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伯牙绝弦》人教新课标

更新时间:2023-09-08 20: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中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不足百字,行文流畅、语言凝练,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本文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 1.想象美

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一倾诉,一回应,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

2.用词精

全文共77字,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四个“善”字的一词多义,不但充分展现了伯牙的惊人琴艺和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遇知音时的动人情景。而“志”与“念”字异义同,知音者,知志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应该说《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这“志”与“念”上,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精妙之处。

3.章法妙

文章虽只有5句,但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第1句为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后合,全文篇章结构是按照“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的。前4句属于 “喜遇知音”这一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然而,在“痛失知音”这一部分,虽只有一句,却力有千钧,足以体现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揭示了文章凄美的结局。如此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欲抑先扬的表达方法,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由此引起的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知音经典之作能得以千古传诵之原因所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些。所以,让学生读懂本文并不难。

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初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没有把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在《月光曲》和《蒙娜丽莎之约》两课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更加丰满。而本文中“大喜大悲的

结构编排,欲抑先扬的表达方法” 极为玄妙,我把它作为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带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文、思意、悟情、学法,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表达的方法,并且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了解悲喜反差的写作效果,初步体验先喜后悲、欲抑先扬表达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用词的精美,体会悲喜反差的写作效果,感受知音文化,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悲喜反差的写作效果,学会运用先喜后悲、欲抑先扬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音乐《知音》

一、导入,解读课题,激发学文言文之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乐曲是什么吗?(《知音》)

2.知音一词源于一个典故,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读题、解题。

问:伯牙是谁?“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的注释) 4. 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人们称他为琴仙。究竟发生了何事,让伯牙绝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这样的导课非常自然,进入由音乐引进本课的主题,这样的教学意境,潜意识地为本文后面要呈现的悲壮做了铺垫。]

二、初读,把握节奏,品味文言文韵味之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指名读文。(纵行学生一人读一句,教师相机正音)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韵味美。请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读一读课文。(幻灯出示画上节奏的文言文)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个别学生展示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作好准备。]

三、品读,领会内涵,感受得知音之“喜” 1.品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擅长、善于)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过渡:“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钟子期曰,生接着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 想象说话。

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生答)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 (引导学生仿照原文的句子接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与原文句式相结合,以语言

描绘想象的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4. 理解“知音”其义。

(1)听得出你们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可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2)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回答)

(3)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读)

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文中还有一个字与这个字的意思相近(志)。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生答)

(4)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5.引导说话,抒得知音之情。

(1)当时,伯牙是又气愤又伤心。现在,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会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如: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

(2)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生齐读课文的前4句。)

[设计意图: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

四、感悟,进入角色,体会失知音之“悲”

1.过渡: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2.伯乐操琴,再次弹起了《高山流水》(多媒体播放音乐) 这一声声如泣如诉,这琴声仿佛在说什么?(生答) 这一声声如颂如歌,这琴声仿佛在说什么?(生答)

3.知音已故,伯牙悲痛欲绝,文中写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

这句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而在于追求。]

五、归整,迁移表达,运用欲抑先扬之写法

1.文中前4句你们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喜悦)最后一句呢?(悲痛)

2.作者先写出了得知音的无比喜悦,后写出了失知音的悲痛欲绝,先喜后悲,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所产生的强烈的反差效果,让这个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也是此文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3. 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在一些名著中也常用到,例如《红楼梦》这本书它要控诉的是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它要预示的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而书中花了很多笔墨先写荣国府的繁荣、大观园的奢华、公子小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后写荣国府的衰败。正是有这种先喜后悲的反差效果,才让这个悲剧艺术成为经典,经久不衰。

既然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能达到如此效果。是否能把这种写法用到我们平时的写法中呢?(生答)

4.教师补充举例:欲抑先扬同欲扬先抑相对,例如我们本要批评指责某个人或者某个现象,可在开头以肯定赞美的口气来写,然后再进行否定,最后就会给人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

5.任选一个主题,运用欲抑先扬的写法,列出写作提纲。 A.批评乱扔垃圾这一行为 B.反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C.指出好友的缺点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应多角度挖掘文本资源,巧妙设置读写训练点,在写中提高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得言又得法,提高语文能力。]

六、拓展,延伸课外,传承“知音”之文化

1.读诗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得以世世代代的流传,饱含着知心重情的美好情感。让我们一起诵读知音诗句,体会这美好的情感吧!

高山流水觅知音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2.送祝福: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虽知音难觅,但我希望同学们能坦诚待人,终有一日能得知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本课中对知音文化的新体会,诵读积累有关知音的诗句,为今后学习生活中的运用积淀养分。]

六、巩固,布置作业,积累运用两相合 1.背诵全文

2.依据自己课中列出的写作提纲完成习作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布置学生背诵本文可以使学生在培养学生语感,同时积累了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依据自己课中列出的写作提纲完成习作,引导学生悟出文中表达方法的精妙,再让学生学以致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知 音

喜 悲 欲抑先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gs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