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
更新时间:2024-05-31 2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土地资源网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流转平台
广州市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州市林业局 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11月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交易平台、从事土地事务代理、土地咨询、土地买卖等业务
土地资源网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交易平台、从事土地事务代理、土地咨询、土地买卖等业务
土地资源网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流转平台
《广州城市林业发展规划》编制人员
一、总编制组
组 长:彭镇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 副组长:谢左章 广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工程师
宋 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成 员:王 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燕堂 广州市林业局
粟 娟 广州市林业局,副研究员 陈先仁 广州市林业局
二、专题编制组
【专题组一】广州林业发展定位与理念
组 长:李智勇 刘燕堂 主要参加人:樊宝敏 校建民
【专题组二】广州林业发展指标
组 长:张志强 徐程扬
主要参加人:谢宝元 李湛东 王春英 刘丽娜 邢 星
【专题组三】广州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与布局
组 长:王 成 粟 娟 贾宝全 主要参加人:郄光发 詹晓红 孙朝晖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交易平台、从事土地事务代理、土地咨询、土地买卖等业务
土地资源网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流转平台
【专题组四】广州林业工程建设规划
组 长:李意德 黄世能
主要参加人:陈步峰 徐建民 骆土寿 孙 冰 周光益 许 涵 陈德祥
【专题组五】广州数字林业系统
组 长:胡月明 贾宝全
主要参加人:包世泰 张河远 杨海东 谢健文 谢洁锐 王长委
【专题组六】广州林业发展保障体系
组 长:张方秋 邱尔发 主要参加人:吴泽鹏 崔 杰 潘 文
土地资源网--http://www.tdzyw.com/专业的土地交易平台、从事土地事务代理、土地咨询、土地买卖等业务
目 录
一、广州市未来林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 ············································· 1
(一)林业建设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 1
1. “十五”期间林业建设回顾 ······································································· 1 2. “十一五”时期林业发展展望 ··································································· 4 (二)中长期林业需求分析 ··················································································· 5
1. 生态需求 ······································································································· 6 2. 社会需求 ······································································································· 6 3. 产业需求 ······································································································· 8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 9
(一)指导思想 ······································································································· 9 (二)发展目标 ····································································································· 10
1. 完善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 ································································· 10 2. 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 ································································· 10 3. 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 ································································· 11 4. 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 ································································· 11 5. 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 ································································· 11 6.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 11 (三)指标体系 ····································································································· 12
1. 指标确定原则 ····························································································· 12 2. 核心指标 ····································································································· 12 3. 分阶段林业发展指标值 ············································································· 16
三、发展布局 ·························································································· 17
(一)结构布局 ····································································································· 17
1. 三大森林体系 ····························································································· 17 2. 三林三园三网三绿 ····················································································· 18 (二)空间布局 ····································································································· 18
1. 一城 ············································································································· 19 2. 三地 ············································································································· 19 3. 五极 ············································································································· 20 4. 七带 ············································································································· 21 5. 多点 ············································································································· 22
四、建设工程 ·························································································· 23
i
(一)林业生态体系工程 ····················································································· 24
1. 山地森林保育工程 ····················································································· 24 2. 湿地及沿海防护林保护与建设工程 ························································· 26 3. 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 29 4. 特殊地段植被改造工程 ············································································· 31 (二)林业产业体系工程 ····················································································· 32
1. 森林生态旅游工程 ····················································································· 33 2. 森林食(药)品产业工程 ········································································· 35 3. 林业高技术产业工程 ················································································· 36 (三)森林文化体系工程 ····················································································· 37
1. 人居林建设工程 ························································································· 38 2. 森林生态文化传承工程 ············································································· 39 (四)森林保护能力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 40
1. 森林灾害防控与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 40 2. 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 42
五、投资概算 ·························································································· 43
(一)工程总投资 ································································································· 43 (二)分项工程投资 ····························································································· 43 (三)资金筹措渠道 ····························································································· 44
六、保障体系 ·························································································· 47
(一)建立健全林业法规体系,继续推动依法治林工作 ································· 47 (二)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林业资金筹措渠道及投入机制 ································································· 48 (三)建立健全生态科普和林业普法体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 49 (四)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 ································· 49 (五)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 50 (六)协调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市林业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51 (七)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合作框架机制,推动林业共同发展 ································································································································· 51 (八)完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非公有制造林的产权与管理机制 ············· 52 (九)探索多种方法逐步解决生态移民问题 ····················································· 52
ii
一、广州市未来林业发展形势与需求分析
(一)林业建设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1. “十五”期间林业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广州林业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目标,把林业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实施“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战略,以青山绿地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广州市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城市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5年末,广州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2.2%,森林覆盖率达到38.0%,森林布局进一步优化,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一是森林总量增加,布局进一步优化。2003年广州启动了多部门多行业协同参与的“青山绿地工程”,加强城市林带、林区和城市园林建设,全力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三年新增和改造绿地119平方公里,同时对338个、共14.9平方公里的采石场进行整治复绿。工程根据市域“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布局,以生态规划和园林造景的手法探索广州市森林建设模式。主要通过建设主干道景观林带、城区周边林区和进出口道路景观节点,以主干道林带作为生态廊道,连接中心城区的园林绿地和城郊的森林绿地,构建有特色的“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体系。林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林带林区工程建设,新增和改造绿地达95.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绿地47.57平方公里。在城市的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地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增加了6.34平方米;在城市东南部新增和改造绿地64.1平方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州森林资源“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状况,绿地布局更加合理优化,“林带+林区+园林”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初步建成,森林围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二是森林质量提高,功能进一步增强。首先,通过实施分类经营和林
1
分改造,公益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的树种组成和年龄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至2005年,全市共规划建设生态公益林239.0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3.2%,其中121.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已完成区划界定工作。通过加大林分改造的力度,混交林比例达78.2%,优良林分比例占85.1%,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比“十五”初期提高了16.4个百分点;通过封育管护和林分改造等措施,使疏残林、低效林逐年减少,一、二类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分别达32%和59.2%。其次,各具特色的森林大道和绿色长廊初步建成。采用内灌外乔、林水结合、“林区+田园风光”等模式,大力建设公路、铁路和河流林带,使城市主干道、主要出入口的林带由无到有、由窄变宽、由疏变密、由断变连,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不断提高。第三,通过着力抓好重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流溪河、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各区、县重点建设的17个森林公园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满足了市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是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组建、装备了1000人的专业或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首期工程建设,建设了长2258公里、面积5.08万亩的生物防火林带,防范、指挥、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大大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加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执法检查的力度,侦破了“11〃21”等一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重大案件,非法猎捕、运输、销售、摆卖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得到遏制。配合疫病防控的需要,部署开展了扑杀果子狸等高危野生动物行动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项行动,为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防控疫病在人和动物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传染作出了贡献。
四是以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初具规模。首先,森林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编制完成《广州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全市共批建各级各类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面积112.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6%,占国土面积的10.1%。通过加快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三桠塘幽谷溯溪游”、“广东流溪梅花节”、
2
“石门红叶节”等知名森林旅游线路和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近5年实现森林旅游收入2600万元,年均增长10%。全市10个重点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25.9万人次。其次,开辟了商品林、经济林基地。建成以南洋楹、尾叶桉、马占相思、杉、竹为主的速生丰产商品林近50万亩;发展荔枝、龙眼、黄皮等各类经济林果面积达83.5万亩。经济林果年产值已达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3%。第三,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迅猛。苗木花卉年产值为14.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市林业苗木花卉从业人员达6163人。建成上规模的苗木花卉基地65个,年产苗木花卉4500万株,适应了城市绿化发展和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逐渐兴起。建立以观赏、科研、医药为主要用途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20多家,年产值约3亿元。林业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是林业科技创新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科技支撑的力度。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首期工程建设。加大了林业科技投入,推进成果应用,引进专业人才。更加重视城市林业发展规划,森林防火工作和信息技术应用。各级主管部门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市林业局在8个重点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分别建立小气候、环境健康程度全自动检测体系,实现了环境质量的自动化监测、预报与定时发布。为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增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颁布了《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依法治林逐步走上轨道,使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进一步规范。抓经济补偿,切实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最初的每亩4元逐步提高到2004年的每亩13元,个别地方(如白云区)还自行配套了50%的补偿资金。
六是林业的地位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大市民对林业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林业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林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
3
“十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达1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8亿元,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林业工作的开展;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以款代劳、认种认养绿地、管护古树名木、绿化公益宣传、门前绿化“三包”等方式履行义务。把 3月12日“植树日”改为3月义务“植树月”,全市以各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人数达791.48万人次,直接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41.03万人次,植树389.35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75.38%。市民爱绿、护绿、建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已蔚然成风。
2. “十一五”时期林业发展展望
2004—2005年,广州市组织编写了《广州城市林业发展概念规划》和《广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的森林总体格局,重点构建“三林、三园、三网、三绿”的城市森林生态结构体系。2006年初,广州提出了在2008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是服务2010年举办绿色亚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对于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弘扬城市森林文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以广州城区为核心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等林业重点建设,在城区中心区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市域范围内建设绿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绿地61平方公里,改造升级绿地39平方公里。在广州东、南、北各方向建立、完善、拓展五条贯穿城乡的道路林带,连接森林公园、中心镇村、绿色生态旅游景点等,形成贯通城乡、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绿色廊道;在广州环城高速路两边建设150-200米宽的林带,完善森林围城的环城林带;加大近郊森林公园和生态风景林林分改造和升级的力度,增加具有岭南特色的乡土树种比重,优化森林群落结构,促进向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方向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性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生态旅游和森林休闲需求。
二是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推进珠江口以南沿海骨干防护林带建设,着力抓好海堤基干林带、滩涂湿地红树林区、工业防护湿地林区
4
和农田湿地林网等工程建设。通过加快沿海防护林、滨海水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加东南部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增强防护林体系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南部水网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增加生物多样性,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城市之肾”的功能作用。形成林水一体的“森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景观。
三是开展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积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林业的建设内容,开展林中村建设和风景林(风水林)建设工程。重点对近郊300个村庄进行“一园、一带、一林网”绿化建设,使村庄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促进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和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全市现存的风水林进行修复和改造,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建设山清、水秀、花香、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促进花卉苗木产业建设。引导城区污染菜地种植结构调整和城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周边受污染的零散菜地,发展非食用种植业,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城市增绿、农民增收的局面,进一步促进绿色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中长期林业需求分析
在2010年之后,经过“十一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对城市林业的需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届时,广州林业将进一步面临社会主导需求、消费层次、资源配臵方式的深刻变化,有限的林业生产力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社会文化需求的矛盾,将构成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这种主要矛盾的推动下,广州林业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已有的林业发展为基础不断提升城市林业发展水平成为必然。
5
1. 生态需求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城市森林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广州发展城市林业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
广州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广州的生态环境形势也将更加严峻。由于生态型绿地面积的缩小,工业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将长期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更加严重。
城市森林在改善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减轻空气污染,固碳放氧,减弱噪音,杀菌除尘,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据测算,广东省34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仅在同化CO2、释放O2、涵养调节水量、保土、生态旅游5项指标中,在“十五”期间的5年内新增的生态效益就达670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36。
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构建多样性、多功能、高效、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建设“两个适宜”山水生态城市服务,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未来,广州城市发展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城市森林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和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2. 社会需求
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6
水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段。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城市林业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加强城市林业建设,不仅可以绿化美化环境,还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林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发展城市林业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满足社会生态文化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森林的多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增进健康、益寿延年,对个人、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利益。森林对人的性格修养、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形态、色彩、芳香、风韵随季节而变化,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森林在体现着自然节律的同时,为城市带来生命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人们在森林中体验自然,感悟自然,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生态意识。此外,配臵合理的城区森林公园,在意外灾害(如火灾、地震等)出现的紧急情况下,还可为市民提供临时的避灾场所。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将继续增加。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广州市户籍人口和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将达到1290万(其中市辖十区1090万);到2020年,人口将达1500万,人口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7
在未来,城市“绿色GDP”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城市森林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能显著提高城市绿色GDP。据测算,美国城市中,1亿棵成年树每年可节省300亿度电,相当于节省20亿美元的能源消耗。可见,城市森林由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所带来的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十分显著。而且,城市森林必将成为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的重要象征,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旅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广州加快城市林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护多样化的自然生境和多样化的生物种类,保护古树名木和乡土野生动植物资源,弘扬森林文化,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意识和素质,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3. 产业需求
林业既是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十分重要的绿色产业。城市森林具有多种类型,城市林业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产业需求也越来越大。即使在发达国家,林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加拿大林产工业生产总值一直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5%左右,林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左右,是加拿大第一创汇产业。芬兰林产品贸易额占全国贸易额的32%,也是全国第一创汇产业。
从目前来看,花卉和苗木产业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回归到森林中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亲近自然,这种绿色消费将更加时尚,能为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就广州而言,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极为可观。“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是广州优越自然地理条件的写照。水热资源丰富,森林物种繁多。任何一个物种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办成一个大产业。比如,
8
南洋楹、尾叶桉、马占相思、杉、竹、荔枝、龙眼、黄皮等。市场需求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从国内外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而且林业产业的发展在安臵劳动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潜力。林业是一个需要劳动力多、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是农民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方式。通过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野生动物养殖加工等产业发展,并不断形成和延伸产业链,通过产业连接,实现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发展林业生物产业的前景更是无比广阔。这对于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界和经济界一致认为,生物产业将取代IT产业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引擎。其市场容量将是IT产业的10倍。目前,全世界都把目光盯在了这一热点领域。发展生物产业,一靠生物质资源,二靠转化利用技术。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生物质资源作保证。森林是自然界公认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其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无与伦比的可再生性,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可见,发展林业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林产品的需求,又促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增收致富。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广州实际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城市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岭南绿色名城,打造南粤生态家园”为基本理念,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
9
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培育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绿色GDP增长,为“生态广州”、“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经过“十一五”建设,广州市林业发展将进一步向高效益和高质量方向发展。由于历史欠帐较大,加之广州市城市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生态环境对森林需求不断加强,城市居民健康对环境质量的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发挥城市森林在缓减压力、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也将是中长期林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森林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可以概括为:完善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健康。
1. 完善生态廊道,优化森林网络
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广州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建设提出新的需求,结合广州森林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在初步建成以成片森林、各种林带、林网为基本骨架,根据城市发展空间走向、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改善、道路布局、产业布局等,充分挖掘生态廊道建设潜力,优化布局城市隔离防护廊道生态林带、河流廊道水质净化林带、大气污染防护廊道林带、交通廊道视觉优化与噪声防护林带、海防廊道林带,力争与商品林、公益林、地下水体与土壤污染修复林构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网络。
2. 发展近自然林,提高资源质量
针对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林种、树种配臵不尽合理,人工纯林和低质低效次生林为主体,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不强的历史,在“十一五”进行定向改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10
和丰富的树种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管理技术模式,继续进行林分结构优化改造,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根本改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 活跃森林旅游,繁荣特色产业
加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倡导生态旅游,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通过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活跃森林旅游市场。建立特色林产水果基地、特色花卉林木种苗基地,并结合假日经济发展观光林业,满足广州及周边地区对林产品及生态服务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产业效益。
4. 加强灾害监控,保障森林安全
建立现代森林资源动态实时监测网络;构建现代林业与森林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健全森林资源安全监测与监督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相关技术开发;保障森林资源安全装备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安全标准;严防危险性病虫害和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提高林政执法水平,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与高效利用。
5. 传承岭南文化,建设森林城市
通过发展广州林业,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以岭南文化为依托,寻找新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森林文化亮点,创建多元文化的国际性都会城市,提升广州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通过完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水平,提高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生产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在“十一五”将广州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城市森林文化功能,促进森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6.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城市森林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功
11
能。随着广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社会压力增加,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对环境质量的依存进一步加强。发挥城市森林在缓减压力、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也将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指标体系
1. 指标确定原则
在分析广州市林业发展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林业发展指标,这些指标一方面要紧扣广州市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要反映广州市林业的建设现状和成果。确定这些指标所遵循的原则是:
超前性:结合城市发展的现状,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林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安全的超前性;
科学性:林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何不切实际的指标都会影响,生态建设的步伐。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为根本,突出科学性原则;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的同时,就能达到超前性和新颖性;
可行性: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林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林业发展的目标,标准的选择必须遵循实际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原则;
综合性:既能用不多的指标反映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同时,这些有限的指标又能反映复杂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内容。因而,综合相关的标准,完善林业建设指标体系,突出综合性原则;
针对性:指标的选择还要以突出广州的经济地位、地域特征、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岭南文化等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特色为原则。
2. 核心指标
与林业发展阶段评价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指标)不同,区域中长期林业发展指标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生态、人文方面的要求与可能,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区域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原则,确定林业中长
12
期发展总体控制指标,为制订林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宏观控制指标,引导林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广州市林业中长期发展指标的研究就是要确定符合广州市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能够保障广州市环境安全,确保广州市区域生态健康,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弘扬特色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中长期林业发展的宏观控制指标,为广州中长期林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在深入分析广州市林业发展的现状、潜力的基础上,围绕林业中长期发展总体目标,参照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与建设标准,从水土资源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林业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综合分析与考虑,确定了:城市及城市周边森林网络连通度、林水结合度、森林自然度、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分定向改造率、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小区)、建成区绿地空间占有率、森林火灾控制率、林业科技贡献率等核心发展指标。
城市及城市周边森林生态网络连通度:对于城市林业而言,由于发展空间受城市发展的挤压,破碎化程度较高,同时又要为城市提供城市发展所必需的生态安全保障。城市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森林网络的连通性上,保证森林网络的连通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就可以最大可能的实现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高的网络连通度的实现,也是较易实现的。
林水结合度:林水结合度是反映森林网络体系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林业建设中,林水结合度的指标是一个全新的指标。经过“十一五”林水结合的城市林业发展与建设,林业中长期发展仍然应当针对珠三角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地表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继续围绕建设完善的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开展林水结合型的城市林业建设。。
森林自然度:自然度是指现有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距离或现有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广州是我国较早实现全面绿化的城市之一,
13
整个市域范围内森林植被覆盖率已经基本达到上限,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将是广州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森林自然度指标对于广州城市林业建设近自然林的发展目标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数。在广州市林业可利用土地紧缺,通过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改造低效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将森林自然度作为衡量林业中长期发展和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建成区绿地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森林覆盖率:森林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可以净化大气污染、提供新鲜氧气保证碳氧平衡、热环境调节减少热岛效应、保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减少景观破碎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要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森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城市很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都有一个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广州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确保城市周围有一个良好的森林环境作为城市可依托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健康等方面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其占整个城市国土面积的比率。森林覆盖率应当作为林业建设与发展长期的硬性指标,避免城市发展用地挤压林业用地。
森林的总蓄积量:广州市林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要想使林业建设满足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建设目标,全方位的提高目前林业的质量就成为今后林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广州市低产林分比例很大,而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商品林也不是今后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总蓄积量是衡量林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造低产林分提高森林总蓄积量是衡量林业中长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只有在现在林地的基础上提高森林的总蓄积量,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天然次生林与人工纯林定向改造率:采取多种形式的林分改造,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潜力,营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与特定防护要求,确定公益林改造方向;根据
14
森林旅游、森林游憩要求,确定森林公园建设与改造方向。在改造建设中采用近自然林业建设模式,创建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网络。
生态公益林面积与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构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从其吸碳放氧、吸污、降污、降尘、吸热、调节空气湿度、杀菌、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方面体现出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正是要建成体现上述生态功能最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南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类森林具有适应性强,生长稳定、物种丰富;叶面积指数高,因而吸碳放氧量大,吸热调温、涵养水土功能显著;是广州地区最好的生态林,其生态功能仅次于热带雨林。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优化、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市民日益增强的“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可以确保城市洁净水源供应等。因而,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实现全方位提高现有森林质量的非常有效手段之一,也最能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环境保障,为广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中长期林业发展的引导指标,生态公益林面积以及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构成状况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广州林业质量。
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求各级政府建立起来的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们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天然的贮存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向人们普及自然知识和宣传自然宝库的活的自然博物馆,能为人们回归大自然提供一定的游憩、疗养场所,并有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目前广州市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还比较小,与发达国家10%~12%的指标还差很多,与本地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
森林公园面积: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广州市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常常处
15
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再加上城市环境的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所造成的单调、僵硬、污染、噪音等因素,城市居民追求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迫切。森林环境简朴自然、清净幽雅、空气清新,正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好去处,森林公园的建设这是满足人们的这个多层次的需求的。因而,城市圈范围内的森林公园的数量、面积大小及其分布就成为今后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森林公园是林业为城市服务的一项非常直接的重要任务。
城市及城市周边非权属森林健康经营率:在广州市林业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及城市周边绿化将是今后建设完备的森林网络体系的重点,而这些在权属上不属于林业用地的绿地建设中,应当充分体现近自然林业建设模式,在景观林建设和生态功能维持的基础上,提高绿地建设和健康经营水平。
新农村人居林建设面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广州实现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任务。林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将新农村人居林建设作为广州林业中长期发展与建设规划指标。
林业科技贡献率:在提升广州林业质量的过程中,林业科技进步将发挥十分巨大的作用。实现广州市林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要加大实用林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林业生产实用技术。从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森林经营管理技术、林业产业改造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和林业生产功能,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3. 分阶段林业发展指标值
根据以上确定的指标,从水土资源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林业发展、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综合分析与考虑,围绕广州市林业发展目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广州市林业发展分阶段指标如表1所示。
16
表1 广州市林业发展指标
编号
1. 森林覆盖率(%) 2. 林木绿化率(%)
3. 森林总蓄积量(万立方米) 4. 公益林面积(万公顷)
5. 城市及城市周边森林生态网络连通度 6. 定向改造面积(含商品林)(万公顷) 7. 城市及城市周边非权属森林健康经营率(%) 8. 自然保护区(万公顷) 9. 森林公园(万公顷) 10. 林水结合度(%) 11. 森林自然度
12. 新农村人居林建设(万平方米) 13. 森林火灾受害率(‰) 14. 林业科技贡献率(%)
指标
2004
38 42.2 937.74 15.94 0.40 0.84 60.0 0.98 6.78 16.71 0.52 — 0.36 38.0
2010
38 43.5 1200 15.94 0.56 3.37 78.0 1.13 7.67 27.95 0.55 500 ≤1.00 45.0
2020
38 45 1500 20.00 0.70 5.00 86.0 9.00 11.8 39% 0.58 1000 ≤1.00 60.0
三、发展布局
(一)结构布局
从类型上建立三大森林体系,从分布格局上建立“三林、三园、三网、三绿”。
1. 三大森林体系
生态防护林体系:是山地生态公益林、平原防护林、城区大面积林地为主,片、带、网相连接的体系。
生态文化林体系:是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小区)、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各类纪念林为主,人文与森林景观相结合的体系。
17
生态产业林体系:是以森林旅游、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经济动植物饲养种植等优势产业为主,林农、林药等多种模式相配套的体系。
2. 三林三园三网三绿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风景游憩林、产业原料林; 低丘造三园——森林公园、绿海田园、生态果园; 平原织三网——河流林网、农田林网、海防林网; 城区建三绿——绿岛镶嵌、绿廊相连、绿楔分隔。
在市域绿化上,重点是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保障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和生态一体;
在山区绿化上,重点是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低丘绿化上,重点是保护生态用地数量,提供城市发展生态空间和观光休闲;
在平原绿化上,重点是优化林网结构布局,建设林农林渔绿色产业和鱼米之乡;
在城(镇)区绿化上,重点是增加城市三维绿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和谐。
(二)空间布局
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体布局理念为指导,按照“林网化—水网化”的林水结合规划理念,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结合湿地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全面整合山地、丘陵、平原森林,道路、水系、沿海各类防护林、花卉苗木基地、城区绿地、城镇村庄绿化等多种模式,建立山地丘陵森林为主,各类防护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镇村庄绿化镶嵌,“一城三地五极七带多点”为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臵。
18
1. 一城
是指广州城区的绿化建设,包括越秀、荔湾、海珠、黄埔、天河、白云、萝岗七区的建成区。
广州城区是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是林业提供生态服务的核心。城市绿化建设既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能够体现都市林业特色,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 城市中心区:主要是指广州的传统中心城区。城区的绿化建设既要
与悠久的园林文化相结合,更要与时俱进,从过去过于偏重视觉效果转移到既注重视觉效果又注重人的身心健康轨道上来,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东部扩展区:主要是指广州城市东扩战略涉及的黄埔区、萝岗区和增城部分城镇。绿化建设主要是以现有丘陵林地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风景林;同时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加快以林为主的隔离地区绿化建设。
? 南部发展区:主要是指广州城市珠江水道以南和番禺区之间的海珠区、荔湾区的芳村等快速发展的城区。以芳村、海珠现有的花卉基地、果园为基础,大力发展采摘、休闲为主的农林复合观光产业。重点加强海珠区万亩果园建设,提高果林质量,逐步建设成广州的“南肺”;在芳村发展花卉盆景、苗木等城市绿化产业和以花卉盆景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业。
2. 三地
是指中北部山丘地、中南部低丘地和南部砂田地的林业建设。 ? 中、北部山丘地:包括从化、增城、花都、白云等区市以及天河、黄埔、萝岗等区等山地范围内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森林资源,是广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实现“森林围城”战略的关键地区,也是确保广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石。
? 中南部低丘地:本地区处于珠江水道和沙湾水道之间,城市发展速度快,是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地带。主要规划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设臵
19
生态隔离带,道路和城市建设尽量维护区内众多低丘地、小山岗原有的自然地貌特征和植被特征,并以海珠区果树保护区、番禺北部农业生态保护区为主体,把这一地带建设成为广州的“南肺”。
? 南部砂田地:本地区是指沙湾水道以南的区域,主要以砂田滩地为主。结合本地区“水道众多,河网纵横”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河网水系及滨海绿化带、道路绿化带、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架构,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广州观光生态农业、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地区,为番禺南部及南沙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 五极
是指花都、从化、增城、番禺、南沙五个区(市)以城区和近郊区为主的绿化建设。
? 花都:围绕花都发展定位,突出林业在生态屏障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建城区绿地质量,加强城区周边地带的丘岗地森林恢复与改造,搞好城区和周边地区的绿化美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新白云机场建设,完善主干道路林带建设;三是要结合花卉、绿化苗木生产、林果等发展相关产业。
? 从化:本地处于广州重要水源供应地,有良好的森林大环境依托。城市林业建设要在提高城区绿地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城区周边地带的林业建设。一是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保护和建设,结合城市污水净化处理,营造青山秀水的优美环境,保障广州的清洁水源;二是要结合荔枝、龙眼等果园的提质增效,发展观光林果产业,拓展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市场的市场空间。
? 增城:由于地处山区河谷地带,周边有比较好的森林环境。林业发展要围绕城市发展定位,突出林业绿化建设在促进旅游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一是要加强城市周边地区岗地森林恢复,建设生态风景林,为增城的环境改善服务;二是要加强森林、湿地景观资源开发,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 番禺:作为广州“南拓”的重点地区,城市发展既要实现与广州城区的有效连接,又要避免完全的建筑“融合”。林业绿化建设要在提高城
20
区绿地质量的基础上,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重点保护好丘岗森林和构筑生态廊道。一是强化与广州城区之间复合型隔离廊道的建设,使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十八罗汉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以及中间保留的基本农田构成广州城区与番禺城区的生态隔离带;二是加强主干道路、水系的林带建设,形成不同绿岛之间的连接带和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隔离带。
? 南沙:南沙是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的城市建设发展迅猛。要结合城市发展作好林业建设规划,特别是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开发区建设规划相结合,避免走先建后拆、拆迁插绿的老路,重点加强南沙岛城区丘岗林地的保护和改造,加强湿地、沿水岸带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林业生态建设空间。
4. 七带
为维护广州市域的生态平衡,应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选择适合于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结构模式进行生态绿地布局。规划以“山城田海,水脉相连”的自然特征为基础,重点在生态敏感地带构筑7条主干“区域生态走廊”,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构成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林或者水的概念,而是以林为主,包括林地、农田、果园、水体、园林绿地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复合生态廊道。
? 北部山前缓冲带:是广州北部山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比较敏感,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经济果木林发展面积大,同时一些山体受到采石、采坭开垦破坏,需要加大恢复力度。以恢复森林植被为目标,结合城镇绿化美化需求,重点建设生态风景林。
? 流溪河、增江生态保护带:流溪河、增江是广州主要的水源供应渠道,对保证为广州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至关重要。主要是指流溪河和增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林保育,以及从化太平镇以下河段的沿岸、增城市境内增江沿岸绿化带建设。为保护流溪河、增江水质,净化沿线面源污染,在沿岸建设一定宽度、自然模式为主的沿河生态防护林带。
21
? 西部污染控制带: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结合佛山在广州边界规划建设的绿色廊道,利用水岸林建设连接现有块状绿地形成绿色廊道,既可以控制西部城区连片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净化广州——佛山之间的粉尘、大气污染传播。
? 东部湿地恢复带:南起珠江口,沿东江经海鸥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新塘、石滩。结合东莞在东江沿岸规划建设绿化林带,形成沿东江林水结合湿地恢复带。一方面净化水质,恢复湿地环境;另一方面形成的林水结合湿地与海珠区果园、番禺区东部林地共同构成广州东南部的大面积绿地,成为广州和东莞之间的“绿肺”,为广州、东莞市区输送清新湿润的空气,改善城市环境。
? 中部城区隔离带:是指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位于中心城市和南部新城之间,西起大石、钟村镇西部的农业生态保护区,经以飞龙世界、香江动物园、森美反斗乐园为基础的中部山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向东经化龙农业大观、莲花山,延伸至珠江。廊道主要作用是在中心城市和新城之间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生态隔离带。
? 南部水体净化带:是指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包括沿沙湾水道和珠三角环线及其以南大片农田。主要作用为保护市域的城市发展,控制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并加大南岸的绿化建设,增强净化功能,为南部农田提供安全屏障保护。
? 沿海生态屏障带:是指南部沿海滩地防护林建设地带。重点把湿地保护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结合起来,为发展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等生态产业提供可靠的环境保障。
5. 多点
市域范围内石滩、太平、沙湾、狮岭、江高、新塘、鳌头、石楼、炭步、太和、中新、良口、大岗、花东和钟落潭已建和规划建设的16个中心镇以及部分行政村庄的绿化建设。
随着广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以外的中心镇建设对于有效缓解广
22
州城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对65个镇进行调整撤并,并重点建立16中心镇。通过加强中心镇和部分行政村庄的绿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森林改善镇村生态环境的作用,满足人们休闲旅游、文化等多种需求,把广州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广大市民向往的具有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镇村,其目标是促进广州市城乡的一体化、实现整个市域和谐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四、建设工程
在《广州城市林业发展概念规划》框架下,依据“十五”期间完成的以“青山绿地”工程为主体的广州市城市林业建设工程和“十一五”期间即将实施的“青山绿地(二期)”、“沿海防护林”、“两江流域生态林”及“新农村建设”等工程项目,全面布局广州城市林业中长期发展建设工程。
《广州城市林业发展概念规划》明确提出,广州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是以“建设岭南绿色名城,打造南粤生态家园”为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防护林,生态文化林,生态产业林建设的核心布局。全市林业建设工程(包括“十一五”期间建设工程)均服从这个核心布局。
因此,在广州市城市林业中长期发展建设中,同样将围绕这个核心布局构建成较为完善的三大体系建设工程:即林业生态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此外,为顺利完成这三大体系的建设工程,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支撑平台建设工程,如城市林业建设的科技与服务支撑、森林的防火与保护基础建设工程等,为此,很有必要在广州市城市林业中长期建设中,实施森林保护能力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在广州市城市林业建设中长期规划中,其建设核心可概括为“3个体系建设工程+1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简称为“3+1工程体系”。
本中长期规划中,中期规划框算到总面积或总工程量,投资额度则依据现有的投资力度并适当考虑物价、工价等上涨因素而进行大致的投资预
23
算。长期规划则仅对该类建设工程的方向性作一个大致的评估。
(一)林业生态体系工程
林业生态体系工程以建设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等为主,包括以下4个工程。
1. 山地森林保育工程
广州市的山地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从化、花都、白云以及东部的罗岗和增城市,是广州市都市水源林的重点建设区域,因此,本工程以北部和东部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要方向,并适当兼顾天河、番禺等区的部分山地生态公益林。目前全市已核准的生态公益林有159359.6公顷(239.04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3.2%,其中81000公顷(121.5万亩)为省级生态公益林。但广州市已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仍较差,据统计,生态功能等级为一级的只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1%,大部分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为二级,占57.5%,其余的为三级(占27.8%)和四级(3.5%)。生态功能等级为二级以上的需要封育管护,三级和四级的需要提升改造,特别要突出强调的是作为都市水源的生态公益林,必须通过林分改造措施,使疏残林、低效林面积逐年减少。
随着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项建设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全市有林地面积将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因此,本中长期规划假定未来生态公益林面积保持现状不变,总数仍为159360公顷。
(1)中期规划 ① 建设目标
根据《广州市林业十一五规划》中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到2010年,一、二级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分别可达23%和58%。因此,规划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一、二级生态公益林的比例分别为32%和60%,而三级和四级生态公益林则分别减少至6.5%和1.5%。
24
根据《广州市青山绿地(二期)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将建设以公路、铁路为主的道路林带共525公顷,包括有西二环、北二环、东二环和广明高速组成的环城林带建设300公顷、广深铁路北侧林带建设25公顷、京珠高速公路番禺段37.5公顷以及白云和从化段6公顷。另外还将对广汕公路两侧的68公顷、广从公路两侧的66.4公顷和新机场高速公路两侧的32公顷林带进行改造建设。该规划中,尚未涉及“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高快速路网系统新建道路的林带建设。
① 建设目标
对广州市“十一五”期即将建设的“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高快速路网系统的两侧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进行建设,完善、拓展广州市贯穿城乡、连接珠江三角洲的道路林带系统,形成完整的绿色通道网络,使被道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绿色通道得到有效的衔接。
② 建设范围
“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高快速路网系统的两侧为主要建设范围。 ③ 建设内容
“四环十八射”环型放射状高快速路网系统建成后,广州市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网总里程数达1670公里,按照两侧各10米的林带建设规模,总建设面积为3340公顷。扣除“青山绿地”建设工程第一期的完成面积(约87公顷)以及第二期即将建设的面积525公顷,共612公顷,因此中期规划建设绿色通道面积为2728公顷。
(2)长期规划
随着广州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路、铁路建设将会不断地发展,如规划建设的广深铁路四线工程等。在绿色通道的长期建设规划中,除完善中期的建设内容外(如对已建成的林带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完善的生态功能和高的生物多样性的路网植物群落),长期规划中将配合新建设的公路和铁路而建设新的绿色通道。
30
4. 特殊地段植被改造工程
特殊地段是指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而使得期其植被恢复较为困难的区域,包括广州市南部的丘岗地、采石场、崩岗地等。
广州市南部的番禺等地的丘岗大多为沉积岩和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立地条件差,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呈现出干旱、瘠薄、坚硬、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等特点,其植被多以稀疏松林、桉树林和灌草为主,整体生态环境功能较差。
采石场在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环境隐患,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反过来又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制约了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特殊地段植被恢复,无论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景观效益等方面均重要意义。
尽管在《广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没有将这些特殊地段的植被恢复列入建设工程范围,但番禺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对境内的丘岗地植被改造进行规划,其《广州市番禺区林相改造工程施工作业设计》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并于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依据该作业设计,番禺区共改造丘岗地2106公顷,安排了49个树种,其中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改造任务于2006年完成。
广州市的采石场数量共有近570个,2005年有广州市国土局牵头完成了338个、2006年完成了230个采石场的复绿任务,但各采石场的复绿尚不尽如意,为了快速达到复绿效果,复绿时以草本植物为主,如狗牙根、百喜草、黑麦草等,在石场立面前的平地,多以桉树、相思等外来树种为主,这些种类虽然生长快,但其寿命并不太长,况且其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效果也差,复绿的物种也单一,因此,未来对这些植被的进行改造是很有必要的。
(1)中期规划
规划在中期对番禺的2106公顷丘岗地和570个采石场植被进行升级改造。
31
① 建设目标
将丘岗地和采石场的植被升级改造成初步具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早期向演替中期过渡性质的森林群落。
② 建设范围
番禺区的丘岗地和遍布广州市各区(市)的采石场为本工程的主要建设范围。
③ 建设内容
番禺区丘岗地于2005年至2006年进行了林分改造,种植了49个乔灌木植物种类,在“十一五”期间将初步建成演替早期的植物群落,计划到2020年对这2106公顷的林地再次进行升级改造,人为促进其群落在较短的时间内项演替中期阶段过渡。
对于采石场植被的升级改造,主要是要逐步更替现有的植物种类,特别是外来植物种类,增加乡土植物,如在立面上增加上攀下垂的藤本植物、在石场立面前的平地上建立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规划对570个石场(按平均每个石场面积约2公顷计算)共1040公顷的植被进行升级改造,包括石场立面、立面上方山坡地、立面前缘平地。
(2)长期规划
中期规划工程任务完成后,特殊地段的植被将具有一定的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因此,在长期规划中,不安排特别的建设任务,主要是对丘岗地和采石场的植被进行有效的封育和保护,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群落进行组成和结构方面的调整,如补植部分乡土物种,以增加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使其能按照自然森林群落演替的方向快速发展。
(二)林业产业体系工程
林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林业产业除传统的用材林培育、苗木、花卉、林果之外,现代的林业产业则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以集休闲、度假、健身于一体的森林旅游业、以野生经济植物(药用、食用、工业原材料等)栽培和经济动物饲养的种植
32
养殖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森林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林业产业工程除引导性的项目和必要的基础技术支撑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外,其余均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引导、由社会投资进行开发建设。
1. 森林生态旅游工程
为与森林文化建设工程有所区别,本工程是指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区域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配套和保护设施,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平台。
广州市目前已批建了50个森林公园,根据《广州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50个森林公园分为从化组团、增城组团、花都组团、北郊组团和南郊组团5大森林公园群,每个组团选择一至数个森林公园作为龙头进行重点建设,以带动其他森林公园的同步和协调发展。现有的两个自然保护区位于从化市,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划入从化组团中。在启动实施的《广州市青山绿地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中,涉及12个森林公园和近郊生态风景林区,主要建设内容是应用植物群落理论对现有群落进行升级改造,面积为600公顷。
(1)中期规划 ① 建设目标
将广州市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成集自然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健身于一体的特殊生态公益林。
② 建设范围
广州市范围内已批建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组团为建设基本单元,重点建设或完善建设16个森林公园的景区和基础设施,兼顾其他34个森林公园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同时对各森林公园内结构较差的林分进行改造。
③ 建设内容
从化组团以流溪河、石门、风云岭等3个森林公园和陈禾洞自然保护
33
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其中重点突出流溪河、石门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增城组团以大封门、白水寨、白江湖和焦石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主;花都组团以王子山森林公园建设为主;北郊组团以帽峰山、火炉山、天鹿湖、凤凰山和龙头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为主;南郊则以南沙湿地、黄鲁山、大夫山和滴水岩森林公园建设为主(详见表4-6)。
表4-6 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工程表 组团 森林公园名称 重点建设:流溪河、石门和风云岭森林公园、陈禾洞自然保护区; 一般建设:茂墩、望天西顶、北星、龙潭湖、双溪、黄龙湖、良口、新温泉、达溪、银湖、沙溪、马仔山、云台山、南大等14个森林公园和温泉自然保护区 重点建设:大封门、焦石岭、白水寨和白江湖森林公园; 一般建设:白洞、联安湖、百花、高滩、派潭凤凰山、兰溪和中新等7个森林公园。 建设内容 景区及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其中2个自然保护区各安排100公顷林分改造工程 景区及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白水寨安排100公顷林分改造工程 从化组团 增城组团 花都组团 重点建设:王子山森林公园 景区及基础服务设施一般建设:九龙潭、蟾蜍石、福源、高百丈和丫髻岭等5个建设,王子山安排100森林公园 公顷林分改造工程 重点建设:帽峰山、火炉山、天麓湖、凤凰山和龙头山等5个森林公园; 一般建设:金鸡山、聚龙山、南香山、金坑、南塘山、白兰花、龙眼洞等7个森林公园 重点建设:黄鲁山、大夫山、滴水岩、南沙湿地森林公园 一般建设:十八罗汉森林公园 景区及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帽峰山安排100公顷林分改造工程 景区及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新垦湿地公园安排50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建设工程 北郊组团 南郊组团 (2)长期规划
进一步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使全市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基地,发挥广州市森林风景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长期规划中,原则上不再批建新的森林公园,条件成熟时可在现有生态公益林中批建2~3个自然保护区,重点可在从化(如五指山)、增城、花都、罗岗等区中选择设立。
34
正在阅读:
广州市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070117(广州修改版)05-31
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江苏卷)-复兰高考名师在线精编解析版08-14
《会计基础》模拟试卷五07-09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后习题答案资料10-06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中学物理教师工作总结03-11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05-14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06-03
冻干蔬菜的加工工艺及条件 -10-26
发展和改革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04-27
数学观课报告有感04-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广州市
- 中长期
- 广州
- 林业
- 改版
- 规划
- 070117
- 发展
- SDN带来网络基础设施的虚拟化:马太航
- 0~40MPa数字压力计标准装置及配套设备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
- 000FB00 - 资料 - 大全 - CQQ-2011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
- 七年级(上)期末目标检测数学试卷(3)及答案
- 外贸函电英语课后练习
- 东北大学16春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1
-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
- 德荭·上水休闲广场漯河日报系列报道之二
- 2017年中国呼叫中心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目录)
- 2017年版中国商业银行银保合作行业研究分析报告目录
- 速写教案
- 施工组织设计样本
- 2016年秋季学期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3.5.1互逆
- “睿思建言”提案校园评选大赛
- 佛山翻译公司 手机相关英语词汇
- 2016届广西河池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英语试题 word版
- 2018-2019年高中地理四川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试题含答案考点及解
- 2018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通用卷)
- 以标准体系与管理体系融合为抓手
- 第4讲 公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