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6 20:4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 目 数学

年 级 四

班 别 (3)

教 师 陈卫芳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教学学进进度度表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时间 3.1~3.5 3.8~3.12 3.1~3.19 3.2~3.26 3.29~4.2 4.5~4.9 4.11~4.16 4.19~4.23 4.26~4.30 5.1~5.7 5.1~5.14 5.1~5.21 5.2~5.28 5.31~6.4 6.7~6.11 6.1~6.18 6.21~6.25 6.28~7.2 7.5~7.9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的数据处理 求平均数~整理和复习 十进制计算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减法的意义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 计量的产生~名数的改写 休息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的比较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整理和复习~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垂直和平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整理和复习 总复习 复习、考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 “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

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板演订正) 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7页“做一做”,练习二。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 1.练习。(卡片)

81÷27 16×5×4 (25×3—15)÷5

2、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知到,利用“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这个已知条件,既可求出“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又可求出“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又能与天数相联系o)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组织学生讨论:例1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两道复习题,思考: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4)、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先汇报哪种,教师就先画哪种)。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回答:要想求5人4天编多少个,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小标题。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形成板书:

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在书上第6页和第7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6) 、对比两种解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7) 、教师归纳小结: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人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3.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

先读题,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同桌讨论,要想求3台8小时铺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第1—3题。

2.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依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连乘应用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2及第10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5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一)复习: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开门见山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 二)探究新知 1、 2、 (1)

教学数的产生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自学课本36页的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 (3) (4) 3、 4、

我们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多少?。。。。十个一千万是多少?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亿级的读法:(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 1、

反馈练习:37页2 填空:

( 三)巩固发展

(1)从右起第9位是( )位。 (2)十个一亿是( )亿。 (3)10个一百亿是( )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

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 (2)308040000000读做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43页例4、例5 教学重点: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你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对叫自然数。 0是什么数?讨论

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自然数也是整数。 二、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你还记得吗?你能根据前面讲过的方法,比较亿以内以上的数的大小吗?

三、自己自学

四、练习:数学书:45页1

46页8

2.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承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访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练习十一第5—10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上升理论,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小黑板(转板)。

(一)复习: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二( )+( ) 35+( )二65+( ( )+18:19+( ) o+100:(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二20+肋+50 o+400:400+O 140+60:60+140

(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4.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共有多少人?(转板出示) 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理顺解题 思路,为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学习例3,埋下伏笔。)

教师: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 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这道题(复习题4),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用48+50求出 结果,如果把题改一下又该怎样求呢?(教师翻转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例2。(板书例2)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学生读题后,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表示出 数量关系。

求两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现在我们求三个班一共是多 少。可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列出算式算出结果。(教师巡视,指名2人板演)集 体订正让板演的2名学生分别讲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时并提示:第一种计算方法,表明先算一班和二班人数 的和,要在48与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第二种计算方法,表明先算二班与三班 人数的和,要在50与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引导学生明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 相等,也就说明(48+50)+49与48+(50+49)这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教师 板书:(48+50)+49;48+(50+4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引 导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不同点:加的顺序 不同。

教师总结:无论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还是先把50与49相加, 再与48相加,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2.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2+13)+14012+(13+14) (320+150)+2300320+(150+230)

先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训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复习: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2×7 22×4 30×12 60×40 4×25 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 2×18二2×18 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 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计算并验算:

1010×202 1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 0×3二0 3× 1二3 1× 1=1 3×0=0 0×0=0 例2 交换律

5×6=6×5 400×20=20×400 10×1000=1000×10 O × 6=6 × 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复习: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

24×5=( )×( ) ( )×72二72×( ) ( )×( )二( )X( ) 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 (3)汇报:

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15×4)×100= 15×(4×10) (125×80)×50 =125×(80×5) (7×8)×5=7×(8×5) (12×25)×4=12×(4×25)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乘法结合律,多次体验,探索规律,形成技能。) (6)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启

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 6)×c;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o、6、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并指导阅读教科书。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2.教学例4: +、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运算

出示例4:计算43×25×4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后试算 法。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并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同桌讨论如何计算,最后把答 案写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讲,由25×43×4到43×25×4 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分析或想的过程可以省略。 4.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交给学生讨 论,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计算简便。

5.同学们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启发学生说 出5×16可简便计算,以及算法。

6.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教师: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 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晨 1.填空: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练习第十三4题。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略) 练习十三第7、9题。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二5×(4×2)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例4 计算 43×25×4 例5 计算 43× 100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3.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4. 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 复习:

1.口算: 7×5= 9×6= (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 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5)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4.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4)教学除法验算

教师出示:2871÷33=87,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3.反馈:

试算第69页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计算下面各题,然后用两种方法验算. 102×85 1794÷6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共5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图书室有2400本图书.图书的本数正好是学生人数的4倍.光明小学有多少学生?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练习十五第3题.

把3060÷85=36,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练习十五第4题.

根据8610÷35=246,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46×35= 8610÷246= (四)全课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2题、(1)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安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5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各用两种方法验算. (1)325×24 (2)4890÷15

6题、 7952÷71 1634÷19 3000÷120 2943÷27 5625÷25 2052÷38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练习十六第1-6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3.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及各部分间的关 2.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一}复习:

1.复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出示卡片:(能口算的要口算) 24÷3= 2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整除概念: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你能按照每题的得数,将以上六道除法算式

分类吗?

学生讨论,讨论后指名到前面重新将六道算式按照要求重新排列,进行 整理。

使学生理解是根据得数有没有余数来排列的。 (2)教学例题: 、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第一组题,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除数、商务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组题的被除 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说明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很多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些例 子吗?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列举子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 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在这种条件下, 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如24÷3;8,我们就说24能被3 整除,也可以说成3能整除24。引导学生试说,算式38÷2:19和180÷12=15, 谁能被谁整除。

(3)反馈练习:第72页“做一做”。(学生判断时说明理由) 下面哪个除法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6÷3 48÷6 80÷16 91÷17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1)教学例题: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组题,在这些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务有什 么特点?学生答后,教师加以总结引出概念:像这组除法题目,都是一个整数除 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得到的商是整数,并且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 的除法。

反馈练习:出示以下各题目: 13÷2:6·‘,,.·1 38÷19=2

49÷5二9·..¨,4 26÷3二8·....·2 问:哪些是有余数的除法呢?38÷19=2aU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 确:余数都比除数小。教师用彩色粉笔描一描黑板上第二组各算式的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从算式特点人手,直观、可信,学生印象深刻。) (2)教学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出示: ·

25÷3:8·....·1 184÷12:15·...·.4

说一说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各是哪些数7 .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数,让学生思考:上面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应着每个算式板书: 3X8+1:25 12X15+4:184

通过以上学习,你知道有余数除法中的“被除数”应等于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教师:我们应用这个关系,可以进行验算。比如:69÷2:34??1) 问:要判断这道题计算对不对,可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口述:2乘以34加 上1是不是等于龄,如果等于69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反馈练习:第72页“做一做”

教师举例:1枚2分钱的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 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

教师出示物品,如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克的黄豆(7个)、等,让学生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1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

教师归纳:常用的质量单位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演示课件质量单位进率) 下载 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40千克=( )克 32000克=( )千克 40000千克=( )吨 一袋大米的重量是25千克,( )袋大米的重量就是1吨. 2.教学时间单位:

教师提问:时间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

使学生明确:要知道时间的长短,必须用时间单位来计量.出示时间单位的2张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年、月、日、时、分、秒)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说说一年、一日到底有多长? 教师指出: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日.演示课件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演示课件公转 教师提问:还有没有比年大的时间单位?

教师强调说明: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00年说是一个世纪.

教师提问:你们对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都有31天. 小月:四六、九、十一月,每月都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教师指出:

(1)歌诀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演示歌诀课件

(3) 左拳记忆法:演示左拳记忆法课件

教师提问:还有比年、月、日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教师指出:比日更小的单位有时、分、秒,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教师板书)

(演示课件时间单位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每节课间休息10( ). (2)一袋食盐的重量是1000( ). (3)一头大象重4( ).

(4)一袋饺子粉的重量是5( ). 2、猜谜语(每个谜面打一个字): (1)二十四小时. (2)七十二小时. (3)十五天.

3、一张年历纸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只看见这个月的6号是星期日,你能知道这个月的25号是星期几吗?

4、冬冬的生日时5月9日.他翻看日历后高兴的说:“妈妈,今年我的生日正好是星期天,可以痛痛快快的庆祝一下了.”妈妈看看日历后说:“别美了,你看错了,这张日历是6月份的.”你知道冬冬的生日是星期几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十八5题

一袋面粉是25千克,多少袋面粉是1吨? 2.课下作业第4题: 把调查到的数量填在下表里 一封平信 不得超过 克 板书设计:

乘火车每位成年 人可免费带行李 千克 解放牌卡 车载重 吨

名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 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填空: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出示课件1)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演示课件名数的改写的第一张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 )厘米演示课件名数的改写的第二张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完成书上82页做一做,左边两道题,并说一说怎样想? 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例2:名数的改写的第三张

出示例2: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样改写? 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写成化顷数,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5分=6时15分.

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2).完成书上82页练一练,右边两道题,并说一说怎样想?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补充:490秒=( )分( )秒 2040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完成教材中83页,第1、2题,有选择的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题)、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2题)、120000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3、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 215分 3米5厘米 350厘米 49千克 4090克 7米20厘米 720厘米 3吨 300千克 184时 7日10时 4、解答下面题目:

ⅰ 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ⅱ 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ⅲ 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的3题

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练习十九的4题

每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3.通过小数这个新的数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并受到唯物主义的教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我们都学过那些数?举例说明。(整数、分数) 2、你还见过那些数?(小数)

3、你在那里见过?(学生举例,教师可以适当出示:如出租车的计价牌、商场的价签等。) 4、你对小数还有那些了解?你想知道有关小数的那些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小数的意义,产生,与整数、分数的关系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产生.

① 口算:10÷10 = 1÷10 = 100÷10 = 1÷100 = 1000÷10 = 1÷1000 = 教师提问:你能说说两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②学生活动:分组测量课桌的长与宽.(利用直尺) 教师提问:从测量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进行计算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演示课件小数的意义 ① 根据图意,填出对应的分数.

② 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分米,是( )米;这样的3份是( )分米,是( )米. ③ 教师指出:1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1米.3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3米. ④ 教师提问:你能将刚才填写的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米 = 0.5米;米 = 0.9米)

⑤教师小结: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⑥ 教师提问:0.2米表示什么?0.8米呢?你再说两个一位小数,并说出他们的意义。 (2)认识两位小数:继续演示课件

猜一猜: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

① 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厘米,是( )米;这样的7份是( )厘米,是( )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g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