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会考及高考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2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克拉玛依高级中学校本教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会考复习指导

于彩霞主稿 王新明编辑

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教研室

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分解

经济学常识

考试内容:第一课 考试目标:

1、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3、 货币的基本职能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5、价值规律的作用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

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

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

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

等价交换。

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 考试目标: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市场经济极其特征

4、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知识点内容:

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

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

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

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

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

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

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教育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

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

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

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

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1)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个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

力。

(2)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

求和社会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

(3)如果二者不平衡,将引起波动。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就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家就必须控制使二者达到平衡。 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致平衡的前提下, 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也需要国家进行调控。

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

济活动的措施。

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

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

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

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

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考试内容:第三课: 考试目标:

1、公司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知识点分解: 1、公司 (1)含义:

公司是以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分类:股份而有限公司和而有限责任公司 比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较 资本划分等额股份 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 股东人数有最低的限制,没有最高限制 不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同设立程序较复杂 点 适应于大中型企业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 出资证明,出资不一定是货币,还可以为 技术、厂房、土地等 股东人数限制为2~50个以下 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50万元 设立程序简单 适应中小型企业 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相2、股东均匀负有限责任 同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点 公司组织机构均为股东在会、董事会及总经理

2、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第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3、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⑴ 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

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⑵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

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

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有两条: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

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

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考考试内容:第四课 考试目标:

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要加快发展的三产业 4、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极其关系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提供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第二、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第三、农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第四、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第五、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第六、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2)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不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

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

(3)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

很长时期难以改变。

(4)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发展农业要依靠党的政策。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并不断充实完善。同时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发展农业要靠增加农业投入。国家投入主要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骨

干工程,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等建设。

第三、发展农业要靠科技。必须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使我国农业走

上高产优质高效之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我们今天经济生活的主轴,它的旋转带动着其他

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随之旋转,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工业在国民经济的的作用

第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第二、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第三、工业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第四、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五、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含义和组成

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和各种行业的总称。

组成: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业和仓储业等。第二层次: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 (2)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意义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和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转业化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改

革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可以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

矛盾,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

第三、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

第四、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A、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

有的只要权利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B、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有: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机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C、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

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每个劳动者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才成了统一的关系,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以保证。

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是二者的统一性。

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得到统一。

考试内容:第五课 考试目标: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国家预算

3、财政收入和财政的作用 4、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基本知识点内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⑴在我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

①两者的一致性。积累的增长,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发展了,产品数量增加了,品种丰富了,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从而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

②两者存在矛盾:积累主要用于长远的生产建设,消费主要用于目前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形成互为消长的关系。积累基金占得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消费基金占得多,积累基金也会相应减少,可见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不是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影响人民生活的提高,甚至两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⑵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①从根本上说,应该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恰当安排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既使积累基金能够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保持经济发展到一定速度,又使消费基金能保证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提高的积累和过高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2、国家预算

A、含义: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 B、国家预算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综合性。国家预算的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2)法律性。国家预算经权力机构批准后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计划性。国家预算本身就是一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才能保证

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臵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

实现的。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臵。 ⑵ 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有

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所以,国家还必须采取措施,使二者达到结构上的合理,才能有得经济更好地发展。 ⑶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同于企业。因为,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4)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

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总之,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5)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

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 4、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我国税收的重要作用:

①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而组织财政收入是税 收的基本作用。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决大部分。

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市场和 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

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由于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的状况都会在税收 是有直接的反映。国家通过税收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状态,找出问题并采取响应的对策。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有偷税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 更是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讲道德的人。

⑵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行行为。 ⑶每个公民不管是否是直接纳税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考试内容:第六课 考试目标:

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2、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基本知识点内容:

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A、银行的含义: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B、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三类: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1)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的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

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是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是为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和调节货币流通的政策。如规定全国贷款总规模、货币供应量、现金发行量、调节利率等。实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时,引起纸币贬值,造成物价上张、经济混乱,这就是通货膨胀。因此,国家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在我国,这个职责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货币的投放和回笼。

③经理国库。国库是经管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也称为金库。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理(代表国家经管)国库收支。我国的各项财政收入,必须按规定的时间送交银行,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拨款凭证,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拨款。银行经理国库的优点是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缴纳和财政支出的及时拨付。

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2)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包括以下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①中国工商银行。

职能:办理工商企业信贷、结算、现金管理、工资基金监督及吸收居民存款。 ②中国农业银行

职能:集中管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 ③中国银行

职能:统一经营全国的外币买卖业务,办理外币国际结算,吸收外币存款。 ④中国建设银行

职能:管理国家的基建预算、制定基建财务制度、审查基建财务计划和决算。

(3)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

国家政策性专向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性银行包括下列银行: ①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职能:承担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贷款的业务。 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职能:承担国家粮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发放农业基建专项贷款等。 ③中国进出口银行

职能:为大型进出口贸易提供专项贷款,主要对大型成套机电设备的进出口。 ④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

职能:可经营人民币和外币的各项金融业务,业务范围不受专业分工限制。 C、其他商业银行

①中国光大银行②华夏银行③中外合资银行④招商银行………… 3、我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把集中起来的货币贷给需要资金的生产部门,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 (2) 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银行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经济研究和决策部门可以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量大小的变化、信贷资金周转快慢、现金的投放和回笼的多少、转账结算的数量和方向变动趋势等信息,全面地掌握社会经济的动诚,并据此分析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从而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银行通过存、贷款善以及转账结算的数量可以了解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督促他们正确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另外,银行利用信贷、利率、外汇、汇率等经济杠杆高速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

考试内容:第七课 考试目标:

1、市场交易的原则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

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

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

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 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⑴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环节。①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③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⑴ 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⑵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内容:第八课

教学目标:1、经济的全球化

2、世界贸易和金融组织

1.经济的全球化

(1)含义: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

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区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表现:第一:生产的国际化 第二:市场的国际化 第三:资金的国际化 第四:科技开放与应用

的国际化 第五: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2. 世界贸易和金融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 性质: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第二. 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

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第三. 作用:

A.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C、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四. 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它强调了各缔约国之间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第一. 性质:是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 第二. 目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的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手指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B.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第三.作用

A、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哲学常识

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

教学目标: 1、物质的含义

2、意识的含义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含义和唯一特性

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

第一、辨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第二、应注意和问题: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分割,不能并列,也不能颠倒。承认前者,

同时也承认后者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但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的制约。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不承认意识的反作用的是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颠倒两者的关系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⑵原因: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

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②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③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⑶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我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

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

对立的世界观。

(3)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源、物质决定意识,那

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自觉坚持唯我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唯我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辩证法 (第二课)

教学目标:1、联系的含义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含义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规律的含义 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知识点分解: 1、联系的含义

⑴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⑵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又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⑴为什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能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⑵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B、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C、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局部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作为局部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和局部也不是并列的,总体总是大于局部。一般说,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而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局部联系对全局的整体联系也会发生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整体联系的成效。因此,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方面,要着眼于整体联系,强调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另一方面,又要在整体联系和全局观点的指导下去 观察和处理局部联系,重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 3、发展的含义

⑴发展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⑵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的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非所有的变化、

运动都是发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⑴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永不停息地发展着,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着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⑵怎样用发展和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含义

⑴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⑵规律和客观性的理解:

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是不可违抗的,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⑴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

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⑵解放思想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在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破除不适应新情况的旧观念的

束缚,使思想符合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

⑶按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主要表现在:①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和行动。

②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 为人类谋福利。

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致变害为利。(承认规律和认识规律为前提)

总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和规律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三课(辩证法)

教学目标: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7、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辨证关系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基本知识点内容: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⑴全面理解矛盾的含义。 ①这里所说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区别、互相差别的意思。哲学上讲

的对立、斗争具有广泛的意义。 ②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如下两种情形:(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能转化的)。

⑵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这样的矛盾是没有的;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

⑴(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每一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⑵(方法论)矛盾普遍存在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要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一点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了这面,丢了那面的片面的看问题的方法) 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

⑴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⑶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方法。 ⑵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

①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也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表现为,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时间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则变成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⑵(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①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

要矛盾。

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

②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发生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⑶(方法论)主次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抓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照顾一般,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他,“单打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中的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造成的。

⑶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⑷(方法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的时候,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抓事物的性质、本质。同时也在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注意支流问题的解决。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⑴两点论的含义: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

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重点论的含义: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们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

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一点论),或者离开重点看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⑷(方法论)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内容:第四课(辩证法)

教学目标: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和行而上学的分歧与根本分歧基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⑴原理的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⑵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所以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⑶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所以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事物的变化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尽管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它总是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而起作用的,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⑷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 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

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⑵二者的辨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的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同时要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⑴发展的趋势和途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⑵为什么是前进的(为什么新事物能代替旧事物)

①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②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还因为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⑶为什么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 ①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广大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有一个过程。

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由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⑷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并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在具体阶段,具体环节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呈现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总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的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旗子;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的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为: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表现为,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③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内容:第五课(认识论) 教学目标:

1、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

2、认识的根本任务 (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基本知识点内容:

1、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

⑴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⑵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和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理

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一般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

⑵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理性认识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

4、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⑴含义: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既可能是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可能是正确的理

性认识)

科学理论: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了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⑵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哲学原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错误的认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而真理、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真理和科学理论的作用:①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②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③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析的含义、作用、具体方法

A、分析的含义: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B、作用: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C、具体方法:①分析每一个要素

②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 ③找出事物本质性的东西 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综合的含义、作用、具体方法、注意事项

A、含义: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哟啊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B、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C、具体方法:①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要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 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从联系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认识。

D、注意事项:综合并非简单的机械显见相加,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 ●贯穿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方法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①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②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③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即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合理想象的含义及作用

合理想象的含义: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进行合 理的想象) 作用:①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利的。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作用:①可使人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挥。

②可使人们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

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

教学目标: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基本知识点内容、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

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

客观的物质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

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

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

教学目标:1、联系的含义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含义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规律的含义 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知识点分解:

1、联系的含义

⑴ 事物______和事物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叫做联系。

⑵ 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___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_______________周围其他事物而___________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有机整体。 事物联系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联系。 第三,______________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_____,不以人们的________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又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______________。

(4) 事物的联系是有____________。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⑴为什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因此,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⑵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A、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B、注意一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 C、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3)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 因果联系 A.含义:

任何______都会引起的其他______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________的,这种_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______;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_______。

B、特点

必须既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又是______________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区别: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_________。混淆二者,就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

联系: 原因和结果__________,并在____________可以相互转化。

D.方法论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人们正确___________,进行科学研究的_______;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第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A.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___________相互联系构成的______统一体及其_____________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发展全过程的_______________。

B.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首先: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_______。 其次: 两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_______。

第二种情形是当各部分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_______部分的功能之和。

第三种情形是当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________各部分之和

联系:一是: 两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_______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_______。部分是________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了无所谓的________。

二是: 两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________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________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_______作用

C、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树立____________,办事情要从____________,寻求_____________。

因为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________地位,

其次:要搞好_______,使______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_______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_______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对全局产生________的影响。因此,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3、发展的含义

⑴发展的含义:是指________的产生_______的灭亡,即新事物_______旧事物。

⑵发展的实质:是指_________的、_________的运动的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

事物,是指符合客观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东西。)

(3)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一定是变化

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⑴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原因:任何事物都有其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过程,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物质世界就是

一个永恒变化着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用_______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⑵怎样用发展和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_______和________。 ③要有__________,促进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含义

⑴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______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______的_____的联系。

⑵规律的客观性的理解:

①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_________________,也———————。 ②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区分规律和规则:

6、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⑴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要从__________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_________,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______________。(毛泽东同志说:“实事” 是____________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_,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________。

⑵解放思想:就是在___________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__________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3)二者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4)按规律办事

原理: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要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5)人们按规律办事,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__________,从而指导自己和行动。

②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 为人类谋福利。

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致变害为利。(承认规律和认识规律为前提)

总之,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教学内容:第三课(辩证法)

教学目标: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7、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辨证关系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基本知识点内容: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____________。

(1)、全面理解矛盾的含义

①这里所说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分离的属性和趋势。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具有_________的意义。 ②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如下两种情形:

第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_____,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_______,双方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的双方依据______________,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________。(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是

现实的、_________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能转化的)。

⑵、矛盾双方的_________和________,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

对立,这样的矛盾是没有的;事物_______所具有的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_______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是指事物_________存在的这种关系。

(3)、哲学上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

⑴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_____________之中,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_________________的始终,即,________有矛盾,_________有矛盾。

⑵ 方法论:坚持用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用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存在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______矛盾,_____矛盾,_______矛盾;要从矛盾的__________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分法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___________看问题的方法。)

(3) 反对一点论,既反对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特殊性及其表现

⑴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指_______着的事物及其_______________各有其特点。

⑵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_____________的内在原因,或者叫__________。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_________________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各有其特点

⑶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________,并找出解决_______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____________,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_______________。

⑵ 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

①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______,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也各有其______。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_________。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___________。

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 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_________)和矛盾的特殊性(_________)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____________的。一方面矛盾的__________寓于

___________之中,并通过________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____________也离不开_________。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____________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_________的。表现为,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时间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则变成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⑵(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①应该遵循从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的认识秩序。 ②掌握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⑴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_________或_________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______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_________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________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___________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⑵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第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矛盾处于_______

地位和起_______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发生_______作用。

第二、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__。

⑶ 方法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