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1-6章 全册(付,226)

更新时间:2023-05-05 06: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提示:①—d②—a③-b④-e⑤-c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主要成分

(1)血浆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

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越大越高

越少越小越低

(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4.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5.细胞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提示:1.×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

5.×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除了需要内环境,还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助。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尔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手上容易起泡,你知道泡内的液体是什么吗?来源于哪里?时间长了,泡就会逐渐消失,泡中的液体到哪里去了?

提示:组织液。时间长了,过多的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如图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表示细胞内液

B.甲渗入乙中的量少于渗入丙中的量

C.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甲

D.丁中的O2浓度比甲中的高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的突破点是单向箭头,即:组织液(甲)→淋巴(丙)→血浆(乙)。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细胞内液;组织液渗入血浆中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中的量;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O2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答案:C

(1)上述甲、乙、丙、丁中哪两者成分最相近?并说明理由。

提示:淋巴与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因为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细胞外液的3种成分中最活跃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血浆。因为组织液和淋巴要通过血浆的循环完成物质交换。

提示:

)

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血浆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

A[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三种结构均与外界相通,其液体不在体内,属于体外液体,而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属于内环境。]

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虽然蛋白质含量最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数目远小于Na+和Cl-。

2.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尝试分析造成浮肿的主要原因。

提示: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从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

[归纳总结]

1.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决定因素: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大小: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

1.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表示错误的是(

C.③水D.④红细胞

D[氨基酸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尿素为小分子代谢废物,可以从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血浆,B正确;组织液中的一部分物质包括水在内,可以被毛细淋巴管吸收,C正确;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中,D错误。]

2.下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

)

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家兔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③会使其pH明显降低

D.④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由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淋巴,③为血浆。其中X细胞的内环境

为组织液,即①;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③,会和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其pH不会明显降低;②③为细胞外液,不是细胞代谢的场所。]

(备选习题)

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2-4反应

D.毛细血管破裂,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

C[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Na+;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2-4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这些缓冲物质反应,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课堂小结]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

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

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

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

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媒介。

1.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口渴时喝西瓜汁,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小红同学感冒时,口服感冒清胶囊

D.肌肉注射青霉素

D[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进入内环境,A错误;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进入内环境,B错误;服用的感冒清胶囊进入消化道,而消化道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进入内环境,C错误;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进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因此属于物质进入内环境,D正确。]

2.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HCO-3B.HPO2-4

C.K+和Ca2+D.Na+和Cl-

D[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故选D。]

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 ℃

B.细胞外液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

C.血浆pH稳定在7.35~7.45

D.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

D[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一般细胞外液的温度为37 ℃,含有水、离子、葡萄糖、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由于血浆含有一些缓冲物质,pH稳定在7.35~7.45。] 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及成分的一组为()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胰岛素、CO2和葡萄糖

③血红蛋白、O2、Na+

④生长激素受体、K+和氨基酸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①正确;胰岛素、CO2和葡萄糖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生长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5.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进而使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

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

意义

4.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

定的机制

1.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

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

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

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

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

3.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实例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意义

渗透压正常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体温和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

3.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5.人体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提示:1.×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2.√

3.×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4.×人体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浆pH基本不变。

5.×人体腹泻时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在夏季炎热的日光下,人长时间工作,体内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失,会造成中暑。“中暑”的病人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试解释其原因。

提示:“中暑”的病人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导致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进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2.如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

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223mg/dL60~110

甘油三酯247mg/dL50~200

总胆固醇280mg/dL150~220

(1)

提示: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

(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

点?

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归纳总结]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①消化系统:消化道――→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

②呼吸系统:肺泡肺部毛细血管。

③泌尿系统:血管――→大部分代谢废物

肾脏形成尿液。 ④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间接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易错提醒:稳态调节的两点提醒

(1)内环境中各种稳态的维持不一定都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参与,如内环境中pH 稳态调节,只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有关。

(2)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其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如“植物人”。

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 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A [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及皮肤有关,A 项错误。]

2.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由此判定C项错误。]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调节机制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

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进行正确操作后,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

(1)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哪一组?尝试说明理由。

提示:清水组。清水中加盐酸后,溶液pH应下降。

(2)若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实验还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2.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会消失。酸痛的变化与运动前后血浆中pH变化有关,尝试绘出血浆pH变化曲线。

提示:

[归纳总结]

血浆pH维持稳态的调节机理

(1)内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的缓冲对,如H2CO3/NaHCO3、KH2PO4/Na2HPO4等,其作用是结合内环境中过多的酸或碱,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2)调节机制(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①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HL+NaHCO3―→NaL+H2CO3

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H2CO3―→H2O+CO2↑

不稳定经呼吸系统排出

②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

Na2CO3+H2CO3―→2NaHCO3

过量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体内碱性的变化。

1.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 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D[“等量”排除了数量多或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A正确;“摇匀”有利于新加入的物质与试管中原有的物质充分反应,使pH试纸检测结果更准确,B正确;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 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故C正确、D错误。] 2.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D[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稀盐酸和NaOH加的过多,pH会明显下降和上升,故选D。]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语句归纳

1.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

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与稳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呼

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

D.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C错误。]

2.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通过血液运输CO2和代谢废物

D.血液运输CO2含量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B[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如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CO2和代谢废物等;血液中CO2含量增加会使呼吸加快,目的是排出血液中的CO2,以维持CO2含量的相对稳定。食物残渣是经过消化没有被吸收的物质,其形成粪便后直接排出体外,并没有进入内环境,故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A.维持体温处于较低水平

B.使体内各处pH保持相同

C.保持体内渗透压绝对不变

D.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即温度、酸碱度及渗透压,由此确定A、B、C错误。]

4.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HCl溶液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

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HCl溶液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D[A、B两项描述的是本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溶液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很接近。] 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正常人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组织液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2)HCO-3、HPO2-4(3)体温过高使体内酶的活性下降(4)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5)神经—体液—免疫

(备选习题)

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B[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度、体温和渗透压等相对稳定,但是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

理解反射弧结构和各部分功

2.结合教材图解和相关物理

知识,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1.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

能的影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分析电位的产生机理及相关曲线的

解读,培训科学思维的习惯

3.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

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结构(据图填空)

图中序号依次表示:①细胞体,②树突,③轴突,④轴突的末梢。

(2)反射

①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图)

①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f.感受器。

②图中a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③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通过完整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的概念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①电位变化

图中A代表静息电位,由于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图中B代表动作电位,由于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②局部电流

a.形成原因: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b.方向

?

?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

(4)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反射弧都需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的参与。() 2.神经纤维就是神经。() 3.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4.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外流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5.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6.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提示:1.×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参与。

2.×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

,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3.×提示: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

5.√

6.√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

提示:不属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b1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