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4 12: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

第 1 页 共 39 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 4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 4 第1课 《声律启蒙》(一) ............................................................................................................................................... 4 第2课《声律启蒙》(二) ................................................................................................................................................. 5 第3课《声律启蒙》(三) ................................................................................................................................................. 6 第4课、《笠翁对韵》 ......................................................................................................................................................... 6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 7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 7 第6课、《古诗两首》 ......................................................................................................................................................... 9 第7课 诗词两首 ............................................................................................................................................................... 10 第8课 诗词两首 ............................................................................................................................................................... 11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 12 第9课 对联..................................................................................................................................................................... 12 第10课 谜语................................................................................................................................................................. 13 第11课 谚语与歇后语 ................................................................................................................................................... 14 第四单元 古代都城 ......................................................................................................................................................... 16 第12课 北京................................................................................................................................................................... 16 第13课 西安................................................................................................................................................................... 18 第14课 杭州................................................................................................................................................................... 19 第15课 南京..................................................................................................................................................................... 20 第17课 茶 ........................................................................................................................................................................ 21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 21 第18课 酒文化 ............................................................................................................................................................... 22 第 19课 四大菜系 ............................................................................................................................................................ 24 第 20课 古诗两首 ............................................................................................................................................................ 24 第21课诗词两首 ............................................................................................................................................................... 26 第22课诗词两首 ............................................................................................................................................................... 27 第24课 京剧................................................................................................................................................................... 28 第25课 昆曲................................................................................................................................................................... 29 第26课 山东地方戏 ....................................................................................................................................................... 30 第27课 魏征................................................................................................................................................................... 32 第28课 包拯................................................................................................................................................................... 32 第29课 文天祥 ............................................................................................................................................................... 33 第30课 林则徐 ............................................................................................................................................................... 34 第31课 康有为 ............................................................................................................................................................... 35 第32课 祖冲之 ............................................................................................................................................................... 36 第33课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37 第34课 四大发明 ........................................................................................................................................................... 38

2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 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 教学措施:

1 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第 3 页 共 39 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围绕科学技术、诗歌朗诵、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等主题来编排的,本学期共学习五个单元,《古诗四首》《京剧》《李时珍》是精读课文,饮食文化是略读课文。

本组涉及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掌握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了解中华古代科学技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贡献。 2、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另外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对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生可以讲述。 三.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3、能背诵古诗,有学习中古传统文化的兴趣。

4、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2、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措施;示范读、泛读和学生自读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总课时)。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声律启蒙》(一)

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早教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4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二)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

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第 5 页 共 39 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6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第 7 页 共 39 页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翻译诗歌(略)

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8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第6课、《古诗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两首》,《汴河怀古》作者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题乌江亭》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14页 六、拓展活动:第15页 七、课外延伸

第 9 页 共 39 页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7课 诗词两首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词两首》,分别是唐朝刘禹锡写的《西塞山怀古》,和元朝张养浩写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知识链接:第17页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②、全班交流。 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10

(4)反馈与激励 (五)看谁说得好

五、课后迁移,促进积累运用 1.小结

2.提供?作业自助餐? (1)我会背

(2)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 (3)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四单元 古代都城

第12课 北京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了解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3、使学生了解北京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观看后请你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观看升旗仪式录像后的感受。

师:每当五星红旗伴着一轮红日升起时,首都北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到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很多,只要是到过北京的人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仪式,因为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做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天安门广场去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板书课题) 2. 新授 师: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都有谁去过北京呀?这么多同学去过北京,那谁愿意到前面来找到北京的位臵呢?

师: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由于每天都要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因此,天安门广场就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如果我们乘坐直升飞机来到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课件演示)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能按我们以前学过的可平面图方位的知识来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这几大建筑物的方位吗? 学生介绍。

师:天安门广场白天鲜花如海,夜晚华灯齐放。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要迎接数以万计的游人到这里观光游览,除了天安门广场以外,你还想了解北京哪些方面呢?

16

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出板书。

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改革新貌历史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来讨论,带着你手中收集的资料,自己选择讲座内容,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确定汇报方式,讨论后老师看一看哪一位同学汇报的方式最新颖,开始吧。 自己到各自小组去。

师:好,下面哪一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同学们这么踊跃,积极性非常高,教师感到很高兴。那么我们先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先请历史古迹这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给大家当一次小导游,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帽和小旗。

生:同学们请跟我们一起乘坐旅游号去逛北京城吧。

生:介绍历史古迹(历史名胜,顺口溜,歌曲等形式)

师:刚才这小组同学小导游当得称不称职呀?大家鼓励一下。 师:昨天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板书,悠久的古城)

师:今天首都北京又以展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下面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收集的大量图片资料来汇报北京政治方面的情况。派出二名代表发言。 生:实物投影展示图片。

师:通过你们小组的汇报,教师看出你们小组在课前收集资料下了很大的功夫,汇报的非常好,给予奖励。

师:下面哪一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对文化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师:通过你们查找的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你们小组在查找资料方面真有方法,课余时和其它同学互相切搓一下你们的好方法。 师:下一组。

生:我们是某某小学记者站的小记者,我们小组对北京的国际交往方面进行了考察。

生:我们的考察到此结束,课后我们将把北京国际交往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做一下详细的报导。 师:通过同学们对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汇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方面与全国各城市相比都比较突出,所以被称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板书)。由于这三个方面在全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人们称首都北京为祖国的心脏。

师: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北京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处可见。 师:下面就请最后一组同学汇报。

生:由于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变化很大,我们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汇报。 师:老师这有一段关于北京改革开放后的录像,请大家来欣赏。

师:通过同学们新颖汇报形式,老师看出同学们又掌握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师: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北京,使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又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1年7月13日发生了一件令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好消息是什么呢?请看(播放录像)

三、总结:我们申奥成功了,人们欢呼,人们喝彩,为申奥成功喝彩,为北京喝彩。新世纪的北京正为自己规划着明日的蓝图。 四、课堂检测:

第 17 页 共 39 页

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

第13课 西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体味文章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通过解说,我们也初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文化。那么西安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我要说的是:?不到西安,不算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西安看看。 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一下西安的魅力所在。 二、探讨西安的古城魅力

1)气派不倒,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2)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3)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小结: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2、作者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西安呢?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供参观游览的古迹吗?阅读文章第五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的原因?也就是说西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

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是有道理的。 在西安有象征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结晶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在西安有蕴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历代名家书法荟萃之地。

在西安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帝陵碑——乾陵无字碑;还可以参观现已失传的世所罕见的绝活——?乾陵文物三绝?:石雕、壁画、唐三彩。

还有被称为中国文化大印的大雁塔;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见证地——华清池;吸引着一切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外游客。

18

第14课 杭州

教学目标:

1、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培养学生热爱古都文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古城概况和概貌。 教学难点:

了解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了解西湖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能读图说出杭州的地理位臵和西湖概貌。 3、初步培养学生看图填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杭州西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

教学难点:了解西湖的形成,填西湖游览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城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你知道是什么?

2、出示课题:问你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哪些知识? 二、杭州概况:

1、出示?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杭州城区图?说出杭州及西湖的位臵。 2、读?杭州简介?的资料。

3、归纳:杭州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三、西湖概貌:

1、出示?西湖鸟瞰图?了解西湖的概貌。 (1)电脑模拟测量西湖的环湖周长及水域面积。 (2)在图中查出西湖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三面云山一面城。 (3)西湖的内部分布着什么?

A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五湖、四岛、二堤。

B学生根据杭州西湖游览图,查出?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C学生汇报,电脑显示。

D在空白地图中填写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2、归纳:三面云山一面城,两条长堤分五湖,四个小岛居湖中。 四、名胜古迹和博物馆: 1、引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杭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西湖风景中还有

第 19 页 共 39 页

众多的名胜古迹。

2、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去过哪些地方?并在杭州西湖游览图中找到它的位臵。 3、录像——杭州西湖风景区中的几个主要景点。

4、在西湖游览图中查找杭州主要的博物馆。请学生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博物馆情况。 五、西湖的形成

1、提问:西湖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2、根据电脑的动画演示,讨论西湖的成因: ①7000多年前,西湖周围是怎样的? ②推测:浅海湾怎么会变成一个湖泊呢? ③西湖水为什么会由变咸变淡? 3、汇报概括:

西湖成因:浅海湾→咸水湾→淡水湖

4、说说治理西湖中,哪些人功不可没?

5、今天的西湖来之不易,我们在游览西湖中应注意什么? 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让西湖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六、总结延伸 1、课堂检测:

回顾、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西湖?

2、认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哪些工具? 3、建议学生课外亲自去西湖走走看看。

第15课 南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南京?六朝古都?、?十朝京都?的来历;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京的历史

难点:认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像资料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南京的文物古迹: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朝天宫……,使学生认识到南京是一座拥有了辉煌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城中处处留有历史的足迹,进而激发学生对南京历史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20

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停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然不尽之意,给人以美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意无穷,耐人咀嚼,发人深想,极有情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21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难点: 背诵诗词,了解诗词大意,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进程设计

简介古诗背景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采桑子》宋词鉴赏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象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

26

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 茶》:

第22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的: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学难点: 背诵诗词两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教学进程设计 教学设计意图与备注 一、 导入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都很熟悉。它不仅充实、滋润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满足了我们对浩瀚星空的好奇心;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对象,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两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词,比较一下它们有何异同。 二、 熟悉课文,对比阅读 1、 学生熟悉乃至背诵两首诗词。

2、 思考异同,提示学生试从以下方面比较:

内容方面主要从主题、感情基调去比较;形式方面从行文思路、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比较。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谈对主题的理解。 4、 听朗读磁带,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注意两首诗所配乐器及其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选的是洞萧,萧声特适合演奏悲凉哀怨之曲,而《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

《鹊桥仙》选的是古筝,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 5、 比较行文思路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先写牛郎织女相距遥远之景,再写织女及其活动,最后写织女愁苦的心情。行文思路可以说是由景到人到事,再到情。

第 27 页 共 39 页

《鹊桥仙》

6、 艺术手法的异同

《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

《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根据记载是古时一个叫做元好问的书生写的。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板书设计:

22.诗词两首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第24课 京剧

教学目标

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3、对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京剧的脸谱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京剧的地位

28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2.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二、京剧的角色

1.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 三、京剧的脸谱

京剧清代英雄戏中有所谓?八大拿?戏。素材源于施公案,故事出自京杭运河两岸,是宣扬清朝政治经济及施公打通运河漕运的戏。八出戏有连贯性,都是以官府缉捕、擒拿土豪劣绅、庄头霸主为由,而展开的系列武戏。由于每出戏都有黄天霸出现,也可以说是黄一家保清、做官的戏。演出这些戏的年代久远,早见于清代道光四年,庆升平班的戏目。这些戏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武打精彩,各戏又有特色。清末民初?八大拿?戏颇受欢迎,曾红极一时。对黄天霸人物的定性素有不同看法,由于他的特殊性格,及其有投靠官府,不讲绿林义气、骄横跋扈等劣迹,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戏,1956年才准予公演。此后又经十年浩劫等周折,1985年由谭元寿正式对外公演《连环套》,黄天霸戏才算又恢复起来。但有关?八大拿?戏,都寥寥无几,只有《八蜡庙》、《落马湖》偶有演出,其他剧目已鲜于舞台。

?八大拿?戏,众说不一,戏码定位也不同。侯喜瑞先生所演?八大拿?戏中被拿的反坐人物即《霸王庄》黄隆基、《独虎营》罗四虎、《里海坞》郎如豹、《东昌府》郝文僧、《殷家堡》殷洪、《落马湖》李佩、《淮安府》蔡天化、《招贤镇》费德恭。李万春先生所说?八大拿?戏,除《霸王庄》、《独虎营》、《东昌府》、《落马湖》、《里海坞》五出与侯老戏码相同,另外三出则不同,而是《莲花院》拿九黄、七珠等。

第25课 昆曲

教学目标

1、掌握昆曲的产生年代。 2、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3、掌握昆曲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昆曲的唱词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 29 页 共 39 页

一、昆曲的产生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二、昆曲的唱词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 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三、昆曲的代表作品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 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第26课 山东地方戏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2、了解吕剧的相关知识。

3、了解山东梆子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山东地方戏的种类 1.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b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