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请书 (教育实践类)

更新时间:2023-05-13 02: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申请编号:

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申请书

(教育实践类)

成果名称: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

成果完成人:陈南梁 徐广标 郁崇文 李炜 晏雄 等 成果完成单位(盖章):东华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推荐单位(或三位理事):东华大学 成果起止时间:2009.3—2014.9 申请时间: 2014 年 10 月 8 日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制

填 表 说 明

1.申请编号由秘书处统一填写

2.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3.成果曾获奖情况不包含商业性奖励 4.成果起止时间指实践检验时间

5.申请书用A4双面打印,正文内容应不小于四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

一、 成果简介

1. 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着手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于解决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理念差异、知识结构匹配及实践能力衔接等突出问题。 2. 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培养模式改革,基于非全日制工程教育积累的经验,立足纺织行业需求,校企协同,顶层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建设企业导师队伍,采取指标单列,分类选拔招生,加强案例教学,加强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严控论文质量,实施职业资格衔接等。

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新考核评价体系。 培养质量保障,建立过程管理规章与制度,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施经费保障措施。 3. 创新点

采用“122”“三全程”研究生培养模式, “122”模式,即 1位学生,校内外2位导师,学校企业两种经历;“三全程”,即校企全程参与顶层设计,全程参与实践项目,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形成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创业三个模块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案例教学,强化以基地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建设16个经典案例,87个培养基地,179项实习实践课题,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 “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和方式。以产、学、研、用“四结合”为评价目标,以项目设计、实践、创新为评价要素,以社会、行(企)业、学校三方为评价主体,建立“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效果评价。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包括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管理、基地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保障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

4. 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自2009年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纺织领域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取得大量的实践成果,标志性成果包括,纺织工程领域进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连续两届2名“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1名首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1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毕业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教学成果受教育部和同行高度关注,正通过领域协作组、期刊杂志等途径为同行所知。成果不断被师生认可,生源一志愿率100%。未来随着东华大学纺织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成效显现,将为该领域研究生培养起到很好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其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宝贵经验。

二、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一)完成人

姓 名

陈南梁

性 别 最后学历 专业技术 职 称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邮政编码

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

教学获奖:曾获东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11年获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年度人物;2012年获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2012年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特等奖奖金;2012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2013年获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团队”;2013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2014年获“上海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科研获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中承担的“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作为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受到国防科工委表彰。

男 博士 教授 纺织学院院长 201620

出生年月年 10 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东华大学 13901638027 nlch@

成果何时何地 曾受何种奖励

(1) 负责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2)全面负责纺织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组织协调,部署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主 要 贡 献

(3)负责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4)负责研究生实践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

本 人 签 名:陈南梁

2014年 10月 8日

注:主要完成人多于1人时,此页可复制填写,主要完成人一般不宜超过5人。

第( 二 )完成人 姓 名

徐广标

性 别最后学历专业技术职 称现 任 党政 职 务邮政编码

男 博士 教授 纺织学院副院长

201620

出生年月年 9 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东华大学 18121176118 guangbiao_xu@

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

教学获奖: 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5) 2009年度 东华大学讲课竞赛优秀奖;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4/5)

科研获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10);2011年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7/10);2013年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5/10)荣誉称号:2009年度 东华大学师德建设青年标兵;2009年度 东华大学优青后备人选 ;2012-2013年度考核优秀

成果何时何地 曾受何种奖励

(1) 包括导师队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等,负责研究生基地运行与实践教学活动; (2) 负责协调教授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 负责建立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评价建立 主 要 贡 献

本 人 签 名:徐广标

2014年 10 月 8 日

第( 三)完成人 姓 名

郁崇文

性 别 最后学历 专业技术 职 称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邮政编码

男 博士 教授 无 201620

出生年月年 4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成果何时何地 曾受何种奖励

(1) 协助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综合改革; (2) 协助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3) 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建设 主 要 贡 献

本 人 签 名:郁崇文

2014年10月 8日

东华大学 021-67792664 yucw@

上海市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

2009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5);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2011年获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4)。

第(四)完成人

李炜

姓 名

出生年月年 9 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成果何时何地 曾受何种奖励

(1) 负责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负责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基地建设;

(2) 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论文质量评估工作 (3) 协助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环节的实施 主 要 贡 献

本 人 签 名:李炜

2014年 10月 8 日

性 别

最后学历 博士 专业技术

东华大学 教授

职 称 现 任 党

13764022421 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

政 职 务

liwei@ 201620 邮政编码

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讲《针织学》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奖教金。

第(五)完成人 姓 名

晏雄

性 别 最后学历 专业技术 职 称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邮政编码

男 博士 教授 201620

出生年月年 06 月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1、2005.3 获得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成果何时何地 曾受何种奖励

2、2005. 6 获得2005年度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9.12 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

等奖“纺织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 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业学位基本要求》; (2) 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以及学位论文案例库的建设; 主 要 贡 献

(3)负责组织起草与制定”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业学位评估标准。

本 人 签 名:晏 雄

2014年 10 月 8 日

东华大学 021-67792682 yaxi@

上海市松江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三、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 单位名称 联 系 人 传 真 通讯地址

为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提供全面支撑,主要包括: (1) 在招生方面,学校采取指标单列,推免倾斜,动态配置招生指标; (2)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出台政策,推动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3)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推动基地管理与运行; (4) 在过程管理方面,学校提供一系列质量保障的规章与制度;

(5) 在培养模式方面,集全校之力参与纺织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主 要 贡 献

(6) 在经费保障方面,下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质量评估等。

单 位 盖 章

年 月 日

注:联合申请项目此页可复制填写,主要完成单位一般不宜超过3个。

东华大学 徐广标 021-67792627 上海松江人民北路2999

主管部门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东华大学 18121176118 guangbiao_xu@

201620

四、推荐、评审意见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是我国首批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之一,也是50所“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之一,纺织学科连续3次在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第一,该学科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曾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纺织学科是教育部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纺织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学校作为传统工科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纺织工程领域和材料工程领域进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纺织工程领域连续两届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首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为国纺织工程领域培养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所获成果在全国纺织院校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学校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优先保障教育教学,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写入《东华大学章程》。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组织结构,完善工作机制,统筹相关资源,为保障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管理和服务支持。

同意推荐!

推 荐 意 见

推荐单位公章/三位理事签字:

年 月 日

初 评 意 见

评审组签字:

年 月 日

复 评 意 见

复评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审 定 意 见

会长签字:

年 月 日

五、附件目录

1.反映成果的总结(不超过5000字)

2.其他相关支撑材料,不提交纸质版,可将电子版(pdf格式)刻到两张光盘内提交,需列出光盘内支撑材料目录。

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高

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

成果总结报告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按照教研[200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内容要求,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实践、制度机制改革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纺织领域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1.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122”“三全程”特色

纺织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是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东华大学纺织工程领域自1998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到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数百名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同时长期教育实践中锻炼了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导师队伍,初步建立了一套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质量保障等体系,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为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执行东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试点综合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出了研究生“122”“三全程”的培养模式。

所谓“122”模式,强调一个学生由两位导师指导,其中一位导师来自行业企业,学生在培养期间,到企业实习实践半年以上,具有学校学习经历和在企业实习实践经历。除在校学习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之外,让学生到社会去,到行业去经受摸爬滚打,去了解行业情况,去学习职业技能,去熏陶企业文化。但是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学生教学,不

是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任其沉浮,而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如何用好企业资源,如何规范企业教学行为,为学校提出了新的问题。尤其需要解决高校和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理念间存在的矛盾;解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和现行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匹配;解决行业企业对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和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间的衔接。

为此我们探索“122”模式的内涵建设,强化了“三全程”的过程培养即,校企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如企业导师参与全国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与学校一起共同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培养要求等;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融入企业项目,以企业具体技术难题为支点,形成校企合作,导师协同,研究生“一人一题”全程参与工程实践;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研究招生选拔、企业课程、合作课题研究和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针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要求,构建了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创业训练三个模块,各模块之间有机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2. 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夯实研究生培养质量基础 2.1 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关键,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校导师队伍建设同时,不断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特别青年教师导师队伍建设;采取学校教授推荐 教授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审核的办法。目前已拥有一支72人组成的企业导师队伍,详见附录1。

2.2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方面,采取指标单列,指标动态配置,推免指标倾斜的方式吸引和招收优秀生源,选拔过程采取“分类复试,分别进行,各有侧重”方式展开。2009年以来共招收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00余人,在学生选拔过程中40%专家来自校外。 2.3研究培养过程

(1)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参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积累的经验,参考法国工程师培养经验,如我们与法国鲁贝高等纺织学院签订长期合作,在双学位培养协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详见附录2东华-法国鲁贝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基于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业专家广泛讨论,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详见附录3. (2)推动课程建设与案例教学

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建设《纺织检测技术》、《高等纺织材料学》、《纺织复合材料》等3门课程。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大师课程建设,如李炜老师主持的《纺织复合材料学》邀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Gerhard Ziegmann教授和ABB全球研发中心(瑞士)负责人谢磊博士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程授课。

强化案例教学方式,加强问题引导、案例分析、项目研讨开展教学,近3年来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共建近16个经典案例,详见附录4。 (3)以基地建设抓手,强化实践教学

以基地为载体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是学院长期工作重点,学院重点建设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2014年被评为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与全国各地大型企业合作展开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学院拥有培养基地87个,详见附录5。

以培养基地为载体,学校积极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支点,采用“一人一题”方式,由学生直接进入基地实习,由基地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据不完全统计 2009级-2013级共有17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进入基地实习,由基地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部分学生实践课题详见附录6。

除以实践课题进入基地外,采取多元化方式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在基地进行研究生开题与答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企业导师60人次参与学生开题答辩),组织学生基地参观和企业现场授课,校企研讨学生培养情况等。 (5)建设面向专业学位教学的远程教育系统

为配合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需求,建立了面向专业学位教学使用的远程教育系统,将专业课课程、仪器操作过程、检测过程等拍摄成录像,上传到系统中形成数据库,方便专业硕士随时随地查看。远程教育系统的网址为:http://219.228.75.172/index_pc.php 2.4 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依据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加强论文内审与盲审工作,严控论文质量,与此同时在牵头完成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基础上,由全国纺织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负责人晏雄教授牵头,联合基地导师,开展“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样本库”建设。完成近200名全日制学生以及在职培养近300人毕业生学位论文搜集整理工作。该

样本库建设,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指导方向和理论基础。 2.5 做好职业资格衔接

2008年成立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2011年获得独立开展鉴定工作授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之间衔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截至2013年底,共进行14批认证,累计近千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校纺织服装学科7个专业(专业方向)毕业生得到英国纺织学会的认可,这些毕业生可直接准入为国际纺织学会会员,并享有在英联邦免试开业资格。

3. 开展制度机制改革,引领研究生培养方向 3.1 健全组织管理,注重顶层设计

在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小组基础上,学院成立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和学位点负责人、培养基地专家共相组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根据纺织学科特点,进行培养模式,实践能力以及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改革等。

同时围绕纺织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实习方法、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进行全面顶层设计,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组织专家评估与验收,以保障项目运行和建设质量。 3.2 重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按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交融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主

线,注重实验和实践创新能力强化,注重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成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前沿知识和实践实验三个模块,加强实践类教学,学生在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 3.3 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以产、学、研、用“四结合”为评价目标,以项目设计、实践、创新为评价三要素,以社会、行(企)业、学校三方为评价主体,建立“433”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各类调研工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形成多个调研分析报告,并将调研结果及时反馈教学一线,组织分析研究,不断改进培养思路。教学评价改变单一书面考卷方法,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效果评价,在论文方面改变传统学术型研究生论文评价标准,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案例库建设。 4.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4.1 过程管理规章与制度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形成了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系列规章制度,如《东华大学关于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东华大学研究生校外培养实习基地创建管理办法》、《东华大学关于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通知》、《东华大学关于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选办法》、《东华大学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东华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办法》、《东华大学关于设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竞争性绩效奖励经费”的通知》、《东华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等。

此外,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体措施,

如《纺织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文件》,《纺织学院-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规定》以及《纺织学院-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沟通备忘录》,编制了《全日制专业硕士校(开题)外答辩申请表》、《纺织学院-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申请表》等。

重要规章与制度详见附录7,这些规章制度为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4.2 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

东华大学作为全国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了《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详见附件8,该基本要求为规范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提供了依据。

在学位论文标准基础上,学院参照上海市学位评价体系,建立论文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每年邀请培养基地十多名专家通过通讯评议与现场评审方法对学位论文评估,并根据评价反馈意见进行整改提高。 4.3 经费保障措施

学校和上海市先后通过学校专业学位综合试点改革、上海市创新项目等形式先后投入学院100多万元,用于纺织领域专业学位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绩效奖励、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学生实践环节和日常教学经费等;学院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时对企业导师责任、实践条件以及日常经费保障都做出具体规定。

5. 推广应用成果与贡献 5.1 人才培养主要成果

自2009年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已为纺织领域输送数百名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纺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取得大量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7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参与实践课题(详见附录6),涉及纤维材料、纺织品开发、性能评价、服装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在实践成果方面,仅以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近3年来,共获省部级成果奖励与荣誉称号17项申报专利28项,发表论文30余篇,详见附录9。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每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部分学生就业详见附录10.

在标志性成果方面,纺织工程领域进入“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连续两届2名研究生获 “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1名研究生获首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4年获“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详见附录11。

纺织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部分内容曾被教育部网站以《瞄准需求 协同创新 着力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题进行报道,已列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总主编的《中国教育咨询报告(二)》。纺织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成果得到同行认同,由东华大学牵头制定的《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已得到全国纺织类高校认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并正在领域内推广实施。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众多杂志期刊和新闻媒体对纺织领域工程硕

士培养成果进行报道,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探析》等教改论文(代表性教改论文见附录12)不断被转载和阅读。如全球纺织网以《东华大学与新联纺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标题,介绍了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新联纺公司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举措等。

通过学校组织调研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断得到师生认同,有73.5%研究生导师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60%研究生导师认为专业学位硕士规模应该不少于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率维持在100%。

随着纺织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效的显现,纺织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通过各种方式为同类高校所知并被采用,培养人才将不断得到行业(企业)认可,纺织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所积累的经验也将为其它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借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e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