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装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更新时间:2024-03-31 02: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书装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作者:白雅虹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04级 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本文从书籍设计的历史地位及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通过书籍设计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影响书籍设计的因素,着重论述如何达到书籍设计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及其深刻意义。并且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未来愿景。 关键词:书籍设计 功能性 美观性 整体性

中国的书籍设计与制作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甲骨装”、“简装”、“卷轴装”、“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书籍形态史,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我国古代书籍印刷包装行业具有悠久璀璨的历史。然而到今天,我国书装业却停滞不前,为旧观念、旧体制所困扰,一直徘徊、停滞在“封面设计”的肤浅的表面形态之上。面对这一现状,以吕敬人为首的书装设计界的开拓者们进行了一系列书籍形态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把传统的单纯的书籍装帧推向了构建书籍形态价值的新高度。但是这一切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信息时代,各种影像娱乐及阅读形态层出不穷,电子图书、PDA及手机阅读等正越来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图书市场。读者们对于传统书籍形态的设计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如何满足读者及市场对书籍设计的需求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作为专业的设计人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挑战,以使传统图书在各种全新的信息产品的冲击下始终保有一席之地,就如同那句风靡一时的话:“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古语有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书籍是文字和图像的载体,是人类传播知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以内容为主,体现书籍的功能性。而书籍的形态,也就是书的造型和神态,体现书籍的美观性。只有外形的美和内在美的结合,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才能使之散发出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现代书籍受到国外设计制作工艺的诸多影响,在印刷的设备、工艺、装订等高新技术的武装之下,已经逐步地实现了现代化,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创新和开拓着。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传播以及读者所处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突变,使得“铅字文化”作为以往传播手段而雄霸一方的状态逐渐被数字影像等多元化的传媒形式所冲击,而不得不做出响应。这些挑战对书籍设计者提出了更新要求:首先,书籍的外观设计要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从而有效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其次,内容版式的设计也要引人入胜,提升书籍的品质及其作为工具和载体的功能性。设计者要铭记于心的原则是:书籍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市场的。

书籍设计是一项整体性的设计,是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有机统一。书籍的设计,本质上就是要自觉地去包装书籍所传递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以一种引人注意、便于接受的姿态展示给读者。设计者在掌握了书籍的信息内容并进行整理后,在充分了解了信息传达的手段的基础之上,对构成书籍形态的要素,如:文字、图像、素材、色彩等等进行全面理解和体会。设计者需要通过对诸多要素有机的、富有层次和节奏的复合与融合,使得本来只具一般表达力的这些设计要素在设计者的操控之下,达到外在与内在、形态与神态的完美统一,凝聚成极具表现力的书籍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在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商品广告的瞬间形象刺激和书籍文化传递与保存知识信息价值的品位性、观赏性与功能性的互补、和谐及相融,然后将其创造性的融入到设计之中

书籍形态的塑造工序是由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来完成的。

这一系列的工序涵盖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观念理念的更新、书籍构成的内与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文字传达与图像传播的有效结合等等。

这其中包括:一、文字和语言的信息处理,内文、页码、等的整体规划设计,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及行距,横排版与竖排版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对于文字的组合与空白的疏密节奏及其导向性的把握。二、插图、图表、照片、装饰图形、纹饰、点、线、面等等元素在设计版面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图像具有多样化、个性化、趣味化,时空化、抽象化等视觉特点,要把握这些特点使其作为设计当中的元素和局部服务于内容这一整体。三、印刷材料特性的选择和把握。好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印刷材料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实现完美的设计效果所不容忽视的因素。设计和材料的完美结合有助于提升设计的品质。只有善于把握材料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才能借助材料的质地特点来充分实现设计初衷,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纸张材料的品种和印刷工艺不断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推陈出新。因而,印刷材料及印刷工艺带给设计更多意想不到的展示空间和实现的可能性,进而更大程度地刺激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四、色彩性格的准确运用。力求色彩的个性情感和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色彩在书籍设计中的视觉敏感效应,把握色彩的度。使其引导读者的视觉官感,更好地展现书籍给于读者的第一印象,服务于书籍整体,有利于书籍的功能性的发挥。

要做好的书籍设计,首先要确立对书籍本身的认识。书籍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与周遭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它们传达着庞大的信息。书籍是具有生命力的,自古以来,文字是构成信息的基本元素,乃至今日今时,仍然占据着空前的主导地位。然而,文字不是构成信息的唯一的要素。同样的,图像、图表、色彩、符号等等构建了书籍形态的整体。书籍同样也具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可谓是五味杂陈。在书籍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对文字、图像等视觉形象进行理性的整理和选择后,需要将其抽象化、形式化、条理化、流动化和层次化,使得书籍中的信息知识具有了强大的能量和表现力,具有了动感。书籍设计并非仅仅是为书营造一张漂亮的“脸”,还需要一个智慧的“大脑”。每一次的设计行为都应该是对于书籍的外在和内在、整体与局部、文字传达与图像传播以及工艺实现的整合、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书籍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寻找更为准确而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表现语言,并将其成功地付诸于实践。

当书籍有了漂亮的外表以后,作为书籍,它的功能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书籍是阅读的工具,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语言文字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具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神奇魔力,它们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实人们的思想。可见作为设计者,如果要包装设计不同的书籍,需要占有大量的信息量,立体地构建知识的框架,要敢于去创新、革新。以自身的智慧才华和想象力创造出具有活力的、新颖而独特的设计。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像融入到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中,将其赋予生命。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从视觉感受到触觉感受,全方位立体地进行设计意识的渗透,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最终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表现出书籍艺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享受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华书籍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设计者应该始终强调注重我们的民族性和传统特色。这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传统要素,而是要创造性地再现它们,使之有效地转化为当今现代人的表现和感知符号。如果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中国特色,那么只有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养分,吸收西方现代的设计意识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做到兼收并蓄,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的设计新理念与实践新体系,这些都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充实历练自己,而这也是中国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和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敬人书籍设计》 吕敬人 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