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20 08: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辨析课后列出的4组词语。

2、读懂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能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既在理性上,又在感性上)比较深刻地理解“发愤”的含义,并清楚课文主要在第三自然段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3、读好课文,在体验司马迁父亲临终嘱托悲痛场景和司马迁悲愤交加思想情感下,发愤写《史记》的艰幸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在感情地朗读好课文相关片断。

4、在体验司马迁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借助插图想像司马迁忍辱负重地发愤写《史记》的艰难情景。

●教学理念

1、简单语文: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回归到语文的家园,把语文课堂还给语文。必要的字词教学,必要的语文训练不能少,朴朴实实地教语文。语文是感性的,也是审美的。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捕捉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这个人物人性之美,体验其人格魅力。

2、对话语文: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价值探究,要在师生共同体验语言文字及蕴含的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对话而感悟。

3、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教师,要让学生多展示,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感受离题时,肤浅时,教师要“无痕迹”地引领学生探究。

●教学策略

一、以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读通课文,读好课文,在感知中在体验中朗读,在朗读中再体验,从而达到感悟,形成语感。

二、建立对话平台。在感知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通过对话提升文化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有意义教学。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东西,只作“一笔带过”,对学生不理解的,对学生情感升华,思想生成的,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

●整体设计。第一课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引领学生感知各段落之间层次递升关

系;理解各段落与写《史记》的紧密关系;理解“发愤”的含义,明白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是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尤其是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体验其真实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人性的多侧面,体会其价格魅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包括两个多音词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

2、读懂课文,梳理课文脉络,明白各段写司马迁不同时期的生活都与他《史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步了解写作的一些要求;理解本课的重点是“发愤”,明白课文第三自然段是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所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意思,对写作中用词准确有所感性理解和体会。

●教学设计:以司马迁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直接写司马迁的片断”为主线,以朗读为主要训练手段;穿插必要的生字教学、词语教学和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英雄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①引起学生阅读兴趣,②为学生深度阅读打下伏笔,③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感染。)

★ 打出:

英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归。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秦始皇统一中国。

项羽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刘邦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飞将军”李广

师:读一读,你知道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吗?

2、师:哪个故事你比较熟悉,请你饱含深情地读一读标题。

3、导入过渡。

师: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的英雄。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你们知道这些故事最早出自哪个人写的哪本书吗?

★打出:《史记》的各种版本。

4、板书课题。 20、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5、齐读课题,审题。

师:看了课标题,发现了什么?

6、修改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发奋和发愤的意思差不多,可以不改吗?

(设计意图:老师板书课题故意出错,是为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辨析词语意思同中之异,引起阅读期待)

7、再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打出字幕: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直接写司马迁的句子,轻声读一读,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想一想,这些句段与写《史记》有什么联系?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随机辅导。

(1)根据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问题;

(2)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结合理解词语,指导读好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划了这样一些句子,请同学看电视屏幕――

★打出: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哪位同学划了这一段,请你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

生:(略)

A、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关注了哪些词语吗?

B、请你也来把这段话好好地读给同学们听听,愿意吗?

★打出: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读这一段话时,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努力 大大充实 四处游历 积累) 师:老师请你指导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A、师:读到“努力读书”,“四处游历”不禁使人想起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比较:“游历”和“浏览”

C、师:从中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

D、哪位同学把这段话读一读。

E、师:那么在人生道路上,父亲给了司马迁怎样的影响?

(哪位同学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F、父亲也好,父老乡亲也好,他们对司马迁的影响,是通过直接教育呢,还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呢?

(板书:耳濡目染)

(3)指名朗读第二段。

师:想一想,司马迁这时在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A、 指名朗读“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B、 师:从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嘱托司马迁一定要完成史书,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打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

C、司马迁是怎样牢记嘱托的?从课文找出词语来说说,体会体会,想想怎样读好这段话? (引导学生圈出“牢记”、“每天忙着”“研读”“整理”)

D、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上面这段话的内容?下面的话中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司马迁牢记嘱托?

(板书:牢记嘱托)

★打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读这一段话时,你体会到司马迁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A、(板书:飞来横祸)谁知道这里的“飞来横祸”指的是哪件事?

★打出幻灯片:李陵案文字解说。

李陵案

公元前 99 年,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李陵出兵,抗击匈奴。李广利军队损失大半,逃回。李陵被迫无奈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堂之上替李陵辩护说,李陵投降匈奴并非出自本心,实乃情非得已,事出无奈,应为假降,一旦获得机会,还会为汉朝出力。司马迁做出这样的辩护,并不是因为他和李陵结交甚厚,而是出于一个有着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公道之心。然

而,就因为这样的辩解,触犯了龙颜,被汉武帝处以极刑――腐刑(挖肉 宫刑)。

师:(板书:悲愤交加)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C、 谁能把这一段话读好。

师:(引读)“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

D、师:真是生不如死啊!然而司马迁最终又是怎样做的呢?

★打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使司马迁他打消了“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念头的?

(预设:是因为他想到了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的嘱托 他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打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指名朗读“人总是要死的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C、理解“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意思。

D、指导书写:“泰”字。

师:请同学们注意了,这个“泰”字的下面部分不是“水”,而是这样写的――(教师示范)

★打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E、指导朗读“想到这里,他 ”

F、可以用哪个词语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板书:忍辱负重)

G、知道什么叫隶字吗?打开课件:认识“隶字”和“竹简”。

同时提示学生就是奴隶的隶,下面部分书写笔顺中“泰”字相同。

★打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当你读到这一段时,心情又有些什么变化?

A、 理解“辉煌巨著”。

师:课文中说《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 (要求联系下列词语来理解:“13年”、“52万字”,体会“辉煌巨著”。)

B、理解“前无古人”。

师:课文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师:说到“前无古人”这个词,我们马上会想到它的后半句,叫――(要求学生接着说出)“后无来者”。

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上呢?(联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师:由此看出,作者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C、指导读好“13年”、“52万字”,体会“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几乎耗尽”、“毕生”、“用生命写成”。

(也可以读好本段后,再板书: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D、指导书写:“耗”字。

E、齐读最后一段。

4、本课小结。

A、回归板书。

司马迁发(奋)愤写《史记》

↓ ↓ ↓

耳濡目染 悲愤交加 前无古人

牢记嘱托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B、讨论课文前后各部分关系及课文的重点部分。

师: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明白,所有这些内容(指前两列板书)其实都是围绕哪个内容来写的。(预设:《史记》)

这叫前后――(预设:要求学生说出“前后照应”)

如果把课文比作一个“球”的话,那么“《史记》”就是这个“球”的“球心”。

那么,课文的重点又在那里呢?(预设答案:第二、第三小节。如果学生不会,老师可以指示――中间一列板书。)

所以课题中的“发奋、发愤”,应该用哪个“发奋、发愤”?(预设:“发愤”。)

C、提升感悟。师:读了课文,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D、师:从中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

(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围绕“发愤”均可。)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第二、第三小节内容,在朗读中体验司马迁悲愤交加、忍辱负重的心境;体会司马迁坚忍不拔地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品质。

2、与课文展开对话,体会感悟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3、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打出:

耳濡目染 牢记嘱托 专心致致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1、指名朗读词语

2、用上面的词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二、深度阅读

师:(导入语)读完课文,是什么深深地震撼着你心灵?)

(一)从“飞来横祸”引发话题。

★打出: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1、指名读。

2、问:什么叫“飞来横祸”(或“飞来横祸” 是什么意思?)

3、如果没有“李陵事件”,如果司马迁不站出来为李陵辩护,司马迁会遭此大难吗? (预设:不会,所以说是“飞来横祸”)

4、比较:“横祸”与“灾祸”

师:这里的“横祸”能换成“灾祸”吗?为什么?

书写指导:“祸”――提示:“示字旁”

5、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另一个问题:当司马迁决定为李陵辩护时,他有没有想到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预设:答案不外两种――一种是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因为在司马迁看来,应该实事求是对李陵的实际处境;没有想到汉武帝对他下如此残酷的刑罚,所以说是“飞来横祸”。 另一种是想到了,因为汉武帝作为封建帝王,他是不可能忍受臣子在朝廷之上冒犯自己的,所以司马迁预先对自己为李陵辩护的后果有所估计,只是没有想到后果如此严重,所以是“飞来横祸”。)

6、既然估计自己将会有这种后果,他为什么还要替李陵辩护,而不保持沉默呢? (预设答案:司马迁是一个史官,他有责任主持正义,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7、再读:“一场飞来横祸 ”

(二)从“悲愤交加”、“血溅墙头”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深入话题。

★(打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1、指名朗读。

2、师:当司马迁遭受如此奇耻大辱时,他内心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你能体会得到吗?

3、比较:“残生”与“一生”。

师:这里的为什么说“了此残生”,而不说“了此一生”呢?

4、反复引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是啊,司马迁那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心境,我们是不难体会的。然而,就在生与死

之间艰难地彷徨的时候,猛然间他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3、引导深度阅读。

师:此时,他仿佛看到了 他想到了 还想到了

(预设:①父亲临终嘱托;

★打出: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父亲的临终嘱托”。

师:你现在就是司马谈,体会体会,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说这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B、比较:“嘱托”与“嘱咐”

师:这里如果换成“嘱咐”,可以吗?为什么?

C、引导想象:司马迁当时会怎样答应父亲的呢?

师:此时,司马迁还想到了什么?

(预设:②人总是要死的 )

★打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引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打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指导齐读后,出示司马迁的原话――

★(打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指名读后,问:看看原话中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重于

轻于

板书:我一定要

我一定要

★打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5、反复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6、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屏幕上文字中有一处标点跟课文上不同?你估计是老师粗心打错了呢,还是老师故意改的?

生:(预设:略)

师:老师反复朗读课文,觉得这里应该是用省略号,所以,就课文中标点改成了省略号。你同意老师这样改吗?为什么?

★打出:课文插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课文没有具体写,看一看书中的插图,你能想象出司马迁当时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能体会出这13年的艰辛日子吗?

师:请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迁是怎样的环境下发愤写《史记》的?

★(打出――引导想像的词句,哀婉悲凉的古筝曲同时响起 )

●数九寒天, 司马迁

●盛夏酷暑, 司马迁

●当别人 ,司马迁

●头疼发烧的日子里,司马迁

●当远处传来 司马迁

●夜深人静时, 司马迁

●灯光昏暗,他眼睛已经 已经 可是他还是

学生精心聆听音乐,一边观察插图,一边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去大胆地想吧,用我们自己的手把我们心里话写下来

★打出:课文插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来讲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难情景

7、学生交流。

8、引导学生想像说话的同时,反复朗读: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 打出: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师:司马迁仅仅是用笔在写《史记》吗?

(生:不!司马迁是用自己的泪水在写,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在写,用自己的生命在写) 师:司马迁用心血、用泪水写下的仅仅是普通文字吗?

(生:不是!)

★打出: 大禹治水 武王伐纣 周公吐哺 负荆请罪 鸿门宴

项羽破釜沉舟 孙膑围魏救赵 蔺相如完璧归赵 勾践卧薪尝胆

李广 卫青 霍去病 秦始皇 韩信 张良 萧何 周亚夫

师: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吗?

★打出:司马迁是用自己的泪水在写,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在写,用自己的生命在写;司马迁用自己的血泪和生命刻下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形像

师:反复引读三遍。

师:是啊,这摇曳的烛光仿佛是他不屈心灵的写照!13年,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52万字,凝聚了他多少的汗水、泪水和血水啊!

★打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6、指导朗读“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 ”

★打出: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理解:“史家之绝唱”的意思。

7、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能平静吗?

能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吗?

(预设:激动――你因什么而激动?

敬佩――你敬佩司马迁什么?

师:是啊,读了司马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对他肃然起敬的。

★打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8、引导朗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9、引领探究文化价值。

师:是啊,人只有活得有价值,才会死得――-(生:有价值。)

师: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

师: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能遇到挫折就――(生:丧失信心,)

师:面对挫折,要――(生:发愤努力。)

10、尾声:

师:最早把司马迁的故事完整地写进史书的是晚于司马迁近两百年的班固。

★ 打出:东汉 班固 《汉书――司马迁传》

师:据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既写汉武帝一生的伟大功绩,也写了汉武帝一生的重大失误。对此,汉武帝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汉武帝又一次把司马迁打入死牢,有的说司马迁是病死狱中,也有人说是被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杀了,司马迁到底是怎么死的,成了千古之谜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人和他的故事,一起读――

(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下课!

三、作业设计

★打出:

1、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补充课文内容。

2、“以生命的价值(或以生命的意义)”为写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h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