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更新时间:2024-07-09 0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解读】

宗法制和分封制:应该掌握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宗法体系的内容、宗法制的作用、维护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分封制的作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认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古代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从而得出关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结论: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 。 (2)外服: 。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西周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实行分封制。 2.对象: 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 、 以及 等。 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国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作用:

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 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 --- -- ”的等级序列。 5.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①主要:巩固 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的矛盾。

2.概念: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亲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特点: 是最突出的特点;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 4.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影响深远,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以宗法制为核心。

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思维拓展】

1.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分析其实质以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西周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制度。

②在宗法制度下,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③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②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 【走进高考】 例1.(08北京卷,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解析:D。夏朝都城几经变更,商朝都城曾经五次迁都,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夏商周都城无论怎么变迁,但都位于今天的黄河流域。 例2.(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例3.(2006广东,26,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 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周武王分封的同姓诸侯中,位于最北面的是

A .燕国 B .齐国 C .楚国 D .晋国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A.“周王---卿---诸侯---士”的等级序列 B.“周王---诸侯---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C.“周王、诸侯---卿---士”的等级序列 D.“周王---诸侯---士---卿”等级序列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5.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6.《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7.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①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观察右上图片,可获得的信息是①西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②西周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严密的礼制与刑罚制度③反映了西周等级森严的礼制④周礼以宗法制为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宗法制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10.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士 1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12.(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13.(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14. 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 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5.(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

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BBAC CDAAB 11—14 . BBCBD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7.(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刚开始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来疏远,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

主要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后来成为独立的小王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分) (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等。(8分)

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