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4 17: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县实施追赶战略、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为顺利实现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商南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辐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的新商南。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历史机遇,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弘扬团队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克难攻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战胜冰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

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26:42调整到“十一五”末

- 1 -

的27:33:40,形成了一产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十一五”末商南县生产总值达到29.6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2007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一等奖,2007-2010年连续四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主要指标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三个增长”。三个翻番:2006-2010年累计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较“十五”累计16.07亿元翻2.4番;“十一五”末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较“十五”末2115万元翻2.6番;完成工业增加值6.09亿元,较“十五”末1.12亿元翻2.44番。三个突破:“十一五”末,生产总值达到29.61亿元,突破“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20亿元年均增长16.6%的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突破“十一五”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2034元年均增长6.5%的发展目标;财政总收入2.37亿元,突破“十一五”规划财政总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30%的发展目标。三个增长:“十一五”末,人均GDP达到12930元,年均增长26.5%,超过了预期增速16.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3元,超过了预期增速18.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亿元,超过了预期年均增速6.6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的20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已提前完成,创历史新高。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强县战略成效显著,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矿产建材、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完成了核桃园项目区、太吉河水晶产业集中区、富水非金属产业集中区、魏家台钒业集中区“一园三区”建设,启动了县城循环经济核

- 2 -

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了豪迪、秦东、中剑、东正等规模以上企业,“十一五”末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46%,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亿元,年均增长62%,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2%提升到20%。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茶、畜、果、油、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施了“百千万”畜牧养殖工程和核桃、板栗、茶叶、油桐、油茶等五个20万亩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无公害化、产品品牌化的绿色食品体系,建成了茶叶联营公司、秦东茶叶加工、豪迪桐油加工、朝阳工贸花生加工、永利饲料加工等5个省级龙头企业,福尔康瓜籽加工、国力工贸公司等2个市级龙头企业。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年6.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油料面积稳定在6.1万亩,中药材面积稳定在8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76.1万亩,新发展茶叶10.5万亩,累计达到20万亩,新发展核桃2.5万亩,嫁接改造4万亩,累计达到17.6万亩,新发展板栗4万亩,嫁接改造6万亩,累计达到18.5万亩,新发展油桐2万亩,累计达到19万亩,新发展油茶1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282万头(只),较“十五”末增加83万头(只),已认证无公害养殖基地8个,建立畜牧养殖合作社14个。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两域三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任家沟、桑树等一批全市知名、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示范点,农业水利、流域治理、农用沼气、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农

- 3 -

业项目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完成农业增加值8.17亿元,年均增长17.6%。

旅游商贸创历史新高。旅游带动战略成效明显,旅游业已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热点,文化建设的亮点,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金丝峡为品牌的生态旅游和以上苍坊、闯王寨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串珠开发、连点成线,金丝峡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任家沟乡村游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商南县被授予全省首批旅游强县。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届旅游茶叶节,央视《乡村大世界》和《艺苑风景线》走进商南,成功进入央视《新闻联播》。全县共接待游客510.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7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9.78倍和26.3倍。商贸流通繁荣,建成了农产品综合市场、金丝峡国际大酒店、德盛超市、喜洋洋超市、玖乐门、万村千乡、滨河世纪新城、信合小区、金苑小区等一批商贸载体。“十一五”末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年均增长19.9%。

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建成通车,“三横三纵”道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融入了西安、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经济圈。过水路、寺白路、泊文路、清腰路、富松路相继竣工,新修通村水泥路1330.74公里,在省、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联通基站、移动基站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通讯“盲区”基本消除。城市“东扩南移西延”步伐加快,启动了以“四个片区、四条大道”为主的市政建设,长新路一期改造工程、迎宾大道工程已竣工投入

- 4 -

使用,北环大道、世纪大道建设全面启动,塘坝新区、滨河东西路、开源路、育才路、邮政巷等25条主次干道和188条背街小巷等相继建成,县河大桥、育才大桥、凤仪大桥、琥珀大桥、东关大桥等城建项目竣工投用,改变了县城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富水省级重点镇、清油河陕南百强镇和十个建制镇“五化”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28.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较“十五”末分别下降5%和10%。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和土地流转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非公有制增加值累计达到50.9亿元,是“十五”的5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亿元,是“十五”的20倍,完成外贸出口1010万美元,是“十五”的11.5倍,为商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稳居全市第一,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新建教学楼、综合楼76栋67334平方米;计划生育连续多年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2.9万人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10.7‰,人口自然增长率3.6‰,商南县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

- 5 -

95%,完成廉租房2万平方米,安居工程9万平方米,完成县中心敬老院及镇敬老院等建设;完成县医院、镇卫生院及镇计生站等建设;广播电视覆盖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2%,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健身、镇文化站等建设;科技成果成效显著,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项,市级6项,申请专利55项;安全知晓率达到65%以上,实现了“一控三降”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成果亮点纷呈。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茶叶百强县和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国防教育先进县、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双拥模范县、信访“三无”县、陕西省旅游强县等80多项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的五年;是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商贸旅游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五年;是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收入处于中下水平。2010年人均GDP为12930元,人均GDP约合1901美元,处于中下水平。

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一、二、三产占GDP比重分别为27:33:40,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 6 -

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为30%,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是商南经济发展的重点。

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十一五”末GDP为29.61亿元,居全市后位,加快产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产业链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工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乏力。

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不高。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科技工业园起步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同类企业之间缺乏产品的上下游衔接配套,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在品牌塑造上存在明显不足。

专栏一: 商南县“十一五”主要计划指标完成状况评价表 指 标 GDP 经济社会总量调控 目标 人均GDP 财政总收入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结构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均受教育年限 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镇化率 单位 亿元 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 年 % 亿元 % 计划目标 16 6464 0.78 0.43 70 24:30:46 3 11 4 5.3 30 完成目标 29.61 12930 2.37 1.41 85 27:33:40 3.6 11 3.95 7.08 30 完成程度 185% 200% 304% 326% 121% 基本完成 120% 100% 101% 134% 100% - 7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可持续发展目标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县城污水处理率 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耕地面积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民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活目标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 森林覆盖率 % % % Km 万亩 元 元 m 2255 70.6 40 30 714 22.3 6682 1985 25 50 61 20 30 893.54 21.12 14653 3681 25 91% 86% 50% 100% 125% 95% 219% 185% 100%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外部发展环境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家将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支持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省上制定了《十二个产业调整规划和振兴规划》、《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都有利于我县加快优势资源深入转化。三是《关—天经济规划》、

- 8 -

《商—丹循环经济规划》给我县带来强大的辐射发展机遇,更加有利于我县承接产业转移,为我县优化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肯定我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县域环境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地理位臵得天独厚,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三横三纵”交通网络体系形成,融入了西安2小时经济圈,商(南)—十(堰)铁路、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谋划,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益向好;二是资源优势逐步显现,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展现出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并将逐步形成十大产业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争创一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新推进;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将发挥巨大作用,围绕产业招商,加大与县内外龙头企业对接,力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商南,不仅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十二五”发展积累强大势能。

内外环境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期减弱,我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压力较大。二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地区抢占先机,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加大了我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的

- 9 -

压力。三是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更加凸显,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四是人们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更加迫切,各种社会矛盾将会呈现多发颁发的态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为艰巨。五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处于中下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期阶段,经济总量居全市后位,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整体效益尚待提高。

综合分析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经济转型、释放潜能、缩小差距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发展黄金时期。一是经济社会强劲发展时期,人均生产总值由12930元迈向31420元,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二是努力迈进陕西十强县的关键时期,财政收入由2.37亿元迈向5.89亿元,财源建设不断壮大,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是“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0:42;四是推进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力争使我县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赶上或超过省市平均水平;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

- 10 -

新时期,绿色、低碳、生态、安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追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关—天经济发展规划辐射机遇,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进一步发展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做大做优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坚持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开放带动、科技带动“五大带动”,着力打造“三大基地”,培育“十大产业链”,奋力实现“七个翻番”,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

- 11 -

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产品价值链低端现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依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创新,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挥环境优势,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构建开放型商南。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四新目标”。实现“七个翻番”,即生产总值翻1.34番,达到75亿元;人均GDP翻1.28番,达到31420元;财政总收入翻1.31番,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翻1.31番,达到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1.67番,达到2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6

- 12 -

番,达到1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1.04番,达到3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12番,达到8015元。

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全县GDP年均增长15.8%,达到75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19%,达到3142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3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8%,达到801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达到17亿元。

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27:33:40调整为18:40:42;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幸福指数提高,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新增就业人员8250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在1600吨/年以内,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控制在1500吨/年以内,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环境质量达到II级标准。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3.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安全知晓率达到85%,社会安全满意率达到96%。

- 13 -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占GDP的5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0%以上;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

专栏二: 商南县“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类别 指 标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 经济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 招商引资五年累计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值占GDP比重 经济三次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社会五年劳务经济收入 发展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化率 安全知晓率 社会安全满意率 全县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人口出生率控制 计划生育政策合格率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有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 化学需氧排放量控制 生活垃圾处理率 污水处理率 氨氮化物排放 氨氧

单 位 亿元 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 - % 年 % % 万人/次 亿元 % % % % 万人 ‰ ‰ % % 亿公顷 吨 吨 % % 吨 吨 - 14 -

2005年 9.27 3927 0.39 0.21 _ 16.07 0.2 40 7 80 80 5 4 4 25.5 50 90 22 1.46 8.07 95 - 19.92 - - - - 2010年 29.61 12930 2.37 1.41 49 85 27 46 9 86 95 25.3 20 4.5 30 65 96 22.9 6 14 95 20 19.92 1623 1495 20 30 375 453 2015年 75 31420 5.89 3.5 150 270 30 50 12 93 95 31 30 4.5 45以上 85 96 23.9 8.5 16.5 95以上 完成市计划任务 19.92 1600 1500 100 100 39 215 年均增长 15.8 19 20 20 25 26 32:26:42 27:33:40 18:40:42

环境质量优良率 森林覆盖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生活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 亿元 元 元 II级以上 56 3.29 4507 1485 II级以上 II级以上 61 7.08 14653 3681 65 17 30250 8015 19 15 16.8

第四章 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由县城、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组成的城镇体系;由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构建的四大循环产业体系;由茶、畜、药、果特色农业构成现代农业体系;发挥三省八县区位优势,构成鄂、豫、陕物流体系。

二、形成五大板块

现代材料工业基地:以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为中心,在富水、魏家台、青山等地采取园区内与园区外重点区域产业开发与一般区域产业建设、局部地区开发带动与整体区域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建成6—8个年产钒精粉1000吨以上的选厂;以青山、过风楼金红石开发利用为中心,建设钛白粉、海绵钛生产线;以青山、白浪、水沟三大铁矿基地为中心,建设7—8个日选矿石达到1000吨以上的选厂,建成铁精粉等生产线。

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在丹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猪、肉鸡、蛋鸡生产为主,兼以畜产品加工;在丹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

- 15 -

牛、养羊为主,兼以标准化养猪、养鸡、散养土种鸡以及野生动物养殖;逐步形成“1+3”产业布局模式,即在丹北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生猪产业开发板块,在沪陕高速、312国道及商陨路沿线各建设一条畜牧产业带。以312国道沿线的低山丘陵区为主种植茶叶,重点发展富水镇、城关镇、试马镇3个镇,辐射发展丹江河、滔河沿线的金丝峡、过风楼、水沟、清油河、青山、湘河、赵川、十里坪等镇。

水电能源基地:依托县域13.2万千瓦水电资源,以丹江梯级开发电站为主,建设月亮湾、金华湾、柳树湾、淤泥湾、兑头湾、泊河口等电站。

三省八县物流中心:依托三省八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构筑以县城为“核心”,以沪陕高速公路、西合铁路、312国道和三门峡至十堰铁路、商郧路为“两轴”的物流体系,引导现有运输企业调整运输结构,向道路快速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成套设备大件货物运输等方向发展。

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依托“金丝峡生态游、任家沟乡村游、泉茗观光游、丹江水上游、生龙寨人文游”等旅游品牌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跟进西安、南阳等周边城市基础客源地、休闲市场和周末度假的文化消费需要,瞄准周末自驾车旅游的巨大消费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山地生态景观和陕南文化景观建设三方面打造县城、集镇、村庄四级城镇景观体系,充分利用民居建筑、特色餐饮、商

- 16 -

南歌舞、土特购物等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城镇休闲度假板块,使商南的城镇乡村成为周边大中城市周末度假的大营地。

第二篇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十二五”期间以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交通、水利、电信、电网和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第五章 构建畅通的路网体系

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重点抓好三门峡—十堰铁路、高速公路、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谋划及配合工作,形成铁路、公路、高速路网络体系。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以公路为纽带,搭建起以县域为中心的高效运输体系,促进城镇间、村镇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诸多要素快速流通,全面提升县域公路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公路交通:总投资23.85亿元,包括国省干线、产业公路、县乡公路、村通公路、客运站等建设。

县乡油路:投资14117万元,建设郭山路、富穆路、商卢路、泊文路、过水路共220公里。

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79975万元,升等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

- 17 -

产业公路建设:投资11400万元,建设上苍坊森林公园、老君山、富生路等旅游产业公路45公里。

客运站场建设:总投资11700万元,总面积415亩,276668平方米,规划项目15个,涉及14个镇。

铁路建设:重点抓好西合及三门峡至宜昌铁路商南段谋划建设工作。

专栏三 : 道路建设项目

县乡油路:投资14117万元,建设郭山路、富穆路、商卢路、泊文路、过水路等公路220公里。

公路升级改造:投资179975万元,升级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

桥梁建设项目:投资5055万元,建设掉岩桥、耀岭桥、团坪桥等农村公路新增配套桥梁35座,改造拱式河东桥、黄沙河口桥、朱栗沟桥、滔河大桥等,农村公路渡改桥投资3290万元等;建设月亮湾丹江大桥、董家堡大桥等农村公路渡改桥20座。

产业公路建设:投资11400万元,建设上苍坊森林公园路、老君山路、富生路等45公里。

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投资16331万元,建设防护挡墙、沥青路面大修、路肩墙等。

客运站场建设:总投资11700万元,总面积415亩,规划项目15个,涉及镇14个。

1、金丝峡旅游一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8000万元,面积100亩 2、商南县二级车站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面积80亩 3、商南一级货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4、富水镇四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10亩 5、青山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6、过风楼镇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7、试马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8、党马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 18 -

9、金丝峡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0、梁家湾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1、湘河镇二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面积60亩 12、魏家台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3、水沟乡镇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14、白鲁础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十里坪镇五级客运站建设项目:投资120万元,面积5亩

第六章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构筑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体系,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同时抓;做到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相结合;实现工作思路由片面水利观向全面水利观转变、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和单一抗旱向主体抗旱转变、建设管理由行政控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持。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一点、一江、三库、八条河”,“一面三区”的水利设施建设。一点,就是县城,做好城区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城区防洪安全,强化城区水环境治理,保障城区供水、生态安全,带动城区面貌改善;一江,就是丹江,继续做好丹江综合治理,提高丹江上游段防洪能力,实施丹江下游段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带动全县水利发展;三库,就是县河、试马,捉马沟水库,做好试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后的管理,完成捉马沟水库除险加固;八

- 19 -

条河,就是我县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武关河、清油河、县河、富水河、滔河、湘河、耀岭河、小河,强化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工作,提高重点河段的综合防洪能力,保障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及耕地安全,搞好各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一面三区”,一面就是县域内水利建设管理,水利监管体制改革,要坚持走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的“三民水利”路子,形成两轮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三区即全县按地貌类型分为河谷川垣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解决水利问题。河谷川垣区,继续以防洪保安、低产田改造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低山丘陵区,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为重点;中山区,以山洪防治、饮水安全、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水利。

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及水质监测网络,控制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开采,实现地下水采补总体平衡。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严禁任何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

防洪减灾:丹江及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以建设高标准的堪防工程为重点,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体系,使县城达到30-5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重点集镇达到20-30年一遇标准,农防达到10年一遇标准;完成捉马沟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使山洪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农田水利:新修基本农田4万亩,低产田改造7万亩,完成各

- 20 -

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建丹南“窖灌”工程及非灌区抗旱小型水源工程,继续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规划基本农田累计达到21.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7.6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饮水安全:新建县城供水第二水源,保障县城居民饮水安全,新建和续建10个镇供水工程和143个村级供水工程,解决12.89万人的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水电开发:加快丹江梯级电站和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新增水电装机46570千瓦,解决6.1万人的用电问题,农村通电率达到100%。

专栏四: 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县城第二水源工程:总投资7446万元,其中投资7196万元建成县城第二水厂1座,投资250万元建清油河机井群,新建机井200眼。 防洪工程:总投资86400万元,其中投资10820万元建设县河治理,投资17700万元建设丹江河堤,投资57380万元治理中小河流,投资500万元建设捉马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3970万元,发展节水灌溉,建设池塘50座,水窖1200眼,新修基本农田4万亩,低产田改造7万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 供水工程:总投资12569万元,其中投资2000万元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同时建设村级安全饮水143处,解决12.89万人饮水安全。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投资26380万元,治理面积821.68km2,其中丹治工程419.26km2,减少泥沙流失210万吨。 第七章 构建现代信息网络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广泛应用,继续推动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实施交换机扩容、通讯基站和通信线路建设等工程,全面

- 21 -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体系,推进3G到4G过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全县各级政务部门的网络资源,将政务信息网向村组、社区延伸。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的现代网络体系,着力打造信息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使全县的数字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八章 优化电网电源结构

全面落实“两型、两化”发展战略,按照“发展电网、开拓市场、提升服务、效益优先”的电网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110KV及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设“双优电网”,以国网商洛供电局建设的330KV鹿城变为主要电源,小水电为备用电源,形成110KV、35KV电网基本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建设110KV水沟变、富水工业园变,35KV青山变、汪家店变、白鲁础变、清油河变,形成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合理,且具有一定应变能力的商南电网。

专栏五: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22 -

信息设施建设项目: GSNM基站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新建20座,重点解决目前信号未覆盖的镇、重点村覆盖。 WCDMA基站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新建50座,解决城区、重点镇及高速公路沿线的3G信号覆盖。 骨干城域网建设:总投资100万元,新建城区宽带骨干网,解决城区联通用户的上网需求。计划城区新建80个,镇70个。 新建光、杆路:总投资180万元,配合县政府城区改造地埋光缆12公里,解决镇信号覆盖新建光缆、杆路48公里。 新建基站:新建2G基站100处,TD基站245处,新建通信线路310公里。使全县所有行政村达到100%信号覆盖。城区、重要镇铺设地埋管道,布放宽带信息点3万处。 输变电工程: 110KV、35KV电网:2015年完成全县两座110KV、四座35KV变电站布点,形成以35KV为主的供电网络。 110KV电网:依托110KV、35KV电网的布点,辐射、延伸至广大农村边陲地区,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用电需求。

第三篇 生态立县

加强绿色、低碳、生态建设,实现“天蓝、山青、水秀”目标,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百里生态画廊建设,探索实施总量减排项目补偿机制,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九章 创建生态示范县

- 23 -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抓的原则,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全县80%以上的镇达到省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并获命名,其中50%的镇达到省级生态镇建设标准并获命名。实施废水、废气、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节能减排、绿化、自然保护等建设,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821平方公里,强化植被较好、流失程度较轻地区保护,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培育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农村生态示范镇(村)工程,结合农村污染综合整治,创建20个生态示范村;13个镇全部建设起集中供水系统,对60个重点村实施集中供水;建设富水、清油河、金丝峡、赵川、试马5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分别年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00吨;建设全县农村机械化收集体系,在各镇及村庄设立垃圾中转站,实行集中处理,解决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污染问题;鼓励大的养殖厂全部实行生态化养殖模式,引导小养殖厂实行沼气—鱼塘—农田模式处理污水粪便,加大莽岭、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保护区机构,增强保护功能。

第十章 加强生态建设

- 24 -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强化水土保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继续推进天然林、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6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提高生态容量,提升碳汇能力。重点抓好丹江水源涵养林建设,治理丹江河流89公里,治理流失面积821万平方公里。积极实施“绿色城市”和村镇“三化一片林”工程建设,建设两域三线生态景观带,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大力开展城区周围、道路沿线、县河两岸、乡村附近、景点景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工程,重点抓好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森林面积15万亩,莽岭自然保护区15680公顷,保护珍稀植物,建设保护区监测站3处,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县建设指标

序号 名 称 单 位 元/人 指 标 山区 ≥3500 ≤1.1 ≤30 ≥0.55 ≥50 ≥60 ≥15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 约束性指标 说 明 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经 2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3济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m/万元 发 3 水有效利用系数 展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4 % 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生态环境保护 5 森林(林草)覆盖率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7 空气环境质量 8 水环境质量 % % ——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 25 -

9 噪声环境质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2)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2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1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千克/万元(GDP) % 达到功能区标准 <5 约束性指标 10 约束性指标 <10 ≥80 约束性指标 ≥70 ≥90 ≥80 约束性指标 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50 ≥85 ≥80 <280 100 ≥90 ≥90 ≥2.5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 m % % % 千克/公顷 % % % ‰ % 2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社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会进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步 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约束性指标 >90 参考性指标

第十一章 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以节电、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推广,解决节能减排的瓶颈制约。把工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和主攻方向,严格执行单位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能源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国内先进水平的能耗、

- 26 -

物耗、水耗标准,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全面淘汰机立窖水泥、粘土砖等落后产能,坚决关停排污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大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广泛使用新型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运输网络,严格执行废旧车辆报废淘汰规定,大力推广绿色环保汽车,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全社会节能。加强节能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着力解决城市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燃煤厂矿脱硫、脱氨、脱氮等污染治理,加强城市烟尘粉尘及汽车尾汽治理。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解决垃圾面源污染。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十二五时期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100%。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着力发展水电、太阳能、沼气利用,工业园区要引进培育节能高效、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设低碳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推广节能建筑,打造低

- 27 -

碳城市,促进节能减排。十二五时期,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5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年处理能力5000吨,建设沼气装臵8000个,无害化厕所8500个,年新增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能力40000吨。

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力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达到35%,“三废”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5%。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牢牢把握耕地保有量,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实施问责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专栏六: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1、生态保护项目 莽岭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1800万元,实施保护区面积15680公顷。 丹江水源涵养林建设:投资2200万元,治理丹江河流89公里、治理流失面积260万亩。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投资30000万元,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面积25万亩,保护珍稀植物10种,建立保护区监测站3处。 镇林业站体系建设:投资500万元,建立现代化办公体系的镇林业站13个。 2、环境治理项目:投资10950万元,新建日处理万吨污水处理厂,库容108万m3垃圾处理厂1个,建设5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重点镇医疗垃圾、养殖场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体系。

- 28 -

第四篇 产业兴县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坚持大产业构建、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方向,坚持循环发展、链条延伸的增长方式,依托资源优势,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引领,做精农业,做大工业,做优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三大基地,做强四大产业,延伸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小草经济向大树经济迈进。

第十二章 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延伸六大产业链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抓大限小、扶优扶强、提高门槛、整合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依托钒、铁、硅、镁橄榄石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大勘察范围,构筑与国省市对接的重要的太阳能光伏、钒材料及能源电池、镁材料、钢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我县成为“陕西西部强省”目标实现的新的增长区域、陕西富有发展活力之一的经济板块,打造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力争现代材料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

延伸钒产业链。依托县内钒矿资源储量1679.54万吨,潜在经济价值392.3亿元的钒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整合现有14家钒矿企业,在丹南地区建设钒矿采选扩能至年产五氧化二钒2万吨

① 三大基地:现代材料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四大产业:现代材料工业、水电能源、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十大产业链:钒、金红石、硅、镁橄榄石、铁、建筑材料、水电能源、茶、畜牧、药。

- 29 -

规模,在魏家台、城关镇新建氮化钒、钒铁、钒铝合金生产线建设项目,配套发展钒铁冶炼和钒矿电池2个产业,产业规模、科技水平达到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

钒矿石 钒材料产业延伸及循环发展路线示意图

钒酸锂 钒合金 V2O5 钒精化工 钒电池

硫 酸 钒 铁 V2O5 氮化钒 炼钢 废弃物 综合利用 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依托县内硅石资源储量32.5万吨优势,建设年产5万吨高纯硅扩建、年产600-800目超细硅微粉、年产3000吨6N级高纯硅生产线、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等项目,并将产生的硅废渣、废高硅渣和金属废屑,用于钢铁冶炼,对接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延伸产业链,生产规模、科技水平达到省内同行前列水平。

- 30 -

达5000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打造1个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全县茶叶规模、产量、效益跻身于全省乃至全国茶叶产业领先行列。

——茶园建设工程。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5000亩,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亩,低产茶园改造2.5万亩,培育丰产茶园5万亩,十二五时期,茶园机耕、机修、机采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

——良种繁育工程。在县茶叶联营公司已建的2个茶叶无性系试验示范园的基础上,新建一个300亩无性系良种繁育苗圃,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选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体系,加大对良种的培育和推广。

——清洁化生产工程。抓好茶园环境清洁化建设。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使用,建立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支持和鼓励茶企业完成无公害、绿色茶认证面积5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2万亩。抓好茶叶清洁化加工,加大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搞好名优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完善机制工艺技术,十二五时期,全县新建和改造符合清洁化生产要求的初制加工厂达到60个,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新产品开发工程。鼓励支持茶叶联营公司、秦东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龙泉公司等企业加大对袋泡茶、茯砖茶、茶多酚、茶饮料、茶籽油、茶食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茶叶附加值,延伸茶叶产业链。

——品牌建设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争创的原则,重点打造“秦岭泉茗”品牌,争创1个中国驰名商标。

- 36 -

——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在现有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发展。

——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按照“巩固商洛市场、辐射周边市场、占领西安市场、拓展全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建设年交易量500吨、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茶叶批发市场。在西安、郑州、武汉、上海、北京、兰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拉萨、延安等地开设商南茶专卖店,进一步完善茶叶流通体系,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推销、队伍直销等各种营销形式,努力营造公平、安全、诚信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和壮大茶叶流通经纪人队伍,扶持和鼓励茶叶连锁经营,大力开拓茶叶市场。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成立茶叶协会,在各重点产茶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县、镇茶叶科技服务体系,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茶农和企业人员开展科技培训。

延伸生态生物产业链。以“百千万”畜禽养殖工程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绿色、环保、安全的陕西畜牧大县为目标,在丹北地区建立大型生猪产业开发板块,建成沪陕高速、312国道及商郧路沿线建设三条畜牧产业带,逐步形成“1+3”产业布局,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场、畜牧小区、生态养殖园建设,发展畜牧园区8个,一村一品畜牧养殖示范村5个,各类养殖大厂(户)1万户,生猪年出栏达到100万头,家禽年出栏700万只,肉类总产达到9.3万吨,

- 37 -

禽蛋产量达到2.7万吨。建成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科技服务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以养殖、种植、加工,猪圈、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物产业链,将商南发展成“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次”的畜牧强县。

生态生物产业链

特色畜禽产品

加工

养 殖

饲料

畜禽

沼 气 能 源

种 植

加工

肥料

沼液、沼渣

特色农产品

延伸医药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以发展匹配商洛医药主导产品和国内大型医药产品商药基地建设为目标,以现有医药企业为基础,引进国内大型医药集团,提高医药竞争力。抓好杜仲、五味子、桔梗、木本中草药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年产2000吨皂素、4万吨生物肥料、2万吨乙醇、1万吨双稀酮醇、1000吨黄体胴产品开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 38 -

延伸医药产业链,实现产值68亿元,税金12亿元,打造全国有位次的医药产业县。

生物医药产业链

商药中药材

精深加工

有机肥料 中药产品 废 水

处 理

基 地

抓好“菜蓝子”基地建设。把菜蓝子做为民心工程来抓,加快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生产,突出抓好富水、试马、梁家湾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逐步提高自给保障能力,完善市场体系,搞好农副产品流通,加强市场调控及全程质量监测,保证货源充裕,价格相对平稳,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放心菜。

专栏八: 绿色食品基地重大建设项目 1、绿色农产品基地及深加工项目 茶叶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9060万元,建设年处理各类茶叶副产物5000吨生产线一条。 茯茶加工厂建设项目:投资3500万元,引进茯茶生产设备30台件,年产茯茶100万公斤。 金丝龙泉生物科技园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茶多酚1万公斤、蚕丝 - 39 -

及其制品2万公斤、蚕蛹虫制品5万公斤、干红桑葚酒5万公斤和桑葚饮料5万公斤。 茶叶加工项目:投资5365万元,建设年产茶叶10万公斤、精制绿茶5万公斤、精制乌龙茶2万公斤、精制红茶2万公斤、茶叶香精和绿茶食品3万公斤、茶叶初制网点建设项目。 核桃油项目:投资10332万元,建设年产4000吨核桃油生产线一条。 茶籽油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4000吨茶籽油生产线一条。 无公害花生及食品深加工项目:投资10630万元,扩建年产1万吨花生油及休闲食品生产线。 烘焙食品生产线项目:投资5865万元,新建生产线4条,生产绿茶瓜子、香瓜子系列焙培食品6000吨/年。 玉米粉生产线项目:投资3739万元,新建年产5000吨特种玉米粉生产线1条。 橡籽仁淀粉生产建设项目:投资90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橡籽仁加工线。 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项目:投资1500万元,新建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基地5个共计100个大棚。 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160万元,建设露天蔬菜规模基地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 2、现代畜牧基地项目 畜禽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屠宰10万头生猪和50万只活鸡生产线各一条;鸡、猪肉分割、包装车间各一个及配套环保设施。 绿色禽蛋生产项目:投资24000万元,发展畜禽5万只以上5户,1万只以上10户,5千只以上50户,2千只以上200户。 十万只肉羊生产项目:投资12600万元,种草5000亩,发展百只以上养羊场100个,良种羊存栏15万只,年出栏肉羊10万只。 百万头生猪建设项目:投资100000万元,全县发展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 万头肉牛舍饲养殖项目:投资8400万元,发展肉牛存栏7000头,年出栏3000头,年养牛饲养量达到1万头。 - 40 -

3、现代医药产业基地项目 杜仲基地项目:投资850万元,发展杜仲基地1万亩。 五味子基地项目:投资900万元,发展五味子基地0.5万亩。 桔梗基地项目:投资800万元,建成桔梗基地1万亩,年产桔梗160万公斤。 木本中药材示范基地项目:投资5600万元,新建木本中药材5万亩,改造低产基地5万亩。 杜仲绿原酸提取物项目:投资12000万元,建设100亩的杜仲植物萃取加工厂,年产杜仲萃取物2000吨。 药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投资330000万元,建设年产2000吨皂素、40000吨生物肥料、20000吨乙醇、10000吨双稀酮醇、10000吨黄体酮。 皂素及黄姜综合利用项目:投资3000万元,新改建利用黄姜及副产品生产皂素生产线一条。 木瓜深加工项目:投资5000万元,发展木瓜加工厂及建设基地2万亩。

第十五章 培育新兴产业

引进高端企业和高新技术,着力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跟进商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以中剑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光伏产业发展,以国电公司为依托,加快丹江梯级电站开发,同时做好生物质能源开发,大力培育和开发乡土能源树种,试点建设以油桐木、黄连木、生漆等油料林为主的生物能源林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间,建设17万亩油桐基地、20万亩黄连木基地,以此为原料建设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新材料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抓好镁合金、钒铝合金、晶体硅等项目建设,加快金红石开发技术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储能电池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

- 41 -

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快钒、铁等废渣和尾矿库利用,促进尾矿微晶玻璃、尾矿陶瓷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引进环保装备制造业。

第五篇 建设四大循环经济园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社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抓住商丹循环经济辐射机遇,建设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省级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金丝峡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区”,努力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板块开发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十六章 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按照“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要求,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树立全局发展理念。按照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全县优势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基础、城镇建设等因素现状,把“四大循环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符合县情实际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立适合我县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体系和保障体系,制定循环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和废弃物排放标准,以科学的规划统筹全县循环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按照“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分部实施”和“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聚集”的总体原则,科

- 42 -

学编制“四大循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同步抓好清洁工业、水电能源地、旅游开发、生态农业以及城市产业等项目建设规划实施,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科学发展。树立和谐发展理念。根据园区规划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园区企业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标准,严格园区企业准入门槛;对园区内现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新科技、新能源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延长产业链,引导企业走相互配套、专业协作、相互依存之路,发展清洁工业,实现园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物料的闭路循环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第十七章 突出园区发展主题

准确把握目标定位。结合县情实际和区域发展基础,把循环经济理念作为园区建设的主题思路,力争通过3-5年建设,把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建成产业配套、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山水园林式宜居城市;把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建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省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把金丝峡旅游示范区建成集休闲、度假、探险、漂流、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把丹南矿业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开发有序、资源高效利用的全省钒业基地和硅工业基地。准确把握产业定位。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要完善文化产业、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利用、城市供热等社会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产业间高度循环利用,为各园区发展发挥好示范带动和服务保障

- 43 -

作用。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围绕茶叶、畜牧养殖、蔬菜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开发、种养植业等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观光-加工-包装-销售”、“畜-沼-果(蔬)”等现代循环农业;围绕矿产加工、新科技新能源、仓储物流业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延长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工业。金丝峡旅游示范区要以金丝峡景区为核心,以金丝峡太子沟景观和开河、丹江两岸水景为轴线,以丹江文化和陕南民俗民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的竞技、探险、娱乐旅游为主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新科技展示展览、高新科技循环应用、科技项目旅游、旅游产品开发加工等产业。丹南矿业园区重点要整合资源,推进钒、硅、水晶、金红石等矿产品深度开发,推动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开发集团化、产业开发集约化、产品开发品牌化。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把“四大循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县发展城市循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循环工业、综合旅游业的试验地和先行区,推动全县的城镇建设、现代循环农业、现代循环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打造商南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十八章 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建设“四大循环产业园区”必须在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上下功夫,激活园区发展载体,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加强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扶持政策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区发展规划,按照“立足商南、

- 44 -

跟进发展、融入关中、服务西安”的思路,充实园区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使园区项目建成形成“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扩大招商引资。要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合力,改善招商条件,创新招商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抓好招商引资。着重引进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项目,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集群”。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横向配套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抓好园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循环配套、协调合作,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合作发展机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第十九章 推动园区建设全面提速

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健全机制是建设“四大循环产业园区”的重要保障。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建设的研究、指导、规划和调度。争取中省市关于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立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机制。要制定出台财政税收、用地指标、规划建设、投资融资等具体的扶持政策,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主动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园区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企业进行奖励。同时要把园区建设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

- 45 -

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建立高标准的环境保障机制。要建立园区硬件环境推进保障机制,主动加强对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工程,为企业入驻园区提供良好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为入园企业办理申办建设、经营各项审批手续,改善投资软环境,营造引资平台和集约发展的载体,真正把“四大循环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商南优惠政策的洼地、投资发展的高地。把园区建设成为创业者的摇篮,商南工业发展的“航母”,全县财政收入的“富矿”。实现园区工业产值4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专栏九: 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重大项目 1、道路沥青专用材料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10万吨改性沥青生产线、乳化沥青生产线、4000型沥青混凝土生产设备,销售收入16000万元,利润6700万元,税金1600万元。 2、茯茶加工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3123万元,项目占地40亩,建设年生产100万公斤茯茶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销售收入10000万元,利润4468.37万元,税金1790.1万元。 3、野生橡籽仁淀粉生产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8000万元,建成年生产1万吨橡籽生产加工生产线,占地30亩,建筑总面积8860平方米。销售收入12000万元,利润1285万元,税金1236万元。 4、丹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3329万元,建设综合农产品交易区、仓储物流配送区、停车场、物流信息系统配套区、商务区等功能区,总用地30亩,建筑面积21021平方米。销售收入4597万元,利润520万元,税金481万元。 5、秀水建材家具市场开发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19400万元,拟用 - 46 -

地7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将容纳各地建材厂商300余家。销售收入年交易额2亿元,利润4000万元,税金2100万元。 6、尾矿微晶玻璃加工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6657.6万元,项目用地亩,总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主要建设原料车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熔化、晶化、切磨车间3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年产20平方米。销售收入10400万元,利润2662.23万元,税金887.41万元。 7、金丝龙泉生物科技园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2265万元,一期建设龙泉绿茶、乌龙茶红茶各一条生产线及生产相配套的附属设施;二期建设蚕丝及其制品2万公斤,年产蚕蛹虫草及其制品5万公斤,销售收入3120万元,利润448.13万元,税金433.6万元。 8、聚源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3202.3万元,项目占地20亩,新建农副产品交易大厅2800平方米,3000吨核桃仁副产品加工生产线和2000吨香菇加工分选生产线及办公楼和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销售收入12640万元,利润1849.04万元,税金684.1万元。 9、商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6000万元,县城片区建3条主干道,4条分道;富水片区建滨河东路、环城路及园区水、电、讯、网等配套设施。 10、富水变电站项目:投资2500万元,拟占地4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变电站主变容量2×5000千伏安,35千伏进出线1回,10千伏出线6回。 11、富水沐河治理工程:投资1000万元,整治沐河4000米。 12、富水开放大街工程:投资1500万元,富水开放大街全长1574米,宽25米及道路绿化、亮化工程。 13、富水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3000万元,近期建成日处理1.5万吨污水,远期日处理污水3万吨。 14、富水水库工程:投资5000万元,在富水上游4千米新建黑潭沟水库,设计库容290万立方米,建成日供水21728立方米。 15、工业园区广场建设项目:投资1400万元,土地征迁,地面平整、景观设置、绿化亮化工程,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 16、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项目:投资24000万元,完成工业园区3000亩土地征迁 - 47 -

及审批工作。 17、工业园区办公楼及配套附属设施项目:投资1500万元,办公楼,六层框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食堂及科研中心楼,三层框架,建筑面积2000 平方米;景观绿地面积3000平方米。 18、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投资15000万元,占地300亩,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

第六篇 工业强县

我县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加快发展工业是后发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主要抓手,把工业强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对接陕西省建设西部国际经济区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商丹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格局,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大跨越。

第二十章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工业主导地位,集中抓好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丹南矿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转换程度高的工业企业,把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以园区为载体,大企业集团为龙头,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实现主导产业高

- 48 -

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形成配套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培育1个外汇出口过亿元企业、2个产值超10亿元企业,5个产值超5亿元企业,10个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增长。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前提,以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企业生产清洁化为目标,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为主要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绿色增长。

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臵,加大先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成套设备的引进力度,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立足高科技、大规模、高效益,结合我县资源优势,新上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力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技术支持,不断改良种植、养殖品种,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企业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把促进特色产业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全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整合利用内外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和利用效益。

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和

- 49 -

“西三角”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商南县的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资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紧密结合,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商南县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相对较低,具有大规模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及“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比较优势。重点承接培育:①皮鞋业。充分依托商南猪皮及铬盐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品牌皮鞋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皮鞋、高档休闲运动鞋等系列产品,逐步向集皮革加工、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皮革生产基地方向发展。②服装业。引进一批品牌服装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西服、高档休闲装以及女装、童装系列,积极开发运动服、衬衫、领带以及其他各种服饰产品,逐步向集服装加工、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服装生产基地方向发展。③文化体育用品。重点生产文化用品、体育用品、玩具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④工艺品。在竹木雕、竹编、刺绣、绒绣等传统工艺品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向环保、实用工艺品转变,向品牌型和特色型转变,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工艺品价值。重点发展适合家居装饰及会政厅、室内环境、星级宾馆、休闲中心、度假村、旅游景点及正在兴起的农

- 5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