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之笔记整理点

更新时间:2023-10-06 22: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文系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 绪论

牛汉《夜》为什么需要文学?

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描绘出凡俗生活的迥异的神奇的审美世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作用。(《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成其作者为最有影响的小妇人)。 文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进入文学世界。生活的原本为明的朦胧的经验和事理得到澄明。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生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坟 论睁了眼看东》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狄更斯:“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的理论和道德家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文学理论试图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奇特的文化现象、审美现象,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任务:阐述文学性质,探讨文学特征和规律。在人文科学领域内,研究文学的主要有三大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合成文艺学。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运用原理评价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文学史着重研究文学的产生的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历程。

与文学活动相对应,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

(1)、文学活动论:设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原因等方面;

(2)、文学本质论;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3)、文学创作论。(作者或作品)创作主体的素养,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审美追求等;

(4)、文学作品论:作品题材、类型和理想形态。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包括基本类型、体裁、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风格。

(5)、文学接受论:作品与读者,文学接受的性质特征

(6)、文学语境论: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与传媒、与大众的关系。

第一章 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理解

一、 世界(即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性质)

文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文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1)、古希腊的模仿说:对某事物的论述和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审美意义,按照A对照去做B。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

b.它是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的本源,因此艺术是“摹本的摹本”、“镜子的镜子”。 c.亚里斯多德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是模仿。

区别:艺术模仿的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只是世界的外形(现象),而是现实世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历史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客观真实、个别具体),诗歌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未必真实、虚构),因此诗歌比历史显示出更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认为艺术应该向镜子一样,忠实的复现现实世界。 (3)、十九世纪的再现说:

a.侧重强调文学艺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把文艺视为现实客观的真实再现。

b.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西方文论选 下》 第411页) 二、作者

文艺作品是经文艺作家的头脑创作而来的,因此文艺与文艺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乃至秉赋个性密不可分。

表现论是从作者出发来认定文学艺术的本质,把文学归纳为主管内在的表现。在文学四要素中,表现论注重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一)、中国的言志表情说

1、《诗大序》:“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认为唐宋至清末,诗歌几乎围绕抒情言志展开。

2、特点:①文学所表现的情感是由外物触发的。刘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②不主张艺术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强调通过比兴寄托情感,使之形象化、客观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二)、西方的表现主义理论

表现在语意上指通过行为或事物呈现,心理上指内心、情绪通过动作或表情呈现。文艺涉及艺术家在内在精状如何通过艺术传达。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发于言。”

1、情感表现说:文学的较高价值是表现个人独特的情感(源于浪漫主义) 2、本能表现说: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崇尚直觉、本能和无意识,形成非理性主义的文学思潮。①柏拉图:灵感迷茫说;②柏格森:世界本质是向上创造生命冲动,“意识绵延”,文学艺术是一种直觉,可以绵延;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认为本能欲望是生命最强大的原动力。文学艺术就是本能欲望转移和升华,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满足,而通过想象得到代替性的宣泄和补偿,是一种“白日梦”。

3、生命表现说:厨川白村(日):生命是人类的根本,在市计生活中生命力受到种种制约、压抑、“不能自由释放。文艺是生命力用绝对的自由而表现的唯一机会??。”郭

沫若,二十年代针对达芬奇说艺术家应当作自然的老子,提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生命哲学文艺观(《郭沫若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 三、作品(自足性)

1、作品自产生便具有客观独立性,成为“第二自然”。形式论就是侧重作品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2、形式论着眼于文学本身,强调作品独立性,把作品看作既不依赖外部环境,又不依赖创作主题的独立自主地本体。

3、作品就是作品本身,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 (一)、形式论历史渊源

a.古希腊,形式乃是艺术品的核心与本质。

b.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本源不是物质而是数,同样的优秀文艺作品也遵循数的原则。 c.康德:美是主观的,不加杂任何利害关系,不依赖概念。作品的形式才是真实和纯粹的每的判断对象,它与再现性内容无关。各种形式主义与纯艺术都直接法院于此。 (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唯美主义

a.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纯粹的美(强调艺术不应涉及政治,须超越现实生活)。

b.认为艺术是自足的,艺术的目的反是形成完美的存在,仅是美,是人类产品中具有最高内在价值的东西。

(三)、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

a.提倡纯文学,情调艺术的独立性,英美认为文学不是模仿,不是反映而是创造。拒绝表现论。

b.把文学当作语言的一种特殊类型,文学语言和普遍语言是对立的

c.普通语言的主要功能与语言外的世界联系,文学语言是以自我为中心,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它的形式特征。

d.雅各布森:“诗歌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具有固定表达形式的语言,它对被表达的客体

漠不关心??” 附: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即文学通过破坏普通语言交流的方式,使每日耳闻目见的事情变得新奇、陌生、使读者失去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得以恢复。(以语法规则的偏见,隐喻、象征、叠加意象等手法造成变异的语言)。

艺术张力

形式作用于视觉时产生的心理力。这种力类似于物理张力的特征成为张力。形式因素是否有张力,其力度如何并不只是取决于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强度,主要由主体心理上的尺度把握的。与常态有距离的或超过心理度的刺激就会产生视觉冲击,拉开的距离越大,张力感越强。艺术形式中也需要有这样一种势能,一种能量源泉,一种双向的引而未发的力,它一旦与人的心灵相对应,就会迸发强大的张力火花(冯骥才《高女人和矮丈夫》),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和穿透感官的艺术张力,使小说审美价值增值。

工具论的观点:实用论关注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强调作品思想性对读者的教化作用。

(一)、中国的“文以载道”说 “仁爱”、“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学之本不是娱乐、审美,而是具有工具和教化作用。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汉代《毛诗序》有:“经夫妇,成孝礼,厚人伦,美教化,树风格”的文学说。现代发展为文学为政治服务,文艺“主旋律”说。 (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贺拉斯“寓教于乐”说 “诗歌,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诗学》),在教与乐两者中,贺拉斯把教作为目的、根本,把乐作为手段、工具,开西方实用论的先河。

2、席勒“对人类进行审美的艺术的教育者提升人性,净化灵魂,改造完善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手法”(《审美书简》),这里,美是手段,德是目的,诗歌是教化工具,完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b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