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4-05-05 1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儿:孩子;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平民百姓之间的往来都不会相互欺骗何况是国家之间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比我出生的还是出生的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可以看到夏口,向东可以望见武昌,山峰和江河相互盘绕,草木茂盛苍翠。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词》) 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的想去哪里?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中啊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又暗中让吴广到戍卒们停留的处所旁的祠堂中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这个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承蒙您破格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我怎敢徘徊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夜晚派兵包围我所住地地方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终相互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很擅长演奏秦地的乐曲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这样做是灭亡的秦朝的继续,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能采取这样的做法 3.判断词,是。
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不是我织布织的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将怎么办呢?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几个人一块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哪里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杀鸡为什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燕国便马上招来了祸端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断句都不知道,迷惑就不能解开,去(向老师)请教吧,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的人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盘旋着,曲折着,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伫立着不知道他们有几千万座。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如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消灭六国的国家,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的人,是秦自身,而不是天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进攻嘛又进攻不下来,包围它吧又没有足够的存粮来继续,我还是把它还给你吧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凭借勇气在诸侯之间闻名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樊哙侧着盾牌一撞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立太子做王,(以此)断了秦人原本的打算(扣押赵王来威胁赵国的打算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本来就诧怪这件事。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没有不就着桃核的形状顺势雕刻出造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有利的局势,就着这种便利,支配割裂天下,分割掠夺江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因此,就是因为这个事,或这个原因的意思。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无具体意义。 不如因为这事而去厚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趁机击杀沛公(刘邦)在他的座位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廉颇)凭借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于是捧着和氏璧后退几步站着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于,从。因,机会。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蒙:承接因:沿袭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选择一个好老师来教。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受宠于赵王 6.与,跟,同。
①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7.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青色虽然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它的蓝色更深一些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陈涉年青时,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 3.比,和……比较。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但出谋划策的谋士和勇猛善战的勇士,却仍然不可不豢养和挑选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于是给他一个生的猪腿。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庞暖容易对付啊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我与曾点的观点一样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古人说)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这是君子所赞许的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徙”是“迁徙”之意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露出非常悲伤的神情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没找到。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之所以远离亲人而去侍奉你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的道义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儿子想为父母报仇,臣子想为君主报仇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你还慌慌张张的想干什么呢
正在阅读: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05-05
APVUHT中文操作手册 - 图文01-20
基础泰语问候语学习02-12
3高压电器FXT07-11
潜油电泵井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10-11
二余数问题04-16
关于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02-16
爱心斑马线作文800字02-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虚词
- 例句
- 文言
- 课文
- 翻译
- 花店人员分配
- jsp是sun公司制定的一种服务器端动态页面生成技术规范
- 第二本作业治疗1
- 论台湾禧御贡茶的发展战略
- 黄原 论文《动画片对幼儿的影响》
- X055-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英
- 婚礼上女方父亲交接仪式感言
- 江财151统计学试卷A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卷
- 活性炭物理特征
- 浙江省台州市2017年中考思想品德真题试题含解析
- 河南十一五规划纲要
- 珍爱生命,防止溺水 - 观看《孩子请不要下水》观后感近期,我们
- 二模考前复习5 - -锐角三角比、多边形、圆专题
- 欧洲文化试题1(1-3章)
- 古代汉语期末试题1-2
- 单片机测频仪设计
- 6kV变压器综合保护整定计算书 - 图文
- 川农《新闻学概论(本科)》17年3月在线作业
-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