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简答

更新时间:2023-10-29 15: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简述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就是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的最高目标并落实在评价实践中。

一是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教育价值的核心指标 二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二、主体性原则

1.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学生主体情感 2.满足学生的评价需要,提高学生主体兴趣

3.建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三、形成性原则

1.把评价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 2.试行无劣评价

3.适当降低评价的标杆 四、多元性原则 1.评价观念多元化 2.评价标准多元化 3.评价方法多元化

2.简述观察记录的方法:

3.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论述教育测量数据的种类

1.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 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 ①自尊心理

自尊心理是指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具有力求正确地掌握评价标准、正确运用评价方法、正确执行评价程序、以求取得正确评价结果,从而显示自己尊严的心理态势。这是绝大多数评价者的共同心态。评价者深知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责任十分重大,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评价任务,取得正确的评价结果,不仅关系到能否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评价,而且也是自己业务理论素质、工作能力水平、思想态度的具体表现。因此,评价者总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最高水平。自尊心态在评价活动中的表现是:

坚持原则,即以评价方案规定的原则为依据来开展评价工作,不以个人的好恶和兴趣对待评价活动和评价对象。

实事求是,即搜集评价信息,整理、测量评价信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评价标准为准绳。对评价对象作结论,不偏听偏信,更不掺杂个人情感。

敢于对评价活动中的不正确作法,提出批评意见,坚持正确作法 。 ②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它是指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 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这种第一印象具有烙印深刻、形象强烈和知觉映象不易改变等特点。不论是第一个好印象或第一个坏印象,都可能由于该效应而成为固定的刻板印象。甚至客观对象已经改变,其效应造成的印象却保持不变。在教育信息化评价中,首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正确评价。如教师给学生改试卷或作业,两个学生做对的题和做错的题数目相等,其中一个学生开头做对的题目较多,教师有了较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影响总的评分偏高;另一个学生开头做错的题目较多,教师有了较差的第一印象,可能影响总的评分偏低。有时候,一个开始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可能因首因效应而看不见他的点滴进步。首因是个强刺激,多是由表面现象和偶然现象在评价者的头脑中产生的直观表象所形成的,但最先出现的事物未必是主要的、本质的,甚至有时还有种种假象,这是评价者在评价初期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③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由近因形成的新印象所产生的效果,它与第一印象在时间上相反,是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影响。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新鲜而清晰的印象,其作用常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印象。因此,评价者应当注意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因为被评价者近期的失误或近期的突出表现影响了对他的正确评价,从而引起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偏差。 ④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由于被评价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评价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它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掌握信息不充分和刺激强弱程度不等的情况下,多出现在对信息了解不多、认识肤浅的阶段,因而因评价者个人的心理素质差异而不同。这种心理效应的特点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以表面的知觉代替深入了解和分析。它有两种表现:一是以好概差,对印象好的评价对象,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二是以差概好,对印象不好的被评价对象,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Asoch)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先让被试者想象具有五种品格(聪明、勤奋、灵巧、坚定、热情)的人的形象,被试者普遍认为这是一位理想而友善的人。再把热情更换成冷酷,其他四种品格不变,被试者普遍想象出截然相反的形象。这表明,热情——冷酷这一

品格具有强烈的晕轮作用,掩盖了其他品格,决定着人们看待别人的总体印象。 ⑤ 参照效应

参照效应又称对比效应,它是指某些被评价对象的“形象”影响评价者对另一些被评价对象的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不同被评价对象的某一特性形成强烈反差时,参照效应最容易产生。“相形见绌”、“鹤立鸡群”这两个成语也许是参照效应的妥帖写照。如在评阅试卷(尤其是主观题)时,评阅者以前所批阅的一些试卷的回答均不理想,当阅到一份回答得较好的试卷时,就容易给高分。反之,如果以前所批阅的一些试卷的回答均很满意,当阅到一份回答得稍差的试卷时,给分容易偏低。参照效应使评价者偏离了统一的标准,造成评分忽严忽宽的现象,应当予以纠正。在教师、学校评价中,也同样存在着参照效应。 ⑥ 理想效应

理想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所持有的完美的先期印象,导致对被评价者评价过低的现象,故又称为求全效应。一般而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才能越强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明显。由于评价者先前持有理想化的印象,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导致对被评价者的求全责备,被评价者一些不太重要的缺点也容易引起评价者的心理失衡,做出偏低的评价。理想效应的偏差同样是以个人的预先期望替代了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说,理想效应是马太效应的对立面。 ⑦ 顺序效应

在教育信息化评价中,顺序效应是指因评价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产生干扰的一种心理态势。评价工作实施初期,评价者信心足、精力旺盛,往往工作细致,要求严格,标准掌握要严一些。到了后期,因精力、时间不济,或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放宽要求,草草结束。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先严心理。先严心理的表现是,开始评价时掌握标准偏严,导致评价结果偏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评价刚开始时,评价者对评价标准还不熟悉,“严格掌握评价标准”的要求还牢牢印在脑中,认为要搞好评估,就要严格地掌握评价标准,甚至抱着“宁严勿宽”的思想进行评价工作,自然掌握标准就会偏严。

先宽心理。先宽心理的表现与先严心理的表现相反,开始评价时,掌握标准偏低,评出的结果偏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刚开始评价时,评价者对评价标准还不熟悉,害怕标准掌握严了,评价结果低了,评价对象不接受,抱着“试试看”,别“自找麻烦”的思想进行评价,自然就会降低要求。 ⑧ 趋中趋势

趋中趋势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既不愿意对优者给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以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产生趋中趋势的原因主要有:评价者自己没有把握,惟恐判断失误,影响自己的声望就来个“模糊处理”;出于“好人主义”,怕得罪人,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最为保险,谁也不得罪;由于嫉妒心理,不愿

别人冒出来;出于平均主义思想,不承认差别,对优者严,对劣者宽,填平补齐;给予中间等级的评价结论较省事,因为较高或较低的评价结论都要提出比较充分的理由。趋中趋势掩盖了客观存在的差异,这就使优劣程度难以区别出来,使评价失去了实际意义和激励作用。 ⑨ 成见效应

这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既有看法和态度影响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成见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牵制评价者的注意和认知,使其总是围绕着固有看法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凡是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就认定为真的;不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则抱怀疑态度,甚至认定为假的。二是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从成见出发,进行因果分析和价值判断,对与自己成见相悖的因果关系或价值认定加以排斥,最后以自己的固有看法作出评价结论。

成见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评价对象的好感成见,一是不利于评价对象的恶感成见。两种成见都是主观主义的,都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因此必须克服。 ⑩宽大效应

在评价活动中,有一种常见的倾向,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心理学则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宽大作用或积极性偏见。宽大效应使得人们在教育信息化评价中有过分宽宏大量的倾向,使过多的被评价者得到相当高的评定,从而缩小了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 ⑾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指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某一属性来推断其他无必然联系的属性。逻辑错误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见,如知道某人比较聪明,便推断他富有想象力、机敏、深思熟虑等;了解某人处事较为轻率,就推断他好夸口、急躁、不踏实等。又如认为学术水平高的人教学水平也不差,或认为脾气好的人多半没有主见,等等。逻辑错误是思维定势的结果,用简单的方式看待事物的多样化联系,评价者应当深入了解被评价者各方面的实际表现,而不能凭经验做出想当然的判断结论。 (2) 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调控 ① 制定统一的操作方法

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方法,如制定共同的取样方法、共同的记录格式、共同的记分方法等,以避免由于心理压力、外部干扰、取样不公、自然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偏差和不公平。 ②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对评价的监督机制,加强评价过程各个重要环节的监控。如经常检查评价的进展、讨论重大的倾向性问题,及时了解被评价者的反映,以便使评价心理调控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另一方面又要及时了解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思想动态、情绪反应,做好积极的疏导和教育工作。在评价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在评价进行时,应时常提醒并检查评价者对标准的掌握,强调根据全部信息作判断,而不要只看一时一刻;在信息采集的时间安排上应精心设计,采用顺序换位、交换评判、多次

或多人评定等组织措施,以调控趋中、晕轮、首因、近因等效应;在人员安排上要全面考虑,进行角色交换,多层次多类别评判,强调比较对照,以防止本位、类群、理想、成见效应;对那些明显干扰评价可靠性的心理行为,应及时组织评价人员进行评议,以明辨是非正误,由此可以预防某些心理误差的出现,即使出现了心理误差也能及时纠正,或制约其影响的范围。

2.被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 被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 ①自卫心理

自卫心理是指被评价者在被他人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为保卫自己免遭外界干扰,力图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心理倾向。自卫心理一般表现为:其一,反抗。即当听到涉及自身缺点的评价就心情压抑,企图否认这些缺点,甚至愤慨。其二,开脱。如编造理由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以减轻内疚,文过饰非以维护自尊,甚至弄虚作假制造假象等。其三,回避。如扬长避短、避重就轻、避主观内因推客观外因,甚至借故请假出差脱离评价现场等。这是一种预感评价结论对自己不利而采取的本能行为。其四,掩盖。如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弱点等。 ②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是指被评价者不乐意接受评价而表现出随意应付的不正常评价心理。这是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体表现

为:自我评价马虎草率、搞形式,走过场;评价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日程安排计划不周,时间没有保证;评价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滥竽充数;对评价者所提要求,推三诿四,拖拉搪塞等。被评价者的应付态度容易引起评价人员的不满情绪,或出现疲劳、烦躁现象,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当然,一般说来,由于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实中,应付心理并不常见。 ③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对抗或抵制的态度,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一旦出现,评价者应当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事实表明,逆反心理常常是由于评价者独断专行、人际关系紧张、派别活动而引起的。 ④迎合心理

迎合心理是指被评价者在不正确的思想支配下,为了获得不合实际的好结论而表现出来反常的积极配合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与应付心理表面相反的“积极”心理状态——不正常、不健康的“积极”状态,其具体表现为:被评价者的公关意识极为强烈,处处营造积极气氛和外部环境,试图让评价者受到情绪感染,发生移情,做出有利的评价结论。迎合心理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有时还会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使一些不愿搞花架子的被评价者也不得已而为之。评价者应当引起重视,不要在“迎合”的氛围中,放弃原则,偏离方向。 (2) 被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调控

①在评价实施中创造良好的评价气氛

评价实施的环境和气氛对被评价者的情绪和态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评价中,评价者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的行为,与人为善的作风,严谨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公正客观的立场等都有利于消除被评价者的思想顾虑。此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当经常进行心理交流,了解被评价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纠正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

②采用多种评价形态,控制评价效应

所谓评价效应,就是指通过评价者的目的、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构成评价心理机制及倾向性,与不同的评价方案结合,作用于被评价者时所引起的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情绪状态、意识动机、需要和成就目标、与评价者人际关系的变化等。评价态度和评价方式的结合可以产生多种评价形态,以评价的肯定和否定界线分,可分为正评价和负评价;以评价的态度为主划分,有期望型、激励型、公正型、偏见型、偏激型等等。在以上评价形态中,显然要摒弃偏见型和偏激型。其他评价形态各有利弊,应予合理安排,以免产生不良的评价效应。 ③保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良好的心理交往状态。 良好的心理交往状态有以下4种基本状态: 第一种,评价者情绪好与被评价者情绪好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