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更新时间:2024-01-14 03: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摘要:本文侧重从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 “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等方面对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进行解析。

关键词:区域认知;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策略;能力 区域认知是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列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比较,对于区域认知的界定难度相对更大,对区域认知的理解分歧点似乎更易产生。以下是课标修订过程中曾做过的界定。 其一,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其二,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是指对

某一区域加以认识。上述三个界定中,前两个都指向“对区域本身的认识”,没有将其视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而第三个界定则兼顾了“策略、视角”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因此,上述三种界定中,第三种更为恰当。为什么对区域认知作第三种界定更为合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重点是什么?本文主要就这两点加以阐释。

一、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

从“区域――空间”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地理学家认识到,虽然“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来分别加以认识。人们将这些“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称之为“区域”。并将区域界定为“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可见,区域是划分出来的。划分区域是认识的需要,是为了方

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理解。

美国地理学家阿瑟?格蒂斯等所著的《地理学与生活》一书,将地理学中的“区域”与历史学中“年代”做了这样的类比: 区域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或“时代”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组分的策略。《地理学与生活》进一步指出,“区域是划分出来的,是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这又清楚地阐释了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 地理学家在“把世界划分为区域”时,一是以“尺度大小”为划分基准,将世界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级别”的区域;二是以“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为基准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将世界划分为气候区、地形区等自然区域,语言区、行政区等社会文化区域,工业区和农业区等经济区域等。“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还包括区域的功能这一属性,如生态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等。 要求中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划分区域显然太不现实。但是,知道区域是怎样被划分出来的,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则是赋予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就应当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

面复杂多样性的方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意识、习惯与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虽然不要求他们 “划分区域”,但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进行认识的意识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或没有这种意识,形成或未形成这种习惯与思维方式,是衡量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否形成和达到何种素养水平的基本依据。因此,课程标准将“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列为是否具有“区域认知”素养的一个基本表现,提示地理教师应将此作为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点与方向。期望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体会、认识到划分“区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其目的是方便进行空间的概括,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让学生体会划区认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也是具可操作性的。例如,读图总结地理特征、规律时,就可以渗透“划区认识”的方法。又如,认识北美洲地形特征,引导学生读北美洲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观察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海拔、地形类型构成将北美洲分成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形单元,就可视为进行了“划区认识”,因为这一读图过程将大洲这一尺度的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次一级

地形单元(区域),方便了对各大单元地形进一步的“空间概括”。

再如,读图总结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亦可渗透“划区认识”的方法。在人教版教科书中有这样两段表述。

其一,“纬度变化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其二,“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 利用这样的素材和图像,教学时具体点明“低纬地区、高纬地区、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可视为划分出来的“区域”,引导学生去体会利用这些“划分出来的区域”,是怎样方便对“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空间概括。类似这样的教学素材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此类素材蕴含的向学生渗透“划区认识”的方法,对于形成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区域认知是在 “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

将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成区域加以认识,当然包括认识区域本身。顺利、高效率地运用“空间―区域”视角和相应的认识方法,获取、加工、储存和应用有关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区域关联、区域开发、区域协作与交流等信息的能力,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人们通过运用适当方法,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去发现、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理解。至为关键的是,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关联,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问题与发展方向,都有可以遵循的认识方法,都要借助地图、图表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得出结论或用以进行空间表征。因此,课程标准将“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作为人们是否具有区域认知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关联等,都有其认识的“要领”或者“技术路线”。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特征。在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时,不需选用合适的比例尺及包含位置信息的地图,但读图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需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在地图中选定合适的相关事物作为参照物,如经纬线、海陆等;二是描述一个区域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描述一个区域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关系时,主要从方位、距离、邻接

关系等几个角度描述。可见,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点,就可以有条理、很清楚地描述一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形成对于区域地理位置的良好认知。

又如,区域特征的认识。认识区域特征是有“法”可依的,即先筛选区域各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然后将筛选出的显著征象和标志综合起来,就是这个区域的特征。而找寻区域地理要素的显著征象和标志,也有其可依据的“方法论”。若找寻某一区域地形这一要素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就要选择适宜的地形图,分别从地势的倾斜状况(对一个区域内不同地方的相对高度大小进行比较)、地势的起伏状况(对一个区域内不同地方的相对高差大小进行判断)、地形类型的构成状况(对一个区域内各类地形构成比重大小进行判断)、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各类地形在一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的描述)等若干方面去筛选。这种一般性的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可迁移运用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地形的概括之中。见如下案例。

【案例】认识区域地形特征方法在亚洲地形特征总结中的迁移运用

可将上述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以“读图指导语”的形式加以呈现(如图1),将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技术路线”直观、显性地呈现出来。

再如,区域差异的比较。认识区域差异时,通常需通过

要素现象或本质的比较、类型和结构的比较、状态或过程的比较等角度进行。在进行要素现象或本质的比较时,主要是通过对地理要素(或部门)其全部或部分现象及性质的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差异最大的现象或性质,得出差异性的结论。在进行类型和结构的比较时,主要通过对某个要素(或部门)的各种类型在区域内的比重与其它区域作比较,取比较大小顺序或比重最大的类型或成分作为表征差异性的结论。在进行状态或过程的比较时,主要通过对某个要素或部门在区域的变化状态与别的区域作比较,找出它的特征性状态,以明确区域差异。

三、“区域认知”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

“区域认知”蕴含价值判断成分的含义是,对人们所提出的区域开发利用的措施、对策等,要秉持正确的地理观念及一定的评价依据对其合理性或不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正因为“区域认知”包含价值判断的成分,地理课程标准由此将“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也列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区域认知素养的表现之一。在区域认知水平分级中,将“学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作为较高水平等级的表现。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针对区域发展的条

件、问题与发展方向的区域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的情境,引导学生评析这些对策措施的合理性与不足,培育不仅指向“认知”层面的区域认知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i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