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

更新时间:2024-04-23 0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

水土流失:

它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寝室及水的损失。

一、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35 N~ 40 N ; 105 E~114 E),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土地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2).气温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3).降水特点:年降水量较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3、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黄土高原

(2).地势: 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地表形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地貌类型: 黄土地貌 4、水文特征

(1).补给:以降水为主要补给

(2).径流量:水量较小,汛期在夏季且年际变化大 (3).含沙量:含沙量高 (4).结冰期:有结冰期

(5).水能:落差大,水能较丰富

二、黄土高原脆弱的环境背景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

2、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恢复相当困难。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多种,主要表现在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原因主要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

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 黄土的特性

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无层理,但是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也易形成崩解和滑坡。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黄土高原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但由于处在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冷锋活动剧烈。加上地面植被稀少,夏季有利于热力对流,造成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而且年降水变率大,多水年和少水年相差了三至四倍甚至三四十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③地质构造

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强烈,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加之地震引发滑坡,加剧了流水侵蚀。

④植被

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毁,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恶性循环。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人类自出现以来,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加速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如下图所示: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渡放牧和采樵 滥用土地

破坏林草植被,地表抗侵蚀能力降低

加重水土流失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但那时主要是受到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所致。自进入人类社会之后,人们生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人为原因是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1)水土流失对山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淤积

坡 地—— 耕作时跑水、跑肥、跑土

侵蚀危害 多雨区—— 土 壤 容 易 酸 化 农作物减产 干旱区——土壤蒸发加剧——次生盐碱化 淤积危害——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泥石流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

凡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干旱灾害就发生频繁。这样的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差,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多暴雨。在同等降水量的情况下,水土大量流失区会比非水土流失去的旱情严重。

(3)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河”,严重威胁着黄淮海平原。

(4)水土流失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坡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贫瘠——田间持水能力降低——旱情加剧——农业减产

五、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根据历史经验,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现有草坡、林地和荒地,并利用退耕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和一些破碎耕地,用以造林、种草。造林要多样化,乔灌结合,讲求实效。应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用材林等。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注意提高牲畜的质量。并改善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保持。

(4)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避免由于煤炭开发而引起大规模水土流失。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的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治理 方针 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保 塬 营造护田林网,造平整土地 林以用材林和果林为深耕改土,科学施 增加水流入渗, 主,形成林粮间作、果肥、浇灌,选育良种,削减地表径流 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 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护 坡 缓坡修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营造防护林既固沟,又拦泥沙、稳定坡脚 固 沟 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a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