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29 00: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莆仙戏调研报告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 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是“宋元南戏的活化 石”,它自宋代形成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莆 仙戏戏坛涌现出一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很强的剧目,先后获 得“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等全国性大奖, 剧目《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被分别称之为“世界悲剧”和 “世界喜剧”之一。

莆仙戏 - 历史渊源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

据1962年调查统计,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此剧在全国各地早已失传,惟独保存在莆仙戏里,700多年来历演不衰。

千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深得莆仙人民的喜爱,喜欢观看莆仙戏的民众达三百多万人。

莆仙戏 - 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莆仙戏的表演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形式,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

当今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8月,经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现在,莆田市在荔园路兴建莆仙大剧院,以复兴我们古老的莆仙戏!目前,莆仙戏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传承现状

越古老的艺术越具有保护性,莆仙戏艺术形态的生存与延续,是莆仙文化文明进程中的一种精神展示和体现。莆仙戏的文化形态,就是莆仙戏艺术千年来的积淀与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日愈遭受冲击,莆仙戏也面临如何传承、保护和弘扬的重要问题。

一、后续人才匮乏。随着老一辈艺人年事渐高,他们大多退居幕后或“人走艺亡”,而中年演员未能成熟接续大任,表演力不从心,年轻一辈又处于匮乏状态,莆仙戏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莆仙戏演员老龄化原闪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演出条件恶劣,演员地位下降,年轻演员辛苦不堪,难以安心从艺。

二、演出条件恶劣。如今莆仙戏大都是露天的草台式演出,演员忍受烈日曝晒、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尤其足夏季演出,高功率灯光直射到演员身上,披着脬承的戏服,一出戏下来便大汗淋漓,汗水和着妆直流入眼睛。演员住宿的地方也极其简陋,一床草席直接铺在地上,没有被子、枕头,夏天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和酷暑的闷热,冬天又要受冻,在破旧小宫庙的地板上凑合一晚是常有的事。因为戏曲边缘化的颓势,演员社会地位也直线下跌,大部分莆仙戏演出都与神诞节庆有关,村民认为演员们住官庙那足理所当然的事情,遇到极热情的演出地才会腾出民房让演员住宿。此外,伙食也是因陋就简。莆仙戏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兼之恶化的生存环境,使得年轻人不愿意再趟莆仙戏这趟“浑水”。

三、剧目创作缺乏创新。在莆仙舞台上,演出的大都是传统戏,有些戏团的主队以为剧目越老越好。在传统戏中,歌颂纯洁的爱情常把从一而终来追求,对勤劳善良的歌颂总离不开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褒扬、对自由的追求最多是以金榜题名、夫荣妻贵来结局,对邪恶抗争的结局也往往是善恶相报。这与时代的文化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要求存在着极大的落差。

四.珍贵剧目亟待抢救。据调查,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 多个,但仍有许多手抄剧本和曲谱仍流散在社会上,或存放在老艺人的箱子里,有的内容甚至只存在老艺人的记忆里,因欠缺经费无法征集、收购。就连已经收购来的包括

清道光年间的 600 本左右的古剧本,现仍堆放在鲤声剧团办公处,因缺少 资金未得到重新裱褙、抄印和保护,而是任其腐烂。

莆仙戏的发展对策

莆仙戏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创造,但更离不开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一方面是莆仙戏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的洞悉;另一方面,一件作品的产生同样离不开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原因,地方戏剧受到很大的制约。莆仙戏无论在剧团的管理,人才的培养、艺术创作和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出现疲软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对此我以为:

一、发现和培养莆仙戏新人。努力做好传承工作,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如果条件允许可进入专业剧团、院校实习深造,使一些具有潜质的莆仙戏新人尽快成长,也使莆仙戏的发展更具活力。对于艺校的学员的培养应根据剧团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安置目标地培养学生。

二、培养年青的观众群体。新生代能说方言的越来越少,更何况是以方言为演出语言的莆仙戏要让人听懂就更难了。应提倡戏剧进校园,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戏剧,尤其是戏曲文化知识。这既能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莆仙地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增强年轻一代热爱民族文化和地域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能培养戏曲爱好者和薪传者。

三、加强莆仙戏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对民间剧团进行指导、培训等,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演艺队伍,不让优秀的传统技艺变异、走形,确保演出质量。

四、人们应提高保护意识。莆仙戏的保护既要政府的重视,也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例如:组织、参与各种演出,也可举办研讨会、笔会、讲座、培训以及开展莆仙戏之家、沙龙和开设莆仙戏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只有人们提高保护意识,并形成良好社会氛围,莆仙戏的发展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创新戏剧,选材突出时代性。目前,人们的审美情趣已经向多方面发展,所以莆仙戏的剧目创新势在必行,编剧应努力使剧目内容与现代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京剧的创新就使人耳目一新,它把自己的音乐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及对传统名家的名段不断翻新,使其内容以及形式都不断地以新的面貌出现。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成功经验应该值得继续推广。

莆仙戏的保护与发展是伴随着莆仙文化及至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而发展的,而莆仙戏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莆仙戏的保护与发展应有许多复杂的事要做,愿有识之士为莆仙戏的振兴、为莆仙戏的保护与发展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b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