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更新时间:2023-09-02 03: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
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 一.夏、商
1.王位世袭制(夏朝)
——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 2.中央官制:相、卿士
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 二.西周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统治 ②内容:
周天子分封土地、人民给诸侯;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 ③影响:
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
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 2.宗法制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 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 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 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一.春秋战国
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 2.春秋:诸侯争霸
3.战国:兼并战争、变法
4.秦朝统一——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1.核心:皇帝制度(独尊、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三公(分工、配合、牵制,以皇权为中心;参与决策)、诸卿
3. 地方:郡县制
①实质: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②作用:对地方有效控制→巩固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根本性变革) 4.历史地位:奠定格局(皇帝直接管理中央和地方)
第3课:汉——元
总体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一.中央集权加强(手段:削弱地方) 1. 西汉
①背景:汉初郡国并存,封国对抗中央 ②措施:推恩令(汉武帝) 2. 北宋
①背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政、财、军) ②措施:(宋太祖) 军事:收兵权、禁军 行政:文官、通判 财政:中央掌控 3.元:行省制度
①目的:疆域大,只能进行宏观管理,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②内容:行中书省;经、军大权;中央任命、节制;路府州县、宣慰司(边远民族) ③作用、影响:便利管理、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省制开端 二.君主专制加强(手段:削弱相权)
1.西汉:重用近臣(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宋:分割相权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
形成过程: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隋唐确立、完善 内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加强皇权,制度成熟 ②宋:
结果:皇权加强;效率低下 3.元:中书省
替代三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大,削弱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
1.汉:察举制 内容:郡国、孝廉
优点:自下而上,广泛搜求 缺点:无法量化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缺点:门第、世家大族 3.隋唐以后:科举制 ①发展过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进士科,形成 唐宋元:继承、完善
②内容: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
③作用: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提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封建社会步入衰亡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必然选择。 一.明
1.背景:宰相制度妨碍皇权
2.措施:明太祖废宰相制度、中书省;权分六部
3.内阁出现: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首辅 非法定,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制约皇权。 4.作用:进一步加强 二.清:顶峰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措施:
康熙: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军机处(机构简单、品级低、钦定、“跪受笔录”、拟写、传达) 3.作用:提高效率;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积极: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发展 消极:暴政、腐败、钳制思想;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进步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雅典)
一.背景
1. 地理环境:海(航海、贸易);山(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 经济: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3. 雅典社会矛盾(旧氏族贵族;工商业者和平民) 二.过程 1.梭伦改革 关键词:财产
影响:动摇贵族、保障公民——奠基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关键词:地区
影响:基本铲除、空前扩大——确立 3.伯利克里时代
关键词:成年男性公民 影响:顶峰、黄金时代 三.实质
奴隶主阶级专政(奴隶制下的民主) 四.评价 1.积极:
雅典安定、凝聚力→强大 成就(精神文化、经济)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 2.消极:
仅限“成年男性公民”
直接民主泛滥→隐患(腐败、动乱)
小国寡民产物(无法适应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发展过程
1. 共和国时期(习惯法→成文法)
①背景: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损害平民 ②成文法诞生:《十二铜表法》(前5世纪中期) ③特点:广泛、明晰 ④作用
积极:限制贵族,保护平民→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野蛮残余
⑤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2.帝国时期(公民法→万民法) ①背景: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 政治:扩张、民族矛盾
经济:商品经济、国际贸易发展 ②措施:充实(皇帝、法学家)、公民权、司法保障 ③结果:万民法(自由民)(3世纪) 3.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 系统化、法典化——体系最终完成 二.实质
奴隶主阶级统治工具(奴隶制下的法制) 三.作用
积极:缓和社会矛盾(私有财产、公民平等)→稳固统治 消极:保护奴隶制 四.影响
欧洲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资产阶级反封、促资武器 影响近现代欧美立法、司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提示: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的潮流,是民主代替专制,法制代替人治,公民代替臣民。
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权、制衡。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保证资产阶级利益,防止专制独裁。包括代议制、普选制、限期任职制、政党制等。 4.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历史传统、资发展水平、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又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总统制、议会内阁制)等不同政体(统一性和多样性)。
5.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背景
1.英国议会制度形成(中世纪)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①原因: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斯图亚特王朝阻碍 ②过程:议会胜利→复辟、反攻倒算→“光荣革命” 二.确立:《权利法案》(1689)
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立法、财政)→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君主立宪制 三.内容 1.代议制
①定义:议员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 ②实质:资通过议会集体统治
③作用:和平方式解决资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社会稳定
例: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32年议会改革→获得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2.责任制内阁
①沿革:国王工具(中世纪)→议会下院多数党控制(1721年,沃尔波尔) ②定义:内阁制政府(行政权),对议会负责——立法机构控制行政,有效调节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 ③运行机制:议会下院多数党组阁,其领袖担任首相。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迫使内阁垮台;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④首相身兼政府首脑和议会多数党领袖,手握行政权和立法权,事实上掌握国家大权。 3.议会政党制
资产阶级政党争夺议会多数席位 四.影响
对当时: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后世:世界最早,影响其它国家。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独立,邦联制(松散),影响资本主义发展 内:动荡(政);影响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 外:对外贸易被动 二.确立:1787年宪法 1.内容
①民主:总统、议员民选
②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各州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三权分立:独立平等、制约平衡 立法权:国会(参、众两院)
行政权:总统(国家权力中心——总统共和制) 司法权:最高法院 2.原则
加强国家权力,分权制衡(启蒙思想) 3.评价 积极:
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保障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维护统一,同时发挥地方积极性;防止专制,维护民主制度和社会稳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对其它国家起示范作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消极:
奴隶制、种族歧视 三.两党制
民主、共和两党交替执政(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略)
附:本单元知识简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提示:中国近代史,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49)。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和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人民大众)。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大致分为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主线。按领导阶级的不同,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
清:封、自然经济、闭关锁国
正当贸易中国出超→鸦片走私→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2.失败根本原因:制度落后 3.《南京条约》 ①内容: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五口通商(广厦福宁沪);协定关税 ②影响:
主权被破坏(领土、贸易、关税)→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鸦片战争的继续(目的)和扩大
1.背景:英法美工业革命,扩大侵略权益(市场)遭拒
2.《天津条约》:公开行贿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北京条约》:天天赔九 5.俄国强占北方大片领土 6.影响:
领土、主权更大损害;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半殖半封程度加深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提示:由于此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一.背景
鸦片战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二.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三.过程
1.筹备:拜上帝教、洪秀全 2.爆发:金田起义(1851) 3.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4.形成对峙:定都天京 5.北伐、西征(全盛) 6.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
平分土地(废封建土地所有制);余粮归国库(绝对平均主义) ②评价:革命性与空想性并存
进步:农民对土地愿望,反封建思想结晶→推动反封建斗争 局限:脱离实际,脱离时代潮流(资、商品经济),无法实施 7.转折点:天京变乱(政治、军事、人才、信仰危机) 8.后期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①内容: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经、文) ②评价:
进步:中国最早资本主义方案
局限:缺乏经济、阶级、社会基础,无法实施 9.失败:天京陷落(1864) 四.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局限(纲领、腐化、内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对比) 五.意义
国内: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反封、反侵略)→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提出最早的资本主义方案 国际:亚洲革命风暴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日:明治维新,资发展、需要(资金等),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朝:农民起义——直接原因 2.过程
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 3.《马关条约》 ①内容:
割地(台湾、辽东、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开埠(渝、沙、苏、行);设厂 ②影响:
领土、主权进一步损失(财政负担、深入内地、资本输出、瓜分狂潮);阻碍民资发展→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背景: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 2.《辛丑条约》 ①内容:
赔款(盐、关税);“使馆界” ②影响:
工具→完全沦为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原因:《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民族、阶级两大矛盾焦点 2.条件:
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学堂、留学)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基础:
第一个资革命团体——兴中会
军事基础:起义(黄花岗)、湖北新军、四川保路运动 二.过程
民资革命派:武昌起义(1911),各省响应(投机、危机)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列强:“中立”、新代理人(袁世凯) 三.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南京临时政府、孙、五色旗) 2.《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在民;民权(自由、平等、选举);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②意义:近代第一部资性质民主宪法,反封专制 四.结果:失败
袁世凯:北洋军、列强支持、两手
孙中山:力量弱、压力(外)、破坏(内)、幼稚 五.评价:资民主革命
1.进步:
,人民民主权利(字面上),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
对外: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 →为资发展创造条件
2.局限:没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 (半殖半封→民资弱;帝、封强→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提示:民主革命,指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性质、任务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无产阶级领导)。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条件:民资短暂春天→无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启迪觉悟 、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先锋) 第二阶段:6月5日后;上海;工(主力军、登上政治舞台)、商、学——广泛性 3
4 5.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运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中共成立 1.背景:
①原因:单纯的资民主革命无法胜任反帝反封任务 ②条件: ⑴国内:
经济基础:民资短暂春天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运相结合 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活动 ⑵国际:共产国际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1921,上海、嘉兴) ①内容:
名称;目标(推翻资政权、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中心工作(工人运动);中央机构(陈独秀、中央局)
②影响: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最终前途)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背景: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重要性
国民党(民资革命派)可以、愿意合作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
3.作用:国民革命(工、农、民资等;反帝反封)→北伐 4.北伐战争
①条件: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根据地 ②目的:打倒军阀、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③对象:吴、孙、张 ④成果:长江流域、武汉 ⑤结果:失败
北伐动摇帝国主义统治→寻找新代理人(蒋介石)→四.一二、蒋叛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陈独秀右倾、放弃革命领导权→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国民革命完全失败)→宁汉合流 ⑥失败原因:
客观: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右),放弃领导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提示:本课的时代特征,是国、共两党及政权长达十年的对抗。在这个阶段,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直至最终成为主要矛盾。
一.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
原因:国民革命失败教训(领导权、军队)→中共改组、决定起义 条件:中共掌握部分武装、敌在南昌薄弱 2.过程:占领南昌、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3.意义:第一枪;独立建军、夺权 二.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八七会议(1927,汉口) ①内容:清算右倾(陈);确定武装反抗(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 ②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1927.9,毛泽东,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农民革命积极性
根据地建设:物质基础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全国性红色政权) 三.红军长征
1.背景:博古、李德“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1934.10)初期损失、危险 3.遵义会议(1935.1) ①内容:纠“左”、肯定毛泽东(军事、组织上)
②结果: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统治,事实上确立毛领导→转折点(幼稚走向成熟) 4.胜利
1935.10:中央红军,吴起镇
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5.意义
转危为安;播种;长征精神
第16课:抗日战争(1937—1945)
提示:本课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在这个阶段,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阶级矛盾(国、共之间)要服从和让位于民族矛盾这个大局。 一.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九一八事变(1931):东北沦为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华北事变(1935):华北殖民地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全面抗战爆发标志:卢沟桥事变(1937.7.7)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广泛性) 四.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群众) 2.中共:敌后战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 五.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潘家峪、七三一 六.过程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主战场:国民政府正面战场
四大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除平型关、台儿庄战役外大多失利 作用:打击、迟滞→相持(广州、武汉失守) 2.相持阶段
中共:中流砥柱;百团大战(1940、彭德怀、主动出击) 国民政府: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3.日本投降(1945.8.15) 七.胜利原因
日:法西斯、非正义侵略
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支援 八.意义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贡献→国际地位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1946—1949)
提示:本课的时代特征,是中共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用战争手段推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依靠美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在这个阶段,阶级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 一.背景
蒋:假和平、真内战
重庆谈判(1945)→《双十协定》(避免内战、召开政协、
中共:争取和平、揭穿阴谋
人民权利;但中共政权、军队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政协会议(1946、重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被撕毁) 二.过程
1.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6) 2.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①粉碎全面进攻:运动战、歼灭战 ②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3.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农民积极性)
4.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9.4) ①开始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②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国民党军主力基本消灭) ③北平和谈:
蒋缓兵之计;毛“将革命进行到底”、减轻人民痛苦→北平谈判、《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拒绝签字、破裂
④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半殖半封社会
2.国际: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和平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3.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背景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发展,弊端(阶级矛盾、经济危机)
阶级基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工人运动——觉醒(政治权利) 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2.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
内容:完整、系统(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暴力革命) 意义:科学理论→推动社会主义运动 二.巴黎公社 1. 导火线
普法战争→法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卖国,敌视人民 (民族矛盾引发阶级矛盾激化,并非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2. 革命爆发:1871.3.18,巴黎
实质: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3. 建立政权:巴黎公社
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4. 结局:失败
原因: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主观上:没有马主义政党领导和农民支持;策略失误 客观上:国内外敌人(资)强大
5. 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学说、经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阶级基础:资薄弱;工壮大、革命性、成熟(党、列宁、策略),农民 思想基础:列宁主义
导火线:一战(矛盾激化→帝链条上最薄弱环节) 二.过程
1. 二月革命(1917.3) 性质:资民主革命
实质:工、农、资产阶级一起推翻沙皇
2. 十月革命 ①背景:
资临时政府继续战争 列宁回国,《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无法和平过渡) ②爆发:1917.11;彼得格勒
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和平(公正)
《土地法令》
四.意义
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现代史开端) 对俄国:社会进步
对帝国主义:打击(资世界体系打开缺口) 对社运:打开新局面(理论→现实) 对民解:鼓舞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1.初步建立:新政协召开(1949.9,北平,代行人大职能) ①《共同纲领》 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旗、歌、都、公元
2.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职能变化:统战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背景: 《共同纲领》、新中国经济建设
2.基本形成: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北京)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国家领导人
3.地位: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制度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基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54年宪法正式确认 3.含义:中央领导,民族聚居,当家作主 4.实践:内蒙古(47年,第一个);5个省级自治区 5.意义:基本政治制度→当家作主、平等→统一、团结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文革 1.背景:
毛泽东“左”的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 林彪、江青利用、助长 2.表现:
民主(人大、政协)和法制(宪法等)被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刘少奇——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 1.法制
①方针确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措施: 平反冤假错案
全面立法,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影响: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基 2.民主
①重建:重新召开人大、政协 ②完善: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确立——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 《村委会组织法》(1998)——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一.构想提出 1.酝酿:《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 2.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社、港台资(邓小平,80年代初) 二.地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实践
1.港、澳回归
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打破隔绝、九二共识、连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提示:
1.内政是外交的延伸。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50年代)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国内: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
国际:冷战;帝(美)不承认、封锁、威胁 2.内容
另起炉灶——改变半殖,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 一边倒——对社
3.成就:第一年17国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周恩来,印度,1953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特点: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差别——包容性、开放性 4.意义:成熟;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周恩来,1954议
2.万隆会议(亚非,周恩来,1955)——“求同存异”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70年代
1 ①背景
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 发展中国家支持 美实力、地位下降 ②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 ③意义
对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作用↑ 对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对世界:有利于和平与发展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 美长期敌视(“两个中国”、台海、越战)→敌对,隔绝
美:实力↓;独立中国失败;与苏争霸 中:实力↑;苏威胁;台湾
②过程
乒乓球→基辛格→尼克松,《中美联合公报》(1972,上海,“一个中国,从台湾撤军”)——开始走向正常化→正式建交(1979) ③意义
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和转机(打破僵局,新局面——中日建交(1972),建交热潮) 二.改革开放时期 1.背景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外交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内容
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
③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上海合作组织(2001组织;积极参与、主导)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提示: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进行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对比。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彻底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背景
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苏主导,奠定两极格局框架)→美苏矛盾社会制度) 二.美苏冷战
1.含义:美(资)、苏(社)——敌对、不动武(底线) 2.形成过程: ①美(资)
政:丘吉尔“铁幕”演说(信号);杜鲁门主义(1947,“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 经: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扶持、控制西欧) 军:北约(1949,军事政治集团,加剧冷战程度) ②苏(社)
经: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封锁) 军:华约(1955,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
德国、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1962) 2.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3.影响
世界局势紧张;未直接冲突(美苏均势),避免世界大战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提示:
1.60年代以前,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2.在60—70年代,这一格局开始受到挑战。一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实力有所
消耗,相对衰落;另一方面,西欧和日本经济强势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团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冷战中悄然孕育着未来的多极化趋势。 一.西欧 1.背景
①二战,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经济恢复发展,联系密切 2.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3.影响 ①对欧洲 经济实力增强
政治地位提高:开始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②对世界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
1.经济恢复和发展 ①背景 外因:
Ⅰ美国:民主改革——铲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奠基
扶持——减免,发还,资金物资→恢复经济
Ⅱ朝鲜战争:采购物资→收入;进入世界市场 内因:
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投资、教育、外向型) ②表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80年代) 三.不结盟运动 1.背景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亚非拉独立→摆脱美苏控制(维护独立)→团结 2.正式形成: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1,贝尔格莱德)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目的
维护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反对美苏霸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 5.意义
对自身:推动民解;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对帝:打击(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对世界:一定程度上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6.与中国关系:合作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提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体制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一.“冷战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背景 ①苏联 Ⅰ内部:
(1990,,民族矛盾爆发 Ⅱ外部: 西方和平演变 ②东欧
体制→经济困难、社会矛盾 苏联改革影响(民主社会主义) 西方和平演变 2.过程
①东欧剧变:执政党丧失政权(80年代后期起) 表现:波兰(第一个)、两德统一
②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 3.实质:社会制度变化
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 1.特点:整体缓和,局部紧张 2.原因
和平:两极格局瓦解
动荡:冷战时期压抑的矛盾爆发;美国霸权主义 3.表现
世界大战的危险性降低
局部冲突不断(阿以、印巴、前南)、国际恐怖主义(9.11) 三.当今世界格局:一超(美)多强(欧、日、中、俄) 四.未来发展趋势:多极化
正在阅读: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09-02
2015年上海市第29届大同杯初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01-10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涉及职业资格相关收费的通知03-07
租房合同word下载(优秀6篇)03-22
登鹳雀楼评课稿10-16
第七小组小组规则10-30
2010混合痔病历模板09-14
东北农业大学社会学作业01-26
中国公路行业发展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灵核网 - 图文03-19
幼儿园毕业感言20字优秀5篇03-2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必修
- 高一
- 笔记
- 历史
- 液压传动系统毕业论文
-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教学大纲
- 采用动态故障树分析诊断系统故障的信息融合法
- 小升初英语攻略指南:英语词汇记忆心法
- 关于OTC药品的销售 (终)
- 17年秋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中专起点大专)】在线作业(100)分含100分答案
- 食品营养学个人食谱设计
- 水文学复习资料
- 高等数学 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 计算机科学导论试题A答案
- 加班餐费明细表
- 电工学试题库及试卷与答案
- 关于食堂饭菜质量问卷调查
- 2016电大专科《个人与团队管理》机考题库(最好)
- 第二章商业银行资本作业作业
- 实验室任命红头文件模板
- 美容院顾客档案表格
- 2017-2022年中国频宽管理器市场深度评估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目录)
- 跳远成绩记录表
- 九年级历史期末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