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25 1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课题的背景

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1953)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才开始接触这个新的概念。1983年2月,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刊登于《光明日报》上,从此“非认知因素”及其相关问题才引起我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孔子将学习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只有进入“乐之”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上自强不息。 现在,我们可以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一项,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非认知因素表现的评价。可见,我国教育体系开始注重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从而可以有效地调整对下一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调整对下一届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和研究记录,在完成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一全年级的学生针对“动机”“情绪”“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利用这套问卷,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学生学情和反馈意见。调查问卷发放300份,上交300份,其中无效卷15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总体显示,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在对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和各方面表现都为良好。但由于课程体系较新,尚无太多成功经验可循。另外,由于客观因素或少数意外原因,也导致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情绪。因此,本人对调查结果作了分析,以找出其根本性的原因。 1.动机因素

对于学生的动机分析,主要从“内在动机”和“积极归因”两方面进行调查。

首先,有46.96%的学生认为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要求的,为拿学分不得不做”。而只有9.13%的同学认为参与制作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可见,学生的功利心理依然很强,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可谓“任重道远”,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评价的重视。 2.情绪因素

调查中,有55.86%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团队氛围是“兴奋、好玩”,31.87%认为他们团队的氛围是“平静,有条不紊”,只有3.94%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团队是在互相埋怨中开展活动的。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多数在小组合作情绪上没有出现问题。但也要看到,过多好玩的心态在帮助放松压力的同时,也会降低活动效率。可见,控制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与队员组成有莫大关联。一种好的分组方式可以使活动开展的气氛更加和谐。 3.个性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高创造力的人,在性格特征上一般都有开放性、独立性、严谨等特点。所以在调查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在开放性方面,各有34%以上的人在活动中可以“尝试新方法”或者“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或情感”。而能真正在制作活动中达到“忘我境界”的仅有10.68%。可见学生受到的拘束较少,但投入精力程度却不会很深。

在独立性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待老师这个“权威”的态度、“是否从众”及“是否畏难”。

在严谨性方面,有21.89%的学生,会以不严谨的态度对待工具、操作及活动。这必须通过制度去完善。 四、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1.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1)动机因素方面

动机是激发创造者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期待、对课题结果的评价和对此后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可见,动机调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学生的功利心理依然很强,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可谓“任重道远”,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评价的重视。

(2)情绪因素方面

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多由学生组成小组去共同完成,所以调查中对情绪因素的调查主要落在“团队合作氛围”和“队员对待错误态度”两方面。据此前了解,这两方面会直接影响制作环节的效率和团队的默契程度,甚至会导致团队破裂而最终毫无成果。

(3)个性因素方面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凡有建树的创造者,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现在的高中生,其时代赋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的性格塑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对学生进行非认知因素的调控建议

针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非认知因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师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1)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触发其内

在动力的关键所在。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和环境。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2)注重活动过程气氛的调节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能否以一种合适的情绪状态参与到创作中来,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好的情绪态度,如兴奋、幽默等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此,要求老师在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乐观、幽默、甚至充满童趣的滑稽来感染整个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 (3)注重并完善评价方式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评价结果的重视。为此,可以通过评价方式的调整――用子目标评价代替一次总结评价,提高创作成果的水平。适时的奖励对于研究者的工作是良好的心理暗示,是提高其工作成效的调控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每位学生的劳动适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 (4)积极归因

每一次课题完成后,为了达到良好的调控目的,教师要做到淡化分数差别,引导学生积极归因。这将关系到下一次活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