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初探

更新时间:2023-08-17 21:38: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初探 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现代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根据我在这几年的小学教育实践,就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一些认识。

首先,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以前的传统学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乃至学习效率低下。如今的学生聪明、好胜、好奇、酷爱刨根问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呢? 一是: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在语文课上,教师尽量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想知道故事内容吗?你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你想读一读吗?你觉得能比某某读得更好吗?哟!你想得比别人更周到呢!”等等。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兴趣,慢慢形成习惯。

二是: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

1、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

2 、说一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燕子回来了》这一课,通过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时在沿途看到的变化,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日新月异。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表演他们从南方飞回来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燕子看到祖国建设突飞猛进时又惊又喜的心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地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看到祖国的建设变化巨大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是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

其次,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该注重以下六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一、预习的习惯。我从二年级开始,就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型,想想意思,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在旁边作上记号,然后在进行新课学习中学会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识字的习惯。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之一。语文实验教材,一二年级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新带一年级,发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数孩子入学以后很想学习汉字,但是前一两个月却要面对一大堆拼音字母。同时学生们急需用字,可一时又不去学字,这种另人焦急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一年级的师生。教材的安排,一直不让学生学习汉字,而是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拼音。于是班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情形一:教师左右为难。开学初,我对班的学生进行粗略地了解,发现学生有一大半接触过拼音,对拼音不陌生,有的甚至能够用拼音进行拼写。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对拼音见过几面,能够记住几个声母和韵母,有些似是而非的感觉。同时也有几个学生,对拼音竟是一面没见,半个不识。面对这种差异,真让人好是为难,快了不行,有个跟不上;慢了不妥,课堂上有人干坐着;折中的办法,按照大纲的进度进行教学,会的不太想听,不会的记得不准,受益的仅是一小部分人。

情形二:学生识字“版本”众多。开学后不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争着什么,走近一看,他们在比赛看谁会写的字多。他们一个写了“大”字,另一个写了个“小”字,接着他们又写了“多”、“少”字。只是写到“中”时,大家有了争议,有的说是这样写的“中”,有的说是这样写的“中”。他们看见我来了,赶忙让我来给评定,我还没来得及多问,他们就自豪地告诉我这些字是怎样学到的。有的说,我是爸爸教的;有的说,我是在幼儿园学的;有的说,我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也有的说,我自己看书认识的。

相信上面所提到的情形,不少老师还是有体验的。到这里,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相信也明朗起来了。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在一年级时,先让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教会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识字。如在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利用造字特点或结合上下文,常用的方法有:词语猜测法、故事提放法、文字搬家法、先背后认法等方法识字。比如:在教“坐、闪、”字时,我采用了谜语法,土上坐二人、门里有一人;在叫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采用了先背后认法,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来认字,就迎刃而解了。到二年级时,为了扩大学生们的识字量,我又采用了其他

识字方法:部首查字法、去偏旁识字法、加一加识字法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们日积月累,渐渐地提高了自己的识字能力,在三年级时,很多学生不但可以根据以上几种方法识字,还通过阅读课外书、广告牌上的习惯用语等形式来认识更多的生字、词。

三、动口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更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特别是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我先把学生们分成小组准备,先在小组里和伙伴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体验,然后再在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如教《我该怎么办》,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的内容;再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他该怎么办?由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个人自述,同桌互述,小组互说,班上介绍,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与想象,敢于创新,并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们听。通过这种形式的尝试,给每位学生提供了表演、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教育家曾经说过,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通过我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班上多数学生在这个习惯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他们在读过的书后面没有圈圈、点点、写写,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个方面的习惯还要加强培养。

五、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穿插,准确控制笔画的轻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镇静的习惯。我从一年级写字就开始教给学生简单的写字要求。如做到横要平,竖要直,点像桃子、捺像刀。在学生们刚开始练习写字时,效率还不是很好,但我并不气妥,在二年级时,我就开始给学生布置作业,每天写小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写字能力,而且也让学生们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总结了写字的规律。

六、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种,不能只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那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我让学生们在做作业中尝试,每天的作业必须当天“消化”,如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通过以上几种实践证明,自学习惯的培养能让学生们学得主动活泼,能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 “自觉学习”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它将照亮漫漫教学。为了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教师需要的是积极引导,大胆让他们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流一身汗、滚一身泥、练一身本领。”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觉学习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b8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