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德育案例

更新时间:2024-06-02 23: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过实践体验,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案例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德育即我们日常所讲的思想品德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和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主导,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及“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目标的一个双向互动教育活动及过程。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中德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载体,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角度理解,即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强调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教学,按传统的观点看来,仅仅是与课堂活动相对立的课外活动,即受教育者通过调查、实地走访参观、实习等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其实,这些只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我们称其为狭义的实践教学。而广义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与传承知识,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不仅仅包括学生的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还包括课堂上各式各样的理论实践教学,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赛、小组探究等活动形式。这些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这些课内外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更大程度提高政治课德育实效性,实现德育目标。

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德育实效?

以下就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模块的实践教学过程及成效举例说明。

例一:《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在承接上一课消费及其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阐释常见的四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对

1

比举例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体会由这四种消费心理影响的消费行为,并评估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科学,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析(因篇幅有限,故仅呈现与德育相关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为什么要坚持四大消费原则。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抽象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因此,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同时,要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观念,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除了使学生养成正确消费观念以外,更要引导他们根据所学为家庭的消费行为及行为、以及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由于消费是学生们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特别熟悉的话题,本课教学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结合自身、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在社区的实际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现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2

播放视频(电视剧《双面胶》中的一段婆媳矛盾戏)——学生探究1——婆媳消费观有什么不同——引导到学生归纳出生存型和发展型以及享受型消费——第一环节小结:享受,享乐一字之差大不同。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居民已经开始由发展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这是立足于人的需要,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人的精神需求层面的消费。而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突出强调铺张浪费,穷奢极侈,这是我们反对的。——探究2,深层分析:造成婆媳俩消费观上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点评学生答案——第二环节小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类型也实现了温饱型向发展型,部分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但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的人依旧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从民族国家角度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奋斗。当然,现在从家庭和谐角度讲,消费观上的冲突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当我们与长辈的消费观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化解冲突和面对冲突呢?——探究3——如何化解与长辈在消费观上的冲突?——第三环节小结: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由于诸多原因,我们与长辈的消费观往往不同,如何化解冲突,真正尊重长辈,需要我们更多的生活智慧——总结升华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着一对婆媳消费观上的矛盾,分析了她们的差异,探究了原因并寻找了解决的方法。是的,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的消费观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也要不忘初心,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既要尊重他人的消费观,也要不断的反省自己的消费观是否科学合理。作为学生,读书发展依然是我们的第一要义,所以老师倡议,我们消费要更多的倾向于发展资料的消费——课后任务布置:记录家庭一周开支情况,并利用国庆假期当一周小管家,负责支配家庭的消费开支。

(四)本课德育目标完成情况及教学评价

以往在讲述此课时,老师惯用的方式是直接在课堂上迁移生活中的事例,引出知识点后进行讲解,最后在总结环节加以升华。但这种所谓“德育”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得以贯彻。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此课作为一个案例,创新学生迁移生活实例的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桥段,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而该片段的剧情十分生活化,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共同点,这更能使联想到自己的

3

生活实际:我的家庭消费观是怎么样的?我们家祖孙三辈之间存在这样的差异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费观差异?遇到电视剧中的矛盾我该怎么办?

其次在学生参与方面,我们在课前已布置学生了解记录自己家庭一周的花销明细,在课后利用国庆假期做一回“小当家”,管理自己家庭的国庆开支。并在假期后收集两次记录的数据明细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本课后的实践中贯彻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例如在外聚餐时可以看到购买环保餐盒、在超市购物时没有使用塑料袋,都体现了学生绿色消费的思想;在国庆长假的休闲过程中,基本没有夸张浪费的消费行为,体现了学生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思想;还有学生在第二次记录任务后还写了“管家感想”,感慨父母挣钱不易,表明了要珍惜父母所得,勤俭持家的想法,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堂探究不仅深化了理论知识,更能学以致用,将其和自身家庭消费观念及行为联系在一起,正确看待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差异并出谋划策,更值得肯定的是寒假过年期间有许多学生针对消费观念的话题自主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或论文。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作为一名中学生,其实挣钱什么的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消费观,能用金钱获得真正能够带来利益与快乐的地方,才是价值所在,才能提高消费水平。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父母的财产,也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理财。”——《消费与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是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人的义务。因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劳动都是维持一个国家基本运转的动力。…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有自觉的劳动意识,可能是因为本身优越的家庭环境使然。可是一个富裕的家庭是怎么富裕起来的?总归是离不开祖祖辈辈勤恳踏实的劳动,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双手挣得的,亦是靠双手传承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如何强?志在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在成长的路上接受耳濡目染,才会成长成一个优秀的栋梁之才。”

例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一)主题: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4

(二)教学设计思路

第二单元的导语部分有这么一段话: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感悟到锐意进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伟大的创业实践,建设富强的祖国需要我们埋头苦干。

所以针对第二单元主要讲述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企业这一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劳动者这一生产过程主体的相关知识以及单元导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目标,我们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了一次户外实践活动,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体验广州高校人才招聘会、一组参观家长的企业,希望借此活动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三)活动过程

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了我校丰富的家长资源以及学生周末长住易组

织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参与其中,学以致用。

具体活动实践如下: 1. 招聘会组

让学生事前准备一份个人简历——了解与会招聘企业(家长提供支持)——结合个人实际选择感兴趣的企业——旁听大学生应聘面试过程——模拟参与面试(做自我介绍、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总结面试感想,组内交流经验,完善个人简历 2. 参观企业组

通过学校层面联系家长,确定参观企业——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企业历史和经营的介绍——选择感兴趣的岗位自主实践体验——总结体验感想,组内进行交流,并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或建议。 3.回校总结

学生活动后先自行总结整理材料,通过课堂汇报、组间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 (四)本课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评价:一是通过分组课堂汇报的形式,让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了解对方的实践活动内容及感想;二是通过小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就业及企业经营问题的思考;三是通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四是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我们将根据学生在这四个方

5

面的综合表现给予其德育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得益于此次户外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尤其是有关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此次活动后,我们收到了部分家长反馈,称小孩对父母的态度有所好转,日常花销也相对过去减少了,可见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家长的辛勤劳动,赚钱不易;还有学生与参观企业的负责人保持联系,将同学们的参观感想及建议反馈给了企业。我们观察到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也有所好转,上课更加认真,课后主动询问问题。在和学生的私下聊天中也有学生表示,从参与招聘会的实践中体会到竞争的激烈性,明白要更认真努力地学习,打好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的竞争赢得优势。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综合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家及在校的表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所长益,我们的实践活动教育取得了预期成效。

以下就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的实践教学过程及成效举例说明。

例一:《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一)本课内容分析:《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属于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其中一个框题,在上一课了解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民可以通过村委会或居委会参与民主管理,感悟公民有序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二)本课德育目标分析:课程德育目标应与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一致,或者说,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德育目标的实现。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模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本课通过对比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深刻理解公民自我管理的意义,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本课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运用分组对比法:不同班级(以下称A班和B班)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与通过实践环节教学所带来的德育效果的差异。A班为传统教学班级: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训练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6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B班以实践方式落实每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把班里分成四个小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并且设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周末到村委会或居委会体验这几个环节。1、选举小组:可以通过采访等方式了解村(居)委会干部是如何选举产生的?2、决策小组:村里(居委会)重大事情如何决定通过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尝试参加村民会议。3、管理小组:村(居委会)里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管理,请摘录几条村规民约4、监督小组:了解村民如何对村(居)委干部进行监督。第二步,把体验的环节通过照片、感想等形式呈现出来。第三步:回归课堂,通过同学们汇报及感想,教师引导领会,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激发政治参与的热情。

(四)本课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评价:一是以小组讨论形式对两个班级学生反馈进行对比。发现通过体验形成汇报的B班,对村委会和居委会性质——自治管理体会更深,同学们通过自主参与村(居)民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其中一个环节,激发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参与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责任感。而传统教学方式的A班仅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对村(居)委会事务也无法深化理解,参与热情度大大降低;二是通过学生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参与度以及能力。

(五)本课反思:课前布置任务实地体验参与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面临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譬如学生是否有这个时间,参与过程是否具备有效的指导,回来后是否具有有效的评价体系。如果教师在参与过程没有做好问题设置,适当引导组织,整个过程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花了时间却没有任何效果。所以一方面要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另外一方面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师生参与度更多,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基层民主自治管理组织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验自我管理一把,或许才能真正体验“自治”的深义。

例二:《民主决策:作出最好的选择》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好的选择》

(一)本课内容分析:《民主决策:作出最好的选择》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个框题。以精英决策和民主决策效果差异引出民主决策的意义——于决策本身、公民、社会而言都是有利的——那么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

7

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二)本课德育目标分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感受现代社会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的力量,为确立民主意识打下一定的认识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本课教学过程及教学思路:举办模拟听证会(主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单双号限行是否可行?第一步,把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同学、市民、出租车司机、公交地铁乘客、法律专家、经济专家、政府官员。第二步:各小组站在不同角色分别准备材料。第三步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表观点。第四步:听证会主持人总结。现把同学们准备的发言摘录如下:

市民:力挺单双号限行,乘坐公交上班也方便,离单位近的还可以徒步或者骑自行车,顺便还能锻炼身体。

出租车司机:我觉得天天单双号限行才好,最起码我们出行在路上就不用那么堵车了,生意不生意的反而相对来说比这堵车要强多了。

车主:车主A:我交的商业保险是按年收的,限行后有一半时间是停驶的,那这费用怎么算呢?车主B:我觉得挺好的,都配合一下,一个空气好,再一个不显得那么乱

乘客:乘客A :支持,公交车运行不畅,就是因为地面车辆太多。乘客B:限行会使早晚高峰时间选择乘坐公交地铁的乘客会比现在更多,会更加拥挤。

法律专家:涉及公共资源分配领域的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分配

经济专家:面临道路空间资源稀缺的现实,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采用经济杠杆来增加机动车的使用成本,进而起到治堵的作用

政府官员:对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意见,政府要认真的研究和论证,也要听取不同的声音,最终是否实行则会看论证的结果。

8

(四)本课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评价:一是通过模拟听证会的形式,让同学们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一个方案的利弊;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参与度的转变。本次活动使同学们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关注生活,参与过程慢慢体会如果仅仅在一个角度思考难免会有失偏颇。公众参与会有更多思维碰撞,方才使决策更具科学性以及民主性。

(五)本课反思: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模拟听证会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会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感受现代社会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的力量。

在《政治生活》模块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实践性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文化素养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也切实得到了增强。

以下就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的实践教学过程及成效举例说明。

例一:《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本课内容分析:《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属于第二单元第四课,主要内容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特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第三课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基础上,继续理解文化发展中的纵向积累过程。

(二)本课德育目标分析:课程德育目标应与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一致,或者说,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德育目标的实现。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模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应有之义。《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文化的传承者。这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自尊等良好心理品质”不谋而合。

(三)本课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我们主要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贯穿整个教

9

学过程。第一步是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提供一系列与该课程相关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做好预习工作;第二步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我校长住生周末留校的优势,带领一部分学生参观佛山禅城区石湾镇石湾陶瓷厂,了解佛山本地传统文化的代表——陶瓷及其制作工艺。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真实感受陶瓷“成形、阴干、素烧、妆饰、装窑、本烧”的过程,加深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热情;第三步回归课堂,通过参观同学的活动汇报及感想,教师引导学生赏析、领悟传统文化,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树立正确对待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四)本课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评价:一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获知学生对本课的看法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其中包括调查实地参观石湾陶瓷厂的部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感受及未参加参观活动的学生对本课教学方式的看法,从而更清晰了解实践教学的利弊和有效性,以及德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三是通过学生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本课反思:实地参观考察的实践教学方法往往要突破现实的诸多条件限制,一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地时间与精力去准备,包括题材的选择,问题的设置,考察地的联系,车辆的选择,学生安全的考虑,还包括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参与,等等;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投入更多,比如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走访准备,课堂活动汇报,写好论文等等。虽然师生投入更多了, 但是师生参与的程度更高了,对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了,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见识;既提高了能力,又丰富了情感。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有的一个共同感受是,通过实践这种方式,使他们亲触传统文化,很多平时只有电视、网络或者书报杂志中看到、听到的事物变得更加亲切,变得更加真实,也触发了他们很多的思考与灵感,有些同学甚至说他们会去向身边的人宣传佛山陶瓷文化,有的同学表示很感兴趣,希望以后的工作可以与陶瓷相关,有的同学说目前所知道的还不够,还想继续深入了解、 探究……

例二:《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本课内容分析:本课属于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主要内容是社

10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根本任务,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前一框感受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之后,进一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深入探讨。

(二)本课德育目标分析:课程德育目标应与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一致,或者说,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德育目标的实现。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模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框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及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能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珍惜受教育机会,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告别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这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 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诚实、正直、关心别人、珍惜友谊、守信、自尊、自主性、积极进取、勇敢、乐观、毅力、自制力、好学、勤奋、刻苦、认真、爱惜时间、喜欢思考等良好心理品质”是相一致的。

(三)本课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这一框的设计我们也主要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而在大概要学到这一课程的时间,恰逢我们学校高二年级学生中举办的一个重要活动——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课堂搬到课外去,搬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带着我们的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去更好地教会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这里仅仅针对这一框而言,我做的准备工作如下:第一步,让学生在学农时调查了解农村里的一些文明行为以及突出的不文明行为,做好记录;第二步,指导学生为下乡的农村准备一些活动,目的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赠送图书杂志、支教、文艺汇演、科技普及活动等等,并让学生做好记录;第三步,准备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课题或者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带着课题去学农,去研究,去思考;第四步,回来之后总结反思阶段,通过课后整理、课堂汇报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四)本课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评价:一是通过分组课堂汇报的形式,

11

了解学生对农村精神文明现状的认识程度以及如何去为此提出措施;二是通过小论文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三是通过班委调查、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日常在班级、宿舍以及校园内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所改变。从总体上看,得益于“学农”这个活动,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也了解了农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使这节课上起来变得异常生动活泼;同时,大部分学生也感受到了当前农村的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不文明行为,看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明白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在农村的重要性;另外,大部分同学的行为习惯或多或少有了改变,比起以前,更懂得文明谦让、注意卫生、尊重他人。

(五)本课反思:在我校,每年都在高二学生当中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并不是一般的走过场,割割稻,锄锄地,吃吃农家菜就过,我们学校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使学生真正在这种活动中收获。而作为思想政治课,我们更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德育的好时机,通过学农,把我们的政治课堂也搬到农村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能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认识,使这种认识更深刻、更有意义。而在政治教学中采用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这些背景中去实践、去冲突、去体验,又采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也建立起了更平等、更和谐、更民主的师生关系。实践使思想政治课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得自然而不突兀,这比“填鸭子”式的灌输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与素养。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势必大大增强。

而在《文化生活》模块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实践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通过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对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当代文化进行深刻体验,增加感性认识,获得鉴赏感受,提高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传承的过程,这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二是可以借此深刻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使许多濒临失传

12

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传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力量;三是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也明显提高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会科学的社会调查方式方法。总之,通过在《文化生活》中采取实践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文化素养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也切实得到了增强。

总结: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专业知识的讲授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体验、多探究,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德。本课题小组通过上述研究总结以下两点:一是完善课堂环节设计,选用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素材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借助各种方式渠道完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再通过适当的考评方式加以评估,促使学生积极通过实践活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通过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塑造良好品德和人格。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9e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