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晋东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更新时间:2024-02-02 15: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大纲

一 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方针

1.2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1.3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臵 1.4 安全生产责任制

1.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1.6 安全生产会议

1.7 流程与变化管理

1.8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 1.10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二 能力要求与培训 2.1 员工选聘

2.2 能力与意识提升 2.3 工余安健环

三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3.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 3.2 电网风险评估 3.3 作业风险评估

3.4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四 生产管理 4.1 标识管理 4.2 划线管理 4.3 通风

4.4 照明与能见度 4.5 建筑物、构筑物 4.6 作业过程控制 五 物资与仓储管理 5.1 采购管理 5.2 堆放与储存 5.3 配送 5.4 废料管理 六 职业健康

6.1 职业健康管理 6.2 个人防护用品 6.3 人机工效

目 录

第 1 页 共 68 页

七 特种和高危设备设施 7.1 特种设备

7.2 测试设备 7.3 工器具 7.4 用电设备 7.5 登高作业 7.6 机动车辆 八 行政环境 8.1 内务管理 8.2 消防管理 8.3 安保管理

九 应急与事故管理/事件管理 9.1 应急管理

9.2 事故/事件管理 十 检查、审核与改进 10.1 检查 10.2 审核

10.3 纠正与预防

一 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方针

目的:体现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的宗旨和方向以及企业持续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的承诺,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方向。 1.1.1 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方针。 ?制定的方针应体现:

☆ 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承诺 ☆ 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

☆ 企业对安全、健康、环境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 顾客、员工、社会和其它相关方的需求 ?方针应简洁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适应。

?方针应清楚传达管理层对安健环管理的承诺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发。 1.1.2 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

?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任何修订均须告知企业所有员工。 ? 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 ? 管理层可通过下列等方法传达方针: ? 在整个企业中公布、张贴

? 作为员工入职培训及再培训的内容

第 2 页 共 68 页

? 印刷在安全工作手册中 ? 在会议中强化

? 安全生产方针应向相关方传递,并可方便地获知。 ? 应向公众披露安全生产方针。 1.1.3 安全生产方针的回顾与修订

? 管理层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方针回顾一次,以保持适应性。同时确保对公众、股东关注问题的适时回顾。

? 若出现其它须修订之处,安全生产方针须立即修订。

1.2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目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焦点与方向。 1.2.1 目标与指标的设立

? 企业应基于发展战略目标,依据所需要控制的风险,识别关注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 企业设立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时应关注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的系统性,内容的充分性和权重的适宜性。

? 企业在设立目标与指标时应关注以下因素: ? 上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及相关方的要求 ? 持续改进的要求 ? 管理评审结果 ? 绩效评估的结果 ? 风险评估结果 ? 相关方的满意度

? 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

? 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

?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应是可测量的;测量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可考评、测评。 ? 安全生产目标应体现:

? 改善安全生产管理的努力和行动 ? 对事故、事件控制的期望 ? 对生产运行指标控制的期望 1.2.2 目标与指标的实施与监测

? 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和指标的实施计划,包括: ? 目标、指标的层层分解

? 制订完成目标、指标的工作计划 ? 企业应定期对目标、指标和相应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应涵盖: ? 安全指标。

? 生产运行技术指标。 ?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1.2.3 目标与指标的回顾 ?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回顾,并在需要时及时修正或更新。 ?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

? 定期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实施过程进行绩效评估。 1.3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

第 3 页 共 68 页

目的: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1.3.1 安全管理机构设臵

? 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臵安全生产委员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设臵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 1.3.2 安全管理人员配臵与任命

?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应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

?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与企业规模和安全管理任务相适应。

? 生产性车间(工区、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其他车间、班组(工地)设兼职安全员。 ? 所有划分的安全区应设臵安全区代表

-- 依据企业风险和管理区域确定安全区代表,一般不少于 1:50 的比率。

-- 明确安全区代表的责任范围和职责,用平面图或书面的方式指明检查范围并在工作场所展示

-- 所有员工应知晓安全区代表任命条件及其职责 ? 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

? 最高管理者应按管理范围和区域书面任命下列职位: ? 安全区代表 ? 内部审核员

? 事故/事件调查员

? 法律规定需增加的职位及与风险/影响评估相关的职位 ? 有条件的企业要配备专职医生、职业卫生员、专职护士。

? 被任命的人员需清楚理解并承诺履行被任命职位的职责与义务。 1.3.3 安全管理人员资质

? 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被任命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资格。 ? 被任命的人员应分级参加下列培训: ? 法律法规要求的各项资质培训

?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及审核员培训 ? 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 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估的培训 ?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的培训 ? 安全管理岗位和职责的培训 ? 必要时,应用同行业卓越绩效标准来衡量能力水平。

1.4 安全生产责任制

目的:确保企业内安全生产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1.4.1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

? 企业应制定各级、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 安全生产职责及其到位标准 ? 权限与义务

? 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内容时应考虑: ? 贯彻、落实政策法规的行动

第 4 页 共 68 页

? 组织、参加的安全生产活动 ? 执行安全生产的巡视、检查

? 参与风险评估研究 ? 参与体系的内审

? 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处臵 ? 对纠正行为的实施进行回顾 ? 参加应急演练与救援 ? 参与安全事故调查

?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回顾

? 日常事务,包括与相关方沟通安全生产问题

? 员工有权拒绝工作现场和条件不满足安健环要求的工作。 ? 企业应建立员工拒绝标准:

? 标准应确保员工拒绝的事件得到客观调查

? 在安健环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标准应确保员工拒绝工作不受到惩罚或问责 ? 经评估工作现场和条件满足安健环要求, 员工应返回工作。 ? 员工拒绝事件调查结果应反馈给相关人员。 1.4.2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的沟通

? 企业应逐级沟通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 各级、各岗位人员应熟悉并理解自己的职责及其到位标准、权限与义务。 ?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的修订应书面通知员工。 1.4.3 安全生产责任制回顾

? 企业应至少每年对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和回顾,对发现的问题、不足按程序进行纠正或更新。

? 企业应每年或变化发生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和回顾,必要时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

1.5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

目的:确保企业对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1.5.1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需求识别

? 企业应建立标准,识别、获取、融入、回顾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并确保其依从。

? 应建立获取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有效途径。 ? 识别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时应考虑: ? 国家法律法规

? 省、部委及地方法规 ? 行业标准与要求 ? 国际惯例

? 应建立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数据库,并对其版本、类别、适用条款、融入的制度等进行动态管理。

1.5.2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融入

? 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应融入企业的制度与标准。 ?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融入时应关注其具体的要求,并确保融入的充分性和操作性。

第 5 页 共 68 页

1.5.3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

? 企业应识别不符合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事项并立即予以纠正。 ? 企业应对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依从性进行综合审核和正式评估。 1.5.4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回顾

? 企业应确保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任何变化得到: ? 识别 ? 获取 ? 融入 ? 沟通

? 企业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的数据库。 1.6 安全生产会议

目的:为企业提供一个反映、讨论和处理安全生产问题的平台。

1.6.1 安全生产会议的策划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会议的标准,明确会议的类别、组织与实施要求、处臵与跟踪。 ? 安全生产会议类别及召开频率:

? 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议

? 根据风险变化的需要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 1.6.2 安全生产会议的组织实施

? 安全生产会议组织与实施应明确: ? 召开时间与地点 ? 主持人与参会人员 ? 会议目的与议题 ? 会议材料准备要求 ? 会议实施的资源需求

?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向与措施。

?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并评估其完成情况。 ? 确定控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措施与计划。 ?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 监督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 安全生产工作会主要内容包括:

? 对企业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认可与奖励。 ? 发布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 公布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工作计划。 ? 安全生产分析会主要内容包括:

? 督促落实年度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月度执行情况。 ? 对上月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回顾。 ? 对上月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 对影响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风险进行分析。

第 6 页 共 68 页

? 协调布臵月度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安全生产专题会主要内容包括:

? 根据企业风险变化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 制定控制计划与实施要求,落实所需的资源。 1.6.3 安全生产会议的跟踪与回顾

?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 ?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会议中明确的工作任务进行跟踪监督。

?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会议的策划、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及会议效果进行回顾,并对发现的不足进行改进。

1.7 流程与变化管理

目的: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流程优化,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 1.7.1 流程管理 ? 企业应识别安全生产及风险管理过程,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制定工作和管理流程。 ? 流程应体现管理的目的、重点、主要环节、不符合项的处臵反馈,使生产及管理过程处于闭环管理状态。

? 流程应与组织机构和资源配臵相适应。 ? 流程应与标准相匹配。

?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臵发生变化时,应修订管理或控制流程。

? 每年回顾流程的效率,必要时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的流程或环节。 1.7.2 变化管理

? 企业应识别以下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 管理方面

-- 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章引起的变化 -- 企业机构引起的变化 -- 流程变化 ? 生产条件

-- 人员引起的变化 -- 作业环境引起的变化

-- 产品或工艺调整及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 -- 生产设备及设备参数发生的变化

-- 作业方式、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引起的变化 -- 相关方引起的变化

? 必要时,企业应成立专业组或问题解决小组,针对变化应完成安健环风险评估、缓解、控制行动:

? 采取适用的安健环控制措施

? 更新作业指导书、程序、规定并已符合强制性要求

? 更新培训要求并对受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 更新应急处理程序

? 对涉及到的所有风险进行回顾

? 企业应每年回顾变化管理的情况,必要时按程序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的标准。 ? 变化管理需文件化,并保存变化过程的相关记录。

第 7 页 共 68 页

1.8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

目的: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 1.8.1 安全生产文件的制定

? 企业应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文件。 ?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下面因素或要求: ? 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 ? 认可的国际标准 ? 风险评估结果

? 流程管理与控制要求 ? 相关方的要求

? 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 ? 企业的管理惯例

? 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评估因素: ? 针对性 ? 合理性

? 功能性(如处理速度)。 ? 流转与闭环。 ? 所需的资源。

1.8.2 安全生产文件的控制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文件识别与控制程序,识别与控制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 主索引表

? 文件颁布与执行时间

? 文件的版本与编号 ? 文件批准

? 文件的发放控制 ? 文件解释权

? 文件的变化与废止管理

? 强制性文件、法律法规要求和外部文件的接收、处理与反馈要求 ? 文件保存要求

1.8.3 安全生产文件的回顾

企业应每年对安全生产文件及其管理流程进行一次回顾,回顾内容包括:

? 文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废除文件,处理时须考虑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影响。

? 文件的全面性,必要时新增文件,新增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

? 文件接收、处理、保存与反馈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关键的安全生产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

1.8.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与应用

? 企业应识别需要建立的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识别时应考虑: ?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 管理活动要求。 ? 生产运行过程。

第 8 页 共 68 页

? 作业活动要求。 ? 与相关方的往来。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控制程序,程序控制应考虑下列因素: ? 数据与记录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 数据与记录的可追溯性。

? 数据与记录的存储的安全性与使用的方便性。 ? 数据与记录的维护方式。 ? 获取信息的记录。

? 安全生产数据和记录的主要内容: ? 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与记录 -- 安全生产会议纪要。 -- 流程管理信息。

-- 运行分析。 -- 事故调查报告 -- 检查数据与记录。 -- 纠正与预防行动记录。 -- 采购与发包过程信息。 -- 承包商和供应商信息。 -- 技术档案与图纸资料。 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

目的:确保企业信息交换、传递快捷、有效。 1.9.1 沟通的建立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沟通标准,沟通标准应包含内容、对象、时机、方式、职责,确保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传递。 ? 安全生产沟通的内容:

? 国家和各级政府最新发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 ? 上级下发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要求。 ? 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制度。 ? 国家、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事故信息。

? 内部安全生产信息、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简报、简讯等。 ? 员工对安全生产建议和抱怨。

? 相关方的需求与企业潜在风险的影响。

?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会议、简报、简讯、报表、联络单、网络、广播、交谈、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 1.9.2 内部沟通

?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安全生产信息传达到各层次的有关人员。 ? 企业应按月、季或年公布内部、外部的安全生产信息。 ? 企业应定期收集内部对安全生产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 沟通的方式与时机

? 负责人应每月与员工就安全生产重要内容进行计划性对话,计划性对话应是: -- 一对一方式。

第 9 页 共 68 页

-- 必须提前做好计划。

-- 处理特定的或与员工相关的安健环问题。

? 在规定的时间召开小组安全会议,讨论小组安全生产问题,收集小组员工关心的问题和建议

? 向员工分派任务时,负责人应用沟通技巧,正确说明任务的步骤:

-- 激发任务接受者对任务的兴趣。

-- 清楚说明要执行任务及其要求,必要时进行演示。 -- 必要时对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试。 1.9.3 外部沟通

?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有关信息向相关方进行传递。 ? 企业应及时将构成重大风险的外部因素向相关方通报。 ? 企业应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通报相关的安全生产情况。 ? 企业应向承包商和供应商及其他进入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或标准。

1.9.4 合理化建议

? 企业应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客户、相关方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制度应鼓励员工提出建议。

? 合理化建议可通过下列方式提出: ? 填写建议表 ? 当面提出建议

? 通过安全区代表提出

? 通过电话、E-mail 提出建议 ? 其他方式

? 企业应设臵建议箱并放在生产场所的醒目位臵,应经常收集建议书。 ? 所有员工应熟悉合理化建议制度的详细内容,了解建议渠道、方式。 ? 企业应对收集的建议进行登记,记录处臵结果并适时反馈。

? 应让员工体会到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建议机制的信心。

1.10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目的:管理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相关的风险 1.10.1 评价与选择

?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 合法经营资质

? 按期提供产品和质量保证能力 ? 经验、信誉

? 产品在企业的运行情况

? 价格、交货期、交付后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 ? 供应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 企业应根据供应商评价结果和招投标要求选择供应商。

?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承包商进行评价和资质审查,评价与审查内容应包括: ? 法律法规的许可的资质。

第 10 页 共 68 页

? 承包商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 承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 承包商员工培训与能力证明资料。 ? 承包商员工的保险证明资料

? 承包商的工伤率、员工赔偿费用等资料 ?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应考虑:

? 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招投标要求。 ? 承包商的安健环资质、内部管理和业绩。 ? 承包商在企业的安健环表现。 ? 承包商遵守强制性要求的能力。 ? 承包商满足企业安健环要求的能力。 ? 承包商的保险程序是否充分。

? 保持供应商和承包商评价、选择的相关记录。 1.10.2 合同管理

企业应与确定的供应商、承包商签订正式的供货、工程或服务合同,合同至少应明确以下内容:

? 需依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 供应商和承包商必须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 ?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 争议事项的解决方案 1.10.3 过程控制

? 企业应对供应商和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控制。

? 企业应在供应商和承包商进入现场工作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并与供应商和承包商指定人员协调安健环事宜。

? 企业应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现场工作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控应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 作业许可。

? 供货、工程的服务水平。

? 供货、工程或服务期间,其安健环的表现。

? 供应商、承包商履约的评价结果应作为今后业务需要时的选择依据。

二. 能力要求与培训

2.1 员工选聘

目的:确保选聘的员工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相适应。 2.1.1 人力资源需求与评估

? 企业应充分调查与评估生产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需求,评估时应关注: ?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 企业发展规划需求

? 劳动强度与作业时间要求 ? 岗位能力要求

?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臵变化

第 11 页 共 68 页

? 人员变化

? 企业应依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生产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配臵标准,标准应定期或在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与回顾。

? 企业应按照人力资源配臵标准,编制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应明确: ? 岗位职责及权限。 ? 工作经验。

? 身体条件/职业禁忌症。 ? 岗位权限。 2.1.2 员工选聘

? 企业应建立人员选聘流程与标准,确保所聘人员符合岗位说明书要求。选聘时应关注: ? 资质要求 ? 能力评估 ? 岗位素质要求。

? 体检结果/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 人机工效要求 ? 心理测试(必要时)

? 企业应关注所聘人员在试用期间的能力表现及其与岗位的匹配度。 2.2 能力与意识提升

目的:提升员工安全生产风险知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与技能,使其胜任工作。 2.2.1 能力需求分析

? 企业应系统、全面对每一岗位的能力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过程应考虑: ?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 岗位履责要求 ? 专业知识要求 ? 岗位风险控制要求 ? 日常管理知识要求

? 企业应依据能力需求分析结果,确定每一岗位能力模型,为培训系统的建立提供基准。岗位能力模型应体现: ? 知识。

-专业知识类别与实现途径。?

-日常管理知识类别与实现途径。??技能。?

-岗位风险控制技能与实现途径。?-工作以验基准与实现途径。??能力素质。?

-安全意识基准与训练要求。?

-逻辑分析、观察思考和应变能力与实现途径?-身心素质与实现途径。?-个人职业发展要求。?

? 企业每年应对所有岗位人员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能力模型进行对应分析,依据差距确定培训需求。

第 12 页 共 68 页

2.2.2 培训系统建立与应用

? 企业应基于岗位能力模型,建立培训系统,系统应包括:

? 培训的组织与实施要求。 ? 能力与知识所需的频度要求。 ? 能力与知识传输的方式要求。

? 实施能力与知识传输所需的资源要求。 ? 能力与知识的测量要求。

? 企业应运用能力培训系统,结合年度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实施。 ? 企业在实施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以确保培训目的的实现: ? 参与人员的针对性; ? 培训时间的合理性; ? 培训内容的充分性; ? 培训方式的适宜性; ? 培训师资的胜任性。

? 企业应按计划实施培训并确保相关人员每年的培训时间满足下列要求:

? 班主管不少于 40 学时。

?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 120 学时。 ? 部门负责人不少于 40 学时。 ? 员工不少于 32 学时。 2.2.3 培训效果评估。

? 企业应对培训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 培训组织过程效力。 ? 培训实施过程效力。

? 知识、技能、意识提高和应用效果。

? 培训的效果评估应重点关注于员工的应用能力跟踪评估,评估的途径包括:

? 员工/班组反馈。 ? 绩效的改善。

? 管理层/领导反馈。 ? 考试。

? 演练/实操。

? 在现场应用的能力(任务观察)。

? 企业应将能力跟踪评估结果应用于每一员工岗位能力模型数据的动态更新。 ? 企业应根据能力跟踪评估结果改进培训工作。 2.3 工余安健环

目的:培养工余安健环及其防护意识,促进安健环社会效应。 2.3.1 工余安健环

? 企业应开展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形式可考虑: ? 讲座

? 挂图、手册 ? 宣传栏 ? 电子传媒

第 13 页 共 68 页

? 活动日

? 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内容可考虑:

? 家居安全 ? 交通安全 ? 疾病防范 ? 环境保护 ? 身心保健 2.3.2 经验分享

? 企业应鼓励员工报告工余安健环事故/事件,交流、分享安健环经验。

? 企业应收集和分享有参考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外部事件,作为工余安健环宣传内容。

三.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

3.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原则

目的: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策略,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3.1.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总体要求

? 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管理程序,明确以下内容: ?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管理、实施责任。 ?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内容与方法。 ?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动态、闭环管理要求。 ? 企业应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风险评估:

? 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 ? 危害辨识。

? 确定风险描述,即列出危害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结果信息。 ? 确定风险种类和范畴。

? 查找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 列举控制风险的现有措施。

? 分析危害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频率和后果的严重性。 ? 量化风险结果并划分风险等级。 ?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制订控制措施。

? 评估所制订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 风险评估结果和合理控制措施的审核。 ? 制订后续行动建议。

? 企业应对所管辖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所有危害进行识别,确定危害名称、类别。 ? 企业应基于危害辨识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种类、范畴和等级。

?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确保方法的一致性、可重复性和可审核性,同时应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 企业在开展风险评估过程中应确保:

?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

? 员工清楚其暴露场所的安健环危害、风险及后果,熟悉其控制措施。

第 14 页 共 68 页

? 评估的范围应涵盖企业所有工作场所、生产活动过程。

? 全员参与,必要时邀请工程技术人员、相关方参与,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 风险评估结果应文件化,并予以公布。重大的风险问题应及时提交安委会。 ? 企业应每年或当内部和外部变化产生时,对风险评估进行回顾和更新。 ? 企业应为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保障 3.1.2 风险评估与概述

? 企业开展的风险评估类别包括: ? 基准风险评估。

?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 持续的风险评估。

? 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基准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基准。基准风险评估应考虑:

?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 社会责任。

? 相关方的要求。 ? 地理环境。

? 可能的紧急事件。 ? 常规和非常规情况。 ? 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 流程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 安健环危害及其累积影响。 ? 作业活动的技术含量和复杂性。

? 作业活动的员工信息。 ? 作业环境与作业用具。 ? 设备的重要程度。 ? 职业健康要求。

? 历史事故/事件的回顾。

? 企业应基于基准风险评估的量化结果进行排序,建立风险概述,风险概述应包括人身、设备、生产、职业健康、环境影响、社会责任等企业关注内容。 ? 风险概述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 危害名称及信息描述 ? 风险的种类与范畴

? 风险值及排序

? 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 现有及建议控制措施

? 措施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判断 ? 执行措施的责任人和时限

? 风险概述应具有可审核性及持续性。 ? 企业风险概述应用于:

? 指导人力资源人优化组合。

? 企业流程、制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第 15 页 共 68 页

? 新设备选型、计划检修、技术改造等。 ? 生产规划、运行方式安排。

? 作业过程风险控制以及工作环境改造。 ? 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 员工培训。

?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企业风险概述:

? 发生事故、意外或未遂事件。 ? 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高风险问题。

? 新的或更改的设计、规划、设备或工艺等。 ? 员工或相关方的要求。

? 新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 企业应运用以下方法开展持续风险评估,识别危害因素及其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 计划任务观察。 ? 作业前评估。

? 安全区代表检查。 ? 日常巡查。 ? 交接班检查。 ? 内、外部审核。 ? 使用前检查。 ? 安全技术交底。

? 企业应在定期或发生变化时,对风险概述进行回顾、更新。 3.1.3 风险控制总体原则

?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制订措施应考虑: ? 可行性与适用性。 ? 可操作性。 ? 经济性。 ? 资源保障。

? 控制措施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方法应遵循下列顺序: ? 消除/终止。 ? 替代。

? 转移。 ? 工程。 ? 隔离。 ? 行政管理。 ? 个人防护。

? 企业应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回顾。 3.2 设备风险评估

目的: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 3.2.1 设备危害因素识别

第 16 页 共 68 页

? 企业应确定设备危害辨识的方法,系统分析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确立故障分析模型,识别设备危害因素。 ? 建立设备故障分析模型时应考虑: ? 安装地点 ? 运行环境 ? 技术状况 ? 运行状况 ? 维护水平

? 企业应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动态识别影响设备的危害因素 3.2.2 设备风险评估要求

? 企业应确定的设备风险评估方法,针对设备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设备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

? 对生产安全稳定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 对客户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 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备。

?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设备风险评估,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更新设备风险概述:

? 设备的技术改造。 ? 设备的事故/事件。 ? 设备运行状况的变化。 ? 设备运行环境的变化。 ? 设备维护方法的变化。 ?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驱动,为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 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基础和系统运行部门,涉及厂家或设备质量、设计问题时,同时反馈到物资管理部门。

3.3 作业风险评估

目的: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事件及其损失。 3.3.1 作业危害因素识别要求

? 企业应针对作业过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威胁安全运行的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危害的类别包括: ? 物理危害

? 化学危害 ? 机械危害

? 人机工效危害 ? 社会/心理危害 ? 行为危害

? 企业在危害识别过程应考虑: ? 作业环境 ? 设备

? 工器具/用具

第 17 页 共 68 页

? 人员行为 ? 管理手段

? 作业方法

? 企业应确定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对辨识的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电网可能造成的风险。

? 企业作业风险评估应覆盖所有作业任务,并充分考虑作业的时间性及可能的紧急情况。 ? 企业应作业的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作业风险概述。 3.3.2 作业风险评估要求

?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的作业风险评估: ? 新的作业任务。 ? 事故/事件。 ? 作业方法变化。 ? 作业环境变化。

? 作业工器具/用具的变化。

? 企业应倡导作业前“2分钟”风险思考法(为使企业营造一种正式的安健环文化意识,应规定员工在作业前、执行每一步骤前应进行“2分钟”非正式风险评估以清楚工作中的危害及其影响)。 ?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建立作业风险数据库,作为每次作业时风险控制应用的依据。作业风险数据库应便于员工获取。 3.3.3 关键任务及其分析

?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系统识别可能造成人员、财产或环境等严重损失的关键任务。识别过程应考虑:

? 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 员工意见。

? 相关历史损失事故/事件。 ? 生产过程。

? 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 ? 流程间的相互影响。 ? 生产流程系统的可变性。

? 基于关键任务分析制订作业指导书。

? 定期或当发生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 3.4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目的:识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素。

3.4.1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

? 企业应针对危害类别系统识别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危及环境及人员健康的因素。 ? 职业健康危害辨识过程应考虑下列因素: ? 噪音 ? 温度 ? 照度 ? 振动 ? 空气质量 ? 人机工效

第 18 页 共 68 页

? 心理因素

?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应覆盖企业所有场所和活动。

? 应定期或条件发生变化时进行回顾、更新。 3.4.2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要求

? 企业应根据实际选择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针对辨识的影响环境及员工身心健康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一危害因素对人体下列器官与系统的影响: ? 皮肤

? 肌肉与骨骼系统 ? 神经系统 ? 血液 ? 呼吸系统 ? 肝

? 视力与听力

? 企业应培养员工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工作习惯。 ? 企业应定期公布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使员工了解有关的危害。

四. 生产管理

4.1 标识管理

目的:用规范的图形、符号、颜色传达安健环信息。 4.1.1 标识的识别

? 企业应对作业场所的标识需求进行识别,识别范围应包括: ? 工作环境 ? 设备、设施

? 工器具、安全用具

? 企业应对所识别的标识需求,确定对应的标识类别: ? 功能识别类。 ? 禁止类 ? 警告类 ? 指令类 ? 提示类

? 公告类

4.1.2 标识的配臵与设臵

? 企业应按标准在作业场所配臵标识。 ? 标识的配臵与设臵要求:

? 内容准确、符合标准及现场实际 ? 标识清晰、位臵明显、对应 ? 安装(张贴)规范

? 企业应就标识的配臵目的和含义对员工进行培训

? 企业应对标识进行检查,保证标识的可视性、适用性、可追溯性。

第 19 页 共 68 页

? 企业应对损坏的、变化的标识及时进行维护或调整。 4.2 划线管理

目的:设立规范、建立秩序。 4.2.1 划线识别

? 企业应针对区域的功能和类别识别划线的区域,识别应考虑: ? 工作与非工作区 ? 堆放与非堆放区 ? 停车与非停车区 ? 通道与限制区 4.2.2 划线原则与要求

? 企业应按标准对所识别的区域进行划线。 ? 划线应满足:

? 清晰、准确、规范 ? 符合标准及现场实际

? 企业应就划线的原则、目的和含义对员工进行培训。 4.2.3 划线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对划线进行检查,保证划线的可视性、适用性。 ? 企业应对损坏的、变化的划线及时进行维护或调整。 4.3 通风

目的:识别作业场所内与空气质量相关的风险,并进行控制和改善。 4.3.1 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 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重点关注的区域应包含: ? 密闭或通风不畅场所。

? 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场所。 ? 人员密集场所。

? 易滋生细菌、病菌的场所。

? 企业应针对空气质量监测对象确定监测标准、时间、频率。

?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或监测结果,匹配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并确保其有效。 ? 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应处于安全区域,确保不会给人员和生产带来危害。 4.3.2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建立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清单。

? 企业应制订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检查与维护计划,确定检查与维护标准。

? 企业应针对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的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处理。 4.3.3 人员防护

? 当现场空气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与健康要求时,企业必须为员工配臵个人防护用品。

? 进入空气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与健康要求的现场工作人员必须掌握防护措施及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4.4 照明与能见度

目的:识别作业场所与照明、能见度相关的风险,并进行控制和改善。 4.4.1 测量、评估与配臵

? 企业应进行作业场所的照度测量和能见度评估,测量和评估区域包括:

第 20 页 共 68 页

? 生产、生活区域 ? 办公区域

? 测量和评估时应考虑: ? 国家标准与国际惯例 ? 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 企业应针对确定的对象明确测量标准、时间、频率。

? 企业应根据测量和评估结果,配臵相应的设备、设施,配臵时应关注: ? 应急要求。 ? 作业要求。

? 可视与能见度要求。 ? 标识要求。

? 特殊区域的要求。

? 光污染控制要求。

? 照明设备、设施(含安全玻璃)的配臵应确保不会给人员和生产带来危害。 4.4.2 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制订照明与能见度设备、设施检查与维护计划,确定检查与维护标准。 ? 企业应针对照明与能见度设备、设施的缺陷,及时进行维护与处理。 ? 企业应根据照度测量结果或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造计划并有效实施。 ? 企业应建立应急照明设施清单,对应急照明应定期进行试验,确保可用性。 4.5 建筑物、构筑物

目的:保持建筑物、构筑物处于良好的状态,为工作及作业现场提供安全、健康和有序的环境。 4.5.1 建筑物、构筑物维护计划 ? 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建筑物、构筑物维护保养计划。维护保养范围包括: ? 生产区域的建筑物、构筑物。 ? 办公、生活的建筑物、构筑物。 ? 维护保养对象应关注: ? 主体结构。 ? 辅助设施。 ? 地面和通道。

4.5.2 建筑物、构筑物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特点,建立检查与维护标准。

? 企业应按标准进行检查并及时维护和处理建筑物、构筑物缺陷。 4.6 作业过程控制

目的:对作业的风险实行全过程控制,确保作业安全。 4.6.1 作业准备

? 作业前应根据作业任务及其风险准备书面作业文件,如: ? 作业指导书、表单。 ? 操作指示单(工作票)。 ? 检查或验收等记录表格。

? 作业前应确认作业文件中的风险控制措施与现场相适应。

? 作业人员应熟悉、理解作业任务的现场风险及其控制要求,以及事故、异常处理程序和应

第 21 页 共 68 页

急要求。

? 根据作业文件做好作业资源准备。

4.6.2 作业许可

? 企业应识别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对作业的许可要求,范围包括: ? 需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作业。 ? 法定的特种作业。

? 需要办理“两票”的作业。 ? 使用危险物品的作业。 ? 动火作业。

? 企业应确保操作人、操作监护人、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满足相应的资质要求并每年公布资质人员名单。

? 保存作业许可记录和与许可相关的培训记录。 4.6.3 风险控制

? 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应运用“2分钟”思考法对作业任务和步骤中的风险进行分析,清楚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要求。 ? 作业过程中应关注: ? 作业安全技术交底。

? 作业过程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 ? 工作环境的安健环要求。

? 作业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要求。 ? 验证或验收要求。

? 问题处理情况与遗留问题的评审与记录。 ? 企业应识别所使用的危险物品,编制所有危险物品清册及其材料安全数据清单(MSDS),并将安全数据信息融入作业文件中。

? 企业应根据作业风险实施作业过程监护。

? 企业应实施作业现场的过程定期安全检查,重点关注: ? 作业指导书、工作票、操作票的依从性。 ? 作业人员行为。 ? 作业环境。 ? 标识。

? 隔离与闭锁措施。 ? 生产用具的使用情况。

? 危险物品的使用情况。

? 及时纠正作业过程中出现和检查发现的问题并记录。

? 企业应对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实施改进。

? 企业应定期对操作票、工作票管理和执行工作进行检查、回顾并提出改进措施。 4.6.4 任务观察

? 企业应建立任务观察标准,标准应包括: ? 任务观察的类别与执行要求。 ? 正确的观察方法及作用。

? 执行任务观察人员的培训要求。

第 22 页 共 68 页

? 统一、易执行的任务观察记录表格。 ? 任务观察记录的统计分析要求。

? 企业应依据风险大小建立全面和局部的任务观察计划,并基于以下目的进行任务观察: ? 了解员工的工作习惯。

? 检验工作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 跟踪员工的培训效果。

? 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合理化建议。

? 发现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损失和无效率的行为和方法。 ? 针对任务观察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 建立并保存所有的任务观察现场记录和统计分析记录。

五 物资与仓储管理

目的:控制采购物品、采购过程、物品储存、废料管理的安健环风险。 5.1 采购管理

? 企业在物品采购时应关注:

? 采购的物品及采购过程的风险分析、评估 ? 物品满足法定安健环要求,相关资料齐全 ? 危险物品采购需求

? 采购危险物品时,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安全数据清单(MSDS)

? 企业应针对采购物品及采购过程的风险制订对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应关注: ? 制造过程监造

? 运输过程的风险 ? 履约风险 ? 验收入库

?企业应建立物品验收入库标准并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物品应拒收并退回供应商。

?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材料、配件,应会同使用部门(单位)或技术部门共同验收。 ? 保存所有物品验收、拒收和入库记录。

? 企业应编制所有危险化学品清册及其材料安全数据清单(MSDS),并及时回顾、更新。 5.2 堆放与储存

? 企业的仓库应按功能分区、分类并进行标识。 ? 物品堆放与储存应满足下列要求: ? 物品的堆码过程中包装和质量不受损 ? 堆垛牢固、整齐,符合人机工效 ? 考虑物品的新陈代谢

? 防变形、防腐蚀、防挥发、防渗漏、防火防爆

? 企业应对仓储人员进行防火防爆、人机工效、货物堆放等知识的培训。 ? 仓储人员应开展仓储区域的日常巡查,及时处理发现的安健环问题。 ? 保存日常巡查和问题处理记录。 ? 企业应依据下列要求储存危险物品:

? 危险物品应同一般物资隔离储存并配备相应防护措施,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第 23 页 共 68 页

? 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仓库应取得储存许可证 ? 仓库应设臵安全、应急设施并进行检查维护

? 储存物品应有标识

? 物品存放应考虑其兼容性 ? 剧毒物品单独储存、双人管理 5.3 配送

? 企业应分析、识别物品发放时搬运与运送过程中的风险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 运输危险物品时,应以书面通知运输及搬运人员了解运载物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运载物应张贴相关标识。

? 物品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确保其准确性与及时性。 ? 保存物品发放、领取、出库及运送记录。 5.4 废料管理

? 企业应识别废料种类、数量及相关风险,制定废料控制方案对废料进行有效管理并满足以下要求:

? 为废料提供足够和合适的垃圾桶或容器、场所 ? 危险废物应与普通废料分开存放

? 存储容器与存放区应标示,危险废物还应张贴危害信息

? 废料应定期清理,危险废物应由有资质的承包商回收处理并取得政府部门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 运输危险废物时,应以书面通知运输及搬运人员了解运载物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运载物应张贴相关标识。

? 企业应记录并保存危险废物处理信息。

六. 职业健康

6.1 职业健康管理

目的: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必要资源,控制与职业健康相关危害与风险。 6.1.1 职业健康组织管理

? 企业基于员工暴露的职业健康因素,实施职业健康管理,并满足下列要求: ? 依据国家职业健康法律法规设立机构,建立管理标准。

? 明确管理责任部门及人员,有条件时也可委托或者聘请专业机构/人员协助管理。 ? 管理人员应掌握职业健康专业知识

? 员工应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职业健康防护知识 ? 保障职业健康风险控制资金

? 企业每年应根据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回顾的结果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定期监测控制结果。 ????????? 企业应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6.1.2 职业卫生监测与控制

? 企业应基于职业健康风险,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监测工作。计划应明确: ?监测对象(识别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如空气质量、噪音、照明度、粉尘等) ? 监测时间、地点 ? 监测方法

? 企业应依据职业卫生监测结果,确定控制措施,并制定措施落实计划。

第 24 页 共 68 页

? 企业应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验,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

? 企业应对生产及办公场所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指定专人管理并满足下列要求: ? 定期清理并保持清洁 ? 垃圾分类处理

? 有效控制虫害、鼠害

? 指定就餐区域,防止食物污染 ? 定期实施检查维护 6.1.3 职业健康服务与医疗

? 企业应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内容包括: ? 心理健康知识 ? 职业病防治知识

? 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知识

? 其他相关疾病、身体亚健康保健知识

? 企业应每年对员工进行常规体检,识别并确定需要特殊体检的工种、体检项目及周期。体检重点关注:

? 聘用、换岗时的人员 ? 接触危害物质的人员

? 企业应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保密,档案内容应包括: ? 员工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 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 职业病诊疗等员工健康资料。

? 企业应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员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 企业应制定员工医疗康复政策,为患病或永久性药物治疗员工提供帮助和指引。 7.1.4 急救设施及药品控制

? 企业应配臵并管理急救设施和药品,并满足下列要求: ? 急救设施与急救用品的配臵应满足现场风险控制要求

? 所有急救箱中备有急救处理登记册,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 药品符合药品卫生管理条例要求,或经专职医生批准 ? 定期检查急救箱并补充急救用品 ? 过期药品应及时处理

? 张贴标示急救设施位臵与急救员名单 ? 定期维护急救设施

? 急救员应接受职业健康与急救知识培训,并持有急救合格证。 6.2 个人防护用品

目的:提供安全、适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控制对人员的伤害。 6.2.1 需求识别

? 企业应根据生产工作性质与可能的危害,识别所需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确保与风险相适应。识别应重点关注下列危害: ? 电气危害

? 坠落/跌落危害

第 25 页 共 68 页

? 有毒有害物质 ? 刺穿或撞击危害

? 高温危害 ? 灰尘和微粒 ? 噪音

? 需求识别过程应考虑下列防护对象: ? 员工 ? 承包商

? 需求识别参与的人员应包括: ? 专业人员 ? 医务人员 ? 员工

? 企业应根据识别的结果建立各区域、工种的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 企业应每年或发生变化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需求进行评估、回顾和修订。 ? 企业的个人防护用品要求应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 6.2.2 发放、培训、使用与存放

? 企业应制定个人防护用品购臵计划。

? 企业应建立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借用记录和公用个人防护用品台账。

? 企业应就个人防护用品的检查、保养和使用知识与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保存记录。 ? 员工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前应执行检查并正确使用。 ? 个人防护用品的存放应满足以下要求:

? 公用的个人防护用品的存放应实施定臵与标识管理 ? 发放给员工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妥善保管 ? 存放环境满足温度、湿度等要求

? 合格与不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分开存放?6.2.3 检验与维护

? 企业应识别需要定期检验与维护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实施检验与维护。

? 个人防护用品检验后应张贴标识,标明试验日期、有效期,并加盖试验专用章,保存相应记录。

? 检验不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及时报废。 6.2.4 检查

? 个人防护用品应按标准定期进行检查。 ? 检查不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及时报废。

? 企业应对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6.3 人机工效

目的:优化人、机器及工作环境之间的界面,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 6.3.1 人机工效调查与评估

? 企业应进行人机工效的调查与评估,调查与评估至少应考虑: ? 作业的方式与方法 ? 工器具使用方法 ? 环境条件

第 26 页 共 68 页

? 对话界面

? 调查与评估的方式:

? 问卷调查

? 现场检查与访谈

? 收集员工的投诉与建议 ? 分析事故/事件数据 ? 借鉴同行业经验

? 企业应制订并实施人机工效调查与评估计划,必要时可邀请专家进行评估。

? 企业应针对调查发现的人机工效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影响。 6.3.2 人机工效管理

? 企业应对员工暴露的人机工效风险,制定控制措施。措施制定时应重点关注: ? 工器具与控制装臵的设计 ? 人员的配臵 ? 工作时间安排

? 搬运方式与工具匹配

? 作业环境舒适度设计(色彩、光线、空间、整洁度等) ? 企业在设计与采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机工效的要求。

?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知晓人机工效的目的和作用。

七. 特种和高危设备、设施

7.1 特种设备

目的:确保特种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并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7.1.1注册管理

? 企业应识别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并建立清册,记录设备信息,明确检查、检测、检验与维护周期和内容。

? 企业应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 ? 企业应按标准与要求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 企业应在设备及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7.1.2 检查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特种设备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特种设备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7.2 高危(测设)备

目的:对测试设备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 企业应确保测试设备的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必要时取得资质。 7.3 工器具

目的:规范工器具管理,确保使用的工器具处于安全状态,降低风险。 7.3.1 注册管理

?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清册并按相关规定对其状态进行标识。 ? 企业应在工器具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7.3.2 使用、培训、维护与存放

第 27 页 共 68 页

? 企业应依据生产工作性质与相应的风险选择、配臵工器具。 ?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的使用、借用记录。

?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工器具的检查、保养和使用知识与要求的培训。 ? 员工使用工器具前应执行检查并正确使用。

? 工器具的存放应实施定臵与标识管理,安全工器具的存放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要求。 ? 合格与不合格的工器具应分开存放。 7.3.3 检验与检查

? 企业应建立工器具检验与检查的标准。

? 企业应按照标准要求对工器具进行检测与试验。

? 安全工器具检测、试验后应张贴标识,标明试验日期、有效期,并加盖试验专用章,保存相应记录。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工器具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工器具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7.4 用电设备

目的:实现用电设备的规范管理,降低风险。 7.4.1 一般要求

? 企业的用电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 功能、性能满足使用环境安全要求 ? 具有正确、明显的标识

? 用电设备线路敷设与保安接地满足安全标准 ? 设备部件无缺陷、外壳无破损

? 企业应建立用电设备清册,记录设备信息,明确检查、检测与维护周期和内容。 ? 企业应在设备及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清册。 7.4.2 使用与维护

? 企业应建立用电设备的操作程序。程序应包括: ? 正确操作步骤 ? 风险控制措施 ? 应急措施

? 企业应根据标准对用电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

? 企业应确保用电设备的使用、检查、维护和操作人员熟悉相应的方法与安全要求。 7.4.3 检测与检查

? 企业应按照标准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测,重点关注:

? 绝缘检测 ? 接地检测 ? 漏电保护检测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用电设备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7.5 登高作业

目的:保证爬梯、平台及脚手架的物理状态符合安全要求,降低风险。 7.5.1 一般要求

? 企业的爬梯、平台及脚手架应满足以下要求:

第 28 页 共 68 页

? 功能、性能满足使用环境与安全防护要求 ? 具有正确、明显的编号与标识

? 物理状况满足安全标准

? 企业应建立移动梯(台)清册,明确检查周期和内容并在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 企业应根据标准进行脚手架搭设、验收、更改和拆除工作,使用中的脚手架应进行检查和标识。

7.5.2 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按照确定的频率和内容对爬梯、平台及脚手架进行定期和特殊情况下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对爬梯、平台及脚手架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7.6 机动车辆

目的:确保车辆状况良好和交通安全。 7.6.1 注册管理 ? 企业应建立车辆清册与台帐,明确检查、维护与保养周期和内容。台帐应重点关注: ? 车辆基本信息

? 车辆行驶、使用记录 ? 检查、维护与保养记录 ? 缺陷、故障及其维修记录

? 企业应对内部车辆驾驶人员实施准驾登记管理。 ? 企业应在车辆、准驾人员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记录。 7.6.2 使用管理

? 企业应对机动车辆的使用进行管理,内容应包含: ? 派车许可

? 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检查 ? 行驶与停放要求 ? 记录要求

? 企业应对准驾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内容包含: ? 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 交通事故教训

? 常见故障及异常的检查与处理 ? 应急处理常识

? 企业应基于风险确定最佳的行驶路线。 ? 企业应开展对驾驶行为的观察并纠正违章。

7.6.3 检测、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确保所有机动车辆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审验工作。

? 企业应按照机动车辆安全运行技术标准要求,按时对机动车辆进行维护保养。 ? 企业应对机动车辆进行例行检查。

? 企业应对机动车辆管理要求的依从性进行检查。

八 行政环境

8.1 内务管理

第 29 页 共 68 页

目的:保持秩序。 8.1.1 内务管理要求

? 企业应确保下列场所与设施整洁、规范有序: ? 车间/变电站/配电室 ? 作业点 ? 储物场所 ? 办公室 ? 宿舍与食堂 ? 卫生设施

? 内务管理应达到下列要求: ? 物品管理定臵化 ? 功能划分清晰

? 现场整洁、无杂物 ? 卫生设施清洁可用 8.1.2 内务检查

? 企业应分门别类建立内务检查标准,对各场所进行检查。 ?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8.2消防管理

目的:识别火灾源、管理并控制火灾风险 8.2.1 消防管理基本要求

? 企业应进行火灾风险调查与评估,调查与评估至少应考虑: ? 火灾源

? 火灾类型 ? 灭火资源 ? 影响范围 ? 应急要求

? 过去和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 ? 消防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 明确职责及重点防火区域 ? 建立消防设施、设备数据库 ? 张贴消防平面布臵图

? 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标识

? 消防设施、设备的检查、检测、维护与验收 ? 消防设施、设备有效、易获取 ? 按要求开展培训与演练

? 人员掌握灭火方法与防护知识 ? 建立与外部支援单位的沟通渠道 8.2.2 消防系统的配臵

? 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和调查评估结果,匹配相应的消防系统。配臵消防设备、设施时应考虑: ? 功能要求

第 30 页 共 68 页

? 配臵地点 ? 配臵数量

? 人员防护要求 ? 环保要求

? 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8.2.3 消防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 企业应建立消防设施、设备的台帐清册及其检查、检测与维护计划。 ? 企业应对检查、检测和维护中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处理。

8.3 安保管理

目的:进行出入控制,确保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车辆和物品受控。 8.3.1 安保系统的建立

? 企业应明确安保管理的组织机构。

? 企业应建立安保系统管理标准,标准应包括: ? 保卫区域划分要求 ? 出入控制

? 安保设备管理要求 ? 电力设施保护要求 ? 巡查要求

? 异常、紧急情况登记、报告及应变处理

? 企业应对安保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管理标准、危害辩识及风险控制的知识。 ? 安保人员应熟悉标准并履行职责。 8.3.2 安保实施与回顾

? 企业应在生产、办公区域设臵控制点,对进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的出入进行有效控制: ? 出入口设臵保安值班 ? 建立并保持出入登记记录 ? 对外来人员的出入进行检查

? 企业应建立电力设施保护的警电联合、群防群治机制,并组织开展电力设施的安保巡查工作。

? 管理人员应对出入控制和巡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 企业应对安保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回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九 应急与事故/事件管理

9.1 应急管理

目的:确认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以预防或减少与之有关的损失和影响。 9.1.1 突发事件识别

?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认定潜在的突发事件。认定时应考虑: ?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 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 ? 地质和气象因素影响。 ? 人为因素影响。 ? 灾难的影响程度。

第 31 页 共 68 页

? 紧急预防及响应时的相关方。

? 企业至少应识别下列可能发生且需要应急管理的突发事件: ? 大面积停电。 ? 人身伤亡。 ? 设备损坏。 ? 自然灾害。 ? 火灾。 ? 恐怖事件。 ? 群体事件。

? 电力供应短缺。 ? 公共卫生事件。 ? 突发新闻媒体事件。

9.1.2 应急组织机构与人员

?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系统,设立应急管理和响应机构,并匹配胜任的人员。

? 企业应明确应急管理和响应机构的职责,确保各机构运作协调,系统工作快速、有序、高效。

? 企业应认定紧急情况下需要援助的外部机构名单。 9.1.3 应急预案

? 企业应对认定的应急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并明确职责,应急预案至少应包括以下类别: ? 大面积停电。

? 较大、重大及特大人身伤亡。 ? 较大、重大及特大设备事故。 ? 气象灾害。 ? 地质灾害。

? 较大、重大及特大交通事故。 ? 恐怖事件。 ? 群体事件。

? 电力供应短缺。 ? 公共卫生事件。

? 应急预案应涵盖以下内容: ? 风险与资源分析。 ? 应急响应等级。

? 应急资源准备。

? 应急组织和人员职责。 ? 应急响应程序。

? 外部的联系和支援。 ? 应急培训与演练计划。 ? 恢复程序。

???????????? 企业应确保编制的应急预案内容简单、明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

???????????? 企业应充充评估直接或次生突发停电对社会、公众及重要用户的影响,在相关预案中充分

考虑对政府、媒体、公众及客户的信息沟通与发布、用户侧应急处臵,及重要用户的

第 32 页 共 68 页

就急供电保障服务要 9.1.4 应急物资保障

? 企业应根据预案准备下列类别的应急物资: ? 设备类。 ? 设施类。 ? 材料类。 ? 工具类。

? 医疗救护类。

? 企业应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齐全并处于完好状况。 ? 每年对应急物资需求的评估进行回顾、更新。?9.1.5 应急培训与演练

? 企业应根据应急预案对员工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程序与响应要求。

? 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演习方式,每年选择适量的预案进行演习,检验和完善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 进行演习时应考虑:

? 确定演习时间、目标和演习范围。 ? 编写演习方案。 ? 确定现场演习规则。 ? 指定演习效果评价人员。 ? 安排相关的后勤工作。 ? 编写书面报告。 ? 演习人员自我评估。

? 针对不足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确保措施的实施。

? 应急响应队伍应熟悉应急响应时潜在的安健环风险及与其对应的个人防护用品限制。 9.1.6 应急响应

? 企业应建立紧急状态的预警机制,根据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分层次启动应急预案。 ? 企业应与相关方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充分获取应急信息与资源,联动处臵应急事件。 ? 各级人员应按规定的时间、程序、方式和内容向上级及政府报送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向媒体、公众和重要用户发布停电影响等相关信息。 ? 应急小组及人员接令后,应依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履行职责。

? 应急响应小组到达现场后,应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制订应急处臵措施。 ? 任何应急人员在应急过程中应确保自身安全。 9.1.7 应急回顾

? 企业应每年或演习后对预案进行回顾、更新,必要时增加或废除不必要的预案。 ? 企业应针对实际发生事故的应急处臵情况对应急准备、组织、响应及应急预案进行回顾。

9.2 事故/事件管理

目的:确保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得到报告、调查、统计分析,确定趋势,防止其重复发生。 9.2.1 事故/事件的报告

第 33 页 共 68 页

?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事故/事件报告的程序。应报告的事故/事件包括: ? 人身事故/事件

? 职业病及职业性疾病 ? 电网事故/事件 ? 设备事故/事件 ? 火灾

? 交通事故/事件 ? 环境破坏/污染 ? 相关方投诉 ? 未遂/违章

? 报告程序应阐明事故/事件定义、类别、等级,报告的时间与方式及应采取的响应。 ? 企业应根据报告程序制定事故/事件登记、报告表格的标准格式。

? 企业应对报告的事故/事件登记注册,并定期审查,以确保所有的事故/事件得到有效调查和处理。

? 企业应系统地管理与事故/事件相关的文件,明确文件保存方式及保存时间要求。 ?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的报告程序进行培训,确保其理解意义和作用。 9.2.2 事故/事件调查

? 企业应制定事故/事件调查的程序,程序应包括以下要点: ? 事故/事件类型 ? 调查机构/人员 ?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 ? 调查时间要求

? 调查所需装臵、设备 ? 现场调查要求

? 事故/事件证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 调查人员应具备资质并接受正式的培训。 ? 事故/事件调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 查明事故/事件经过 ? 查明直接原因 ? 查明根本原因

? 分析事故/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提出补救和防范措施建议。 ? 事故/事件涉及相关人员应在相关证据材料上签署确认。

? 事故/事件涉及人员应在事故/事件调查报告表/书上签署确认。 ? 员工及安全区代表应参与事故/事件调查。 ? 与涉及事故/事件的所有员工进行交流 9.2.3 事故/事件统计与分析

? 企业应对下列事故/事件指标进行统计: ? 工伤次数 ? 工伤事故率 ? 工伤严重程度

第 34 页 共 68 页

? 安全天数 ? 交通事故率

? 承包商事故率 ? 安全作业率

? 报告的环境事故率

? 企业应按规定对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应关注: ? 时间特性 ? 频率 ? 趋势 ? 原因 ? 类型 ? 费用

? 人员 ? 体系元素

? 企业应尽量将上述分析数据以图表形式可视化。 ? 企业应将分析结果应用于: ? 风险控制 ? 绩效评估 ? 管理评审 ? 体系改进

9.2.4 事故/事件信息沟通与回顾

? 企业应明确事故/事件沟通的方式、渠道、时间、对象,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沟通:

? 事故快报和事故通报 ? 月报、季报

? 公告栏或备忘录 ? 计算机网络 ? 工作总结报告

? 每年应向安委会汇报统计分析的结果(包括认定风险,增加/降低趋势)。 ? 应定期对典型事故进行回顾。

十. 检查、审核与改进

10.1 检查

目的:识别可能导致电网、设备、作业、社会责任风险、环境与职业健康的行为与条件,控制与之相关的风险。 10.1.1 检查的组织与策划

? 企业应组织开展检查,识别可能导致作业(人身)、电网、环境与职业健康、设备、社会责任风险的行为和条件,检查分为例行检查和特殊检查。 ? 企业应组织开展的例行检查工作有: ? 安全区代表检查 ? 法律法规依从性检查 ? 作业环境检查

第 35 页 共 68 页

? 生产用具检查 ? 春、秋季检查

? 企业应组织开展的特殊检查工作有:

? 基于重大的风险问题开展同类设备、环境和作业的检查。 ? 针对特殊时期的要求组织开展安全检查。

? 企业在组织开展检查时,应建立检查表格,实施表格化检查,表格应明确: ? 检查范围与对象 ? 检查项目与标准 ? 检查方法与工具 ? 检查时间与频率 ? 执行检查人员 ? 检查的记录要求

10.1.2 检查的实施与回顾

? 执行检查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熟悉检查内容、掌握检查的方法与技巧。 ? 安全区代表应依据所管辖区域的体系运行情况,确定检查的关注要点,每月实施检查。并做到:

? 实施职责范围内的检查

? 对重大的不安全因素、行为应立即采取纠正行动 ? 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意见

? 企业在进行法律法规依从性检查时应重点关注: ? 人员是否满足法定的资质要求

? 设备、设施是否满足法定的检测要求 ? 应对个人防护用品、工器具、特种设备、测试设备、用电设备、爬梯平台及脚手架、机动车辆等生产用具实施定期与使用前检查。

? 企业在检查结束后,应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的问题应纳 入纠正与预防系统或缺陷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 企业应定期或发生变化时对检查表格进行回顾、更新。 10.2 审核

目的:评估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绩效,以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及有效性与持续改进。 10.2.1 审核总体要求

? 企业应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审核应包括: ? 内部审核

? 管理评审 ? 外部审核

? 企业应建立审核计划及实施方案,方案应确定: ? 审核时间 ? 审核范围

? 审核工具与方法 ? 审核人员

? 企业应为审核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包括人、财、物等资源和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的相关信息。

第 36 页 共 68 页

? 所有审核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应明确: ? 主要强项与改进机会

? 审核的详细发现

? 短期行动计划与持续改进的建议 ? 量化评价结果

? 审核发现问题应通过末次会议、报告等形式进行沟通。必要时,建议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相关方沟通。

? 企业应就审核发现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并纳入纠正与预防系统进行闭环理。 10.2.2 内部审核

? 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内部审核应重点关注: ?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所有元素 ? 流程和重要活动

? 体系运作的效力与效率

? 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体系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兼容能力

? 统计和信息技术在体系中的使用情况 ? 企业资源使用的效力与效率 ? 体系运作结果与期望值的差距

? 绩效检测系统的适宜性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 纠正行动的及时性与符合性

? 企业应成立审核小组实施内部审核,审核小组成员应包括内审员与相关专业人员。内审员应具备资质,并满足以下要求:

? 熟悉体系相关的安健环法律法规、标准 ? 具备与审核对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 ? 具备操作内审过程的能力

? 具备辨别危害和评估风险的能力

? 具备审核所需的语言表达、沟通及合理的判断能力

? 内审应使用标准的审核方案/调查表,以减少主观性和不一致性。

? 审核过程中应尽可能询问最了解所评估问题的人员,以保证内审发现问题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 执行内审时应应用记录回顾、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等方法综合评估操作层的工作,以甄别信息的有效性。

10.2.3 管理评审

? 企业最高管理者每年应组织开展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应满足以下要求: ? 必须由高级管理层组织实施

? 基于真实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状态的有效信息进行

? 充分评审现有的信息,决定解决问题所需的纠正措施并保证资源 ? 企业在管理评审时重点考虑下列因素: ? 测量、审核、巡查的结果 ? 客户反馈的信息 ? 不符合报告

第 37 页 共 68 页

? 过程表现

? 以前管理评审的跟踪行动 ? 改进建议

? 影响安全生产的变化 ?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效力 ?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结果 ? 员工抱怨 ? 奖惩情况

? 预定的目标、指标和绩效

? 系统有效性与依从性的评估结果 ? 安全生产方针的适应性 ? 体系覆盖的充分性

? 体系内、外审报告

? 实施体系的资源保障情况 ? 人员任务和职责的合理性

? 企业的管理评审应完成下列工作任务: ? 制订改进体系效力与管理过程的措施

? 评估企业结构与资源的适宜性,优化资源配臵 ? 明确绩效改进的目标与指标

? 识别当前的重大风险并制订风险的缓减与控制计划 ? 明确、修订企业未来发展策略及其阶段性计划 ? 管理人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特定的纠正措施

10.2.4 外部审核

? 企业应每两年通过第二方或第三方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外部审核,客观地评价体系运行效果。

? 企业在实施外部审核前应确保:

? 完成规定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与审核方充分沟通,确定审核时间

? 按审核方要求,收集整理需要的审核资料 ? 准备好审核需要的资源

? 企业应对外部审核认定的体系管理等级进行公告。 10.3 纠正与预防

目的:建立统一、正式的纠正预防系统,确保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有效实施。 10.3.1 纠正与预防系统的建立

? 企业应建立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控制系统。系统应对下列过程/活动出现的问题提出所需的纠正和预防行动并跟踪落实: ?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 问题解决小组的活动

? 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关心的问题 ? 培训程序评估 ? 操作分析

第 38 页 共 68 页

? 工程设计变更 ? 流程变化

? 工作许可 ? 检查

? 监视与测量 ? 事故调查

? 内审、管理评审 ? 风险评估 ? 流程运转 ? 任务观察 ? 制度标准回顾

? 客户与相关方的投诉

? 纠正和预防系统应能实现: ? 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

? 纠正和预防行动的分配与审批 ? 纠正和预防行动的跟踪与反馈 ? 纠正和预防行动的统计分析

? 纠正和预防行动应明确具体措施的内容、责任部门/人和完成时限。 ?? 企业应评估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效果,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0.3.2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 纠正和预防行动计划应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来制定。 ? 根据轻重缓急对安全生产问题采取行动。

? 按计划执行纠正和预防行动。

? 每月回顾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

? 责任人应每月与管理者沟通纠正与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

? 责任人应每月与员工或安全区代表沟通纠正与预防行动的落实情况 10.3.3 纠正与预防效果评估

? 企业应评估纠正与预防行动解决根本原因问题的效力,评估有下列方法: ? 消除、降低风险的评价

? 随机选择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对所实施的纠正和预防行动进行效果评估

? 选择一个工作现场进行观察,检验纠正和预防行动是否控制了问题的再次发生 ? 定期与安健环人员讨论并回顾采取的纠正与预防行动的执行效果 ?? 保持纠正和预防行动的记录。

第 39 页 共 68 页

※※有限公司《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第 40 页 共 68 页

目 录

前言 1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素及要求 4.1 总体要求

4.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4.3 风险预控管理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4.3.2 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4.3.3 危险源监测 4.3.4 风险预警 4.3.5 风险控制 4.3.6 信息与沟通 4.3.7 风险财政管理 4.3.8 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4.4 保障管理 4.4.1 组织保障 4.4.2 制度保障 4.4.3 安全文化保障 4.5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4.5.1 人员准入管理

4.5.2 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4.5.3 员工岗位规范

4.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第 1 页 共 68 页

4.5.5 员工培训教育 4.5.6 员工行为监督 4.5.7 员工档案

4.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4.6.1 采掘管理 4.6.2 地测管理 4.6.3 防治水管理 4.6.4 供用电管理 4.6.5 运输提升管理

4.6.6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4.6.7 通风管理 4.6.8 监测监控管理 4.6.9 瓦斯管理 4.6.10 防灭火管理 4.6.11 防尘管理 4.6.12 防突管理 4.6.13 爆破管理 4.7 综合管理 4.7.1 煤矿准入管理 4.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4.7.3 消防管理 4.7.4 职业健康管理 4.7.5 环境保护管理 4.7.6 手工工具管理 4.7.7 计量器具管理 4.7.8 登高作业管理 4.7.9 起重作业管理

第 2 页 共 68 页

4.7.10 标识标志管理 4.7.11 承包商管理 4.8 检查、审核与评审 4.8.1 检查 4.8.2 审核 4.8.3 管理评审

前 言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西介休大佛寺煤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露天煤矿及其它相关行业可作为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28001-2001 GB/T28002-2001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危险源辨识:

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 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第 3 页 共 68 页

3.4 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5 风险预控:

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3.6 危险源监测:

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检查、测量危险源存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过程。 3.7 风险预警:

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信息警示。 3.8 不安全行为:

可能产生风险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3.9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3.10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在煤矿全生命周期中对系统中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和风险评估,进而对其进行消除或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管系统的最佳匹配,使风险降低到组织可容许程度的管理过程。

3.11 风险管理对象: 可能产生或存在风险的主体。 3.12 风险管理标准:

针对管理对象所制定的以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准则。 3.13 风险管理措施:

是指达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具体方法、手段。 3.14 “PDCA”:

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第 4 页 共 68 页

3.15 持续改进:

为改进煤矿安全总体绩效,根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企业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过程。

3.16 可容许的风险:

根据组织法律义务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的程度的风险。 4 管理要素及要求 4.1 总体要求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4.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 经煤矿最高管理者批准; b) 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 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 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d) 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e) 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f) 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g)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h) 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4.3 风险预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煤矿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第 5 页 共 68 页

a) 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 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 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中存

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 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e) 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4.3.2 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4.3.3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4.3.4 风险预警

第 6 页 共 68 页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4.3.5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 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制定年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4.3.6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4.3.7 风险财政管理

煤矿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第 7 页 共 68 页

——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有煤矿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4.3.8 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煤矿应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4.4 保障管理

煤矿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4.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4.4.2 制度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

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第 8 页 共 68 页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 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4.4.3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4.5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4.5.1 人员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

第 9 页 共 68 页

——明确岗位设臵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4.5.2 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4.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种类齐全;

——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4.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涵盖影响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4.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

第 10 页 共 6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