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更新时间:2023-05-23 21: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 王成丽

摘 要: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下的议题。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不断觉醒,在发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后,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亦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是当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渠道。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自2001年在全国各地开展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考,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共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促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关 键 词:

文化、中华文华、民族民间文化、 学校教育、传承、保护

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印记。《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的文化既是沟通本民族成员的心理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达兴盛,这个民族就生命力旺盛、凝聚力强盛,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萎缩甚至衰落,这个民族就会自信心丧失,民族幸福感消失,不仅阻碍这个民族的持续发展,而且会给其成员带来永难磨灭的心灵创伤和的精神痛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悠久的历史,更有独步世界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华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历史中,不仅共同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生命源泉,使得中华文明能历经劫难而不衰,中华民族能历经劫难而不倒。

可是,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唯一绵延至五千今的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风雨波涛,走进二十世纪时,由于“五四”的洗礼,“十年文革的浩劫”,向西方学习时的盲目与躁动,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保守”、“落后”、“不合时宜”的代名词,让人不敢问津。以致出现了建立中医药体系的国度,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系统音乐教育的国度,却被误认为“没有音乐的国家”;作为精英的几代大学生不能顺利阅读五千文明史所累积的先贤著述,不能从先贤的智慧吸收营养,以致言必称“欧美”、言必称“西方”、言必称“外国的月亮总是园的”;民族自信在消逝,民族自卑在滋生。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烙下的百年耻辱,让国人对工业化的梦想留下铭心刻骨记忆;历史的会不会又给多难的中华民族开一个玩笑:当我们终于在工业的道路上与那些曾给我们耻辱的西方列强站在同一位置上之后,回首思量:我们会不会成为遗失了自己文化特质的印地安人,抑或被改造得面目前非的印度人?在人类历史的纪元走新世纪的2001年时,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

2001年12月18日,由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

局共同举办,来自丹麦、埃及、挪威、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名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立法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

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人类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在加速消失,其结果不仅像许多物种的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必将束缚人类的创造力,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不

① 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且关系到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前途。

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传统文化,重新被引入国人的视野,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份和生命力源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新引起国人的重视;

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地方法规:

2000年2月12日,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

2005年6月1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制定《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2005年3月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地方法规中,都把学校教育作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主要的渠道加以规定。 ①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0日

学校教育的未来性决定今天的教育是培养明天的人才,学校教育选择性、计划性、系统性要求学校教育有选择、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人类明发展中所积累的文明精华,以达成传递文明、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具有的未来性、选择性、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在文化多样性保护,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自2001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掀起了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开发的热潮。大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探索中,也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的发展上,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各自为阵,条块分割,未能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以学校教育为途径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虽然已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共识,但对如何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选择地对年青一代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是可持续性的还时临时性的,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学校教育内容还是一种赶时髦的装点等问题,缺乏明确的回答,更缺少长远的规划;在已经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学校中,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以至出现虽处同一理区域,教授同一民族的民间文化,却不能互信息,交流探讨的尴尬。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可供操作的选择评价规范,以致出现凭某一人或某几人兴趣或感知来确定和选择教育内容的杂乱与无序。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大的方向划分,有物质文化,有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中,又有建筑、雕塑(雕刻)、饮食、医药、村落环境等;

在精神文化中,又有传说、神话、祭祀礼仪、喜庆礼仪等;在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包含的诸多方面中,就其涉及的内容与学校学科教育内容的关联情况看,涉及人文学科、也涉及自然学科。在人文学科上涉及到文学(如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历史(如民族传说)、语言学(如民族语言)、音乐(如民族音乐)、美术(如民族工艺品、民族建筑-审美)等学科,在自然学科上涉到建筑(民族建筑-结构力学)、医学(民族医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民间性、民俗性特点,决定了传存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既有积极的成份,也有消极的成份,如何正确对待和选择,并将其精华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加以传承、保护和发展,在当前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难免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缺憾。

在教材配备上,没有可供学校教育选择的教材供参考,以致教育教学活动处于自行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序局面。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没有相应的教学时间保证,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外活动的装点和应付检查的装饰,有其名而无其实。

根据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仅限于特定地区和特定学校,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具有全国性的相对的统一性,这就出现执行相对统一性的学校教学计划与增加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内容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得不到保障,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难免流于形式。

在教学的师资配备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教师,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与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通过学校教育的途经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必然涉及师资力量的配备问题。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中,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具有知识系统、教育教学技能熟练、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这是民族民间文华传承人所不具备的;故老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具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技能、技艺,这是学校的专业教师所不具备的,也是通过普通的培训所难以

达到的。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培训专业师资,如何将专业教师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这两者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使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不流“象牙塔”式的学院形式,在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认识不足,制约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发展。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由对于民文化多样性保护,对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在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的识认不足,加之长期以来有意或无意的否认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部份学校、家长、教师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东西,是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因而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上采取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态度。

缺乏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当前主要依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从政府财政拔款的渠道,杯水车薪地解决一些临时性的活动经费,没有长远的经费来源保障,影响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面临的以上问题,究其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在人类生存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识不足,宣传不到位;没有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保护文化多样性如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同等重要的公众意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在一定程度成了个别群体的“专利”,缺少普遍的、广泛的群众参与。

(二)片面的、割裂的看待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没有将区域性、地区民族性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放到整个中华文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思考,制约民族民间文化保传承、保护和发展视野空间,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在某种程陷入“地方主义保护”或“民方民族主义保护的”尴尬。

(三)没形成专业学者团队与业余民间传承人之间交流、整合的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运行机制,专业学者团体,与民间传承人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学者的研究流于表面、片面、零散,业余传承人的传承流于经验、流于感性,缺少提炼、提升。

(四)没有建立起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业余传承人之间交互为师,共同对学生施加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影响的师资培养、培训和保障机制。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资源与业余的民间传承人之间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上的互补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发挥。

(五)没有建立起支撑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经费保障碍机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经费保障上,还局限于计划经济中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思维模式上,未能以市场的观点、观念来思考民族民间文化传、保护、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网络、影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手段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作用,让社会公众广泛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保护文化多样性如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意识,吸引社会公众自觉地,自发地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中来。

(二)将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教育放到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思考,既重视区域性,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更重视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摆脱区域性、地方性民族民间文化的束缚,成为各

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组成部份之一。

(三)建立起组织完备、功能健全、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与民间人士的各自优势,加强、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在此基础上择其精要,汇编成册,以供学校教育及后人研习之需。

(四)建立让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走进民间采风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专门传承两者在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作用。

(五)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为基础,设立国家性、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金,专用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金为依托,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校园应成为“非遗”传承主渠道》(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2.张学敏 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3.杜染《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北京市东城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群文博览》2004年冬季刊)

4.道真自治县民宗《局关于促进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5.安顺市政协民宗社联委《安顺市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情况调研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f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