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看见》人物专题的注意力研究(同名39484)

更新时间:2023-04-29 14: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央视《看见》人物专题的注意力研究(同名39484)

央视《看见》人物专题的注意力研究姓名:王无畏班级:新闻1002 学号:5301100240

摘要:一个好的栏目,不但体现在她对热点事件的反映上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体现在她对冰点事件的思考。本文将对央视《看见》所播出的题材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不一样的注意力。

关键词:看见注意力人文

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20分钟左右的全新午间栏目《看见》。一年以后,节目改版,分成日播版和周末版,其中日播版以生活事件类为主,周末版以人物专题类为主,周末版由央视著名主持人和记者柴静主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正如其宣传语所的那样“看见新闻中的人,寻找生活中的你我”。

改版以后的《看见》栏目,主打周末版,竭力突出人物专题报道,每一期节目必有一个或一群主要人物。经笔者统计,改版以后,《看见》播出的人物专题报道有近六十篇。这近六十篇人物专题报道又可分为两大类:重大社会热点。这类问题因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广泛的关注度是任何新闻媒体都不会忽视,也不能忽视的。改版之后的第二期,《看见》即播出了《药家鑫案中的双方父母》,从家庭角度去揭示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生活状态。还有今年初播出的《兰考弃儿》,也是在第一时间深入事件发生地,多方采访,探求事件真相。

公众注意力之外的冰点。这里的冰点是相对于重大社会热点而言的,它不像社会热点那样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范围的关注,这类问题在表面上貌似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但却是能真正体现一个栏目的价值观,承载着新闻从业者对时代的认知和理想诉求。正如《看见》栏目主编王开岭所说,“一个栏目若只热衷于集体‘围观’而没有自身注意力,意味着它已丧失属于它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选择。”1在这几十篇报道中,笔者将《看见》播出的每一个冰点问题按

照节目名称、涉及人物、主题做了梳理。如下表:

审视表格,在近六十篇的报道中,关注冰点的有二十二篇,占了三分之一强。这在一个新闻栏目中是很少见的。笔者将这二十二篇报道关注点进行了归类:

一、公益慈善,如《姚晨,一颗温暖的卤蛋》、《世间有情人》、《突围》、《生命从45岁开始》、《告别卢安克》、《生命,美的让人流泪》等;

二、社会问题,如《和你在一起》、《城管来了》、《选择与尊严》、《重生》、《言者老毛》;

三、教育,如《长大要成人》、《温柔的坚持》;

四、老年人世界,如《花甲背包客》、《但愿人长久》、《金星逆向旋转》等;

五、历史,《老兵回家》、《一个都不能少》、《寻找半个世纪前的潜伏者》;

六、人物传记,如《挑山的女人》、《用幽默寻找自我》、《看见周云蓬》等。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看见》栏目在冰点问题上的选题特点:

一、选题落点小、价值大。无论是采访中的人,还是涉及其中的事都是微小的,但其所探讨的问题确实颇具价值的。上述采访对象除极少数明星外,大多数普通,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看见》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的描述,如挑山的女人、花甲背包客、城管宋志刚等,向受众展现当下中国人繁杂而又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又通过这些人剖析中国社会的某个断面,挑山的女人反映了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花甲背包客向受众展示了老年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城管来了则把社会热点以另一种方式向受众呈现。在《看见》中,你会有这样的感受——选题入点很小,但总能切中当下社会某一方面的要害。

二、人文气息浓厚。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它既活跃于精英文化之中,也共存在大众文化之中。优秀的专题节目,其本质特征便是对人的承担。2《看见》凭借浓烈的人文气息讲述百姓故事,深入人心。在描述《世间有情人》中的羊肉串小贩阿里木时,并没有刻意放大他生活窘迫的心酸场面来博取观众的同情,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大肆表扬他助学慈善的行为,而是从对他生活的平铺直叙中刻画出一个幽默诙谐的小贩对生活的希望,以及对孩子们的善意。节目始终以一种理性平衡的视角去解读人性,理解并尊重社会的多元

化性质,给观众展示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量急剧膨胀的社会,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所包裹,每天都会读到、听到各种新闻,这样的状态往往使人无所适从。《看见》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种新闻产品,让我们可以透过当下,发现永恒。《看见》在做着这样一件事,她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时代的角落里,哪些事物值得被关注却实际被忽略?与其说她是“看见”,不如说是“看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看见》:一种目光和态度,王开岭,中国电视记录,2012年03期.

2“看见”新闻中的人——以央视《看见》周末版为例,张颖今传媒2012年08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u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