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2013)

更新时间:2024-01-27 09: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X环境监测站

质 量 手 册

文件编号: ZLSC/QM—2011 版 号: 第二版 受控状态: 分发号: 编 写: xxx 日 期: 2011.05.11 审 核: xxx 日 期: 2011.06.07 批 准: xxx 日 期: 2011.09.20

2011年9月20日颁布 2011年11月26日实施

编 写:

审 核:

批 准: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I 第1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标题: 批准页 依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认实函[2006]141号)文件发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我站编写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文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及质量管理、技术活动记录。其中质量手册是阐明本站质量方针并描述质量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是本单位进行质量管理和技术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规范性文件,全体人员要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准确,符合本站的质量方针,达到要求的质量目标,为客户提供规范服务。

管理体系文件中的质量手册已通过编制审核,现批准发布,并自2011年9月26日起实施。

XXX环境监测站 最高管理者:

2011年9月20日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文件编码:ZLSC/QM-II 第1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2年 4月 10日 标题:修订页 对应的章、节、条号 序号 修订内容 批准人 批准日期 1 将“第1 版 第0次修订”全部的版本号 修订成“第2 版 第1次修订” “批准页”和“修订页” ttt 2013.7.20 2 将这两页调到目录页之前 ttt 2013.7.20 3 附件 在附件部分增加扩项的内容。 ttt 2013.7.20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 第1页 共2页 目 录 I 批准 II修订页 第一章 概述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1.1 简介 .............................................................. 1 1.2 公正性声明 ........................................................ 3 第二章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2.1质量方针 ........................................................... 4 2.2质量目标 ........................................................... 4 第三章 依据的标准、定义和术语

3.1依据的标准 ......................................................... 5 3.2 定义和术语 ........................................................ 5 第四章:管理要求

4.1 组织 .............................................................. 6 4.2 管理体系 ......................................................... 13 4.3 文件控制 ......................................................... 17 4.4 检测分包 ......................................................... 20 4.5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 ................................................. 22 4.6 合同评审 ......................................................... 23 4.7 申诉和投诉 ....................................................... 24 4.8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 ............................................. 25 4.9 记录管理 ......................................................... 28 4.10 内部审核 ........................................................ 30 4.11 管理审核 ........................................................ 32 第五章 技术要求

5.1 人员管理 ......................................................... 34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 36 5.3 检测方法确认 ..................................................... 38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 第1页 共2页 目 录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 41 5.5 量值溯源 ......................................................... 44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 46 5.7 结果质量控制 ..................................................... 49 5.8 结果报告 ......................................................... 51 附件

附表1 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 53 附件2 实验室人员一览表 .............................................. 54 附件3 实验室平面图 .................................................. 56 附件4 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 58 附件5 现行有效标准一览表 ............................................ 68 附件6 检测能力一览表 ................................................ 73 附件7 管理人员授权文件 .............................................. 75 附件8 程序文件目录 .................................................. 76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1 第2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标题:1.1概述 1. 概述 1.1 简介

XXX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83年,是经县编委批准,隶属于XXX环境保护局的事业单位。自成立后开展了例行监测、监督监测、委托监测、污染纠纷监测以及污染源调查等工作。XXX环境监测站业务上受xxx市环境监测站的指导,在全国环保系统监测站体制设置中属三级站。其职能是承担XXX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要素及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建平环境监测站是一支监测技术力量较强、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条件和拥有一定数量仪器设备的环境监测机构。 1.1.2 内部机构设置

本站设有两个管理科室:办公室、质量控制室;三个业务科室:水分析室、气分析室、现场监测室。 1.1.3 人员

本站现有职工2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全站职工的45.0%;中级职称3人,占全站技术人员的33.3%;初级职称6人,占全站技术人员的66.7%。详见(质量手册附件1:实验室人员一览表) 1.1.4 建筑规模

监测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面积为1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为500平方米。详见(质量手册附件2:实验室平面示意图) 1.1.5 仪器设备

现有各类监测仪器设备55多台(套)余种。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烟气测试仪等监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约120.0余万元。详见(质量手册附件3: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1.1.6 业务范围

a. 对本县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振动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按国家统一规定要求,进行监测;

1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1 第2页 共2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b. 负责全县污染源全面调查,建立和健全污染源档案。并对全市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状况进行不定期的监视性监测,掌握环境动态,为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监测数据。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环境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c.按市站统一要求,制定本县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完成环境管理所需的各项监测任务;

d.负责本县环境质量评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本底和现状监测,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监测,跟踪监测,污染源治理装置运行情况监督监察等监测;

e.参加本县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及应急监测,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 f.接收外部委托的监测业务;

g.完成县政府环保部门赋予的其他任务; 1.1.7 检测能力

本站能对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等四类参数进行检测。详见(质量手册附件5:检测能力一览表) 1.1.8 通讯资料

名 称:XXX环境监测站 地 址:XXXXXXXXXXX 邮 编: 00000000000 电 话: 0000000000 传 真: 000000000 法 人 代 表: xxx

标题:1.1简介

2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1 第1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1.2 公正性声明

标题:1.2 公正性声明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检测标准、及时、准确的为客户提供科学公正的技术服务;在检测中保证监测站出具的检测结果或数据客观真实,特做如下声明:

1.本监测站严格遵守“三不与”的规定:一是不与检测活动、数据和结果存在关联的利益关系;二是不与任何对检测结果和数据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商业活动,保证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和数据、结果的诚信性;三是不与和检测样品有竞争利益关系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维护活动。

2.在检测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检测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严谨的质量控制措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合法的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3.独立开展检测业务,以实际测试数据为客观依据,保证检测结果不受行政干预、经济利益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觉自律,抵制商业贿赂,不接受被监测方的吃请等,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判断的独立性。

4.全体检测和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进行一切有碍检测结果公正性的活动,对所有检测工作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5.遵守保密制度,为客户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对受检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检测结果,不经受检单位同意,不得擅自扩散和引用。凡涉及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的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6.当受检单位对检测结果有疑义,任何个人或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受检单位向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技术监督部门反映和申诉

XXX环境监测站

站长:

2011年9月20日

3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文件编码:ZLSC/QM-2 第1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标题:2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2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2.1质量方针

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规范。

2.1.1质量方针的解释

a. 方法科学——优先使用国家、行业、地方颁布的标准方法或其他已被证明是可靠的方法;

b. 行为公正——保证不受来自于行政、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干预及其他方面压力的影响,并抵制商业贿赂,保证对检测结果评价的独立性和诚信性;

c. 数据准确——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d. 服务规范——以“客户为中心”,严格履行检测合约,向客户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

2.2质量目标

监测报告年差错率不超过1%; 监测报表年差错率不超过2%; 超时限的监测报告、报表不超过1%; 全年客户投诉率不超过委托量的1%。 2.2.1 质量目标方针

a.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不断改进管理体系,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行,以科学管理方式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客户满意的环境要素检测机构;

b. 对检测过程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实现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 c. 不断致力于提高检测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准确和有效的检测数据,保证检 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诚实性。

4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文件编码:ZLSC/QM-3 第1页 共1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标题:3 依据的标准、定义和术语 3 依据的标准、定义和术语引用标准 3.1依据的标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3.2 定义和术语

本站文件化管理体系采用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IEC指南2-1991《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一般术语及定义》、ISO/IEC指南30-1992《标准物质的术语及其定义》和VIM《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中给出的有关定义和术语。

XXX环境监测站在《质量手册》中简称“站”或“本站”

5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标题: 4.1 组织 第1页 共6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1 组织 4.1.1 目的

规定本站内部组织和管理机构,明确科室职能及相互关系,保证检测工作的科学公正,满足客户或认证机构的要求。 4.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分工和关键岗位人员的任命及授权。 4.1.3 职责分配

4.1.3.1 站长负责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分配和资源的配置,任命关键岗位的人员,指定关键岗位的代理人。

4.1.3.2 各室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职能分配,全体人员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4.1.4 管理要点 4.1.4.1 法律地位

XXX环境监测站是XXX环境保护局领导下的具有政府行为的社会公益性独立事业单位,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拥有独立的建制,可独立完成第三方检测的职能。 4.1.4.2 建立管理体系的依据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所从事的检测工作能符合资质认定准则的要求,并能满足行政管理机构和客户的需求。

4.1.4.3 管理体系覆盖范围

本站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全部检测领域,具体是在固定设施内和外环境现场进行环境要素质量检测工作。 4.1.4.4 组织结构 4.1.4.4.1 外部组织关系

本站的上级主管部门是XXX环境保护局,主要监测业务接受建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规划指导。有关资质认定方面接受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考核、监督。

6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标题: 4.1 组织

4.1.4.4.2 内部组织机构

第2页 共6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本站管理层为站长、副站长、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下设5个科室:

XXX环保局 XXX质量技术监督局 站 长 副 站 长 质量负责人 副 站 长 技术负责人 质 量 控 制 室 现 场 监 测 室

7

气 分 析 室 水 分 析 室 办 公 室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标题: 4.1 组织

4.1.4.5 职责 .

4.1.4.5.1 管理层人员职责和权力 (1)站长职责和权力

a. 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第3页 共6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b. 负责本站人事、财务,负责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决策等工作; c. 组织制定和实施本站质量方针和目标,批准管理体系文件的实施,组织实施每年的质量体系管理评审;

d. 提供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承诺的证据; e.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就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研究沟通; f. 有权决定处理本站所有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事务; (2)副站长职责和权力

a. 协助站长做好各项工作,参与本站重要事项的研究、讨论和决策。

b. 重点协助站长做好以下工作(分管工作):督促检查检测工作进展、质量及存在问题;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岗位责任执行情况;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交代的其他工作。 (3)技术负责人职责和权力

a. 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对检测方法的更新及对检测使用的标准方法的确认;

d. 负责组织对作业指导书、技术记录的适时修改和审核;

c. 负责组织识别检测工作中的不符合或偏离,并组织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及改进;

d. 负责与检测有关的所有技术文件的审批和签发;

e. 负责技术资源和设备、设施计划的审核工作,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f. 负责对国家新标准方法的跟踪、更新和落实使用,以因特网查新形式保持每年对检测方法的符合性进行一次审核确认;

8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标题: 4.1 组织

(4)质量负责人职责和权力

第3页 共6页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a. 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组织编写本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并负责组织实施、持续完善和改进。负责组织本站员工正确贯彻执行管理体系文件,维护和保持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

b. 负责组织检查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负责客户投诉的处理,出现质量问题 及时负责组织调查和解决;

c. 负责组织本站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记录按要求进行修订,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d. 负责对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工作,负责对检测目标、质量指标和工作方案实施的检查,组织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e. 负责管理活动的记录格式、质量保证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批准;

f. 负责做好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修改、换版、宣贯、控制等工作;有权直接向站长报告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5)授权签字人职责和权力

a. 负责对被资质认定批准的检测项目报告的信息完整性、项目齐全性和结论的正确性的审查;

b. 授权签字人有权拒绝签署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责成报告编制人修改直至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

c. 授权签字按资质认定批准的检测项目范围以手签字签发检测报告,不得他人代理签字;

d. 应熟悉掌握检测技术相应的检测管理程序及记录、报告审核签发程序,了解掌 握检测目的和要求;对检测结果能做出相应评价判断;

e. 应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及相关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要求;

f. 应掌握有关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状态;

9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4页 共6页 标题: 4.1 组织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g. 应熟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文件的要求; h. 授权签字人及签字识别详见(质量手册附件7:授权签字人一览表); (6)内审员职责和权力

a. 内审员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内审员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b. 服从质量负责人的安排,参加本站内部管理体系的审核。在内审组长领导下,编制内审检查表,参与内审并记录审核情况,负责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和验证并将结果向质量负责人报告;

c. 内审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d. 内审员有权建议停止违反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任何活动; (7)科室主任职责和权利

a.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及本站内管理体系文件; b. 在站长领导下负责本科室的业务和行政管理,负责本科室工作的落实; c. 掌握与检测有关的方法标准,负责审核本科室的作业指导书编写和出具的检测数据或结果报告; 4.1.4.5.2 科室职责 (1)质量控制室职责

a. 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仪器设备资料的归档工作; b. 负责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修改、换版和管理,负责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表格的登记、发放和管理等工作;

c. 配合站长和质量负责人进行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和各种临时性审核工作;

d. 负责国家计量标准的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组织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及量值溯 源工作;

e. 负责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考核的落实;制定能力验证和实验室之间比对计划; f. 负责检测服务项目的承接、登记和报告副本的保管及所有过程资料的审查归档; g. 负责对检测标准方法、技术规范的查新、购买及发放;

10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1 第5页 共6页 标题: 4.1 组织 (2)水、气分析室及现场监测室职责 a. 负责在本站业务范围内的各项监测工作;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b. 负责监测分析方法的选用、确认及对新方法的验证工作;

c. 负责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运行和维护保养,参与仪器设备的选型和定购工作; d. 负责监测业务作业指导书和技术记录的编制和使用; e. 负责对仪器设备状态和管理标识的确认; (3)办公室室职责 a) 文字综合工作。

b) 公文传阅、保存并定期归档,复印、 掌管印、信; c) 专业人员技术档案;

d) 组织在职人员培训,记录职工参加培训时间及考试、考核成绩; e) 划定卫生分担区,并检查各卫生分担区卫生状况。 h) 负责全站电气线路布设、维护; 4.1.4.5.3 关键人员岗位职责 (1)各岗位检测人员职责

a. 检测人员要坚守本岗位,明确职责,熟练地掌握检测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b. 检测人员在检测前要做好各项目的准备工作,检测中要认真观察仪器状态,检测后要认真核查检测数据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不得随意涂改数据;

c. 检测所用仪器在检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整洁,负责检测仪器的日常维护;

d. 当检测仪器设备、检测环境条件等不符合检测技术标准要求时,检测人员有权暂停检测工作;

e. 所有检测人员对国家和客户的机密信息要遵守《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管理程序》;(2)仪器设备管理员职责

a. 负责协助仪器设备购置,办理相关购入登记手续;

b. 负责仪器设备的验收、管理,并将仪器设备的各类资料信息及时记入管理档案;

11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6页 共6页 标题: 4.1 组织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c. 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在提出仪器设备维修申请后,组织维修,如需送外部修理,报请站长批准后实施;

d. 负责仪器设备的报废。在提出仪器报废申请后,组织相关人员对仪器设备做报 废鉴定,经站长批准后,会同相关人员进行报废处理;

e. 负责会同财务人员对全部仪器设备的购置、入帐、报废等情况进行年检; (3)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a. 对应立卷归档的检测工作资料做好收集、整理、立卷、保管等工作; b. 负责本站各种档案资料的维护,定期检查保管情况;

c. 负责各种档案资料的借阅,严格履行登记和审批手续,做好利用效果反馈; d. 做好各种档案资料的鉴定,对已超过保管期的档案资料提出销毁报告; (4)质量监督员职责

负责对检测人员和新上岗人员的技术工作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有权利和责任当场制止不符合检测方法、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要求的行为,并做好监督记录。且要及时向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反馈信息。

4.1.5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监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1)由站领导、室主任对监测人员进行充分的监督。

2)由一名副站长任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确保运作质量所需的资源。

3)由一名副站长担任质量负责人,确保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遵循。

4)质量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可互为代理人,室主任不在岗时其指定代理人代理。 5)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确保监测人员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4.1.6 支持性文件

4.1.6.1 ZLSC/PF–01《公正行为控制程序》

4.1.6.2 ZLSC/PF–02《保护客户机密与所有权程序》

12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5页 标题:4.2 管理体系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2 管理体系 4.2.1 目的

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文件,在本站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检测工作有序进行,各种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最终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2.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站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文件化管理体系的控制。 4.2.3 职责分配

4.2.3.1 站长负责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发布质量方针和目标,批准管理体系文件。 4.2.3.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并不断完善保证其持续有效。 4.2.3.3 质量控制室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4.2.4.3 对客户的承诺

a. 在检测工作中全面贯彻本站的质量方针,向所有客户提供同等质量的服务,把公正服务作为行为准则,保证检测的独立性和客观真实性;

b. 本站将严格为客户保密,未经客户允许,不向外界公布和散布检测数据和结果;对客户提供的与检测有关的技术资料,也绝不公开或提供给其它方;

c. 本站所有员工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站的《检测人员行为准则》,奉公守法、秉公办事,不编假数据,不出假报告,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d. 随时接受客户的监督,对客户反馈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及时正确处理,并做为改进服务质量和检测工作质量的依据,不断完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4.2.4.4 检测人员行为准则

a.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的规定; b. 检测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做到检测数据真实、准确; c. 不参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从事检测范围内的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和经营等活动;

13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3页 共5页 标题:4.2 管理体系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d. 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不受来自商业、财务、行政或其它方面的诱惑和压力影响,抵制商业贿赂,不接受客户吃请,不收受礼物,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判断的独立性;

e. 自觉遵守有关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规定,不向外界泄漏客户的机密信息,不用客户的技术和商业机密谋取利益。 4.2.4.5 管理体系文件结构

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文件 (包括技术标准规范) 质量管理记录/技术记录 4.2.4.5.1 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描述了本站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明确了本站的质量方针、目标,是根据本站实际情况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素,转化为对所有检测工作的具体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

4.2.4.5.2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为保证质量管理活动能满足准则要求而规定的工作程序,并确保所有工作过程受控。其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程序文件和相关质量记录六个方面。

4.2.4.5.3 作业指导书是管理体系的第三层文件,是技术文件的细化,可分为以下二类:

a. 操作仪器设备的作业指导书; b. 检测方法的必要细化和补充;

4.2.4.5.4 质量管理活动记录/技术活动记录及检测报告是管理体系的第四层文件,是各种质量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的记录,它能见证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检测工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同时也是质量改进的依据。 4.2.4.6 编制管理体系文件依据 4.2.4.6.1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2.4.7 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控制 4.2.4.7.1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起草编写管理体系文件,经审核后,报站长批准发布。

14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4页 共5页 标题:4.2 管理体系

4.2.4.7.2 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均采用活页装订的方式,以便于修改换页。质量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以单页形式为方便使用和保管。 4.2.4.7.3 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和管理:

a. 管理体系文件由办公室进行编号、登记、注明受控状态后发放,文件持有者在接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时要在发放记录上签字确认;

b. 持有者应妥善保管体系文件,不得在体系文件上涂改,不得外借,如不慎遗失,应立即报告,并作好登记备案;

c. 管理体系文件分受控和非受控两种文本,本站内部使用和提供给认证机构的为受控文本,提供给有关用户的为非受控文本,手册发放时要注明受控状态;

d. 当持有者工作变动时,应将管理体系文件退还办公室并办理手续; e. 各版本管理体系文件应在档案室永久保存一份,并标识存档。 4.2.4.7.4 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

a. 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 ① 管理评审、内部质量审核以及管理体系实际运行中发现存在问题; ② 本站组织机构或管理职责有重大变化;

③ 编制体系文件所依据的有关标准、法规有较大变动; ④ 其他导致必须修改的情况。

b. 体系文件需进行重大修改或改版,需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经审核后,报站长批准后执行;

c. 体系文件的修改一般采用换页、插页的方式,由办公室统一向文件持有者发放修改通知和相应的修改页,对收回原页及时标识作废或销毁,并作相应记录。任何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擅自对手册进行修改。 4.2.4.7.5 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

a. 质量负责人负责解释管理体系文件,并组织宣贯,做好记录;

b. 各室负责人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学习,理解自身职责和重要性,要严格按照体系

15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5页 共5页 标题:4.2 管理体系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文件的规定,进行质量和技术活动,并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c.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管理体系文件执行的情况实施监控。 4.2.4.8 内部沟通

所有人员都可就管理体系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技术问题分别向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反映,由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随时与站长沟通,站长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研讨或交流会,组织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对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有效性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组织实施。 4.2.4.9 管理体系的变更

当管理体系发生变更(包括管理体系文件、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授权人员等变更) 时,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起草文件说明变更情况,报站长批准,保证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和规范性。 4.2.5 支持性文件

4.2.5.1 ZLSC/PF–03《文件控制程序》

16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3页 标题:4.3 文件控制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3 文件控制 4.3.1 目的

对来自内、外部与管理体系和技术活动有关的所有文件进行控制,确保相关人员和相关场所均能得到和使用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 4.3.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修改和管理控制等各个环节,包括来自外部文件的控制。 4.3.3 职责分配

4.3.3.1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记录的编写、审核,适时监督所有管理体系文件的实施;并持续保持管理体系文件的现行有效性。 4.3.3.2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写检测业务内的有关作业技术文件(诸项检测作业指导书、技术活动记录等)。

4.3.3.3 质量控制室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发放、控制管理。 4.3.3.4 档案资料管理员负责各类文件的归档管理。

4.3.3.5 站长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并具有对文件的解释权。 4.3.4 管理要点 4.3.4.1 文件来源

文件按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部制订的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另一部分来自外部的与本单位检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技术标准、规范、检测方法、参考数据手册等。文件可以是数字模拟、照片形式,也可以是纸面文件形式的,还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体中,如软盘、光盘等。

4.3.4.2 文件编制

a.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应遵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b. 其它文件的编制应遵守质量手册的要求,并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

c. 编制文件的文字表达应简明、准确、易懂,所有的符号、代号应符合有关规范;

17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3页 标题:4.3 文件控制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d. 管理体系文件要有唯一性标识,标识包括:机构名称、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版本、修订标识、实施日期、页码; 4.3.4.3 文件审批

a.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质量管理记录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站长批准; b. 作业指导书、技术记录、检测报告格式由技术负责人审核,站长批准; 4.3.4.4 文件发放

a. 管理体系文件一经批准发布实施,综合技术室应及时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 b. 文件的发放要做好发放记录,并注明受控状态;

c. 作废文件要及时从所有部门和场所收回,因特殊需要所保留的任何已作废文件, 都要进行醒目标记,防止误用; 4.3.4.5 文件修改与变更

4.3.4.5.1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文件需进行修改:

a. 文件不适应管理体系的运行; b. 文件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相适应; c. 本站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发生重大变化时; d. 其他需要修改的情况;

4.3.4.5.2文件修改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改的申请、编制、审核和批准过程要由该文件原编制、审核、批准部门按相同的程序进行。

4.3.4.5.3文件更改的内容及更改的原因需要文件化的说明,不允许任何人或部门对文件随意进行手写修改。

4.3.4.5.4 文件修改后,要标识其修改状态,并及时发放到位,替换作废文件,保证文件的现行有效。对于非受控文件,不作修改。

4.3.4.5.5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外部文件发生变化时,质量控制室应及时更新,发放最新的现行有效文件,收回作废文件。

18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3页 共3页 标题:4.3 文件控制

4.3.4.6 保存在计算机中文件的管理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3.4.6.1制定程序保证保存在计算机文件的安全和保密,防止文件被随意改动或删除,

并保证文件存有备份。

4.3.4.6.2制定程序规定如何修改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应执行《文件控制管理程序》和《数据保护控制程序》。

4.3.4.7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本站共编写了31个程序文件,详见(质量手册附件8:程序文件目录)。 4.3.5 支持性文件

4.3.5.1 ZLSC/PF–03《文件控制程序》

.

19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2页 标题:4.4 检测分包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4 检测分包 4.4.1 目的

对检测工作的分包方进行评价和确认,控制分包工作的全过程,保证分包部分的检测工作符合规定的要求,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 4.4.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检测工作分包方的评价和选择,控制分包工作全过程。 4.4.3 职责分配

4.4.3.1 技术负责人负责分包工作的审批,

4.4.3.2 综合技术室、中心分析室具体执行分包程序。 4.4.4 管理要求

4.4.4.1 分包方的选择和评价

4.4.4.1.1 当部分检测工作需分包时,应选择能够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开展工作的实验室,同时根据分包的检测项目,对分包方的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质量管理等能力进行评价。

4.4.4.1.2 综合技术室负责列出合格分包方名单,综合技术室负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分包方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价。

4.4.4.1.3 综合技术室将分包的具体情况要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征得客户的同意,最好是书面的同意。

4.4.4.1.4 检验室根据分包的检测项目提出对分包方的具体技术要求,综合技术室根据要求与分包方沟通分包事宜,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4.4.1.5 综合技术室与分包方签订分包协议,明确分包事宜及双方责任。

4.4.4.1.6 综合技术室要做好分包工作的各项记录,并收集分包方所完成工作的记录。 4.4.4.2 分包工作的质量控制

4.4.4.2.1 综合技术室应保存分包方的各种资质证明材料,如遇变化应及时更换。 4.4.4.2.2 综合技术室应根据需要,在年度内审时对分包方进行审核。

20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2页 标题:4.4 检测分包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4.4.2.3 若遇分包方的资质发生重大变化(如设备状况、人员配备、管理体系等),应对分包方重新进行评审,确定分包方是否满足检测标准的要求。

4.4.4.2.4 中心分析室应就分包工作对客户负责(由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

4.4.5 支持性文件

4.4.5.1 ZLSC/PF–06《监测分包管理程序》

21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1页 标题:4.5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5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 4.5.1 目的

为了确保检测的数据可靠,应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进行有效的控制。 4.5.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所用供应品和服务的选择、购置、接收、使用等过程的控制。 4.5.3 职责分配

4.5.3.1 局办公室负责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和发放,并负责对提供服务和供应品的供应商进行评价。

4.5.3.2 监测站负责根据工作需求提出服务和供应品购置申请,对供应品的接收和使用的评价及情况反馈。

4.5.3.3 局长负责审批服务和供应品的管理和采购计划。 4.5.4 管理要点

4.5.4.1 服务和供应品的范围

a.仪器设备的搬运、安装、维修、保养和检定; b.检测过程中所需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他消耗材料;

c.本手册有关章节中未涉及的与检测有关的其他服务和供应品。

4.5.4.2 制定详细的《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管理程序》,对影响检测质量有关的服务和供应品,如检测仪器、消耗材料等的选择、采购、接收和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4.5.4.3 对检测仪器、辅助配件消耗材料等,由使用者提出较具体的质量要求或技术指标,到货后认真做好核验或证实符合规定的要求再投入使用,并保存符合性检查活动的记录。

4.5.4.4 站办公室要对提供服务和供应品的供应商应进行登记,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保存评价记录和合格供应商的名录。 4.5.5 支持性文件

4.5.5.1 ZLSC/PF–07《服务和供给品采购程序》 4.5.5.2 ZLSC/PF–13《记录控制程序》

22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1页 标题:4.6 合同评审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6 合同评审 4.6.1 目的

对客户提出的检测要求、标书、合同(协议)进行评审,评价本站是否具有满足该合同要求的能力,在充分理解客户的期望与要求后做出规定,保证使客户的检测要求得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满足。

4.6.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对所有检测合同(协议)的评审及与客户的沟通。 4.6.3 职责分配

4.6.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客户提出的要求、标书和合同(协议)进行评审。 4.6.3.2 综合技术室负责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要求与期望,协助技术负责人具体组织评审。 4.6.4 管理要点 4.6.4.1合同的形式

4.6.4.1.1一般常规检测项目(指己取得资质,具备检测能力的项目)均以委托检测协议书的形式确定检测关系。 4.6.4.2 合同的内容

a.首先应确认本站是否具有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技术能力、使用资源等条件,检测方法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范。

b.协议中还需考虑检测任务完成时间、报告方式、财务结算、法律责任、分包的项目等相关内容。

4.6.4.3 在执行合同或协议期间,如需对合同进行修改应按原程序重新评审,并将修改内容通知相关方和客户。

4.6.4.4 对客户的书面要求、标书和合同如需评审,应对签订的检测合同、合同的修改等建立完整的记录并随检测工作资料一起存档保留,保留时间按档案管理要求执行。 4.6.5 支持性文件

4.6.5.1 ZLSC/PF–04《合同评审程序》

23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1页 标题:4.7 申诉和投诉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7 申诉和投诉 4.7.1 目的

为了妥善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对服务质量的申诉和投诉,提高服务质量,并以此作为改进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的依据。 4.7.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来自客户和实验室内部申诉/投诉的受理、处理过程。 4.7.3 职责分配

4.7.3.1 综合技术室负责接受客户申诉和投诉,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客户。

4.7.3.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诉和投诉进行调查分析,并组织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4.7.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处理意见的审批。 4.7.4 管理要求

4.7.4.1 当接到对检测工作提出的申诉或投诉以及其它不满意的信息时,综合技术室应认真受理,按照《申诉和投诉管理程序》妥善处理。

4.7.4.2 相关责任部门在确认申诉或投诉事实后,应主动配合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7.4.3 当申诉/投诉涉及本站管理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时,综合技术室应报告质量负责人,必要时组织附加审核或管理评审。

4.7.4.4 综合技术室应将所有申诉或投诉的受理、处理资料、记录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4.7.4.5 质量负责人组织对收集的申诉/投诉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以及需改进的方面,得出定性或定量的结果提交管理评审。 4.7.5 支持性文件

4.7.5.1 ZLSC/PF–09《申诉和投诉管理程序》 4.7.5.2 ZLSC/PF–15 《管理评审程序》

24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3页 标题:4.8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8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 4.8.1 目的

为保证对本站确认的不符合工作、偏离检测标准或技术工作中的政策和程序时采取及时正确的纠正方法,防止并消除问题的再次发生。

为了减少或杜绝在管理体系运行与技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符合的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通过审核检测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本站的管理体系。 4.8.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项或对其它不希望发生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适用于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因素或其他不期望发生的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适用于所有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活动。 4.8.3 职责分配

4.8.3.1 质量负责人负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审批、负责组织实施改进。

4.8.3.2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查找其工作范围内的潜在不合格因素,落实纠正措施,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意见。 4.8.3.3 站长负责批准管理体系的改进。

4.8.3.4 质量控制室负责纠正措施的监督实施、跟踪验证;负责对预防措施效果的跟踪,验证监控;负责对改进全过程进行控制。 4.8.4 管理要点

4.8.4.1 在检测工作中出现不符合项后,中心分析室应按《不符合控制程序》的规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调查、确定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4.8.4.2 质量负责人根据分析不符合工作的原因,组织制定纠正措施实施计划,纠正措施应切实有效,经济合理,由纠正措施而导致的任何变更,应制定成文件并加以实施。 4.8.4.3 相关人员按实施计划在自己责任范围内进行纠正措施的落实,监督员对纠正措施进行监控,以保证纠正活动的有效性。

25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3页 标题:4.8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8.4.4 质量控制室应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跟踪,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进行监 控,并将全部情况做好记录。

4.8.4.5 出现对组织是否符合自身的管理体系要求或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产生怀疑情况时,有必要实施附加审核或管理评审。

4.8.4.6 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从技术和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收集、识别潜在的不合格信息,确定容易产生不符合的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制定预防措施时要分析潜在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确定改进办法。

4.8.4.7 质量负责人对预防措施实施的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预防措施实施的全过程要进行记录,包括制定预防措施的依据,措施的内容,以及实施的全过程等,由综合技术室收集存档。

4.8.4.8 在管理评审中,要对预防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讨论评价,并根据结果相应调整预防措施。

4.8.4.9 管理体系需要改进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的提出

a. 质量监督员在对人员监督工作中如发现管理体系存在不符合工作问题向质量负责人汇报;

b. 质量控制室通过不定期审核和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向质量负责人汇报; c. 管理体系交流会; d. 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 e. 管理评审。 4.8.4.10 改进的实施

4.8.4.10.1 对发现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质量负责人组织质量控制室和相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根据情况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由质量控制室监督执行,具体执行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管理程序。

26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3页 共3页 标题:4.8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8.4.10.2 对提出的改进意见,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能够满足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则采纳意见并组织实施。 4.8.4.10.3 如果需要修改管理体系文件,则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进行修改、审批和发布。

4.8.4.11 质量控制室负责对改进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跟踪验证各项改进措施,并组织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收集保存改进过程中的全部记录。 4.8.5 支持性文件

4.8.5.1 ZLSC/PF–03《文件控制程序》 4.8.5.2 ZLSC/PF–10 《不符合控制程序》 4.8.5.3 ZLSC/PF–11 《纠正措施程序》 4.8.5.4 ZLSC/PF–14 《内部审核程序》 4.8.5.5 ZLSC/PF–15 《管理评审程序》 4.8.5.6 ZLSC/PF–12 《预防措施程序》

27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2页 标题:4.9 记录管理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9 记录管理 4.9.1 目的

为证明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如实记录质量管理和检测全过程,举证检测工作质量,必须对所有记录进行控制。 4.9.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管理记录/技术记录的编制、填写、标识、使用、整理、保存、借阅、清理等环节的控制。 4.9.3 职责分配

4.9.3.1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各种技术记录的编制和格式的审批。 4.9.3.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各种管理记录的编制和格式的审批。

4.9.3.3 质量控制室负责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格式的备案及各种记录的存档管理。 4.9.4 管理要点

4.9.4.1 管理活动和技术工作中形成的各类记录是本站的重要资料,必须及时收集、整理、编目存档。

4.9.4.2 记录按其性质分为两类,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 4.9.4.2.1 管理记录应包括以下(并不限于此):

a.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 b. 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记录; c. 采购/服务评价活动记录; d. 投诉处理、服务客户记录; e. 不符合工作记录; f. 人员培训考核记录;

g. 对体系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所有记录; 4.9.4.2.2 技术记录应包括:

a. 进行各项目检测的原始记录; b. 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记录;

28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2页 标题:4.9 记录管理

c. 仪器期间(标准物质)核查记录等;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9.4.3 所有记录要字迹清晰,内容明了,信息完整,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保存在安全、适宜环境的设施中,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4.9.4.4 各类记录/报告要确定唯一性编号,记录中出现错误时,要按规定的形式进行更改,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4.9.4.5 计算机联网检测控制系统要设置检测标准、系统参数等数据修改的访问权限,防止随意更改检测报告。 4.9.5 支持性文件

4.9.5.1 ZLSC/PF–03 《文件控制程序》 4.9.5.2 ZLSC/PF–13《记录控制程序》

29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2页 标题:4.10 内部审核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10 内部审核 10.1.1 目的

审查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检查管理体系是否适宜有效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10.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管理体系涉及的本站各部门和全部评审准则要素的内部审核。 10.1.3 职责分配

10.1.3.1 站长负责批准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审核质量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 10.1.3.2 质量负责人全面负责内部审核工作,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委派内审员,批准审核报告。

10.1.3.3 质量控制室负责内部审核的组织协调工作。

10.1.3.4 受委派的内审员负责编制内审检查表,实施内部审核,并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10.1.4 管理要点

10.1.4.1 质量负责人每年应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按《内部审核管理程序》定期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内部审核,审核计划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包括质量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

10.1.4.2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委派的内审员尽量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10.1.4.3 内审员根据审核要求和受审核部门的具体情况编制检查表,对管理体系运行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对发现的不符合项要详细记录。

10.1.4.4 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按照纠正、预防措施及改进管理程序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内审员要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并做好完整记录。 10.1.4.5 内审员根据对受审核部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审核结果编制内部审核报告,经质量负责人审核并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提交管理评审。 10.1.5 支持性文件

10.1.5.1 ZLSC/PF–11 《纠正措施程序》

30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2页 标题:4.10 内部审核 10.1.5.2 ZLSC/PF–14 《内部审核程序》 10.1.5.3 ZLSC/PF–12《预防措施程序》

31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1页 共2页 标题:4.11 管理审核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11 管理审核 11.1 目的

定期对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确保管理体系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1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11.3 职责分配

11.3.1 站长负责组织开展管理评审活动。

11.3.2 质量负责人负责制定评审计划,审核并报告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组织管理评审的准备工作和评审结果的落实。

11.3.3 各室负责准备、提供与本室工作有关的待评审的资料,负责实施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改进、预防措施。

11.3.4 质量控制室组织管理评审的准备工作、会议记录、报告的整理,负责对评审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和验证。 11.4 管理要点

11.4.1 最高管理者执行《管理评审程序》,每年度至少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如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发现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时,可组织增加评审频次。 11.4.2 管理评审的要点

a.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政策的适应性和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执行情况; b.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c. 内部审核结果的报告;

d.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改进的建议; e. 外部机构的评审结论;

f. 实验室之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g. 客户的反馈意见及申诉、投诉情况;

32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4 第2页 共2页 标题:4.11 管理审核

h. 新扩展的检测能力、质量控制活动; i.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人员培训情况; j.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k. 其他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各项活动。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11.4.3 管理评审时,应对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充分论证,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形成评审决议。

11.4.4 管理评审报告和有关记录至少要保存一个认证有效周期以上。

11.4.5 质量负责人要组织落实管理评审中确定的改进纠正措施,并跟踪监控和验证,确保这些措施在规定的时限内实施。

11.4.6 质量负责人负责将管理评审结果输入实验室规划系统,并包括下年度的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 11.5 支持性文件

11.5.1 ZLSC/PF–03 《文件控制程序》 11.5.2 ZLSC/PF–11 《纠正措施程序》 11.5.3 ZLSC/PF–14 《内部审核程序》 11.5.4 ZLSC/PF–15 《管理评审程序》 11.5.5 ZLSC/PF–12 《预防措施程序》

33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1页 共2页 标题:5.1 人员管理 5.1 人员管理 5.1.1 目的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为保证检测工作正常进行,不断提高检测质量和客户满意率,对人员技术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等素质要求做出规定,并通过培训保证人员满足规定要求。 5.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所有人员的配置、培训和考核及评价。 5.1.3 职责

5.1.3.1 站长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

5.1.3.2 质量控制室负责组织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建立和保存人员技术业绩档案。 5.1.4 管理要点 5.1.4.1 人员配备 5.1.4.1.1 人员分类:

a. 检测人员是指从事检测工作,进行数据处理,出具数据结果的人员; b. 管理人员是指负责某项管理职能的人员;

c. 技术负责人是指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技术管理、评审的人员; d. 质量负责人是指负责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人员; e. 审核人员是指对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的人员;

f. 监督人员是指负责对新上岗的检测人员、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对检测结果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施监督的人员; 5.1.4.1.2 人员的任命授权:

a.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由站长指定;

b. 室主任、内审员、监督员及设备操作人员,有管理职能的人员由站长任命授权; c. 检测人员按有关规定招聘录用;在使用临时签约人员和关键技术岗位人员时,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并能够依据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作; 5.1.4.2 人员培训

34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2页 共2页 标题:5.1 人员管理

5.1.4.2.1 培训需求: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a. 对新招聘进本站的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培训并考核;

b. 标准、规程等技术规范变更、检测技术革新时,涉及人员应进行适时培训; c. 为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进行管理和专业方面的适时的培训。 5.1.4.2.2 培训要求:

a. 根据本站工作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提出培训要求报质量控制室; b. 质量控制室负责对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统计汇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c. 培训计划经站长批准后由质量控制室组织或监督实施,并做好人员培训记录; d. 培训应兼顾不同的需要,包括各岗位所需的应知应会的培训;

e. 培训的方法和方式,可以是集中授课、委外培训、参观考察和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宣贯会、经验交流会,以及个别辅导;

f. 内审员在内部审核过程中,通过对不符合工作的分析,涉及到人员的技术水平或实际操作技能缺欠时,及时汇总上报技术负责人;

g. 培训结束后,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5.1.4.3 人员考核

5.1.4.3.1 质量控制室负责组织检测人员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人员上岗考核和实验室间比对、验证等熟练性考核。

5.1.4.3.2 内审员内审过程中负责对检测人员进行工作质量考核。 5.1.4.3.3 凡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接受待岗培训。 5.1.4.4 人员技术档案

质量控制室负责收集、整理所有技术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记录,复印相关证明文件存入个人技术业绩档案并保证这些信息易于获取。

5.1.5 支持性文件

5.1.5.1 ZLSC/PF–17 《人员培训程序》

35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1页 共2页 标题: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 目的

为保证检测活动能正常进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有效,用于检测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规定要求。 5.2.2 范围

适用于检测设施及环境条件的配置及其控制。 5.2.3 职责

5.2.3.1 技术负责人负责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总体管理。 5.2.3.2 中心分析室负责制定提出实验设施及环境条件要求。 5.2.4 管理要点 5.2.4.1 设施和环境

5.2.4.1.1 制定程序控制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保证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出具的检测结果有效。

5.2.4.1.2 在外作业场所进行现场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确保环境条件不对检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也要注意不能危害到检测人员的生命安全。

5.2.4.1.3 检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妥善维护检测的仪器设备和环境设施,确保其状态满足检测的要求;当环境条件影响到检测结果时,应立即停止检测。

5.2.4.1.4 实验室布局要合理,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减少潜在的对样品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

5.2.4.1.5 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以重视,使其适应相关的技术活动,并能有效地控制、监测和记录。 5.2.4.2 监控与维护

5.2.4.2.1 检测人员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检测,实验室应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 5.2.4.2.2 检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妥善维护实验室的设施,确保其状态良好。 5.2.4.2.3 当环境条件影响到检测结果的质量时,应停止检测,待满足检测要求时再进行。

36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2页 共2页 标题: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4.3 实验室内务管理

5.2.4.3.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安静和安全。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2.4.3.2 实验室人员不得在实验室内存放与监测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做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事情。

5.2.4.3.3 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实验室应根据其特定情况做出规定加以控制。

5.2.4.3.4 外来人员如因工作需要进入实验室,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做好防护措施,并由该实验室负责人(或指定人员)陪同进入。 5.2.4.4 健康、安全

5.2.4.4.1 实验室应有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健康及仪器设备安全的措施和设施,配置紧急处理意外伤害的常用物品。

5.2.4.4.2 实验室应按《安全作业控制程序》使用和管理易燃、易爆和剧毒物品以及处理事故等,应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在必要时配备相应的人身防护装置。

5.2.4.4.3 妥善处理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按照《实验室设施、安全、环境保护程序》规范进行整个处理过程。 5.2.5 支持性文件

5.2.5.1 ZLSC/PF–18 《实验室设施、安全、环境保护程序》

37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1页 共3页 标题:5.3 检测方法确认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3 检测方法确认 5.3.1 目的

为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有必要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控制。 5.3.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个环节检测活动的方法选用和确认的全过程。 5.3.3 职责

5.3.3.1 中心分析室负责检测方法的选用或验证。

5.3.3.2 质量控制室负责对在用方法的现行有效性进行查新控制。 5.3.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检测方法的确认和批准。 5.3.4 管理要点 5.3.4.1 方法的选择

5.3.4.1.1 应优先选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方法,同时确保使用的标准是最新版本,必要时还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方法加以补充,以确保使用的正确性。

5.3.4.1.2 如客户委托时指定检测方法,需能满足所进行检测的要求,检测室方可采用客户指定的方法;如客户要求的方法不适用或已过期,检验室不予采用并通知客户。 5.3.4.1.3 当客户未指定方法时,检测选择方法顺序如下:

a.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b. 由设备商指定的方法;

c. 实验室自己制定的方法,该方法应能满足实验室的预期用途并经过相关技术单位验证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d. 实验室所选用的方法在检测协议书或任务通知书中应标明并通知客户; 5.3.4.2 方法的确认

5.3.4.2.1 确认是通过核查并提供客观证据,以证实某一特定预期用途的特殊要求得到满足。对在用的标准方法要适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新并予以确认。

5.3.4.2.2 实验室需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自己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

38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2页 共3页 标题:5.3 检测方法确认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3.4.2.3 按预期用途对方法进行评价,确认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准确度,诸如:结果的 不确定度、方法的适用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等,应适应客户的需求。 5.3.4.2.4 实验室要记录确认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结论。

5.3.4.2.5 本站检测所用的标准详见(质量手册附件4:现行有效标准一览表) 5.3.4.3 方法偏离

5.3.4.3.1 因检测标准方法、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规定的不明确或检测受限制,如简化检测过程或缩短检测时间,由检验分析室提出申请偏离的理由和偏离的方案,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5.3.4.3.2 应客户的要求使用国际标准或非标准方法时,非标准方法需经过确认并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4.1.4.3.3 中心分析室为满足客户的要求,需要偏离标准方法、技术规范时,应提出具体偏离的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5.3.4.4 检测数据的控制

5.3.4.4.1 检测人员在对检测记录进行核查时,应对计算和数据传送进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

5.3.4.4.2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确保:

a. 由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被制订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验证;

b. 建立并实施《测量溯源性控制程序》。这些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39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3页 共3页 标题:5.3 检测方法确认

5.3.5 支持性文件

5.3.5.1 ZLSC/PF–19 《监测方法及确认程序》 5.3.5.2 ZLSC/PF–24 《测量溯源性控制程序》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40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1页 共3页 标题: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合理配备满足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有必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实施有效控制。 5.4.2 范围

适用于检测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配置、使用、维护、标识、档案管理等过程。 5.4.3 职责

5.4.3.1 中心分析室负责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购置申请、对拟购仪器设备的论证和仪器设备的选型、验收并负责使用和维护。

5.4.3.2 质量控制室负责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购置,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5.4.3.3 站长负责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购置的审批。 5.4.4 管理要点

5.4.4.1 仪器设备的配备

5.4.4.1.1 本站要保证配备检测工作所需的所有测量和检测设备,首先由检验室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购置仪器设备申请,交到质量控制室报站长批准。

5.4.4.1.2 质量控制室负责仪器设备的购置,并在仪器设备到货后,组织检验室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验收。

5.4.4.2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5.4.4.2.1 仪器设备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本说明书(包括有关手册)要便于检测人员的取用。

5.4.4.2.2 使用仪器设备的人员应能正确和熟练的进行操作,在操作仪器前后均应检查其状态并记录,以确保仪器工作正常。

5.4.4.2.3 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使用人员必须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明其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41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2页 共3页 标题: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4.4.2.4 若设备脱离了本站的直接控制,使用人员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4.2.5检验室应制定仪器设备的维护计划,并具体落实做好维护记录;对某些示值容易变化的仪器设备制定期间核查计划,执行《设备期间核查控制程序》,并做好期间核查记录。

5.4.4.3 仪器设备的管理

5.4.4.3.1 本站对所有在用仪器设备统一规定设备编号,并且与状态三色标识一起粘贴在仪器设备的醒目处,作为设备管理唯一性标识。

5.4.4.3.2 质量控制室应保存对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 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制造商的说明书; d. 当前的处所;

e.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

f. 所有校准/检定报告或证书的有效日期、结果及复印件,下次校准/检定的预定日期;

g. 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 h.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5.4.4.3.3 本站对仪器设备的采购、安全存放、使用、维护等全过程制定程序加以控制,以确保仪器设备功能正常,防止损坏或性能退化。

5.4.4.3.4 对曾经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经鉴定应停止使用,由设备管理员加贴标记标签、以清晰表明该设备已停用,直到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测试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

5.4.4.3.5 质量控制室建立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设备及其软件档案。

42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3页 共3页 标题: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4.4 仪器设备的检定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4.4.4.1 质量控制室对需要检定的仪器设备,编制仪器设备检定一览表,保存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5.4.4.4.2 质量控制室对需要校准的所有设备,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再校准或失效日期。 5.4.5 支持性文件

5.4.5.1 ZLSC/PF–22 《仪器设备控制程序》

5.4.5.2 ZLSC/PF–26 《标准物质、实验用品与药品管理程序》 5.4.5.3 ZLSC/PF–23 《期间核查程序》 5.4.5.4 ZLSC/PF–24 《测量溯源性控制程序》

43

XXX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 编号:ZLSC/QM–5 第1页 共2页 标题:5.5 量值溯源 第2 版 第1次修订 实施日期:2011年 11月 26 日 5.5 量值溯源 5.5.1 目的

保证用于检测的所有仪器设备,包括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有效性等有显著影响的辅助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应经过检定/校准(或比对),并保证量值能溯源到国家基准或标准。 5.5.2 范围

适用于本站所有在用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或自校准。 5.5.3 职责

5.5.3.1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质量控制室制定仪器设备计量检定计划。 5.5.3.2 设备管理员负责实施和落实计量检定计划。 5.5.4 管理要点 5.5.4.1 量值溯源要求

5.5.4.1.1 质量控制室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周期计划,定期送法定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校准,以确保本站所进行的检测可溯源到国家基准或计量标准。 5.5.4.1.2 提供溯源服务的计量检定部门要有资格证明、校准能力和溯源性,出具的检定/校准证书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计量规范声明的测量结果。 5.5.4.1.3 因无国家基准等原因导致检测无法溯源时,本站可采取适当的验证方法取得结果可靠的证据,如:

a. 使用规定的等效方法;

b. 使用被有关各方接受并且描述清晰的协议标准; c. 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仪器设备比对;

5.5.4.1.4 自校准等验证活动使用的方法必须文件化,执行《测量溯源性控制程序》。 5.5.4.2 期间核查

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量值易变化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校准状态的置信度,执行《期间核查程序》。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