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重点

更新时间:2023-09-25 00: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15、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6、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17、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

二、简答题

1、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包括:(1)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2)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2、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的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2)实践任务:在实践

中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3)学术任务: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参考答案:(1)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工作岗位;(2)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4、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2004.10)

参考答案: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1)新闻传者,又称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3)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5、什么是新闻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二者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2)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3)显然,“解释水平”是 “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是 “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6、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2)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3)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4)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7、简述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测验法。 参考答案:(1)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借用心理测验法可以测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拔、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为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8、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参考答案:第一,继续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新闻心理现象;第二,新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数量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2、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4、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5、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6、第一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7、第二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8、信息加工心理学: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它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

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12、角色理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参考答案: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2、概述新闻受众选择性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1)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2)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简述采访对象的选择性。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

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4、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2004.10 参考答案:(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2)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①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②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5、简析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2005.10)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1)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6、为什么说采访对象这个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活动最直接的启动者”?(2009.1) 参考答案: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形式。(2006.10)

参考答案: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8.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的内涵。(2005.10) 参考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事实是直接作用于新闻记者感官的刺激物;(2)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心理活动是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以某种媒体符号的形式表现)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围绕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

第三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2、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3、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4、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5、动机:又叫“内驱力”,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6、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7、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8、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10、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内含智力)--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有人的全部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2、简述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模型构成。 参考答案:(1)心理素质,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2)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模型由从内隐到外显的四大心理系统构成:①最内层的心向系统,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6种心向;②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包括自立、敬业、竞争等8种心态;③次外层的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创造、抗挫折等12种能力;④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等8种行为习惯。

3、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 4、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2)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3)智力和能力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观的辨证关系。 5、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功能?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6、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探讨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2)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参考答案:(1)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部分。(2)具体到新闻职业队新闻工作者特殊的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以及激情、毅力、成就感、责任感、正义感、冒险精神、好奇心、勤奋、谦虚、谨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要素。

8、简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参考答案:(1)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知识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

25、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在新闻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

26、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是指根据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意识地控制某写新闻报道数量上的多少及其所造声势的大小。

二、简答题:

1、简述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参考答案:(1)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是新闻传媒实现自己功能的主要手段。(2)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主要分为有效果、无效果和正效果、负效果。

(3)新闻传播媒介的内容对受众心理的诱发也有社会伦理的评价问题:比如媒介内容是健康向上,还是消极颓废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2、信息的传播形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1)传播要影响人们,传媒媒介传递的信息必须进入他们的感官,让对方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不同的刺激与自己认知结构的协调来决定对传播信息的反应。(2)新闻传播媒介由于各自固有的特点,在传播新闻时分别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报纸、期刊、电视)、听觉(广播、电视),因而他们会对受众的心理反应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3、概述新闻受众需要的内容。

参考答案:新闻受众的需要与新闻的特点分不开,主要有:(1)求真心理:就是指新闻受众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情况与新鲜的、变动的期待心理。(2)求快心理:是指受众先睹为快的心理,以及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要求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的心理。(3)求短心理:对受众来说,求短不仅能及时得到新的信息,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大,并且在心理上还有易于理解、视觉不疲劳等长处,所以求短心理反映了读者心理机能上的需要。(4)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以新取胜,这对于受众才有新鲜的感觉。(5)求近心理:是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

4、受众求近心理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1)认知原因:受众的求近心理,从认知角度看是因为被受众所熟悉的事物很容易纳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感到亲切、可信,也容易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进行分析,这样就不难理解,就易于接受。(2)情绪原因:受众的求近心理还有情绪上的原因,人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个体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心理内容具有特定的方向和作用力。当它与条件相同的心理活动相遇时,就会发生共振、共鸣,具有相互强化和相互激励的特性。 5、如何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 参考答案:(1)选择哪些与受众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进行报道;在新闻素材的使用上,也要注意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性;(2)在一些新闻落笔点上应当向受众靠近一步,即这件事与普通受众是否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6、简述受众选择与认同新闻信息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传播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是一种选择性行为,这种选择性行为主要是心理的活动。主要包括一下三个过程:(1)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不予注意。(2)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偏好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也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大的或者特点最鲜明的一部分内容,而将大量的其他信息忘在脑后。 7、简述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参考答案:(1)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他既有社会身份显赫的优势,又有使

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优势。传播者的这种优势地位就使他们对受众的影响处于主动的强势情境中。(2)而受众恰恰相反,在大众传播中他们是被动的,处于弱势地位。(3)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的公器,他有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推广社会规范的 责任。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 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人民的代言人,就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就必须在传播中以客观的态度,以正确的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观念 8、简述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 参考答案:(1)一般来说,新闻传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强大的,而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间接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2)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其次,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还以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发行量、收视率、通过社会团体提意见。 9、什么是新闻传播中的“暗示”? 参考答案:(1)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或叫导向有“明示”与“暗示”两种。(2)暗示,是在“客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3)新闻传播中的暗示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画面、版面编排等进行,比如文字中的含沙射影,语言中的旁敲侧击,画面中突出意在言外的镜头,版面编排中突出与压低等。 10、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比如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失真、适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2)受众方面,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如何提高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答案:(1)新闻报道在时机上的控制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2)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与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第九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

2、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3、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

4、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5、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

6、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7、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 8、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9、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 10、唤起恐惧:是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

的一种方法,是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

1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

1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13、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

14、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

15、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①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②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③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2)受众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说,认知成分是受众态度的基础,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准备。 2、简述新闻受众态度的功能。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判断:①人们对社会上的人或事件的认知判断往往受他们已有态度的制约和影响。②受众的态度也会制约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和判断。(2)受众态度与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效率:①态度具有过滤器的作用:那些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被同化、被记忆,效果更好;而那些与个体态度相违背的材料,则容易被曲解或歪曲。②当受众主体对某些新闻信息持积极态度时,其心理活动就容易被激发起来,表现出才思敏捷。 3、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2)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众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其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②通过联想、模仿等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3)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团体、家庭等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学习而形成。

4、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指什么?为什么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能够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参考答案:(1)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2)形成权威性的心理原因:①受众自己在某方面所知甚少或了解不充分,人们心目中客观上都存在着慕名心理,佩服那些地位较高,资历较深、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愿意和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②受众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某个党派、团体或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言人,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5、新闻传播者的喜爱性指什么?它与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2)传播者的权威性更多的是从受众的理智上讲的,而喜爱性是偏重于反映受

众对传播者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6、新闻受众产生喜爱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人们都有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倾向,通过对他的服饰式样、行为举止的模仿,会容易接受他的观点。(2)传播者自身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比如其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都具有吸引力。(3)受众易于接受那些同自身身份、职业、背景、态度和观点相近或相似的传播者的特征。(4)按照认知平衡理论,当受众对某一问题的态度与自己喜欢的人的态度相矛盾时,一般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与自己喜欢人的观点一致,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两者的观点一致,则会强化原有的态度。 7、传播者如何利用喜爱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参考答案:(1)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爱好策划自己的新闻栏目,给栏目一个适当的定位。(2)新闻媒介应选择受众喜爱的播音员和主持人。(3)新闻媒介可以充分发挥知名记者的作用。

8、产生可信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对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2)道德高尚的传播者容易让传播对象信服,而怀有个人自私目的的传播者,一旦被传播对象发现了这些目的,就会对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3)对传播者来说,让传播对象相信自己是一个客观公正、没有自私目的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9、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产生睡眠者效应,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因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从动机上来说,受众使用媒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信息源的权威性等会对受众有一定的影响,但受众毕竟不是为了信息源而接受信息。对于受众来说,记住传播内容比记住传者本身显然更有意义。(2)受众对信息源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但这种状态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众的情感因素会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理智的因素,受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对信息的内容品位、咀嚼,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来。

10、传播者如何利用“睡眠者效应”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答案:(1)睡眠者效应的要害在于新闻内容较之传播者本身更能在受众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2)传播机构可以由某些不受欢迎的人充当信息源,只要信息内容对传播机构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也会接受他的观点。(3)为了防止对方利用睡眠者效应进行反面宣传,最好采取先发制人,对于某些事件的报道要及时,不给对方反面宣传的时机。 11、受众的人格变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受众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通常高些,他们不大容易改变态度。自尊心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他们不太重视自己的意见,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改变态度。(2)受众的智力。高智力的人不容易受到不合逻辑的论证的影响,低智力的人则较少受到复杂论证的影响。(3)受众的气质。一般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性明显,但态度的稳定性稍差,因而态度变化也容易些;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容易冲动,相对来说固执己见,态度不容易改变;粘液质的人稳重,沉默寡言,注意不宜转移,态度也就是难以改变。(4)受众的性格。独立型性格的受众比较自信,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而顺从型性格的受众,则常对自己的决定、看法态度不坚定,甚至怀疑,易于受到他人的暗示与劝服,态度比较容易改变。 12、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要研究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 参考答案:(1)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涉及:群体规定的情境;事先预告的情境;分散精力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2)这是因为促使受众态度改变的劝说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

条件下进行的,而不同的传播情境对传播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情境因素的研究。

第十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

3、自我认知:是指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自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

4、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低下状态。一般指身体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5、心理问题:是指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

6、心理防卫机制:是指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容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

7、精神升华: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方法,是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

8、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1)具有良好的社会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4)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心理。(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

2、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是基本健康的,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与我国的新闻媒介的性质有关:新闻媒体地位重要,发展快,新闻工作者大多自我感觉良好。(2)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动机有关: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动机是积极的。(3)与新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有关:近六成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3、简述心理防卫机制的内容。 参考答案:(1)合理宣泄。将积郁于心中的情绪,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予以释放,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态平衡。(2)转移注意力。在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些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3)精神升华。是指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4)用幽默法化解矛盾。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5)用自慰法安抚自己。当一个人追求某种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

4、心理咨询指什么?它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的区别何在? 参考答案:(1)对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最广泛,具有全民性;心理治疗的对象最窄,

专指病人;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包括当事人和求助者,以及某些能够接受咨询的患者。(2)任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问题;心理治疗主要是治疗精神疾病和某些躯体疾病的问题;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身心健康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