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复习与练习整理
更新时间:2023-09-16 16:24: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公共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心理现象 。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炃 个体心理现象 和 社会团体 心理现象。 3、心理学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描述 、 解释 、 预测 、 控制 、 运用 。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系统观察法 、 实验法 、 预测法 、 调查法 。 5、 人脑 是心理的器官同,人的心理是 人脑 的机能。
6、 客观现实 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 客观现实 的反映。
7、 冯特 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因此,1879年被视为真正的心理科学历史的开始。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 活动产品分析法 、 个案法 、 教育经验总结法 。 9、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三大派别是 行为主义派 、 格式塔派 、精神分析学派 。 1、现代心理学面对人性问题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 科学主义心理学 和 人文主义心理学 。
2、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有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 物化人性 、 摇摆的人性 、神化的人性 。
1、基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学生应是 发展着 的人,是 独特的人 ,同时也是 具有独立意义 的人。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可表达为三个“关注”: 关注每一个学生 、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
3、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 创造性 及其 人格 方面的教育和发展。 4、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忽视了 教师 的指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 知识 的教学和学习。
1、注意是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2、 指向性 和 集中性 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3、注意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 和 有意注意 。 4、注意的特征有: 注意的广度 、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转移 。
5、感觉反映事物的 个别属性 ,知觉反映事物的 整体 。 6、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 感受性 。 7、感受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感觉适应 、 感觉对比 、 感觉的相互作用 。 8、知觉的特征表现为: 整体性 、 选择性 、 理解性 、 恒常性 。 9、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人、限两者在数值上成 反比 。 10、 记忆 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1、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 、 保持 、 再认或回忆 三个基本环节。 12、 识记 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13、识记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识记分为 无意识记 和 有意识记 。
14、 保持 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15、善于遗忘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衰退说 、 干扰说 、 动机说和同化说 。
16、 再认和回忆 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和最后一个环节。 17、根据信息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不同,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
18、感觉记忆又叫 感觉登记 ,对于视觉信息来说,约在 1-2秒 之内,对听觉信息而言,约在4秒之内。
19、 短时记忆 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20、只有那些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记忆系统的第二阶段,即 短时记忆 。
21、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 和 概括性 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22、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 和 抽象思维 。
23、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可把思维分为 集中思维 和 发散思维 。 24、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可把思维分为 直觉思维 和 分析思维 。
25、问题解决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问题表征 、 选择操作 、 实施操作 、 评价当前状态 。
26、 定势 是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27、所谓动机水平是指 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 。
28、皮亚杰把思维发展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 阶段、 前运算 阶段、 具体运算 阶段、 形式运算 阶段。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 陈述性知识 和 程序性知识 。 2、 陈述性 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3、加涅认为,学习是以下三系统协同活动的过程: 加工系统 、 执行控制 、 预期 。
4、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习得阶段 、 巩固和转化阶段 、迁移和应用阶段 。
5、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认为学习策略包括 认知策略 、 元认知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 。
6、元认知由由三种成分组成: 元认知知识 、 元认知体验 、 元认知监控 。 7、迁移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8、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分为 正迁移 和 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可分 顺向迁移 和 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 横向迁移 和 纵向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 特殊迁移 和 普遍迁移 。 9、奥苏贝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总是影响新的迁移的关键因素,这些特征有: 可利用性 、 可辨别性 和 稳定性 。
1、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 遗传 、 环境 、 教育 、个体实践及其 主观 努力是主要因素。
2、创造力定义为 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
3、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灵感 是创造过程的一种状态, 创造 人格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4、为了克服比率智商的弊病,韦克斯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商计算方法,称为 离差智商 。 5、斯坦福-比奈测验的结果采用 智商 来表示,就是 心理年龄MA 与 生理年龄CA 的比值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数值,也称之为 比率智商IQ 。
6、 流畅性 、 变通性 、 独特性 是衡量发散思维水平的三个主要指标。
1、人是否产生情感情绪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客观事物 和 个体的主观需要 。 2、情绪有 强 度、 紧张 度、 快感 度、 复杂 度四种基本品质。 3、情绪情感的作用主要有: 调节功能 、 动力功能 、 感染功能 、 信号功能 、 迁移功能 。 4、根据情绪性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 心境 、 激情 、应激 、 热情 。
5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 道德 感、 理智 感、 美 感等三种主要类型。 6、“情商”也称 情绪能力 ,是指 情绪或情感商数 。
7.我国学者认为EQ的主要因素由五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 、 自我激励 、 情绪控制 、 人际沟通 、 挫折承受能力 。
1、人主要的意志品质有 自觉性 、 坚定性 、 果断性 、 自制力 。 2、人们的 意志品质 是衡量个体意志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按其进程分为两个阶段: 做出决定 阶段和 执行决定 阶段。
4、意志心理成分包括 期望 、 抱负水平 、 心理冲突 、 选择与决策 。 5、从内容上看,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 原则性 冲突和 非原则性 冲突。 6、从形式上看,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 双趋 冲突、 双避 冲突、 趋避 冲突、 多重趋避 冲突。
7、从达到目标的途径来看,决策可分为 常规 决策和 非常规 决策。从达到目标的要求来看,决策可分为 最优 决策和 满意 决策。
8、认识过程是人们对知识的 获取 和 运用 的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态度体验 过程,而意志过程却表现出人对客观世界的 主观能动性 。 9、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盲从性 和 独断性 。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
1、人格是一种 动力组织 。其次,人格既是生理的又是 心理 ,再次,人格是 相对稳定 的。最后,人格是 独特的 。 2、一般认为,人格具有 独特性和共用性 、 整体性 、 稳定性和可塑性 、 社会性和生物性 这四个特征。 1、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 速度 、 强度 、 稳定性 、 指向性 等方面的特征。 2、苏联心理学家根据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把气质类型划分为: 多血型 、 胆汁型 、 粘液型 、 抑郁型 。
3、确定气质类型的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 、 实验法 、 问卷法 。 4、一般认为性格的结构分为: 态度 特征、 意志 特征、 性格 特征、 理智 特征四个方面。
5、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个体力比多的流向来划分性格类型。力比多指向外部的属于 外向型 ,力比多指向内部的属于 内向型 。
6、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根据场的理论将人分为 场依存型 和 场独立型 。 7、性格的测量的方法有: 综合法 、 自然实验法 、 测验法 、 投射法 。 8、常用的投射测验有 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 。 9、测验法主要有: 自陈测验 和 投射测验 。
1、人格教育是指 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统一、健全和谐的心理结构,适应现代生活为目的的教育 。
2、人格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人格教育着眼于人格的 健全和和谐发展 ;侧重于培养自我调节和 控制 的能力;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的 道德教育 。
3、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一是 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是 恰当地认同他人 ,三是 面对和接受现实 ,四是 主观经验丰富 。
4、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家庭 、 学校 、 社会 和 个人自我教育 都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5、学校可以通过途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堂教育 、 课外活动 、 校园环境 、 教师的健康人格 。 6、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榜样示范法 、 说理教育法 、 行为训练法 、 环境熏陶法 。
1、需要是 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 。 2、需要从起源上可分为 生理需要 和 社会需要 从需要的对象上可将需要分为 物质需要 和 精神需要 。 3、动机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
4、亲社会行为指 那些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 5、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可以归纳成 生物因素 、 社会因素 和 心理因素 三大类。 6、攻击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 宣泄法 、 削除攻击行为的强化源 和 用同情心来制
1
止攻击 。 7、行为改变的具体方法有 系统脱敏法 、 消退法 、 代币法 、 行为契约法 、模仿法 、 认识行为技术 。
1、教师领导方式指 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行使权力和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 2、美国心理学家利皮物和怀特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 权威专制 型、 民主交往 型和 放任自流 型。
3、科林把有效课堂管理者的行为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 明察秋毫 、 一心多用 、 整体关注 和 变换管理 。
4、 表扬与批评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经常采用的手段。
5、课堂中常见的教师问题行为有 强制 、 放任自流 、 不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 角色扮演偏差 。 6、广义上说:“问题行为”是指 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 。
7、心理学家奎伊把学生问题行为分为 品行性 问题行为、 性格性 问题行为以及 情绪和社会性 问题行为三种类型。
8、所谓行为矫正就是 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及其后果来改变行为的一种心理学行为 。 9、教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时也复印件 无条件尊重和理解 。
1、活动是 满足自身需要 过程。人的活动可分为 外部 活动和 内部 活动。 2、人的活动有如下特点:⑴ 对象性 、⑵ 社会性 、⑶ 目的性 。 3、 游戏 、 学习 和 劳动 是人的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4、游戏促进了儿童 认识 的发展,游戏促进了儿童 情感 的发展,游戏促进了儿童 个性 的发展,游戏促进了儿童 社会性 的发展。
5、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 知识经验 ,形成 技能 ,发展 智力 ,提高 思想品德 过程。学习是一种 社会性 活动,学习带有一定的 强制性 。
1、人际交往是人们利用各种 语言符号 和 非语言符号 ,交换 意见 、传达 思想 、表达 感情和需要 的过程,它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社会现象。 青少年 是交往需要发展最迅速、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2、交往活动的意义是 形成个性 、 传递信息 、 保障健康 、 提高效率 。 3、中学生交往类型有 仪表性交往 、 相似性交往 、 互补性交往 、 敬仰性交往 、 人品性交往 、 随意性交往 、 隐蔽性交往 。 4、中学生存在的交往问题有 不敢交往 、 不愿交往 、 不善交往 、 不懂交往 。 5、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光环效应 、 投射效应 、刻板效应 。
6、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 真诚 、 尊重 、 宽容 、 理解 、 互利 、 诚信 。
7、增进交往的技巧有 积极的倾听 、 清晰的表达 、 由衷的赞美 、 容忍不同的观点 、 学会知己知彼 。
8、改善交往的心理学技术有 敏感性训练 、 角色扮演法 、 表达训练 。
9、团队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 学校少先队和团 的活动,广义则指 各类团体 活动 。
10、加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程序控制法 、 期望激励法 、 体验法 。 1、人类的传统健康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神赋说 、 失衡说 、 生物观 。 2、健康指的是 有机体一种机能状态 。 3、心理健康是指 积极的心理功能 。
4、目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统计学标准 、 社会学标准 、 医学标准 、 心理学标准 。
5、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衡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 、 保持良好的情绪 、 关系和谐 、 意志标准 、 行为反应协调 。
6、当前中小学生的烦恼相对集中于 学习困难 、 人际关系障碍 、 自我意识偏颇 、 行为障碍 等方面。 7、学习困难的表现是 生理原因 、 自信心不足 、 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学习态度不端正 。
8、根据行为障碍的不同表现方式,将其分类如下: 不良的动作习惯 、 退缩性行为 、 攻击性行为 、 特殊行为问题 。 1、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 心理咨询与辅导 工作,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
3、建立 家庭、学校、社区 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其整体目标的不可忽视的支持性途径。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讲究有机渗透 、 适度渗透 、讲究灵活渗透 。
5、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 学生 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6、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 发展 为理念的教育活动。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 他助-互助-自助 为机制的教育活动。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几点: 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 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良好的自我表现 、 坚强的意志品质 、 丰富的创造力 。 2、教师心理健康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 职业的压力 、 社会环境的压力 和 教师自身的压力 。
3、教师个体已有的心理品质,如 人格特征 、 教学效能感 、 归因模式 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判断题
1、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2、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注意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而存在。(√)
4、心理学有时也叫做行为的科学,取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来提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5、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与主观的分离。(×)
6、高度的发展的心理(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 7、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更少魂描述、解释,但不能预测和控制。(×) 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
2、就师生而言,只有学生才是发展中的人。(×) 3、就师生而言,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只是教育者。(×) 4、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6、学生是责权的客体。(×)
1、情绪常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 2、人是否产生情感情绪取决于个体主观需要。(×) 3、情绪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 4、情绪情感在一定条件上可以相互转化。(√) 5、一种介于心境和激情之间的蹭情绪状态是激情。(×) 1、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本质特征。(√) 2、意志表现出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3、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性。(×) 4、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草率。(√)
1、人的兴趣、爱好、交往、成就等是属于生理动机。(×)
2、一种行为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动机引发,一种动机可以引发多种行为。(√) 3、相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发。(√)
4、在行为中,动机太弱,行为的效果也一样会好。(×) 5、动机水平与成绩水平呈正比关系。(×) 6、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
7、通过纠正不合理的认识或信念以达到改变行为的方法是行为契约法。(×) 8、通过停止对一种行为反应的强化来消除这种行为叫行为契约法。(×)
9、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是示范法。(√)
10、当学生实施了被期望的行为时,不直接对他进行奖励或强化,而是给他一定的代币,当这些代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这种方法叫行为契约法。(×) 11、具有强烈同情心的学生攻击行为较多而冷漠的学生攻击行为较少。(×) 1、身体没有疾病称之为健康。(×)
2、健康是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
3、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4、智力正常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5、行为反应协调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6、多数学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把“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作为判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标准。(√)
7、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属于自我意识偏颇。(×)
8、正常的智力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而言,智商应在90以上,至少应不低于80。(√) 9、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
二、选择题
1、任何心理活动的进行,都必须有 ③ 的参与。 ① 感觉 ② 知觉 ③ 注意 ④ 情感 2、 ① 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① 指向性和集中性 ② 分析和综合 ③ 概括性和抽象性 ④ 多样性和复杂性 3、成人一般只能认清8-9个黑色圆点,指的是注意的 ④ ① 稳定性 ② 分配 ③ 转移 ④ 广度
4、中学生的注意能轻松而稳定地保持 ④ 左右。 ① 10分钟 ② 20分钟 ③ 30分钟 ④ 40分钟
5、同一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② ① 感觉适应 ② 感觉对比 ③ 感觉相互作用 ④ 联觉
6、同一感受器在受同一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① ① 感觉适应 ② 感觉对比 ③ 感觉相互作用 ④ 联觉
7、几个不同的感受器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③ ① 感觉适应 ② 感觉对比 ③ 感觉相互作用 ④ 联觉 8、知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认为是 ② 个组块。 ① 5±2 ② 7±2 ③ 9±2 ④ 10±2
1、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的知识是 ① 。 ① 陈述性知识 ② 程序性知识 ③ 策略性知识 ④ 经验性知识 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是 ② 。
① 陈述性知识 ② 程序性知识 ③ 策略性知识 ④ 经验性知识
3、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这是 ③ 。
① 复述策略 ② 精制策略 ③ 组织策略 ④ 经验
4、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是 ②
① 复述策略 ② 精制策略 ③ 组织策略 ④ 经验
1、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这是 ③ 的智力理论 ① 瑟斯顿 ② 吉尔福特 ③ 斯皮尔曼 ④ 阜南 2、多元智力理论是 ④ 提出来的。
① 斯腾伯格 ② 吉尔福特 ③ 斯皮尔曼 ④ 加德纳 1、人的情绪体验与人的 ③ 密切相关。 ① 性格 ② 意志 ③ 需要 ④ 认识
2、 ① 是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而又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① 心境 ② 激情 ③ 应激 ④ 热情
3、 ④ 是一种介于心境与激情之间的情绪体状态。 ① 心境 ② 激情 ③ 应激 ④ 热情
4、人们在追求真理,从事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们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叫 ③ 。 ① 道德感 ② 美感 ③ 理智感 ④ 情操 5、“一人向隅,满室不欢”就是 ③ 效能的表现。
① 调节功能 ② 动力功能 ③ 感染功能 ④ 迁移功能 6、“人蓬喜事精神爽”是 ② 效能的表现。
① 调节功能 ② 动力功能 ③ 感染功能 ④ 迁移功能 7、“爱屋及乌”是 ④ 效能的表现。
① 调节功能 ② 动力功能 ③ 感染功能 ④ 迁移功能
8、当学生心中有委屈、不平、抑郁时,可鼓励向教师或同学、亲人倾诉,宣泄自己的水满,这种方法是 ②
① 认知调节法 ② 语言调节法 ③ 意志调节法 ④ 转移注意法
9、将痛苦、烦恼、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③ 。 ① 认知调节法 ② 语言调节法 ③ 意志调节法 ④ 转移注意法
1、意志是人们 ② 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① 自发地 ② 自觉地 ③ 自然地 ④ 自动地
2、意志活动总是和 ③ 相联系, ③ 是意志的本质特征。 ① 信心 ② 目的 ③ 克服困难 ④ 勇气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属于 ② 。
① 趋避冲突 ② 双趋冲突 ③ 双避冲突 ④ 多重趋避冲突 1、人格是一种 ③ 组织。
① 生理 ② 心理 ③ 动力 ④ 社会 2、“世界上没有再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说明了人格具有 ① 。 ① 独特性 ② 整体性 ③ 稳定性 ④ 社会性
3、人格虽有多种成分,但在一个人现实的个体身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成一个有机体。这是指人格具有 ② 。
① 独特性 ② 整体性 ③ 稳定性 ④ 社会性 1、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是 ① 。 ① 气质 ② 性格 ③ 能力 ④ 个性
2、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是指气质动力方面的 ② 特征。 ① 速度 ② 强度 ③ 稳定性 ④ 指向性
3、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是 ② 气质类型的特征。 ① 多血型 ② 胆汁型 ③ 粘液型 ④ 抑郁型
4、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神经过程具有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相对应的是 ② 。
① 胆汁型 ② 多血型 ③ 粘液型 ④ 抑郁型 5、气质类型 ① 。
① 无好坏之分 ② 有好坏之分 ③ 一半好一半坏 ④ 说不清楚
6、日常生活中,人所具有的勤奋、诚实、善良或马虎、自大、奸诈等都是关于 ② 特征的描述。
① 气质 ② 性格 ③ 能力 ④ 品德 7、 ②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① 气质 ② 性格 ③ 能力 ④ 品德 8、卡特乐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属于 ② 。 ① 投射法 ② 测验法 ③ 实验法 ④ 观察法 1、谦让、合作、共享、帮助等品质是属于 ① 。
① 亲社会行为 ② 生理性行为 ③ 正常行为 ④ 个体行为 2、从众是影响 ① 的因素之一。
① 亲社会行为 ② 生理性行为 ③ 正常行为 ④ 个体行为 3、以交互抑制原理来达到行为改变目的的方法是 ② 。
① 消退法 ② 系统脱敏法 ③ 行为契约法 ④ 认知行为技术 4、通过停止对一种行为反应的强化来消除这种行为的方法是 ① 。 ① 消退法 ② 系统脱敏法 ③ 行为契约法 ④ 认知行为技术
1、教师要让尽是多的学生投入适当的活动中,这种课堂管理行为称 ③ 。 ① 明察秋毫 ② 一心多用 ③ 整体关注 ④ 变换管理
2、采取适当而灵活的进度并多样化地变换活动,这种课堂管理行为称 ④ 。 ① 明察秋毫 ② 一心多用 ③ 整体关注 ④ 变换管理
3、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与预测,这叫 ② 。
① 整体关注 ② 教师期望 ③ 学生期望 ④ 评价
1、人体内蕴含着某些物质,它们处于平衡共存状态,一旦平衡被打破,机体就会出现疾病,这种观点是属于 ② 。
① 神赋说 ② 失衡说 ③ 生物观 ④ 环境说
2、有机体球丧失某些机能,从而引起疾病,这种观点是属于 ③ 。 ① 神赋说 ② 失衡说 ③ 生物观 ④ 环境说 3、健康是个体 ④ 的和谐统一。
① 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 ② 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
③ 身体和心理健康 ④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4、 ③ 是心理健康的本质。
① 健壮 ② 没病 ③ 适应 ④ 幸福 5、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心理健康常模,与常模相近则为正常,偏离常模愈远,异常愈严重,这种判断标准是属于 ① 。
① 统计学标准 ② 社会学标准 ③ 医学标准 ④ 心理学标准
6、以个人能适应社会生活,能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这种判断标准是属于 ② 。
① 统计学标准 ② 社会学标准 ③ 医学标准 ④ 心理学标准
7、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种判断标准是属于 ④ 。
① 统计学标准 ② 社会学标准 ③ 医学标准 ④ 心理学标准 8、暂时性的能力缺失和自信心不足是属于 ① 。
① 学习困难 ② 人际关系障碍 ③ 自我意识偏颇 ④ 行为
9、所有自卑、自负、自我中心、孤独、妒忌等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都属于 ③ 。 ① 学习困难 ② 人际关系障碍 ③ 自我意识偏颇 ④ 行为 10、不良动作习惯、退缩性行为、特殊行为问题等都有属于 ④ 。 ① 学习困难 ② 人际关系障碍 ③ 自我意识偏颇 ④ 行为障碍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P5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52
3、感知: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P56
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P60
5、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P67
6、定势:是由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P70 7、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P74
7.1、程序性知识:是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P74
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识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P78
9、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P86
10、智力: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能力等。P91
11、创造力: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和能力。P105 12、情绪(情感):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P114
13、情商:是相对于“智力”的概念而提出的,是指人们的情绪智能活动水平的高低。P125
14、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P134
3
15、挫折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受挫情境,结合儿童、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力。P147
16、人格教育:是指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统一、健全和谐的心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目的的教育。P184
17、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P168
1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P117
19、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行动,并维持这种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207
20、老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与预测。P224
21、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的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P248
22、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P248
23、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的活动。P254
24、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P284 25、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P326
二、简答题
1、怎样科学认识人的心理现象?P8
答: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总之,心理现象的产生以人脑为基础,以客观现实为前提。 2、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有哪些启示?P41 答: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和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强求在人性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 3、如何理解学生是发展着的人?P45 答:学生是发展的人,基本含义有三点: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感知觉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56
答: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的属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感觉具有适应性、对比性和相互作用性等。
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 5、产生遗忘的原因是什么?P62
答:产生遗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由于时间的推移,从而造成记忆痕迹的衰退。
2、由于其他刺激的干扰,从而造成识记和回忆的遗忘。
3、由于受到的某种动机的作用,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从而产生遗忘。 4、由于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从而导致某些记忆产生遗忘。 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如何运用?P66 答:记忆有着它本身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它效果直接关系到记忆的效果。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复的学习,是巩固识记效果,防止遗忘的关键。
3、识记和保持的效果最终还需要通过回忆或再认才得以表现。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P70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面五种: 1、知觉情景。 2、功能固着。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 5、动机水平。
8、教师如何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P77
答:1、第一阶段要促进知识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原有的有关知识。 2、第二阶段要指导复习或设计变式练习,巩固学得的的知识,以免发生遗忘。 3.第三阶段要测量与评价学习结果,进行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9、策略学习有哪些特殊性?P83
答:1、学习策略是对内部认知活动调控的技能。
2、学习策略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有较高的概括性。 3、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受儿童元认识发展水平的制约。 4、策略的学习与使用更依赖于学生的动机水平。 10、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P96
答: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实践及其主观努力。 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可能范围,是智力发展的背景。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个体智力发展的程度。 教育促进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
智力发展离不开人的个人实践和主观努力。
11、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P99
答:由于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智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3、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 4、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12、情绪情感有何区别与联系?P115
答:区别:情绪往往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和暂时性等特征,而情感且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
联系:情感和情绪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人的情绪表现受到情感的制约,而情感要借助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情感是情绪的本质,而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13、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P124 答: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14、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P128 答:1、确立教学中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份,丰富学生理智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15、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P144 答:1、意志的盲从和独断性。 2、意志的轻率与优柔寡断。 3、意志的动摇性。 4、意志的失控性。
1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哪些?各起什么作用?P156
答: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意识因素三种。 遗传因素是人格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自我意识因素可以在人格发展中起到塑造自己人格的目的。 17、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P181
答:区别: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有的心理活动特征,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变化比较慢、比较难。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阶段性的,主要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相对气质而言,性格变化比较容易、比较快。
联系: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性格可以部份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更加符合自身的社会角色的要求。气质也影响着性格的行为特征,使性格带上明显的气质烙印。
18、学生健康人格有哪些特征?P191
答:1、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具有学习能力。 2、认识客观、准确。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4、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5、人际关系融洽,具有合作精神。 6、独立自主、善于选择。
7、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19、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哪些方法?P196 答:1、榜样示范法。 2、说理教育法。 3、行为训练法。
4、环境熏陶法。
20、行为改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P217
答:行为改变的方法很多,除了强化和惩罚本身就是行为改变的重要方法,另外还有下列六种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消退法 3、代币法 4、行为契约法 5、模仿法 6、认知行为法
21、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P226
答:1、强制,利用教师的权力与地位,以命令或强迫的形式对待学生的行为。 2、放任自流,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是对学生的负责和放纵。
3、不恰当的表扬与批评,会极大地伤害学生,导致学生的不恭、对抗与逆反。 4、角色扮演偏差,不符合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得于教师威信的建立,也会影响和损害教师的形象。
22、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指导?P261
答:1、指导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以及就具有的个人品质。
2、指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几个基本原则:真诚原则、尊重原则、宽容原则、理解原则、互利原则、诚信原则。
3、指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增进交往技巧和交往技术。 23、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P288 答:1、智力正常。
2、保持良好的情绪。 3、人际关系和谐。 4、意志标准。 5、行为反应协调。
4
24、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P290 答: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学习困难。 2、人际关系障碍。 3、自我意识偏颇。 4、行为障碍。
2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什么?P306
答:1、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
3、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其整体目标的不可忽视的支持性途径。 26、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P320 答: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2、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坚强的意志品质。 6、丰富的创造力。 三、论述题
1、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P59
答:人类感知的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感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主要表现有下列六点: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够引起清晰的感知度。比如教学活动中的挂图和实物的大小、讲课的声音高低都要适当。
2、根据感知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所以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老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课堂板书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具或图表或进行演示时,应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所以在直观教学中,老师要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与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实现的。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知觉,老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规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所以,老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是,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2、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P84
答:策略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促使其最终自觉、灵活、有效地在各种实际情境中使用学习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结合策略性知识学习的一些特殊性,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1、要善于把学习策略外显化、程序化。把学习策略转化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习者的认知行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认知或学习习惯,改掉不良的认知行为或习惯,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
2、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要使学习策略尤其是高级思维策略支配学生自身的认知行为,提高认识活动效率,不是短期训练应能达到的。所以,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使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练习和反馈。 3、把具体策略的教学与元认识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而且应培养他们自我监视和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以及善于检查、评定或修正其策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评价训练的有效性。只有当学生明确意识到训练的有效性,外在指导的策略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策略,他们才会倾向于经常使用习得的策略。
5、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学习策略。由于结合学科学习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更容易在知识领域的学习得到帮助,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以策略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为依据,又要兼顾策略性知识自身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3、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P88
答: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和积极迁移,就必须根据迁移原理来有效地组织教学。 1、精选教材内容,促进普遍迁移。为了促进迁移,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材料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比如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都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的解释效应,其迁移价值较大。当然,在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不能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
2、改进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都是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认识结构是学习迁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来的,因此,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内在联系,使已有的知识很好地同化新知识,同时要注意前后衔接,防止相互干扰和机械重复,或是相互割裂、支离破碎等。从而为迁移提供直接的支撑。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在实行迁移教学和过程中,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由于认识策略和元认识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以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4、如何进行智力开发?P100
答:个体智力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规定了智力发展的可能范围,而环境和教育因素则决定了智力发展的程度。所以如何通过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童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实施特殊的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教育的难度和速度方面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的智力开发重点是重视儿童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智育刺激,以促进儿童言语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2、学科教学与智力开发。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所以,课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从不同角度或多种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学校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差异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智力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创设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3、项目学习与智力开发
项目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活动,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适当的主题,并围绕该主题来展开学习,通过主动的找资料、搞调查和做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促使学生把自己所擅长的智力强项和优势尽可能完整地展示出来,使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4、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智力开发
元认知对智力开发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认识活动的监控和对认识过程的反思上,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元认知的培养对于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5、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P108
答:个体的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营造创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以创新为目的,比如在教材教学中做到超越教材,使学生在教材这个跳板上,上升到更高的知识境界。学生既学习了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有了发展,也有创造。同时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要富有启发性,允许学生的独特思想和思想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可以有了更多的表达、感知、思维的机会,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培养。
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和快速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类比联想,用形象化的方式思考问题。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的人格对个体的创造力水平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学生怀疑批判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态度以及敢于向传统、习惯和权威提出挑战的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阵地,课外活动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发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各种问题,拓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激发创造灵感,发展了创造力。 6、如何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P130
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了各种问题和烦恼,由于对自己情绪的各种认识和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所以需要及时调节。 1、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熟练运用语言来表达各种复杂情感,也要借助非语言形式(如身段、姿势、表情等)来反映人的情绪变化,此外还要配合人的肢体语言使自己的情感情绪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更丰富。
2、学会心理调整,保持快乐心情。
快乐的心情,是成功的保证。当我们被各种烦恼困惑时,应努力凭自己的意志力改变的心情,让自己开心起来。在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中寻找乐趣,放弃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保持心情快乐。
3、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我们一旦出现消极的情绪是,就要及时进行调节和控制。
a、认识调节法。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再用另一各合理的原因来取代之,就会产生新的情绪。
b、语言调节法。通过语言可以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渲泄,释放能量,调整心理平衡。 C、意志调节法。通过意志的能动作用,调动积极情绪,抑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将痛苦、烦恼等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d、转移注意法。把注意力从自己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或积极活动之中,缓解不良情绪,分散注意力。
7、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P144
答: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和培养出来的。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从下列的方法来进行。 1、自觉性训练 a、树立符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理想和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b、鼓励“自我作对”,养成谦虚谨慎的习惯。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克服缺点,经常提醒和勉励自己。
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学习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2、果断性训练
a、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b、在小事上鼓励学生快速做出决定。培养沉着、冷静、忍耐的心理品质。 c、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调整自己的心态。 3、坚持性和自制力训练
a、接受挫折教育。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b、从日常小事做起。要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
c、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因为坚强意志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5
8、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有哪些?P174
答:气质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掌握好学生的气质,对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克服气质的偏见。气质的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缺点,教师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克服自己气质类型中的缺点,发展它的优点,使学生在原有的气质基础上建立优良的人格特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在学习的方式上和方法上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气质中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因素,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分析自身气质的长处与不足,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合理地分配角色,充分调动、发扬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只有当个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需要适合工作的时候,其能力、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的效果和绩效也最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对其一生都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9、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P234
答: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也会妨碍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及时处置和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1、教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它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原则,也可作为一种具体工作方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伙伴。最终完成促进学生改变和成长的教育教学任务。 2、运用行为矫正的技术。行为矫正就量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及其后果来改变行为的一种心理学技术。在课堂中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既可以用于矫正破坏课堂纪律和各种行为,也可用于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许多不良习惯,进而塑造社会期望和积极行为。
3、通过团体改变问题行为。团体是具有凝聚力的,它对团体内的成员及至团体边缘的个体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压力,教师可以通过正确利用,达到矫正问题行为的。
4、积极取得家长的合作。家长与学校合作,对改善和预防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可以从家长处获取学生信息的同时,不有责任向家长灌输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子观,对学生问题行为和学生的成长都非常有必要。 10、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P327
答: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在自身心理素质和外界压力的互动下形成的。要促进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要外减压力、内强素质。而且应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层面构建“三倍一体”的模式,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认识: a、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耐压性。
b、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我调节情绪能力。 c、乐于交往,取得社会支持。
d、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2、从学校层面来认识:
a、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 b、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3、从社会层面来认识:
a、把心理健康偢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 b、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c、健全评估制度,重新制订一套教师教育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d、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
6
正在阅读:
公共心理学复习与练习整理09-16
我要为你打call作文800字06-19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06-06
从化学视角看人体健康教学设计06-22
南派武艺奇葩06-30
杜甫的简介02-19
钓小龙虾作文600字07-15
机械原理例题分析 - 图文04-22
国际商法课后每章练习01-18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心理学
- 复习
- 练习
- 整理
- 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