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3-12-13 09: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过年送灶爷的习俗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学生的复述,有根据课文顺序以“我”来叙述的,也从祥林嫂的遭遇来描述的。根据学生的复述引出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活动贯穿:“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从情节上看,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死了丈夫——鲁镇打工——被迫改嫁——又死了丈夫——痛失爱子——回到鲁镇——沦为乞丐——寂寞死去。

2.分析倒叙手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复述引出倒叙手法,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探究其作用。

(1)从情节上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思考: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死?(2)祥林嫂是在富人的一片祝福中凄然死去的,死后还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三、以点带面,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带动全篇。 (一)内因

(1)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生活艰辛,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有活力,顺着眼——温顺、善良。第二次变化的是两颊和眼睛,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仍然顺着眼,但眼角有泪痕,也没以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第三次: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长期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入绝境,精神完全麻木。 (2)三次抗争,看悲剧的必然。

第一次为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第二次被卖出嫁她拼死反抗,额头撞出了一个血窟窿。第三次为赎罪,捐门槛。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封建迷信告诉她门槛可以作替身,替自己赎罪,可封建势力仍然不接纳她。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第二课时

(二)外因

(1)从几大习俗看社会的制度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1.祝福,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干活的是女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封建的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今年自然也如此”,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

2.抢亲,从四叔说的“可恶,然而”去分析,祥林嫂婆婆事先没有知会一声就把人抢了,可恶;然而这个做法是合法的,也不好说什么。女人就是一样商品,婆家拥有处决权。

3.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封建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儿子死了就被扫地出门了,女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4.祥林嫂没有名字,改嫁贺老六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女子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没有完整的自我。

(2)从祥林嫂周边的人际环境看悲剧的必然。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将“读”与“赏”结合,结合课后习题二,从语言着手来分析人物。 1.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和“我”的对话,反映出他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不让祥林嫂碰

祭品,说明程朱理学,封建伦理观念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了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把他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2.四婶

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她对祥林嫂的好印象源于能干,但当祥林嫂受到不准碰祭品的精神虐杀后不那么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终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3.卫老婆子和婆婆

卫老婆子是纯粹的商人,买卖人口,在她看来不过是赚钱的一种方式。祥林嫂的婆婆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把祥林嫂买到里山再娶个媳妇还剩十多千,很划算。同样,在她眼里祥林嫂也只是一件商品。 4.柳妈

柳妈一个吃斋念佛的大“善人”,对祥林嫂的命运不但没有给予同情,反而冷嘲热讽。并“诡秘”的说“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其实柳妈是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再去愚弄他人,真是麻木之极。再看看柳妈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 5.鲁镇的男男女女

“特意”寻来听阿毛的故事,看到祥林嫂哭了,男人“敛起笑容”“没趣”走开,女人“陪出”眼泪,“满足”的离开,用别人的痛苦填补自己空虚的生活,麻木,无聊!在祥林嫂重复阿毛的故事后,大家就厌烦。后来又对她的伤疤产生“新趣味”。鲁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 6.“我”

“我”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同情祥林嫂,本应伸出自己有力援助之手,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的回答,“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一个说不清楚,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一方面,她死之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另一方面,她死之后,又可以和自己想念的阿毛相聚了。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她毅然选择了死。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对祥林嫂援助的无效性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 总之,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四、祥林嫂的一生无福可言,为何以祝福为题? 结合三次祝福的描写,师生合作探究。 (1)体现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2)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

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4)祥林嫂的凄然死去和祝福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 五、拓展延伸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最上面是社会制度、文化层面。目的是揭示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社会制度 文化层面

人 际 环 境 祥 林 嫂 自 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gq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