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G系统 D

更新时间:2024-05-22 15: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是主要依照植物的三个基因组DNA的顺序,以亲缘分支的方法分类,包括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虽然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也参照其他方面的理论,例如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和其他原来分到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区分,也是根据花粉形态学的理论。

2003年这种分类法出版了修订版:《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2009年又出版了APG III。

背景

1970年代之后,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似乎到达一个稳定的状态,借助于新技术从事传统的分类学研究,并由于此类资料的大量累积,当时仍极为常用的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及塔赫塔江分类系统系统渐渐显得过时[1][2]。加上当时许多研究,涉及了分子技术的引用,为许多分类群提供了明确的种系发生学上的数据。即使亚美因·塔赫塔江亦投注极大的心力于其系统的完善,但被子植物分类学上一个新的种系发生学的面相应被重新提出,尤其针对科与目等高阶分类群的分类[1]。植物种系发生学组于是提出此APG系统。

方法

APG (1998年)选择相当数量的单源的亚科分类群,如此对于被子植物的高阶分类极有为用。但对于此分类群的正式分类处理,与予以种系发生学上的命名实则不同,命名上当时仍存在诸多争议[1]。APG采用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方式,为科级及目级的分类群命名。

关于目级以上的分类,APG特别提出传:习惯上使用的目级以上分类群概念,与命名上的优先律的命名概念经常造成冲突,在寻求平衡此冲突时,APG特别强调其处理并非依法(命名法规)为之[1]。 分类群的界线 ·依单系群概念界定分类群。如此,种以上阶层被定义或界定时,其演化序列未予以指明,如此可以方便沟通,特别是为科级及目级的分类群定义其范围及属于系统树架构的位置时[1]。

·界定分类群时若有替代性的选择,APG会选择具容易辨识的形态衍征,并参考解剖、生化、发生等特征[1]。

·在科级的分类时,依单系群概念,许多小科势必被界定出来而不是在传统的大科之中,这样的争议亦在于在目以上的分类群。 分类群的命名 ·目以上的分类群:本系统并未使用传统的分类阶层学名:如门、纲等,而是使用一般性的名词定义“分支”,例如单子叶植物分支、真双子叶植物分支、蔷薇分支、菊分支等。

·目的定义与界定:许多目的学名之采用,考虑到其大小,通常涵盖约10至20个科。同时许多小目被界定出来,由于其为单系群,且其亲缘关系已确立,因此不放在未确定群而成为一个目 [1]。

注释:1.^ 1.0 1.1 1.2 1.3 1.4 1.5 1.6 [APG, 1998.],第532页,retrieved 2011-06-29。

2.^ [Stevens, P. F. 1986.]

参考文献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n ordinal classification for 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nnals of the

1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1998, 85 (4): 531–553 ,retrieved 2011-06-29。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PDF档 (英文),retrieved 2011-06-29。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PDF档 (英文),retrieved 2011-06-29 · Stevens, P. F. 1986. Evolutionary classification in botany, 1960-1985. J. Arnold Arbor. 67: 313-339

系统

基本分支如下: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单子叶植物分支 monocots

鸭跖草分支 commelinids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eudicot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core eudicots

蔷薇分支 rosids

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 I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I 菊分支 asterids

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 I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I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修订版)》是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于2003年发表的,基于1998年所发表的《被子植物APG分类法》之修订版,在吸收了全世界大部分植物分类学家的意见,2009年发表《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目前已经在现代的参考文献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基本分支

主要的大分类群之建立,由于未有确定的证据,目以上分类群多采用一般性的名称 (非学名)作为暂时性的分类。基本分支如下: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木兰分支 magnoliids

单子叶植物分支 monocots

鸭跖草分支 commelinids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eudicot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core eudicots

蔷薇分支 rosids

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 I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I 菊分支 asterids

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 I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I

尚无定论的属和科

如果可以列为单属科的属,将科名也同时列出:

2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 ? ? ? ? ? ? ? ? ? ? ? ? ? ? ? ? ?

Aneulophus Benth.

离花科 Apodanthaceae van Tieghem ex Takhtajan in Takhtajan (1997年)共三属 美洲簇花草属 Bdallophyton Eichl.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Rich. (1822年) Centroplacus Pierre

锁阳属 Cynomorium L.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Lindl. 1833年) 簇花草属 Cytinus L. (簇花草科 Cytinaceae A.Rich. 1824年)

十齿花属 Dipentodon Dunn (十齿花科 Dipentodontaceae Merr. (1941年) Gumillea Ruiz & Pav.

单柱花属 Hoplestigma Pierre (单柱花科 Hoplestigmataceae Engl. & Gilg 1924年) Leptaulus Benth.

毛丝花属 Medusandra Brenan (毛丝花科 Medusandraceae Brenan 1952年)

管花木属 Metteniusa H.Karst. (管花木科 Metteniusaceae H.Karst. ex Schnizl. 1860年-1870年)

帽蕊草属 Mitrastema Makino (帽蕊草科 Mitrastemonaceae Makino 1911年)

托叶假樟属 Pottingeria Prain (托叶假樟科 Pottingeriaceae (Engl.) Takht. 1987年) 大花草科 Rafflesiaceae Dumort. (1829年)共三属 非洲盘树属 Soyauxia Oliv. Trichostephanus Gilg

参考文献

Stevens, P. F. (2001 onwards). Angiosperm Phylogeny Website. Version 9, June 2008, and more or less continuously updated since].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1]。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 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新增的目有:无油樟目、睡莲目、金粟兰目、无叶莲目、昆栏树目、黄杨目、智利藤目、葡萄目、蒺藜目、美洲苦木目、十齿花目、南鼠刺目、鳞叶树目及盔瓣花目。

APG III所承认的科共有415个,有许多小型科被合并,早前被建议合并的55科之中有44个被合并,即八角茴香科、葱科、百子莲科、龙舌兰科、星捧月科、西丽草科、风信子科、异蕊草科、假叶树科、紫灯花科、独尾草科、萱草科、独叶草科、荷包牡丹科、蕨叶草科、双颊果科、水青树科、齿蕊科、高柱花科、花茎草科、谷木科、微形草科、马尾树科、水母柱科、羽叶树科、王冠草科、时钟花科、钟萼木科、地果莲木科、

3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弯子木科、骆驼蓬科、旱霸王科、珙桐科、厚皮香科、假红树科、桃叶珊瑚科、陀螺果科、半边莲科、离水花科、黄锦带科、川续断科、北极花科、刺续断科及败酱科等。 其它被APG III合并的科有:黄花绒叶草科、菝葜木科、黑三棱科、杜香果科、异裂果科、裸木科、方枝树科、喙萼花科、梅花草科、杜茎山科、紫金牛科、假轮叶科、寄奴花科、多香木科、智利木科、假茱萸科、参棕科及番茱萸科等。

此外,APG III也承认了19个新的科:刺藤科、青皮木科、粟麦草科、南商陆科、小鸡草科、土人参科、回欢草科、裂药树科、胡桐科、南线梅科、非杨柳科、十齿花科、醉蝶花科、簇花草科、帽蕊草科、管花木科、母草科及Thomandersiaceae等。(还有首次提到眠树科,但已并入盔瓣花科。)

和APG II相比,APG III被子植物之中许多类群的关系已经获得进一步厘清,地位未定的科从早前的39科大幅减少到10科,即离花科、锁阳科、多须草科、清风藤科、五桠果科、紫草科、二歧草科、茶茱萸科、管花木科及五蕊茶科。这10科中有8科的位置也已经大致确定,只有离花科及锁阳科未有归属。

此外,还有3个属的地位未定,即Gumillea、Nicobariodendron及Petenaea; 其中Nicobariodendron及Petenaea是首次在此列出。 分类概要

在APG III分类法中,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形成了被子植物的基底旁系群,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则形成了被子植物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及金鱼藻目各别是木兰类及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

在单子叶植物之下,鸭跖草类植物成为了其核心类群,而在真双子叶植物之下,蔷薇类及菊类则是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其中,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即APG II里的真蔷薇I)及锦葵类植物(真蔷薇II)组成;菊类的核心则由唇形类(真菊I)及桔梗类(真菊II)植物组成。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如下: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

o 无油樟目 Amborellales o 睡莲目 Nymphaeales

o 木兰藤目 Austrobaileyales o 金粟兰目 Chloranthales o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 白桂皮目 Canellales ? 樟目 Laurales

? 木兰目 Magnoliales ? 胡椒目 Piperales

o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菖蒲目 Acorales ? 泽泻目 Alismatales ?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4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

薯蓣目 Dioscoreales ? 百合目 Liliales

? 露兜树目 Pandanales ? 无叶莲目 Petrosaviales

?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 棕榈目 Arecales

?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 禾本目 Poales ? 姜目 Zingiberales

? 多须草科 Dasypogonaceae(目未定)

金鱼藻目 Ceratophyllales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毛茛目 Ranunculales

? 清风藤科 Sabiaceae(目未定) ? 山龙眼目 Proteales ? 黄杨目 Buxales

? 昆栏树目 Trochodendrales

?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core eudicots

? 洋二仙草目 Gunnerales ?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 五桠果科 Dilleniaceae(目未定) ? 智利藤目 Berberidopsidales ? 檀香目 Santalales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葡萄目 Vitales

? 豆类植物 fabids(真蔷薇一类植物 eurosids I)

? 葫芦目 Cucurbitales ? 壳斗目 Fagales ? 蔷薇目 Rosales ? 豆目 Fabales

? 酢浆草目 Oxalidales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卫矛目 Celastrales ? 蒺藜目 Zygophyllales

? 锦葵类植物 malvids(真蔷薇二类植物 eurosids II)? 锦葵目 Malvales ? 十字花目 Brassicales ? 十齿花目 Huerteales ?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美洲苦木目 Picramniales ? 燧体木目 Crossosomatales ? 桃金娘目 Myrtales ? 牻牛儿苗目 Geraniales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山茱萸目 Cornales

5

oo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杜鹃花目 Ericales

? 唇形类植物 lamiids(真菊一类植物 euasterids I)

? 绞木目 Garryales ? 龙胆目 Gentianales ? 茄目 Solanales ? 唇形目 Lamiales

? 紫草科 Boraginaceae(目未定) ? 二歧草科 Vahliaceae(目未定) ?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目未定) ? 管花木科 Metteniusaceae(目未定) ? 五蕊茶科 Oncothecaceae(目未定)

? 桔梗类植物 campanulids(真菊二类植物euasterids II)

? 绞木目 Garryales ? 冬青目 Aquifoliales ? 南鼠刺目 Escalloniales ? 菊目 Asterales

? 鳞叶树目 Bruniales ? 伞形目 Apiales

? 川续断目 Dipsacales ? 盔瓣花目 Paracryphiales

?

地位未定

? ? ? ? ?

离花科 Apodanthaceae Takhtajan(共 三属)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Endl. ex Lindl. (1833), nom. cons. 胶蘼属Gumillea Ruiz & Pav.

枇藤属Petenaea Lundell(可能属于锦葵目)

尼科巴缨花属Nicobariodendron(可能属于卫矛科) [2]

注释: 1.^ (英文)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2): 105-121.

2.^ Simmons MP. 2004. Celastraceae. In: Kubitzki K, ed.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 VI. Flowering plants.Dicotyledons. Celastrales, Oxalidales, Rosales, Cornales, Ericales. Berlin: Springer, 29–64.

参考文献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

6

被子植物APG I 、II、III分类法

杜鹃花目 Ericales

? 唇形类植物 lamiids(真菊一类植物 euasterids I)

? 绞木目 Garryales ? 龙胆目 Gentianales ? 茄目 Solanales ? 唇形目 Lamiales

? 紫草科 Boraginaceae(目未定) ? 二歧草科 Vahliaceae(目未定) ?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目未定) ? 管花木科 Metteniusaceae(目未定) ? 五蕊茶科 Oncothecaceae(目未定)

? 桔梗类植物 campanulids(真菊二类植物euasterids II)

? 绞木目 Garryales ? 冬青目 Aquifoliales ? 南鼠刺目 Escalloniales ? 菊目 Asterales

? 鳞叶树目 Bruniales ? 伞形目 Apiales

? 川续断目 Dipsacales ? 盔瓣花目 Paracryphiales

?

地位未定

? ? ? ? ?

离花科 Apodanthaceae Takhtajan(共 三属)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Endl. ex Lindl. (1833), nom. cons. 胶蘼属Gumillea Ruiz & Pav.

枇藤属Petenaea Lundell(可能属于锦葵目)

尼科巴缨花属Nicobariodendron(可能属于卫矛科) [2]

注释: 1.^ (英文)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2): 105-121.

2.^ Simmons MP. 2004. Celastraceae. In: Kubitzki K, ed.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 VI. Flowering plants.Dicotyledons. Celastrales, Oxalidales, Rosales, Cornales, Ericales. Berlin: Springer, 29–64.

参考文献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3.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1: 399–436.

?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2009.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1: 105–121.

?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gv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