做匀速运动.

故答案为:加速;匀速.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在不同的状态下的运动情况,关键知道引起物体速度大小变化的原因是物体受力的变化.

16、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0N,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12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如图乙所示),则推力F2=12N.

考点: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专题:整体思想;分割思想。

分析:此题应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出摩擦力,并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无关.

解答:解: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B都受平衡力,在水平方向B不受拉力,因此摩擦力为0;A受12N的拉力,因此摩擦力也为12N;

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接触的粗糙程度不变,压力也不变,因此摩擦力也不变,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因此推力为12N.

故答案:0;12;12.

点评: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都是根据平衡力的知识间接得出.

17、(2011?泉州)(1)如图(a)所示是在水平公路行驶的汽车,请画出汽车牵引力的示意图;(2)完成图(b)所示的光路;

(3)标出图(c)所示条形磁体的磁极.

考点:力的示意图;透镜的光路图;磁感线及其特点。

专题:作图题。

分析:(1)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受到的牵引力沿水平方向向前.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2)先确定折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3)根据磁体外部磁感线的方向确定磁体的磁极.

解答:解:(1)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水平向前,作用点可画在汽车的重心上.

(2)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所以入射光线必定过焦点.

(3)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 极发出,最后回到S 极.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学、光学、电磁学方面的作图.虽知识点多,但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8、写出下列仪器所测量的数据

(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8.6 N .

(2)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2.20 cm .

(3)如图所示,停表所记录的时间是 36 s .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①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首先要明确它的分度值;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②刻度尺的使用,首先要明确它的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③停表外圈的分度值为1s,内圈的分度值为1min.

解答:解:由图可知,(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8N+3×0.2N=8.6N;

(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以物体的长度是2.20cm;

(3)停表内圈指针指在1刻度以内,说明不到1min,外圈指针指在35上,说明是36s,所以停表所记录的时间是36s.

故答案为:(1)8.6;(2)2.20;(3)36.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了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停表三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经常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对于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

19、(2011?济宁)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加油站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刻度尺.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 4.5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1、2(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答:小明.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或拉力扩大几倍,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考点: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实验分析法。

分析:(1)先明确小明与小丽的猜想内容是什么;再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

(2)①通过查表可知,当拉力为0时,橡皮筋的总长度是4.5cm,这个数值就是没有挂钩码时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橡皮筋的长度;

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等于橡皮筋的总长度与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之差,橡皮筋的总长度L4=6.3cm,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L0=4.5cm,△L=L4﹣L0;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分析拉力与橡皮筋的总长度的关系;

④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两个量的比值是定值时,这两个量就成反比,从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需要知道拉力之外还需要知道橡皮筋的长度,因此还需要测量长度的器材:刻度尺;

(2)由表中数据知:

①当F=0N时的橡皮筋长度即为L0;

②用橡皮筋的总长度L减去原长L0即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

③小丽的猜想是橡皮筋的总长度与拉力成正比,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分析拉力与橡皮筋的总长度的关系,即分析1、2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中第一行与第三行的关系可知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拉力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故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刻度尺.

(2)①4.5;②1.8;③1、2;

④小明;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的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或拉力扩大几倍,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也扩大几倍).

点评:本题是实验探究题,用补充内容的方式来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了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20、(2011?广安)一个重为9N的物体A,静止放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请作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考点:重力示意图。

专题:作图题。

分析:找出物体的重心,从重心开始画一个竖直向下的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数值.

解答:解:画出重心,然后沿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这个力,并标出重力大小.

故答案为:

点评:画重力的示意图首先确定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然后沿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这个力.如果给出重力的大小,在图中要标出.

21、(2006?乐山)画出如图所示斜面上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本册由基础知识+2010、2012各地中考物理分类汇编组成

考点:重力示意图。

专题:作图题。

分析:小球放在斜面上,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斜面摩擦力的作用,重力的示意图就是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线段的起点在重心为力的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

解答:解:作用点在球的中心,从球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重力的方向,如下图.

点评:无论物体放在斜面上还是其它地方,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在作图时学生容易把重力的方向画成与斜面垂直.

22、(2011?哈尔滨)在“关爱我们的家园”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用砂纸清除校园周边的“小广告”.砂纸表面很粗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摩擦);擦除过程中感觉砂纸发热,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它的内能.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应用题。

分析:砂纸表面很粗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较大,要从增大摩擦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在擦除过程中感觉砂纸发热,是由于砂纸的内能增大造成的,那就要从改变内能的途径入手分析,看它是通过哪种方式增加内能的.

解答:解:砂纸表面很粗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在擦除过程中感觉砂纸发热,说明砂纸的内能增大了,而增大内能有两条途径:做功和热传递,在擦除过程中人对砂纸做了功,它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砂纸的内能.

故答案为:摩擦力(摩擦);做功.

点评:本题考查增大摩擦的方法、改变内能的途径,做题时要熟记这些知识点并加深理解.23、(2011?广州)如图,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画出该物体所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考点:力的示意图;重力示意图;摩擦力的示意图。

专题:作图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同时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出物体所受到的力:确定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方向.

解答:解: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所以受地面对它向左的摩擦力.

同时受到重力作用,方向竖直向下.受到地面对其向上的支持力.

故答案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h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