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更新时间:2024-03-21 02: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绪 论

[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B.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C.分泌激素的细胞有内分泌功能 D.体液调节不一定是全身性的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三、填空

1、 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______法, 法。 运动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世纪 年代开始的。

2、 细胞外液包括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 和血液中的 。 3、 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_______,它由 构成,是 与 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4、 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属于 调节。

5、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 、 、 和 三个特征。

6、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 、 和 的特点。 7、 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 或 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调节的只有输出信号出现 之后才发挥作用,起纠偏总要 一段时间。

9、负反馈调节的缺点是 和 。反射活动分为 和 两类。

10、反射弧由感受器、 、 、 、 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11、生理学的实验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实验分为 和 。

12、生理学的实验根据实验进程不同可以将实验分为 和 。 13、生理学的实验根据所观察的水平不同可以将实验分为 、 、 、亚细胞、 水平的实验。

14、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是 反射中枢对 的影响。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5、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 反馈过程。 16、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和 ,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17、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 要发生周期性变化。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

3、体内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因此,体液调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

4、正反馈是不可逆的和不断增强的过程。( )

5、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绝对不变。( ) 6、刺激的阈值越小,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

7、负反馈是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直到整个过程迅速完成为止。()

五、简答题

1、你对反馈的概念及和体育运动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2、何谓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有哪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 4、你对生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有哪些认识? 5、生理学研究有哪些方法?

6、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2、试述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是如何调节其功能活动以使之与环境保持新的动态平衡的。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3、试述环境变化时,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机制以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

[ 参考答案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

5、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8、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

9、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10、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1、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12、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 13、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的影响称为负反馈。 14、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5、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16、控制装置仅根据干扰信息发出控制信号的方式称为前馈。如赛前状态。 17、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18、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19、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二、选择题

1、 B 2、 D 3、 C 4、 B 5、 D 6、 D 7、 C 8、 B 9、 D 10、B 11、D 12、A 13、D 14、C 15、C 16、 B 17、 A 三、填空

1、运动现场测定;实验研究;20;20 2、组织液;血浆

3、液体环境;细胞外液;体内细胞;外环境 4、神经;蛋白质

5、核酸;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6、缓慢、广泛;持久 7、神经;体液调节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8、偏差;滞后

9、有波动性;滞后现象;条件反射;非条件反 10、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人体实验;动物实验 12、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13、整体;器官;细胞;分子 14、增强;效应器 15、负

16、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17、兴奋性 四、判断

1、错 2、 对 3、对 4、对 5、错 6、错 7、错

五、简答题

1、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实际上,正常机体在环境因素不断干扰下,能保持良好的稳态。进一步的研究已表明,干扰信号还可直接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发出纠正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这种直接作用称为前馈。如运动员进入训练和比赛场地,通过各种视觉、听觉刺激,以条件反射方式发动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呼吸和骨骼肌等器官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即将发生的代谢增强的需要,就是前馈性控制的表现。

2、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举例(略)。

3、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总是以整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为了使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与机体的整体活动需要相适应,需要不断地对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实现这一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体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作用广泛。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4、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体。人们对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了解,并不是来自于想象和推理,而是来自于实验。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理论均来自实验。人体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5、答: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知识都来自于实验,因此,生理学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 生理学的实验可分多类。如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和慢性实验;根据实验所观察的水平又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的实验;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等。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人体的实验测定而获取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实验资料。但是,有时为了深入观察某种特定条件下运动引起的生理变化,可能会使实验对象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就需要利用动物进行实验观察。譬如从动物身上摘取局部组织器官进行离体观察;将动物去势造成雄激素缺乏,以研究雄激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

6、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论述题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答: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人体将产生相应的反应,使自己的功能活动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与变化了的环境保持新的动态平衡。人类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运动系统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内脏活动以保持稳态。这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些调节是由体内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机制来完成的。神经调节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头朝向声源方向)。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形成,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心肌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长度成正比,即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因此,当心室中充盈的血量增多时,心室肌纤维即被拉长,因而心肌收缩力量增大,使博出血量增多,从而心容量又保持相对恒定。

3、答:人的活动通常是整体活动,即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将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人体功能活动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人体在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运动系统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内脏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密切配合,相互调节。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反射的基本类型有两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在整个功能调节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具有迅速、局限和准确等特点。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这些激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素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道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心肌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长度成正比,即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阈强度 3、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 5、基强度 6、时值

7、“全或无”现象 8、神经冲动 9、神经肌肉接头 1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11、单收缩 12、强直收缩

二、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

A.电传递 B.单向性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 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 B Ca2+的 库; C Ca2+的和Mg2+

的库;

D Ca2+的释放库

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

A 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 B 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 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

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

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 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 A 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 B 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 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 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A兴奋阈值低,收缩速度快; B 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 D 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12、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 A 800M跑; B 1500M跑; C 10000M跑; D 100M游泳

13、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 A 100M跑; B 跳高和跳远; C 马拉松跑; D 800M跑

14、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

A 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 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15、耐力训练可使肌纤维中 。

A 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B 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乳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C线粒体数目增加,而体积不变; D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6、骨骼肌的收缩蛋白是指 。

A 肌球蛋白;B 原肌球蛋白;C 肌动蛋白;D 肌钙蛋白

三、填空题

1、实现运动神经与骨骼肌兴奋传递的物质 ;该物质可与终板膜上的 结合,进而造成终板膜的去极化。

2、终板电位具有 ,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的量成 ,可表现总和等现象。

3、 在光学显微镜下,每个肌小节是有中间的 带和两侧各二分之一的 带所组成。

4、构成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 分子,而够成细肌丝的分子至少包括 , 和 三种。

5、横桥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特征:一是有一个与 结合的位点,二是能与 呈可逆性的结合。

6 引起横桥摆动的最直接因素是 ;当刺激中止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迅速地回收 ,从而导致收缩肌肉开始舒张

7、 肌肉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早期,就开始新的舒张早期,就开始新的事实收缩,称 。

五、问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3、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4、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5、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6、分析肌肉工作的张力与速度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时间中的意义。 7、分析肌肉工作的长度与张力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时间中的意义。 8、简述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方法。 9、简述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的特征。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0、论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11、比较不同类型骨骼肌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 12、何谓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 13、简述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抗疲劳性。 [ 参考答案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5、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长,都不能样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6、时值:是指以2倍的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7、“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1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1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2、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二、单项选择

1、A 2、B 3、D 4、B 5、C 6、B 7、C 8、C 9、B 10、C11、B 12、E 13、C 14、C 15、A 16、B

三、填空题

1、乙酰胆碱;相应受体 2、具部电位的性质;正比 3、暗;明

4、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 5、ATP;肌动蛋白 6、ATP分解供能;Ca2+ 7、不完全强直收缩

四、问答题:

1、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对于可兴奋的组织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时间是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的膜电位,是一种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其成因是细胞膜两侧Na+和K+分布的不均衡和静息时膜对K+有同透性所致。静息时K+的通道部分开放,膜内高浓度的顺着本身的浓度剃度向外扩散,膜内的负离子分子较大不能随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当膜的净透量为零时,两侧的电位差稳定在一个水平时,称为的K+平衡电位,便形成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会发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变化。即Na+通道突然打开,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使膜对Na+和的通透性迅速增大。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反极化状态。当Na+内流净透量为零时,膜两侧形成了Na+和的平衡电位,便形成动作电位。

3、在神经纤维上,膜的一点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该点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而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电流方向相反。这种刺激足以使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同时,原兴奋部位开始极化,兴奋也就由原兴奋部位传至其邻近部位。此过程在细胞膜上连续进行下去,动作电位不断向前传导,直至传遍整个细胞。其特点为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及绝缘性。

在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是以化学性信号的方式进行的。当神经纤维兴奋时,使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Ca2+通道开放,使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并扩散到达接头后膜,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同时完成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其特点为化学传递、兴奋传递是1对1、单向传递、时间延搁和高敏感性。

4、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肌细胞兴奋融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收缩肌肉的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横管膜去极化使终池大量释放Ca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当肌浆的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

结合足够的,使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的ATP酶的活性,在Mg2+参与下,结合在横桥上的ATP分解放出能量,横桥牵引细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终池不断地将肌浆中的收回,肌浆浓度下降,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5、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类: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进行屈肘、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时,参与工作的主动肌就是作缩短工作。;拉长收缩是肌肉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与阻力相反,肌肉做负功。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等长收缩是指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力。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着重要作用。

6、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最初由于肌肉遇到阻力而不能缩短,只表现张力的增加。但当肌肉张力发展到与阻力相等或更大时,肌肉开始以一定的速度缩短,负荷被移动。张力曲线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相反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其机制为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同时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收缩速度与活化横桥数目无关。在运动实践中,可依据张力-速度的这种反变关系,确定最适工作的最佳负荷和发挥最大爆发力(负荷应以30-60%最大力量)。

7、肌肉初长度对主动张力的影响表象为最适宜的初长度,此时,肌肉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力量。其机制是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参与收缩的横桥数目。当肌肉为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使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达最大,因而能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与此相反,如果肌肉拉得太长,粗肌丝和细肌丝 向分离,起作用的横桥数目减少,肌肉张力下降;同样,如果肌肉过于缩短,细肌丝中心端在肌节中央交错,起作用的横桥数目亦减少,肌肉张力将急剧下降。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8、可依据骨骼肌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区分。最早根据动物骨骼肌有红、白颜色分为红肌和白肌,电刺激的结果表明红肌纤维速度慢,白肌纤维速度快。结构研究发现红肌纤维肌红蛋白多。根据肌原纤维ATP酶反应、氧化美、磷酸化酶含量,可将骨骼肌纤维分为慢缩强氧化型、快缩强氧化型和快缩强酵解型三类。较理想的肌纤维分类方法为肌原纤维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

9、人类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但受同一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一般上肢肌的Ⅰ型肌纤维比率在40-67%之间;下肢在功能上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Ⅰ型肌纤维所占是比率较高。以动力性工作为主的骨骼肌中的Ⅰ型肌纤维占比率较低。参加时间短的剧烈运动项目(如短跑、举重等)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明显占优势;而参加耐力性项目(如马拉松、长跑等)肌肉中的慢肌纤维明显占优势;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要均较高的中跑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

10、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早期观点认为出生后肌肉中的纤维数量不再增加,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近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改造的。即专门性的训练可使慢肌纤维变、为快肌纤维或反之,即:慢肌纤维 快C纤维 快肌纤维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以改善。此与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即肥大和肌纤维数量增加(增生)。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耐力训练明显地使肌纤维中的线立体的数量和体积增大,容积密度增加,从而使线立体蛋白增加,使线立体中琥珀脱氢酶、细胞色素C等酶的活性增加,提高了有氧氧化能力。训练对无有氧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乳酸脱氢酶活性;研究认为骨骼肌具有很大的可 性,可能可改变肌纤维类型。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1、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其收缩速度比慢肌纤维快。收缩快与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肌原纤维ATP酶的活性高、无氧代谢年能力强,肌浆网释放和回收Ca2+的能力强等因素有关。

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其收缩力量也比慢肌纤维大。肌肉收缩力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与肌纤维的大小及其神经支配有关。支配慢肌的小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低,产生较小的张力;支配快肌的大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高,产生较大的张力。

12、训练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变化,具有明显的专一性,即不仅表现在运动专项或不同训练方式上,而且也表现在局部,或同体各不同肌肉部位。例如划船运动员由于多用臂,则臂部慢肌纤维相对面积高于腿部。

13、一般认为快运动单位单收缩张力大,收缩速度快,但易疲劳(FF);快运动单位单收缩张力和收缩速度居中抗疲劳能力较强(FR);而慢运动单位的单收缩张力小,收缩速度慢,抗疲劳能力强(ST)。

第三章 呼 吸 [ 试题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外呼吸

3、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 4、吸气过程 5、呼气过程 6、补吸气量 7、补呼气量 8、余气量 9、肺容量 10、深吸气量 11、肺活量 12、功能余气量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3、时间肺活量 14、最大通气量 15、呼吸中枢 16、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17、氧通气当量 18、解剖无效腔 19、氧扩散容量 20、通气/血流比值 21、分压 22、呼吸膜

2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24、外周化学感受器 25、化学感受器 26、中枢化学感受器 27、化学因素 二、选择

1、内呼吸是指 。( ) A、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于 。 ( )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

)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4、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 )

A、呼吸道阻力 B、胸膜腔密闭 C、呼气肌收缩 D、吸气肌收缩

5、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 。( )

A、吸气初 B、呼气初 C、吸气末 D、以上都有

6、用力呼气时,呼吸肌的收缩情况是 。( ) A、肋间内肌 B、膈肌 C、腹肌 D、肋间外肌

7、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错误叙述是 。( ) A、吸气时膈肌收缩 B、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D、呼气肌膈肌舒张

8、下列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 ) A、功能余气量 B、肺活量 C、补吸气量 D、时间肺活量

9、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 )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C、等于深吸气量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

10、对肺泡气体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 ) A、深吸气量 B、补吸气 C、功能余气量 D、余气量

11、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 )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最大肺通气量 D、肺活量

12、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 。( ) A、70% B、10% C、30% D、5%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3、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500毫升减少到250毫升,则 。( )

A、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

14、某人肺通气量为7500毫升/分,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容量取125毫升,每分心输出量为5000毫升,他的通气/血流比值应该是 。( )A、0.7 B、0 .8 C、0.9 D、1.0

15、无效腔容量加倍而肺灌血量不变时,通气/血流比值将 。( ) A、加倍 B、减半 C、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少,但不到减半

16、呼吸中枢分布在 。( )

A、脑干和脊髓 B、间脑 C、大脑皮 D、以上所有部位

17、产生和维持基本正常节律性呼吸的中枢位于 。( ) A、脊髓 B、大脑 C、延髓与脑桥 D、间脑与中脑

18、血液中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 。( ) A、缺氧 B、PCO2的变化 C、H+浓度的变化 D、温度的变化

19、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 )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长吸中枢 D、外周化学感受器

20、血液H+浓度升高影响呼吸的途径是 。( )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两者都是,以A为主 D、两者都是,以B为主

21、中等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 。( )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A、呼吸深度的增加 B、 呼吸频率的增加 C、两者都是,以A为主 D、两者都是,以B为主

22、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 。( ) A、呼吸深度的增加 B、呼吸频率的增加 C、两者都是,以A为主 D、两者都不是,以B为主 三、填空

1、肺通气是指肺与 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包括 、 、 和 等。

2、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而胸廓的 运动即 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3、肺通气是 运动引起的,而 运动是呼吸肌在 调节下进行 的舒缩所造成的。

4、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 ,气体不再入肺。随后吸气肌 ,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 ,肺内压升高 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

5、胸内负压是肺的 造成。无论是吸气或呼气时,肺都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

6、肺通气的阻力可以分为 和 两部分。 7、弹性阻力包括 和 的弹性阻力,它们约占总阻力的 。非弹性阻力包括 和 。肺通气的实现就是肺通气动力不断克服 的结果。

8

成: , , 和 。

9、肺活量反映了 ,是最常用的测定 机能指标之一。 10、肺总容量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也即 与 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 ml,女性约为 ml。

11、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 ,女性为 ,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 。最大通气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量是单位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 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12、从提高 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13、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 和每分 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 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 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1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于是气体就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 。

15、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O2 低于动脉血PO2 ,而PCO2 高于动脉血,因此,O2 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 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气后 血变成了 血。

16、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 ,放出CO2 ;而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O2 ,运走CO2 。

17、气体分子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反之则慢。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与 及分压差成正比,与 成反比。

18、运动时O2 和CO2 的扩散速度取决于当时血液与交换部位之间的O2 和CO2 。

19、气体扩散的速度还与 成正比,运动时体温升高也有利于气体的扩散。

20、在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呼吸运动 ,另一面增加心输出量,使 保持稳定。但当运动强度过大时,心输出量的加大跟不上肺通气量的增加,此值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肺泡得不到血液灌流,以致其中的气体不能与血液充分交换,气体交换的效率相对 。

21、增强 ,使剧烈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流经肺泡的血流量 ,有利于使通气/血流比值保持在0.84,提高肺换气效率。

22、在静息情况下,青年男子氧扩散容量为 ml。氧扩散容量随年龄、性别、体位、机能活动水平等的改变有所不同。一般成人大于老人和儿童,男性大于女性,平卧位大于直立位,运动时大于安静时。长期的耐力训练对氧扩散容量有良好影响。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8、B 19、D 20、C 21、C 22、D

三、填空题

1、外界环境;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 2、呼吸道;肺泡;节律性;呼吸运动 3、胸廓;胸廓;神经系统;有节律的 4、平衡;舒张;减少;超过 5、回缩力

6、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7、胸廓;肺; 70%;气道阻力;组织的粘滞性阻力;肺通气阻力 8、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9、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肺通气

10、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5000ml; 3500ml

11、100-120L/min; 70-80L/min; 180L/min;肺通气 12、肺泡气更新率

13、通气量;吸氧量;呼吸效率;小 14、分压差;扩散 15、静脉血;动脉血 16、肺;体

17、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 18、分压差 19、温度;体温

20、增大肺通气量;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下降 21、心泵;增多 22、30ml;耐力

23、体表面积;呼吸膜表面积大;肺泡通气量;肺毛细血管血流增加幅度大 24、律性;深度

25、吸气中枢;呼气中枢;呼吸运动;自动节律兴奋 26、呼吸肌本体感受器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27、增加;呼吸频率;呈线性相关;运动强度的增加 28、神经-体液

29、大脑皮层;高位中枢神经驱动;运动肢体反射; 条件反射性的 30、大脑皮层;脑干呼吸中枢;快速通气下降 31、肺通气;气体流动的通道;气体交换 32、PCO2 ;PO2 ;PH;体液因素

四、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错 8、对 9、错 10、对11、对 12、对 13、对 14、对 15、错 16、对 17、对 18、对 19、错

五、简答题

1、试述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答:(一)通气效率的提高和呼吸肌耗氧量的下降

训练导致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而呼吸频率下降。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呼吸频率比无训练者要低,即运动员肺通气量的增长依靠呼吸深度增加来保证的程度大于无训练者。运动中较深的呼吸,将使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加大,使肺通气更有效果,同时呼吸肌的能耗量和耗氧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在同样的肺通气量时,运动员呼吸肌消耗的氧量比无训练者少,而到达工作肌的氧量却较多。这对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有利。运动新手在运动中往往呼吸节律不规则,在长时间剧烈运动中还可能因呼吸紊乱而导致呼吸肌疲劳及耗氧量增多,从而降低运动能力。

(二)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正常人安静时氧通气当量为24(6L/0.25L),安静时的氧通气当量几乎不因训练而改变。运动时,在相同吸氧量情况下,运动员的通气量比无训练者要少;在相同肺通气量情况下,运动员的吸氧量较无训练者要大得多,即运动员的呼吸效率高。研究表明,呼吸效率越高者,能完成的运动强度也越大。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三)训练对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影响

训练导致人体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但训练者能承担的运动强度及运动时能达到的每分通气量的上限较无训练者为大(图3-4)。运动时,运动员的最大通气量可达180L/min,无训练者约为120L/min。

2、试述正常节律性呼吸产生与维持的生理机制。

答: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活动,其深度和频率能随机体代谢水平而改变。例如,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以吸入更多的O2 ,排出更多的CO2 ,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这都是通过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实现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早已确认: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是最基本的呼吸中枢,延髓呼吸中枢又可分为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轴突下行到脊髓,与脊髓中支配呼吸肌的传出神经元形成突触,以调节呼吸运动,从而调节肺通气过程。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有自动节律兴奋的特性。

实验证明,保留延髓呼吸中枢的动物,虽然能产生基本的呼吸节律 ,但与正常的呼吸形式不同,它往往是呼气时间延长,吸气突然发生,又突然中止,即呈喘式呼吸。而保留脑桥的动物,则呼吸正常,说明脑桥中有调整呼吸的中枢。

呼吸运动还受大脑皮层、下丘脑、边缘系统等的调节。大脑皮层可以随意控制呼吸,例如,倒立时人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屏住呼吸;再如跑步时,人可根据步频调整呼吸节律等。

3、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

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图3-1):(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4、试述胸内负压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答:胸内负压的成因,可以从作用于胸膜脏层的两种力来分析(胸膜壁层受胸廓支持,可认为不再受外力作用)。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另一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因此,胸膜腔内的压力实际上是两种相反力的代数和,即: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气体不再流动,肺内压就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位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由此可见,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无论是吸气或呼气时,肺都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具有一定的回缩力。但吸气时,肺扩张大,回缩力大,胸内负压也增大;而呼气时则负压减少。正常人平静呼气末胸内压约为-0.4~-0.7kPa(-3~-5mmHg),吸气末约为-0.7~-1.33kPa(-5~-10mmHg)。紧闭声门用力吸气,胸内压可降至-12kPa(-90mmHg);紧闭声门做用力呼气,可升高到14.7kPa(100mmHg)。

胸内负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此外,胸内负压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5、有哪两种呼吸型式,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 答: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

呼吸型式与年龄、生理状态、运动专项等因素有关。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型式,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如在完成胸廓需固定而便于发力的动作(如支撑悬垂、倒立)时,应以腹式呼吸为主;在完成腹肌需紧张的动作(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时,应以胸式呼吸为主。

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呼气称憋气。憋气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加强;并能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的运动获得稳定的支撑点。但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致使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以致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憋气结束,出现的反射性深吸气,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这些对于儿童少年的心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脏发育极其不利。青少年锻炼宜少憋气,同时在憋气时应注意: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深吸气后的憋气可微启声门,让少量气体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此外,对憋气的适应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6、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137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因此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

若安静时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则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2=4200ml。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有不同的影响。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或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每分通气量都是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因解剖无效腔的存在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潮气量为25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次,而肺泡通气量减为2400ml;而潮气量为10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次,则肺泡通气量增至5100ml。故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7、试述气体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 和CO2 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方式来实现,它们所遵循的物理原则是相同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差。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由表中可见,肺泡气、血液、组织内的PO2 分压和PCO2 各不相同,彼此存在着分压差,即存在着气体交换的动力,于是气体就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

肺泡内PO2 高于静脉血PO2,而PCO2 则低于静脉血,因此,O2 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CO2 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经肺换气后,静脉血变成动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4、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 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 025-1. 034,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 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成 。

15、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 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产生阻力, 使血液具有较大的粘度, 全血的粘度约为水的 倍,血浆的粘度为水的 倍。全血的粘度主要取决于 。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 比容相对增大,血液比重及粘度增大,外周阻力增加。

16、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这些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 ,所以血浆晶体渗透压的 ,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极为重要。血浆蛋白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 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

17、血液对维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量不足,均可造成该器官功能的紊乱和组织损伤。血液的功能:血液的 功能和 ,血液的 。

18、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乳酸等代谢产物进入血液,血液渗透压暂时升高,运动后,通过 和 ,可调节渗透压,使其恢复正常。

19、肺换气之后,O2进入血液。血液运输O2有两种形式,即 和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只有通过与血红蛋白化学结合,才能大大提高氧气的运输能力,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20、血液中的CO2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占95%。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有 形式(占88%)和 形式(占7%)。

21、Hb不仅能与O2结合,也能与CO结合,生成 ,而且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10倍。CO与Hb结合后,就剥夺了Hb携O2的能力。一旦空气中CO含量达到0.1%,就会和O2竟争与Hb结合,而造成低氧血症,此称CO中毒即 。

21、温度升高,氧离曲线 ,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组织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Hb与O2的亲和力 ,促使O2释放,供组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织利用。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温升高,促使O2释放,

22、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内主要依靠无氧代谢供能,还会产生大量较强的酸性物质—— ,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就会产生较多的H+,使血液变酸,PH值 。

23、从免疫的功能看,白细胞可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功能主要是 。

24、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次大强度的剧烈运动会使人体免疫能力出现 ,健身锻炼会提高免疫能力。

25、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 ,避免 。因此,它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 实现的。

26、当小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是受损局部小血管立即收缩,血流显著减慢;同时,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 ,堵塞缺损,从 而起到 的作用;接着,血管和组织的创伤激活了血浆中的一系列凝血因子,最后使血浆中可溶性的 转变成不溶性的 ,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接着血块回缩,挤出血清,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对止血起加固作用。

27、蹬山运动员和居住高原者,红细胞数量 ,主要因为高原空气中氧分压 之故。

四、判断

1、将血浆和血细胞的总量称为血量。( )

2、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和CO2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

3、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的作用。( )

4、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5、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6、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 7、血细胞遭破坏后,其内的蛋白质释放如血浆,构成血浆蛋白的一部分。( ) 8、血小板因无细胞核,故不属血细胞。( )

9、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 10、缺氧和雄性激素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因素。( ) 11、脾脏是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的重要器官。( ) 12、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 13、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一定是A型。( )

14、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15、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时,有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先增加,而后锐减的不良现象。( )

五、简答 1

2、简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六、论述

1、氧离曲线呈特殊的“S”形有何生理意义?运动对氧离曲线有何影响,为什么?

23

4、血液是如何载O2、释O2的?[ 参考答案部分 ]

一、名词解释

1、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 2、细胞内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3、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

4、循环血量: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

5、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动员加入循环血量中。

6、非蛋白氮: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

7、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为37-48%。

8、血型: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

9、白细胞分类计数: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个·L-1范围内,其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2-8%。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10、渗透: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11、渗透压: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12、渗透单位: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通常以溶质浓度1mol/L作为渗透压的单位,称为渗透单位(Osm),或取此单位的千分之一,毫渗单位(mOsm)。

13、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1(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08.9KPa),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称为晶体渗透压,约为300mOsm·L-1。另一部分来自于血浆蛋白,称为胶体渗透压。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14、氧合:O2既能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疏松地结合在一起,又能可逆地解离。当氧分压升高时,Hb与O2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一过程称氧合。

15、氧离:每克血红蛋可结合O2 1.34ml。而当氧分压降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又解离出O2和还原血红蛋白(Hb),这一过程称氧离。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 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Hb与O2结合(被氧饱和)的程度。

16、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1L血液中血红 蛋白所能结合O2的最大量。该值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正常男子Hb浓度如150g.·L-1,其氧容量约为:150×1.34=200ml·L-1)。

17、血红蛋白氧含量:每1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其值受氧分压的影响。

18、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氧分压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PO2下,HbO2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PO2下,O2与Hb结合情况。

19、氧利用率:每1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20、P50:Hb和O2的亲和力通常用P50表示。P50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50%时对应的PO2,正常为3.5KPa(26.6mmHg)。

21、波尔效应(Bohr Effect):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P50增大;反之,则曲线左移,P50减小。PCO2和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

22、碱储: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

23、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功能主要是吞噬入侵机体的病菌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由于吞噬不具有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征,故属非特异性免疫。

24、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每一种抗体都是针对某一类特异性抗原(异物)的,故属特异性免疫。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25、体液免疫:所谓体液免疫是指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分布到全身细胞外液中, 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 以消除对机体的危害。

二、选择

1、C 2、D 3、D 4、D 5、D 6、A 7、C 8、B 9、C 10、D 11、D 12、D 13、D 14、D 三、填空

1、93%;血浆蛋白;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2、正常体温的维持;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3、离子;渗透压;酸碱度;兴奋性 4

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6、血红蛋白

7、特异性抗原物质;ABO血型系统 8、凝集原;凝集素; A、B两种抗原;四种 9、凝集素;红细胞凝集反应;交叉配血实验

10、绝对不允许输血的;少量缓慢输入;有无不良反应 11、淋巴细胞;嗜色颗粒;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12、(4-10)×109;50-70%;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13、中性粒细胞数;参与机体的保护;防御反应 14、血浆蛋白;正比

15、4-5倍;1.6-2.4倍;红细胞数量;红细胞 16、细胞膜;相对稳定;低于;高于 17、缓冲PH值;保护防御功能;运输功能 18、饮水;肾脏的排泄 19、即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20、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1、碳氧血红蛋白;煤气中毒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22、右移;减小 23、乳酸;值下降

24、吞噬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入侵机体的病菌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 25、暂时性下降

26、自行制止;过度失血;血小板

27、血小板血栓;生理止血;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28、增多;低

四、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对 13、错 14、对 15、对 简答: 1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血浆蛋白,其余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正常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大多呈双凹圆盘形,周边稍厚。其直经约为6-9um,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经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圆盘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它和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2)白细胞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较红细胞大,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根据细胞浆中嗜色颗粒的特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个·L-1范围内,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3)血小板 血小板体积很小,直径约2-3um,健康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约(100-300)×109个·L-1。血小板数在运动时增加,妇女分娩、组织损伤时暂时增多,月经期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2、简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答: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自行制止,避免过度失血。因此,止血、凝血过程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血小板实现的。

(1)当小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是受损局部小血管立即收缩,血流显著减慢;

(2)同时,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堵塞缺损,从而起到生理止血的作用;接着,血管和组织的创伤激活了血浆中的一系列凝血因子;

(3)最后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丝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接着血块回缩,挤出血清,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对止血起加固作用。

六、论述

1、氧离曲线呈特殊的“S”形有何生理意义?运动对氧离曲线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氧分压的高低。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该曲线既表示不同PO2下,HbO2解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不同PO2下,O2与Hb结合情况。从该曲线表明,当PO2升高时,血氧饱和度增大,表明血红蛋白结合O2;反之,当PO2下降时,血氧饱和度下降,表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O2,但两者之间并非直线的关系,氧离曲线近似“S”型,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氧离曲线可分为三段,结合运动分析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与意义。

(1)氧离曲线上段 氧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8.0-13.3KPa(60-100mmHg),即PO2处于较高水平,表示Hb与O2结合。此段曲线比较平坦,表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明P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因此,即使吸入气或肺泡气PO2有所下降,如在高原、但只要PO2不低于8KPa(60mmHg),血氧饱和度就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的O2,不致于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正常人体即使在剧烈运动时,血氧分压也不会低于8KPa,因此通常并不会对血液的载O2量有太大的影响。氧离曲线上段坡度较小,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氧气提供较

(2)氧离曲线的中段 曲线的中段相当于PO28.0-5.3KPa (60-40mmHg)。该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表示HbO2释放出O2。曲线中段坡度较大,其生理意义在于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O2供应。通常,混合静脉血PO2为5.3KPa(40mmHg),血氧饱和度约为75%,血氧含量约为144ml·L-1,因此,当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血氧饱和度下降了22.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为50ml·L-1,表明有22.4%的HbO2解离出O2,每1L血液向组织提供50mlO2,然后变为静脉血。

(3)氧离曲线的下段 氧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40-15mmHg),曲线坡度更陡,即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表明有大量的HbO2解离出O2。体组织活动加强时,氧需求增加,组织中PO2可降至2.0KPa(15mmHg,正常值为30mmHg),氧合血红蛋白进一步解离,血氧饱和度降至22%,静脉血氧含量仅有44ml·L-1,每1L血液供给组织的O2达150ml,为安静时的3倍。若此时心输出量增至30L·min-1,则人体每分钟吸氧量可达30×150=4500(ml),即4.5L·min-1 。氧离曲线下段坡度最大,它代表了氧的贮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

2

答: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和解离除了受到氧分压的影响外,还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氧离曲线偏移,改变Hb与O2的亲和力。Hb和O2的亲和力通常用P50表示。P50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50%时对应的PO2,正常为3.5KPa(26.6mmHg)。P50增大,曲线右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代谢率显著加强,耗O2量大大增加,肌肉组织中的PO2降至2.0KPa(15mmHg)以下,此时血氧饱和度仍能进一步降低,肌肉组织从每100ml血液中吸收的O2可达15.6 ml,此时氧利用率为15.6/19.4×100%=80%,远远大于安静时的氧利用率。若此移,

课程负责人 王冬梅

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需要更高的PO2才能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达到50%;P50降低,曲线左移,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增加。研究表明,运动时P50增加,氧离曲线右移,表明运动时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同样的PO2下,血氧饱和度较安静值低,意味着更多的O2从HbO2中解离出来,供肌肉利用,显然,这是运动中的良好反应。

(1)PCO2和PH的影响 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P50增大;反之,则曲线左移,P50减小。PCO2和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 Effect)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高PCO2和低PH促使HbO2解离,有利于向组织供氧;而当血液流经肺时,低PCO2和高PH,促使Hb与O2结合,有利于血液的载氧。因此,波尔效应既有利于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向组织供O2,具有重要生理

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CO2和H+,这将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促使HbO2解离出更多的O2,这对满足运动时肌肉组织的供氧是极为有利的。

(2)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反之,曲线左移。当温度升高时,组织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Hb与O2的亲和力减小,促使O2释放,供组织利用。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温升高,促使O2

3、2, 3

别是2, 3-二磷酸甘油酸(2, 3-DPG),2, 3-DPG能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2, 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2, 3-DPG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O2。

3、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答: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实现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将引起机体细胞功能的严重紊乱,甚至危机生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虽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最终由各内脏器官的协同作用完成的,但血液在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w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