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2-26 09: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幸福赶超的攻坚阶段。为全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江苏省、南京市的发展要求和规划部署,按照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十届八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共高淳县委关于制定高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1.1 “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经受挑战和考验较多的时期,也是发展成就和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考验,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围绕建设特色高淳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

产业特色化”进程,着力营造“大工业、大交通、大旅游、大商贸、大环境”新优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成就,2008年顺利通过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核验收,2010年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生态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10年,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0美元,与2005年相比都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1.2%和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3.8%,年均增长22.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产比重由14.4%下降为9.6%,二产比重由51.7%提高到58.2%;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固城湖螃蟹获全国水产类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民生保障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11155元,比2005年增长79.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48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5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2%和65.7%。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保覆盖率达98%,成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率超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100%,人均筹资标准230元,比

2005年增加182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房13万平方米。

——体制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水平较快提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市政公用、文化、教育、医药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引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2家、企业融资担保公司5家,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以“强基工程”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0家。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五年累计注册登记县外投资企业957家,其中外资企业139家,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0.4%。2010年外贸出口额2.3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1%。

——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4亿元,先后建成省道123、省道104连接线、固城湖大桥、小花大桥等工程,完成双高路整治改造、桠汤线、薛阳线、黄花线、高狮线、高丹线等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省道246、省道239拓宽工程及溧芜高速高淳段,完成农村公路达标改造914公里,134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先后完成淳东灌区节水改造、城西排涝站、茅东闸和龙墩河水库除险加固、一线圩堤达标建设等水利重点工程,基本建成防洪、排涝、抗旱、除渍四大工程体系;完成湖滨大道西延、石固河拓宽工程,改造提升县城道路等级,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城乡联

网供水工程,完成县自来水厂扩建,逐步实现由县自来水厂直接对乡镇供水,完成城乡通讯网络升级改造,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宽带,百户居民家庭电话拥有量达到310部;城市化水平达到46%,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环境质量稳中趋优,固城湖水质保持功能区标准,县城和乡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实施血防工程建设,完成无害化改厕5.56万户,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1%,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通过验收,我县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生态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职教中心校新校区建成使用,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评估验收;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成县中医院、新区医院一期、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县,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减轻;广电、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实施有线广播电视“双入户”工程,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成为省有线电视“户户通”县;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评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举办县第三届运动会,县体育中心主体封顶,省“体育强县”创建通过验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加强,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江苏省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县”称号;完成《高淳县志》(1986-2005)编纂,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精神文明成果丰硕。政务信息化步伐加快,行政许可事项推行网上审批。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官保廉”体系建设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提名奖,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平安高淳”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成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文明家园生态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一心,克难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为今后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与不足

必须清醒看到,由于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的原因,我县发展水平与苏南发达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具体体现为:

——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还不完整、规模企业不多、竞争能力不强,粗放增长模式尚没改变,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开放水平不高,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强。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滞后,还未完全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外部要素流入不足,与国际经济广泛合作交流、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城市化进程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还不足以带动全域的发展,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城乡体系尚未形成。

——人力资源紧缺,创新发展能力不够强。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推动创新的平台和机制尚未形成。

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村级集体经济仍比较薄弱,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与不足,有待于“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二、发展环境

2.1 宏观形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的宏观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逐步复苏,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因此,“十二五”期间,既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总体上没有改变。

——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趋势将逐步回升,并有可能在后期由于新技术的推动而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全球金融危机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回归实体产业,并加快创新步伐,进而促进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为未来发展孕育了新的生机。欧美各国加紧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国际资本也看好这些新技术而大量投入,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生态危机则进一步推动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绿色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支撑全球新一轮增长的主导方面。

——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创新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将会成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过去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本质上属于粗放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的核心是:

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减少资源消耗;更多增加国内消费的支撑、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更多注重创新型人才引领,减少人力资源低水平利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崛起,苏南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央要求长三角地区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苏南地区是长三角核心区域,产业基础好、人文荟萃,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综合竞争优势,近年来正在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新兴产业。随着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整个苏南都进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这将引发该区域的新一轮城市化高潮,推动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2.2 发展机遇

——新一轮交通建设将提升高淳的区位优势。国家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将带动新一轮交通建设热潮。以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为代表,长三角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宁杭城际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必然加速宁杭经济走廊的发展,加速要素的流动及集聚。宁高

新干线、宁高轻轨将相继开工,以溧芜高速、宁宣高速为主干的公路网到2015年基本形成,我县和沪苏锡常及南京主城联系将更加紧密。芜申运河高淳段航道疏浚整治、沿线内河港口的加快建设,使全县航空、高速路网和航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运输成本随之降低,区位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区域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消费品质的提升将凸显高淳的生态优势。我县山水秀美、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绿色环保,是苏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这在长三角核心区内已成为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端人才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更高,而高端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源泉。生态决定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未来区域竞争最强有力的要素资源,我县的这一独特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明显。

——“三个发展”战略将激发高淳的后发优势。“十二五”时期,南京将深入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新经济,大力引进新人才,高标准建设新城市,不断完善新体制,从而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升社会民生的和谐程度,提升人与自然的协调水平。我县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药业、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物流、休闲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南京新一轮发展导向和加快全市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充分激发高

淳的后发优势,推动我县加快产业转型、抢占发展先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新一轮发展主动权。

国际经验和发达地区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区域发展将快速向现代化迈进。我县已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新起点,只要谋大局、顺大势,努力应对好国际经济深刻变革调整带来的巨大挑战,紧紧抓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利机遇,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完全能够在新时期创造新的辉煌。

三、发展目标 3.1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全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高淳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崛起为主线,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要求,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增进和谐为宗旨,深入推进“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内涵,优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和谐的城乡社会体系、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美宜居的生态文明体系,倾力打造实力高淳、活力高淳、魅力高淳、合力高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力争实现基本现代化。

3.2 基本要求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积极应对形势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善于在变化中抢占先机,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

——增强优势、特色发展。立足基本县情,发扬拼搏奋斗的创业传统,走特色发展之路,依托高淳独特的区位条件、环境资源、产业特点,坚持扬长补短、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依靠特色发展强化竞争优势,扩大高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转变方式、创新发展。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全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产业,打造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智慧创造驱动的新一代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统筹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共进,努力形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活幸福、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总体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崛起的支点,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努力形成节能环保的生产体系、绿色健康的消费体系、节约高效的资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怡人、文明宜居的城乡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3.3奋斗目标

按照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我县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经济繁荣、生态文明、文化灵秀、和谐安康的幸福高淳目标,全面接轨南京主城,加快融入长三角,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县、南京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苏皖商都,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力争实现基本现代化: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五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4%,发展指标在全省的排名不断前移。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6%,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3600件,其中发明专利800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努力建设创新型县域。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70%,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7%。

——城乡统筹呈现新面貌。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力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倍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百姓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建设争创新佳绩。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26%,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85分以上,创建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区,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县。

四、发展重点

4.1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高效、低碳、环保为导向,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等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品质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十二五”期间,工业累计投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充分运用政策杠杆,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药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延伸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新兴产业向支柱特色转变。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打造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努力培育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依托南京区域汽车产业,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引进和培育汽车新能源产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方式,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使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

二五”期间,建成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250个以上,力争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按照“机电一体化、产业聚集化、专业协作化”的路子,引导机械制造企业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传统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为目标,推进食品加工业规模化、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富有高淳特色的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延伸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加工能力和设计水平,推动产业向自主设计、自主营销、自主品牌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力争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形成超百亿级规模。

——努力推动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高标准推进高淳经济开发区和镇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定位,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为项目快速落户提供有效载体支撑。以项目集聚促进人才集聚、要素集约,积极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

高端攀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集中度。把高淳经济开发区及配套园区打造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不断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和实力,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旗舰型企业,“十二五”期末,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50亿元企业3家,10亿元企业25家。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力争五年内3家企业成功上市,2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构筑名牌群体优势,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4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著名商标15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5个。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业,做强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房地产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银政企合作,积极引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分支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镇村银行和融资担保公司,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医疗保健、物业、信息、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

——以打造品牌为重点,提升旅游休闲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导向,推动旅游业走集约发展道路,从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方向延伸转变,从景点建设为重向营造整体环境为主推进,在全县营造浓郁的乡村旅游氛围,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按照“资源—产品—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充分发挥山水风光、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发掘潜力、增强特色、提升内涵方面下功夫,把高淳建成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休闲胜地、度假天堂”。突出高淳“自然生态、吴楚文化、民俗宗教”旅游特色,构建“一街二湖三山”旅游核心产品体系,开发建设高淳老街——筑城圩休闲旅游带;充分挖掘固城湖、石臼湖资源优势,丰富提升迎湖桃源景区内涵,打造省级重点滨水旅游度假区;加快东部山区生态之旅、游子山、花山旅游开发,创建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花山山湖风景区、塑造“国际慢城”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形象。着力建设金陵首富村——武家嘴村、江南第一村——漆桥村、薛城遗址古村落和蒋山民俗文化村四大旅游特色乡村。开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放大高淳陶瓷工业旅游示范效应,发展乡村酒店、度假村、假日旅馆、休闲农庄。进一步办好螃蟹节、油菜花节、荷花节、年货嘉年华等重大节庆活动。高淳老街和桠溪生态之旅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达到2家,4星级酒店达到5家。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以扩大辐射为目标,做强商贸流通业。着力打造通贤街等五条商业特色街,拓展建材、机电、副食品等市场群,扩张大卖场,建

立连锁经营网,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培育名品名店,建成苏皖汽车城、电子数码城、宝塔路商贸城、中国螃蟹城;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点布局,建成新区商贸中心,加快建设漆桥等镇一级商业副中心,发展农村商贸流通连锁网络,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完善的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加强商贸与物流业、制造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发展夜市经济,提升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工程,改造升级连锁农家店300家,实现全县行政村村村都有连锁便利店,80%的自然村都有放心店。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集贸市场交易额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20%和22%,形成大商贸产业,把高淳打造成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苏皖商都。

——以交通改善为契机,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宁高新干线、宁高轻轨、溧芜高速及宁宣高速公路建设,积极规划和发展物流产业,重点建设高淳经济经济开发区、双牌石物流基地,形成工业园区与物流基地的互动发展,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优势,在有条件的镇设立物流分中心或专业化物流仓储;充分发挥内河航道及水运优势,发展水上货物运输,建设水上物流基地;围绕水产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引进培育物流企业,促进生产企业物流分离,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类物流资源,不断完善商贸集散、中转分销、配送营运、货物代理等服务功能,促进要素集聚和流动。“十二五”期间,建成综合性物流中心2个,专业性物流基地4家,重点物流企业10家以上。

——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培育软件服务外包业。高标准建成新区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城北中央商务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技术交易等新业态,围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落户高淳。2015年,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创建省级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引进和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加快高星级宾馆、商务楼、会展中心等设施建设,为软件开发、产品展示、商务采购、专业论坛、旅游观光等提供综合型商务平台。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城乡建设规划,推进居住向城镇集中。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调整供应结构,提高住房品质,发展适应广大居民需要的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推进房源均衡上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体制,形成“供需平衡、结构合理、调控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开发建设商品房面积280万平方米。

——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开拓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广告动漫、演艺娱乐、印刷发行等产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的互动和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娱乐休闲业等。积极引进文化会展、动漫、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着力打造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圣寺塔文化园、陶

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制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和相关文化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较高、擅长创意策划的专业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经纪、代理、评估、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推进文化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3.进一步做优特色产业

着眼把特色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品牌,继续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建筑业和造船水运业三大特色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特色内涵为导向,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做强做优;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要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科学养殖特种水产,稳定螃蟹养殖面积,提高优质粮油种植比例,做大做强食用菌、早园竹、高档茶叶等特色产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60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以重点特色农产品为载体,开发新品种、推

广新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创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制定农业园区科学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科技领先、规模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南京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南京武家嘴现代农业科技园、南京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效及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每个镇建有1-2个千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15个,县级农业产业基地50个,农业产业园区(基地)总产值达30亿元。

——推进建筑业优质化、高端化。围绕打造“建筑强县”目标,以创建企业品牌和优质工程为导向,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积极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开发外埠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着力提高设计水平,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开拓道路、交通、桥梁、水利、园林绿化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市场,创造条件进军国际市场,提升高淳建筑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净资产分别达到480亿元、120亿元和80亿元,市外市场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创特级资质企业2家、鲁班奖2个,培育施工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

——推进造船水运业规模化、专业化。加快八卦洲、乌江、阳江等造船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提高装备水平、配套能力和设计水准,紧紧抓住国际造船产业转移和内河船舶标准化的机遇,重点开发出口船舶、内河标准船舶以及石油、煤炭、散装水泥等特种船舶,发展船舶修理和保养业务,提升船舶建造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壮大水运业,以南京武家嘴水运集团为重点,培育一批水运龙头企业,加强水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水运经纪人,引进船代、货代公司;优化水运结构,重点发展江海直达运输、集装箱运输和石油化工特种运输。开辟苏北、东北、珠三角、长江中上游等新兴水运市场,拓展远洋运输,发展现代水运物流。2015年,全县造船总能力突破100万吨位,年产值60亿元,水运运力达到250万吨,年营运收入超过110亿元。

4.2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创新优势。“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升0.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对创新的激励导向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奖励,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大力培养和引进领军型创新创

业人才和团队,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农业,建设一批基础技术实验室、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全社会创新提供基本服务,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益。

——构建创新体系。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设立工程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和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和研发中心,构建集科技项目中试转化、科技产品研制推广、科技企业孵化发展为一体的区域性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其中国家级中心3个,新建省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个以上,建成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园。

——增强创新能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动自主技术创新,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技术,组织合作攻关;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00个,推广应用农业高科技成果50项。

——改善创新环境。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努力为科技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等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公司2-3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供

科技信息及技术中介、培训等服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4.3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同时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幸福高淳”,实现社会和谐。

1.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共享发展成果

——鼓励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机制,从制度建设、政策导向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多渠道扩大城乡居民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放大特色产业的富民效应,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未来五年,新增就业岗位4.2万个,实现再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五年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完善生活设施、满足居民需求。围绕环境、居住和交通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强化设施配套,增强居民生活的便捷感、安全感和舒适感。大力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

商业服务网点,鼓励日常维修、家庭保洁、美容美发、健身娱乐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保障食品、基本生活用品和水电气的供应,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增加公共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设施,努力提高教育、医疗、人口计生、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交运力,按照每万人10标台配置县城公交,提高车辆档次,农村公交全面淘汰低档中巴车,开通偏远行政村公交线,增加农村支线公交班次,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健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提高覆盖范围和保障标准,努力建成制度健全、覆盖广泛、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征缴率与覆盖率均达98%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优抚对象保障体系,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确保保障对象应保尽保。积极稳妥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租房,加大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力度。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供养服务水平,建成县老年活动中心、武家嘴老年公寓,行政村和社区设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保护妇女儿童、优抚弱势群体。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

加大对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的扶贫解困力度,提高社会慈善救助水平;加强对未成年人和残障人的保护,努力为残障人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好服务和帮助;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为低收入老人和缺乏照顾的孤身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建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

2. 建立优质教育体系、推进学有优教

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合格化、义务教育优质化、高中教育多样化、职业教育特色化、社区教育全民化,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致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国民优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师资优良、特色鲜明、质量优先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困难学生无失学。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教育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县镇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创新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满足百姓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加强骨干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着力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科配套齐全的教师队伍。

——提高办学特色和水平。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学校规范化、精致化管理,积极探索学校发展模式,开展科技、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提升水平。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坚

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改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提升校长办学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结构布局,建成县宝塔小学、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易地新建固城中心小学,改建县二中。2015年,成建制幼儿园建成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70%以上,义务教

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的比例达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省淳中建成“五星级高中”,湖滨中学建成“四星级高中”,积极争取引进1-2所大学分校。

3.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全民健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管理。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系统建设,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食品药品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网络,确保群众饮用水、食品和药品安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投入,建成新区医院二期工程,增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就诊环境,提高医疗能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积极发展专科医院和中医药事业,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药品供应监管,确保基本药物供应,推广使用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努力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完善医疗管理和监督制度,倡导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考核,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督网络。

——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推进婚育文明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年均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到90%以上。

4.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生活

以争创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为抓手,加快城乡公益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生活。

——加快文化广电建设。建设以保圣寺塔文化园为中心、功能覆盖全县的引领性公共文化载体,建成县博物馆、图书馆、多功能剧

场、儿童游乐场,实施镇文化站标准化改扩建工程,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实施农村广电网络数字化改造,完成游子山广播电视发射台设施的改造,提高广播电视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高淳”。

——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活动,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依托,组织各类专场活动;继续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不断提升“三下乡”水平;鼓励创作体现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拥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精品,力争有1-2件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进一步办好广播电视、报纸,推进《高淳年鉴》等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全面推进档案工作,把县新档案馆建成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的新型公共档案馆。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做好新增国保、省保、市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工作,加强固城遗址、薛城遗址、周氏宗祠等重点文保单位和文物的保护,举办精品文物展览;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申遗工作,争取1-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和社区体育工程建设,增加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的投入,继续做好湖滨大道健身长廊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市民健身工

——建设农村社区。完善镇村规划,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引导村庄适度集聚、设施集约配套,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完善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积极倡导创业致富、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管理民主的村风民风,注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遗存、特色风貌,让农村既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享受现代文明。到2015年,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0个。

——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变市民身份转换,保障农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并轨,完善城保与农保转移衔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一体的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稳妥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资产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资金专业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四大新型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发展路径。

——完善公共服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商业、卫生、文化、体育、邮政加盟店等综合服务点和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水、

电、气的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形成基本服务均等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交通道路建设。按照“对外交通多元化,对内交通标准化”的目标,加快公路、航道、轨道交通、桥梁、站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等级轨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十字相交、干线公路成网成环、农村、园区、景区公路通达顺畅的大交通格局。建成宁高新干线、溧芜高速、宁宣高速、芜太公路拓宽、省道246及圩区南北通道,完善三纵二横的干线公路网,积极推进宁高轻轨建设,完成芜申运河高淳段整治工程,建设环固城湖大道。建成城西客运站,迁建双牌石客运站,建设淳溪港等5个水运码头,大力提升交通公共服务水平与市场监管能力,构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强化水利设施建设。以“巩固堤防工程、消除病险涵闸、提升排涝能力、改善水体环境”为总要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快实施水阳江下游、胜利圩等防洪治理,加大堤防涵闸消险和改造力度,提升防洪能力;完成蛇山、相国圩大型泵站和部分中小泵站改造

工程,推进丘陵山区治理工程,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开展圩区综合治理,疏浚整治通江入湖骨干河道,清淤疏浚农村主要河塘工程,改善全县水环境;加强对固城湖饮用水源地和龙墩湖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管,实现“安全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全面发展。

——完善公用设施建设。建立饮用水源水质预警体系,继续实施自来水改造和区域供水计划,长江引水供水工程全线贯通,实现全县统一供水;新建220千伏淳东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双湖、桠定、城东输变电工程,保障电力供应;改造城区燃气管网,扩大燃气管网规模,完善乡镇管网布局,实现天然气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建成高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东坝等七个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扫率,建成县生活垃圾低碳产业园。

5.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实施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城市管理效能。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坚持建管并重,加大市政维护、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执法管理力度。加强对城郊结

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和施工场所等环境综合整治,实行齐抓共管,提高执法效果。推进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和业主自治,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不断完善公共场所、公厕、机动车辆停放等领域管理办法。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管理和工作创新,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内涵,扩展社区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睦的和谐社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社区服务中心,改建扩建部分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建成一批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计生卫生、文体活动、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社区服务中心示范点。

4.5放大绿色品牌效应,率先迈向生态文明

突出生态环境的核心优势,以彰显“生态高淳”为目标,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丰富生态内涵,创新生态理念。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发展的大趋势,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和产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鼓励发展低污染、资源节约型项目,进一步强化和凸显高淳的生态优势。

——创建生态细胞,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创建生态型企业,积极运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手段,推动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物的低排放;以高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工业园区低污染和达标排放;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态产业,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智慧创造推动经济发展。

——打造生态特色,形成生态体系。依托山水,打造“绿满高淳”的生态特色,形成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通道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绿色体系,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加强水环境、空气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固城湖水质达标,县城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噪声环境质量达功能区要求,使高淳的水更清、山更绿;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农业节水示范区;开展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河道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建立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工作体制,扩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渠道,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倡导生态文化,引导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平台,举办生态文化活动,建设生态文化园区。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形成 “生态建设人人有责”、“保护生态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鼓励生活消费节约化。加强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早日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发展保障

5.1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共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创造和谐发展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县情,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5.2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以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束缚,以改革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行村(居)委会换届直选工作,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争创“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向透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信用型政府转变,积极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政府工作公开化、法制化;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简化审批手续,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扎实推进阳江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全面实行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完善惩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检查考评机制,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推动规划扎实有效实施。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强大的优势,要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

境,增加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201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8.5万人,年均增长5%。

——重点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组织实施“双创人才”工程,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工程,加大对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知识结构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

5.4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突破体制制约,创新发展路径,扩大开放领域,以产业对接、科技合作为重点,构建更宽更好的开放平台,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抢抓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中心项目,鼓励民营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外资并购、境内外上市等利用外资新形式,力争利用外资总量有较大增长,结构和质量取得明显突破。不断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着重提高招商人员的产业知识、谈判技巧、业务技能水平,切实打造一支素质全面、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十二五”时期,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亿美元。

——完善载体功能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主阵地、工业强县主战场的定位,进一步拉开园区配套区框架、完善功能、延伸配套,优化环境、提升形象;加快推进天然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健全园区内教育、文化、卫生、商贸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研发、工艺设计、质量、劳动用工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兴贸战略,鼓励自营出口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附加值;完善和提升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积极推进国际质量

体系认证工作,推动更多的外经贸企业通过国际质量认证。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5.35亿美元,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0%以上。

5.5 着力打造平安高淳

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新机制,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高淳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安全环境。

——深化平安创建。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根本、完善大调解机制为重点、基层系列平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无村(社区)”创建为载体,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处理好新的发展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深化信访工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道路安全管理,建立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智能化道路监控体系,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高淳”。

——强化安全保障。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的检测和监管,保障市民食品安全,进一步提高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加强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加大稽查打假力度,推进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

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以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对象,加强重大火灾隐患治理。

——健全应急体系。以预防为主,防御、处置和救助相结合,加快完善重大灾害、重大疫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加强防洪重点工程、消防重点设施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应急预案。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要求,推进公安、消防、安监、卫生、环保、地震、气象、人防、水利、农业、民政等部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普及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知识,实行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利用体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防护能力。建成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

——支持国防建设。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机构和专职武装干部队伍建设,抓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的军事训练,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附1

高淳县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按常住人口) 财政收入(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城镇化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千人拥有医师数(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0十二五年均2015年 年 增幅% 243.12 600 20 57070 139000 20 20.71 60 24 13.5 40 24 190 470 20 131 350 22 82.49 200 19.5 46.7 50 0.7个点 32.2 37 0.96个点 23374 53470 18 1.1 1.6 0.1个点 2个点 30 40 46 55.5 1.7 25576 60 65 2 51152 2.8个点 1.9个点 0.06个点 力争倍增 经济发展 结构效益 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155 3.3 97 18.8 22310 3.0 98 20 2.6 85分以上 50 26 86 100 0.3 力争倍增 -0.6个点 0.2个点 0.24个点 ---- —— 1个点 0.6个点 1个点 0.6个点 ---- 资源环境 2.6 85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左右 城市绿化覆盖率(%) 45 森林覆盖率(%) 23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81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7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ak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