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民间宗教信仰

更新时间:2024-01-18 08: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石林彝族民间宗教信仰

—— 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毕摩宗教),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最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原始宗教中又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祭密技以及毕摩文化等内容。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实际上就是自然神灵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在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彝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中。撒尼人认为天、地、日、月、山、石、火、林都有神灵,都与某种神秘的精灵联在一起,因而对天、地、山、石等自然物加以顶礼膜拜。 (1)天神崇拜

据彝族经书记载,宇宙万物皆为天神所造,并为天神所主宰,所以要敬天祭天。直至20世纪50年代,撒尼人每年腊月都要举行祭天仪式。至今人们还认为,要孝敬父母和长辈,爱惜五谷粮食,多行善事,不做恶事,否则要遭天神惩罚,天打五雷轰。 (2)地神崇拜

土地是人类衣食之本。对土地神(一些地区称之为土地公公)的崇拜由来已久。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关于彝族人民对土地神的崇拜有过这样的记载:“耕毕,合家携酒撰郊外,祭土神后,长者盘坐,幼者跪敬酒食,一若宾客相饮者然。”对土地神十分恭敬虔诚。每年的农历9月,撒尼人都要选取一吉日,以白公鸡为祭品,奉祭地神。 (3)风神崇拜

彝族人认为风神威力巨大,能给人带来旦夕祸害。每当巨风毁坏房屋,刮倒庄稼,拔起树木,或者人遭遇漩涡风,都认为是怪事、凶事,是风神在作乱,因此必须速请毕摩(原始宗教的神职人员)诵经,杀鸡祭献,讨好风神,并到遇到漩涡风的地方为当事者叫魂,让失去的魂魄重新回到身上。 (4)火神崇拜

彝族人相信火神的存在,每逢村寨失火烧毁房屋,都认为这是火神在作乱,因此必须组织全村人送火神,以求全村平安。同样,彝族人也相信有火神,为了让火神不危害村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彝族人都要做息会来送火神,也称为祭火龙。这天,每家要自制火神像,备好香火、酒肉、木炭,交给送火神者。送火神的人把一只白公鸡拴在竹竿上,在每家屋头上绕一圈,然后来到村外,杀白鸡祭献,请求火神不要进村纵火烧房。彝族人送火神的日期各村不一样。送火神这一天,毕摩拘一只公鸡到村口路旁诵经,然后杀鸡祭献火神。杀后煮鸡,所用的火不能从家中带来,必须靠在野外钻水取火。在有的村寨,下午送火神活动开始时,两个男子手持两棵带枝叶的竹竿,竹竿上用草绳系上一把木制匕首。两个男子在前面开道,毕摩手提三个诵经铃在后诵经,他们在村中主要道路上绕行一周,便把竹竿插在村外大路旁,表示火神已被送走。

(5)山神崇拜

彝族人认为诸神之中最有力量的是山神,风、雨、雷、电。年成好坏、升官发财等都与山神有关。彝族的村寨都建有山神庙,供奉山神。彝族人在山神庙里摆放一块石头代表山神。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彝族人请毕摩与自己全家人一起到山神庙供酒献肉,杀鸡祭献。毕摩诵《诵神经》,并做法术,请远近诸神降临,保佑全家平安,并给儿孙日后带来好运。在崇拜山神的同时,彝族人还崇拜石神,认为石神可以保佑孩子不受病魔的侵扰。所以彝族父母常带孩子祭石头以防病,并把自己的名字用石头来命名。

(6)龙崇拜

彝族还崇拜神秘的龙,认为龙能够呼风唤雨。每年农历正月,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祭龙求雨,以保好年成

火的节日——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火把节。会餐、摔跤、斗牛、歌舞等活动,都是为了助节日之兴;入夜,象征热烈、幸福、光明和美好未来的千万束火把,宛如火龙飞舞,照彻南天,迎来了节日的高潮。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传说种种,乍听起来好象缺乏统一的科学依据,其实正是这些内容丰富的传说故事,展示了历史长河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多资多彩的精神风貌。如果忽视了这些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火把节历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载:“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明代杨升庵的《滇南月节词》诗中有“松节荧荧宵作午,星回节令传古今”之句。《滇系》称:“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截然。”许印芳《五塘杂俎》说:“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到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

矣’。”??明清之际,云南各地先后开始修方志,自此,无论是官修的方志还是民间的笔记、野史,都对火把节做了详略不等的记载,可见群众性的火把盛会,确属南中节日之一大观。

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古老的年代是异常神秘的,雷电击出的火花,山火蔓延的燎原之势,都曾另原始人群惊恐万状。在漫长艰辛的旅途上,人类接触火、认识火,终于控制了火,古人类遗址中的灰烬就是证明。为了一星火种的保存和延续,人类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啊,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密修斯为了给人类送来代表文明的火种,被宙斯长期锁在悬崖绝壁上。人工取火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从此,人们赞美火,奉火为神明。

火为人们提供熟食,扩大了食物品种,增进了身体健康;火提供了温暖,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火送来光明,延长了人们活动的时间;火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武器,退可防身驱兽,进可烧荒引兽;火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制陶、铸铜、冶铁都离不开它。火既是人类的亲密伴侣,但同时也对人类存在着威胁,一旦失去控制而成灾就会使周围的一切化为乌有。在既亲近又恐惧的复杂心情的驱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火的原始崇拜。路南的撒尼人在历史上就十分崇奉“火神”,如果出现火灾,就认为是火神作崇,要请祭祀组织全村老少送火神,以求保平安。对火的原始崇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阶梯,它是实用价值与观念刺激相依相伴的综合产物,既有功利,也有恐惧。火崇拜与今天的火把节应该有着内在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又根据一定的背景和自己的意愿,不断地给节日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显得绚美多彩。

与自然的斗争,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绵延不息的永恒主题,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人们给传统的火把节活动赋予了驱邪除恶、战胜天灾虫害的内容,这是想把节日来历解说清楚的内驱力与特定文化成果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彝族人民的古老传说是:“在很古的时候,彝乡人民迎来了金秋的收获季节,眼看就要丰收了,可是天王恩泽古滋不愿让彝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

来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踏坏了。彝族人民满腔愤怒,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名叫色聪的小伙子,要跟十大力斗个高低。色聪脱下皮领褂亮出钢筋铁臂,大步冲过去抓住十大力的脖子不,一直拼搏了三天三夜,色聪终于把十大力摔到在地,十大力灰溜溜地底下头,变成了一座秃山。十大力失败了,天王脑羞成怒,就撒下一把香灰粉,霎时间变成了数不清的害虫,象一片乌云遮住太阳那样纷纷落到了彝山危害庄稼。眼看意念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就一人举起一把火,把所有的害虫一烧而光,夺得了大丰收。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就成了彝族人民点火把除恶灭害、盛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又有传说:“火把节就是夏季星回节。”“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人们笃信这些传说,因为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并且取得胜利的伟大精神。今天,每当火把节之夜,都要高擎火把到田间地埂去“战斗”一番,以展示人类的力量和价值。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斗争是捆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火把节的传说很自然地与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联系起来,这就进一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路南的彝族人民是这样传说的“很古的时候,有个名叫木格尼塞的土司从他父亲那里传得一柄神剑,只要念动咒语就能自取人头,因此他残忍异常,暴戾已极。奴隶们曾多次揭竿而起,反对土司的暴政,但都在神剑的淫威下丧生失败了。后来,有个奴隶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在羊角上绑扎松明点着火,赶着‘火羊’围攻土司城。木格尼塞在城上连连念诵咒语,神剑却砍不断火,奴隶们赶着‘火羊’一直向前冲,土司疑心神剑失灵,便急忙对准自己一试,结果掉了脑袋,奴隶们终于攻进城堡,取得了胜利。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于是就传下了火把节的传统习俗。”火焰胜利了,人民胜利了,这就是故事的核心。另外,还有仰恶扬善的“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反映民族矛盾的“火烧五色线”的传说等等。就些传说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对于了解彝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它们比某些封建史家的偏见和溢美之词更动人、更文雅、更有学术价值。

常过常新,是传统火把节的最大特点,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节日鲜活的生命力,使之常盛不衰。现在,有些地区趁节日汇聚,举办盛大的展览会或物资交流会,有些地区或座谈演戏,或赛马射箭,而路南则以乐舞、斗牛和摔跤闻名于国内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著节日盛装,会集摔跤场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石林深处、长湖岸边和圭山脚下为盛庆之最。近几年,远道来过节的客人越来越多,庆祝的规模越来越大,《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歌声招来了五洲四海的朋友,自治县人民政府明令放两天的节日假,与近朋远客同欢共乐。

中午时分,身著褂衫的小伙子们斜挎大三弦、带上竹笛,艳装打扮的姑娘们背上自己精心锈的花挂包,纷纷涌进舞场翩翩起物。朴实刚健的舞姿,开朗大方的性格,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慢三步”声轻意浓,“快三步”感情跌岩。激越欢快的舞乐也是青年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社交活动,情调健康向上,动作潇洒自若;相比之下,它使那些扭捏作态的“文明”钝然失色。

斗牛,是火把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应该是“牛斗”,它和西班牙的人牛相斗并非一回事。火把节为什么要斗牛呢,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天神戈自来到人间,看到山坡上吃草的牛群悠闲自乐,于是他一拳打死了一只黄牛,一脚踢伤了一头水牛。牛群不畏权势地向天神发起了猛烈的围攻,牛群

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天神也因身负重伤而回不了了天堂,终于化成一座魔鬼石象,永远站立在山坡上。为了赞扬牛的勇敢,节日就兴起了斗牛的活动,可是谁也不愿当恶神,只好让一对对牛儿来互相较量。牛在故事里显然成了善和美的象征。

对于人类来说,牛颇有徇道者的风怀,筋肉肺肝供人炙脍,皮骨蹄牙供人穿戴,活也牺牲,死也牺牲,丝毫不悲哀,也不怨艾。诗人们喜欢把牛誉为“中国国兽”。在山区人民眼里,牛已近乎“通灵宝物”了,犁地靠牛,踩粪靠牛,吃肉靠牛,花钱还得靠牛,因而牛的健壮和兴旺发展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斗牛就是对牛的体态和力量的检阅。说也奇怪,温良恭谦的大水牛一上了斗场就野性勃发,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景:有的善用尖角斜挑,再厚的牛皮也顶不住它猛刺,扎得对手露出血淋淋的可怜相;有的利用盘角优势夹住对手拖扭;有的推搡得对手无地容身??。体壮气足的大水牛满身蓄积着力量,一有机会就象争强斗胜的力士牛,同样也是耕作拉犁的功臣。一对对健牛角斗争强,取胜靠牛劲,荣誉在主人,欢乐却在观众,真是趣味无穷。

斗红了眼的牛撒野好战,但这并不是它的本性,一旦离开斗牛场,它又给人带来了另外一种美: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凭怎样的辛劳它都能够忍耐。稳步向前的牛,颇有它主人的作风和气派。

摔跤是火把节又一高潮,推、拉、背、抬的较力斗智扣人心弦。一批批彝族青年从这里起步,披红挂彩地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跤坛,为山乡父老赢得了荣誉。欢腾的跤场与四山轻歌曼舞的倩影融成一片,这就是火把节的白天。 入夜,一只只火把点燃了,远望象繁星坠地,近观火龙飞腾;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飘动着透亮的火焰,再上升,变成了蓝焰,终于和夜色相溶,消失在夜空里。有的火把是用刀劈开松木,加契撑大,形似花瓣,易燃而又耐久;有的是把杂木捣绒晒干制作,点燃后闪动的火光颇似火球;有的是用麻杆捆绑制作,燃得热烈、且有火星飞舞点缀;当近,有制作了焦油的布火把。载歌载舞的人群穿梭在火阵之间,一张张笑脸染上了绯红的火色,热烈跳动的火花为欢乐人群助威鼓劲,老老少少争相加入跳乐的队列,长蛇阵越来越向后延伸。围绕着丹红的焰火自跳自乐,平日深埋的感情此刻得以彻底的抒发,在欢乐中获得了情绪的最佳平衡。跳乐场上,人们的一切不快尽烟消云散,仿佛能借助熊熊烈火熔炼出另外一个舒心畅怀的新人。火把节的历史功勋之一就是给艰辛劳碌的人民以感情上最大满足,它告诉人们:艺术和生活本来就是不应该分开的。

深夜,成群结队的火把舞向田间,向各种自然灾害示威显力,以表示对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的追求。待火光完全容入夜幕之后,青年们还要纷纷下水游泳,据说节日之夜痛痛块块洗个夜澡,更能求得常年吉利平安。有些地区火光通宵达旦,直至迎来东方的彩霞。

火把,闪动着人们喜爱的红光。红色是六月山乡的基调:晨曦晚霞,迎风怒放的红山茶,满山遍野的美伊花,铺天盖地的山荞花,水淋淋的火把果,摔跤场上的火光中扑扑的面宠??红的海洋,红的宇宙,火红的热情,火红的生活。彝族人民崇拜尚红色,以红为美,是植根于厚实的生活根基的。节日之夜不禁使人联想到彝族人民古老的服饰色彩:黑色中衬托出一些红色,这种颜色既富于生气,且能体现出民族的质朴性格,具有特殊的美学情趣。 火把是热烈、光明的象征。古代,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

正是一团炽热的火光。昔日,彝族人民有过生命之火被摧残、智慧之光被压抑的曲折经历,只有对历史文化进行严肃的反思,才能体察到他们对生活为什么那样热烈乐观,对光明为什么那样急切向往和拼命追求!

火把节,是民族的传统,是民族的习俗,是民族的节日,更是体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纽带。

路南石林 喀斯特地貌代表

地理位置: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西北距昆明89公里。

○地质特色:石林是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大约在两亿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重的石灰岩,经过各个时期的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石峰、石柱、石笋、石芽拔地而起,形成了今天这种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

○最佳旅游季节:石林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稍高于昆明,任何季节都适合旅游。

○旅游指引:石林游览路程约5公里。景区门票80元,全程通票。(完)(张俊 申敏新 彭华 少康 广健)

石林间的手艺 彝族撒尼人剌绣品

世代居住在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勤劳智慧、多才多艺。 撒尼剌绣是一项独到的工艺技术,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技法多样,有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

撒尼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等技术,并把这些技术代代相传。撒尼妇女擅长挑花刺绣,她们把能否刺绣作为衡量妇女才能的一种标准。

彝族撒尼人刺绣品主要产品有:服装、包头、围腰、领带、花鞋、童帽、伞套、桌布、窗帘、壁挂、信插、背包、挎包、钱包、腰包、小手袋等。

在撒尼人的家居生活中,刺绣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撒尼刺绣品的图案细致、精巧、均衡,色彩绚丽,深受中外游客喜爱。在石林湖畔的\撒尼刺绣一条街\以及石林景区各商场、商店都有品种丰富的撒尼刺绣品出售。

撒尼妇女们坐在五彩缤纷的刺绣品中间,神态安祥,专注地在手中的挑花布上飞针走线,如有客人前来购买,马上起身用流利的普通话或英语、日语热情地为客人介绍。撒尼刺绣品如果完全是出自撒尼妇女手绣的,就 较贵一点儿,如果是机绣的就便宜多了。

撒尼刺绣品是石林旅游的极好纪念品,它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可以装饰家居。

? ? 彝族撒尼人火把节的传说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凡是彝族聚居的村寨,都要欢庆火节。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在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圭山二十四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的人过着穿树叶、吃野果的生活。天上有位阿番神,看到人们生活太凄惨,于是背着天王,偷偷地推开天门,把天上的五谷种籽,撒到地上。 人们得到了五谷种籽,但不会耕耘、栽种。没法就去请勤劳的蜜蜂,教人们怎样耕耘,怎样栽种,怎样收打粮食,怎样绩麻做衣服。由于种籽来自天上,得到神力的帮助,长出的庄稼茎棵粗,籽粒饱满。每到扬花季节,远远看去,就象成群的绵羊,白花花的,铺满了山坡,盖满了平坝。花谢结出的一吊吊谷穗,就象松毛扭成节。到了收割时节,场上一对对连枷舞双蝶,一堆堆粮食装进仓。 从此以后,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事后来被天王知道了,眼看人间的生活就要超过天上。他一怒之下,召来大力神,命他到人间,把人们种的庄稼全毁掉,让人们重新回到穿树叶、吃野果的时代。 这个大力神,趁月黑星回的时候,降落到人间。他来到地里,手拔、脚踏地破坏刚扬过花的庄稼。 大力神正卖力地执行着天王的命令,人们从四面八方围拢来,纷纷质问大力神:凭什么要破坏我们人间的幸福生活?大力神依仗着浑身的力气,蛮横地说:\我是天上大力神,浑身都是力气,在天上用不完,来到地上出出气。你们这些可怜的人呀!谁敢来和我比摔跤?要是你们摔倒了我,我就转回天上,再也不管人间事哕!要是不敢出来比,就趁早快些闪开,我今天要拔光所有从地上长出来的东西。\ 大力神为显一显浑身的力气,他看见山边正放牧着牛群,便走过去,首先选了一条腰圆、肩高的黄牯牛,双手一托,将牛丢到山脚下。随后,他又找到一条排角的大水牛,双手抓住牛角,用力一扭,就一把把水牛扭翻在地上。正因为有过这样一桩事,所以,以后过节时,首先要斗牛。可是,人们谁也不愿充当那凶恶的大力神,就只好让牛与牛斗了。 大力神斗败牛以后,更是洋洋得意。他对着围观的人群,双手叉着腰,迈着步子走圆圈,边走边说: \谁敢出来比一比,我好再出出气;若不敢就快些让开;我好……\ \慢着!别逞凶。\这时,从人群里走出英雄朵阿惹恣来。只见他裸露着身子,浑身上下黑油油的,腰上紧紧地用一条黑布扎着,我们找块宽敞的地方去斗一斗,\要摔跤,别在这里踏坏了庄稼。\ 说完话,惹恣头也不回地走向深深的老圭山。接着,大力神和众人也跟着来到圭山头上。 大力神与朵阿惹恣,在荒山上你抓着我,我扯着你,展开了一场恶斗。他们整整扭摔了三天三夜,分不出谁胜,谁负,这时,山头上,小伙子们弹响了三弦,吹响了短笛;姑娘们拍红了手,跺痛了脚,都在为惹恣助威。突然,朵阿惹恣一下失了手,膝盖落了地。大力神拼命压下来,想把惹恣压翻在地。惹恣单腿跪在地下,直压得地上出了个深窝窝。(后来积满了水,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今天的圆湖。) 眼看大力神就要取胜了,只见惹恣一收腰,吸口气,双手卡住大力神的腰腿,猛一用力,站了起来,趁势将大力神甩出去,直落到十多里外的独石山边,掼在地上,直压得平平的地上,撞出了一条长长的深沟来。大力神的头,撞通了跃宝山,山中的水淌到长长的深沟里,就成了今天的长湖。 这一下,大力神再也不敢耍威风了,他悄悄地回到了天上。从此,每到这一天,都要用摔跤来欢庆人们的胜利。 人们看到朵阿惹恣斗败了天神,更起劲地弹响了大三弦,短笛吹得四周回响。姑娘们随着乐曲,不停地拍手跺脚。这就是今天跳三弦的来由。 天王听到人们斗败了大力神,看见人们欢歌起舞,气得眼冒火、嘴生烟。他亲自抓起案前的香炉灰,顺手撤向人间。这些香灰面,在空中飘飘荡荡,后来就变成了各种害虫,渐渐飞落到大地上,爬到地里,嚼食着刚刚灌浆的庄稼。眼看庄稼就要被毁坏了,聪明的人们很快找来了松树枝,点燃了一束束熊熊的火把,抓起松香面,撒向火把,喷出一股股火龙来,直烧得天王放出来的害虫,焦头烂翅,再也难逞凶了。 自此以后,每年到了月黑星回的六月问,朵阿惹恣斗败大力神的二十四日这一天,人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牛、宰羊来庆祝。节日里都要举行斗牛、摔跤、打火把活动,以此纪念人们斗败天王,迎来新的丰收年。

彝族撒尼人禁忌

撒尼人的生活中,有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禁忌。如:

禁伐密枝林的树木;禁牲畜进入密枝林;禁妇女进入密枝林。 禁妇女跨过盖房的木料,犁地,锄头,扁担,马缰绳等。 禁妇女登摔跤场的指挥台。 禁死地村外的尸体抬入村内。 禁用脚踩踏炉灶。

禁分娩坐月子时外人闯入屋。 禁见蛇交配。

禁见多条蛇绞在一起。 禁在他们面前放响屁。

禁男女青年在长辈面前谈情说爱。 禁触摸祖宗灵牌。

禁呼成年人的乳名。 禁吃饭时把碗敲响。

路南石林形成的原因

位于距昆明市东100公里的路南县境内。该县是我国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比较集中的地区,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其中石林的像生石,数量多,景观价值高,举世罕见。石林遍布着上百个黑色大森林一般的巨石群。有的独立成景,有的纵横交错,连成一片,占地数十亩,上百亩不等。只见奇石拔地而起,参差峥嵘,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李子箐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1200亩。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处,也叫新石林或摩寨石林,占地5000多亩,新辟游路6公里多。与“石林”相比,这里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和风格。进入乃古石林,只见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气势磅礴,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战场,令人思绪万千。景区内还有神奇瑰丽的地下溶洞,人们称之为地下天宫或水晶宫,属地下岩溶地貌。 长湖位于路南县城东15公里的维则村旁,系岩溶湖泊。湖长3公里,宽仅300米,故名。湖中有蓬莱岛,湖底布满参差错落的石笋、石柱。长湖深藏在圭山的怀抱里,故又称“藏湖”。芝云洞位于石林之西北约5公里处,又叫紫云洞,由大,小芝云洞,大乾洞、猪耳朵洞组成,总面积约2.55平方公里,它是岩溶地貌的地下奇观之一。 奇风洞位于李子箐石林东北5公里处。它由间歇喷风洞、虹吸泉和暗河三部分组成。每年8至于11月,会时有大风从大小数十厘米的喷风洞吹出,安静的大地顿时呼呼风响,尘土飞扬,并伴有隆隆的流水声。2、3分钟后,一切复原,数分钟后又再次喷风。雨季间隔15至30分钟喷一次风,旱季约隔一小时。

路南石林是一处有着坚硬石灰岩床的区域。它经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后,部分岩石被水溶解、冲刷而形成。这一大片石林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东南约120千米处,面积约5平方千米。

有些岩石确实酷似树木,但其他的则像刀、鸟、兽、蘑菇、庙宇和山、许多岩石都有名称,便如莲花峰、大叠水瀑布、狮子亭和凤凰灵仪等。有些则形成为开然桥和拱门。最矮的石柱 约有一个人那么高,最高的达30米-----相当于8层楼的高度。

岩石之间有水池和过道,有些还有树和灌木。附近遍布着红色、粉红色和紫色的杜鹃花和山茶花。

每年6月,住在该区的彝族人都要举行一次火把节。在一个跳舞节目中,由两个男子扮成的一只老虎威胁着采水果的女人,男人们手拿干草叉把它赶走。

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影片《阿诗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追寻她与阿黑的踪影。当人们看到撒尼男女青年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石林群峰间欢乐地嬉游歌舞时,仿佛传说变成了现实,阿诗玛与阿黑回到了人间,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情景呵!人们除了频频留影外,总是对阿诗玛与阿黑穿戴过的民族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撒尼服饰颇有特色。老年男子喜爱戴表布包头,穿深色上衣和黑羊皮褂,腰系“俄比满旦玛”(用自织的花麻布缝成的围腰),再配上一条宽裆裤。男青年的衣饰以宽松为佳,浅色上衣漂亮醒目,深色裤子稳健庄重,套上一件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的“姿舒卡子饶(短褂)”,白色的麻布短褂镶上蓝布边,绣上图案花纹。穿着在身,显得朴素、大方、精干、健美,富有民族风格和青春省略。每当节庆之日,强健的小伙子们身着“姿舒卡子饶”,显得威武彪悍,风采过人。

勤劳智慧的撒尼妇女,在秀丽山水的陶冶中,培养和发展了爱美的天性的精美的手工缝,她们的服饰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大方、明快,一件服饰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她们最喜爱的就是“窝洁(花包头)”,“窝洁”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多用红黑两色,青年姑娘的“窝洁”就象光彩夺目的“斯木斯木达玛”(彩虹),她

们凭自己灵巧的双手,用五彩丝线,一针一针地精心刺绣,把自然界的奇花异景绣在自己的头上,再用红、黄、蓝、等颜色的布条缝成“翁过尼洁”的彩虹图案,外沿镶上银制的“卡士玛”,两耳上部缀上一对“布尔玛”(彩蝴蝶),右侧吊一束“抢袜”串珠,下垂至前胸,光耀夺目,走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据说,撒尼姑娘的包头图案是仿照天上彩虹制作的。在很久以前,小伙子布达若舒与小姑娘阿娃若兹倾心相爱,狠毒的头人企图把漂亮的阿娃若兹占为已有,竟下毒手害死布达若舒并焚烧尸体,阿娃若兹抗争未成就投火殉情。万角的头人为了不再让这对情侣在阴间成双成对,就把他们分开焚烧。突然两缕青烟合在一起袅然腾空,

最后化作一道光彩夺目的彩虹。从此,撒尼姑娘从小就精心缝绣花

包头,长大以后对它更加珍爱,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撒尼姑娘的斜襟衣服略长过膝,多数是蓝白色,袖子、领口和

边角绣有五彩缤纷的花饰。背面斜挎一块黑布底的雪白的细毛绵羊皮,布带经胸前又直贴衣襟上,腰间系一块黑底绣着五光十色的围

腰,下穿蓝色的长裤,脚穿绣花布鞋,再配挎花包包。当她们穿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服饰时,鲜明的色彩,闪亮的银饰,把她们衬托得更加俊俏美丽,楚楚动人。在春光明媚,百花吐艳的石林,盛装的撒尼姑娘与美丽的花竟相媲美,使绚丽风光增添浓厚的民族色彩,难怪人人都称赞说,撒尼姑娘个个都是阿诗玛。

阿细姑娘的服饰紧身轻盈,色彩明快,她们的包头引人注目,两股发辫缠头,再戴上花布缝成的“鲁都”彩色包头,据说“鲁都”是生长在高山岩石上的一种草,用这种草制作包头寓意深刻,标志着阿细是一个古老,勤劳、坚强的民族。沿着包头用五彩毛绒和线穿贝壳缠绕,至后左侧打结下垂成一串穗子;包头左右各扎一朵布做的大红花,两耳配戴大银环,下缀闪亮的成串银珠。她们上穿白、蓝布的紧袖衣,衣袖上节为青面,下节以白布相衬,袖边绣有各种花纹图案。上衣前幅长不过膝,后幅与裤管相齐,肩披五光十色的“阿斥”,腰系彩绣镶边的蓝色围腰,下配过膝紧裤,将衣的一角接到腰带插紧,与镶花边的腰带自然形成对称花纹,色彩协调,秀丽雅致。

黑彝妇女的,工艺精湛细致,镶泡银光,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她们辫发盘于头顶,以黑纱布裹紧,戴上凉帽。凉帽分两种,一种是用银制作,形如长等腰三角形,正中有金

鱼、龙门图案,两侧衬雕山川、梅花、菊花等名贵的银花,边沿镶有罗马拱门及银泡泡。另一种凉帽正中有古典魁阁楼牌坊,上方还有二龙抢宝,两侧刻有笔墨、书籍、棱镖等,帽沿钉有双“工”字等图样,下垂银泡须须,动则闪闪发光,静则高雅华贵,好一副美丽俏俊、威武雄壮的气质。黑彝妇女前胸后背都有很多银饰品,以示卷土重来华贵,装束除银饰外,多选以黑饰为贵,体现了崇拜黑色的心理素质。

苗族妇女头饰是发盘于头顶,再插上一把木梳,上穿大领短衣,下着百褶裙,分便装和盛装。一般是中老年便装,朴实素净;年轻姑娘盛装,美丽诱人。苗族服饰大都用自织的麻布缝制,心灵手巧的苗家妇女,可以在麻布上绣蓝天中的彩云,森林中的雀鸟,大地上的花草,河流中的鱼儿。只要看到她们头上的花箍,肩上的花披,

腰上的花褶,腿上的绑带,你就犹如看到她们用勤劳的双手,描绘最美丽的图案,纺织美满幸福的生活。苗家姑娘八、九岁开始学会绣花,十一、二岁就学会织布,十五、六岁就学会缝制花裙子。苗家姑娘的百褶裙,象折扇一样,一折一折地串缝起来,远远望去,似美丽的

孔雀,又象色彩斑斓的鲜花,十分引人注目。

婚 恋 习 俗

恋爱自主,婚姻自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是撒尼人民的传统美德。撒尼青年男女找对象谈恋爱,主要是节假喜庆的文体活动中,用跳舞和对歌的方式来进行。

跳大三弦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当月夜,小伙子们带着大三弦、月琴、笛子、三胡,约着姑娘们成群结对地来到村旁树林间跳起粗犷、优美的《大三弦舞》。小伙子们吹着清脆的短笛、弹拨着浑厚的大三弦;

姑娘们随着音乐的旋律,默默含笑的迈着轻盈的舞步,左

旋右转。用她们的话来说“是人不跳乐,白来世上活;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大三弦舞》气氛热烈欢乐而又叫“跳乐”。它舞姿优美,感情丰富,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在舞场里订终身。

竹笛和树叶是撒尼人交流感情的乐器。竹笛用粗细适宜、皮薄节长的竹子制作,长约一尺,七个眼,不贴竹膜。特别是小竹笛发音激昂活泼,似“百灵鸟”在唱歌,如“叫天子”飞入云端。有的撒尼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不跳舞、不唱歌、不讲话、就是借助竹备和树叶来倾吐彼此的爱慕之情。约会时,小伙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宏亮的曲调;小姑娘则用一片树叶,吹出优美的曲调回答对方,竹笛和树叶帮助他们成为恩爱的侣伴。 撒民小伙子为了寻求良缘,在晚间常常裹着窝波(披单)在路边等待。一见姑娘,就以闪电般的动作抖开身上的披单,将姑娘与自己紧紧地裹起来,边走边谈,谈得合心,便找个僻静的地方互叙衷情,谈不在一起就分手。

每逢传统的节日,方圆几十里的撒尼青年男女,都会来到活动地点参加节日活动。这一天,小伙子们穿上心爱的麻布短褂,吹着竹笛;小姑娘们

头带彩虹包头,一路嬉笑追逐着来到欢庆场地。在这里选择对象,互赠爱情信物,男的赠送一件褂褂,女的回赠一条腰带。如果两相情愿,就离开伙伴,到树林丛中去对唱“该迷”来各自介绍情况,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商定婚约。如果一方把礼品赠给对方,而对方不回赠礼品,这就算拒绝了对方的求爱。

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概况

一、自然条件

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城境内,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625-1,900M之间;风景区总的地形趋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中部巴江水流形成较深的河谷;其余地区则散布着起伏的丘陵和裸露的岩溶地貌,通常丘陵小山上长有松树林,山脚平地为村庄和农田。风景区内规模宏大,造型雄奇的炭溶地貌和溶洞、湖泊、瀑布、地下暗河、良好的植被,构成了景区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风景区气候条件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5℃。最冷月份是一月,平均气温8.2℃。最热月份是七月,平均气温20.8℃。年降雨量平均946mm,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南风,平均风速为3.13米/秒。全年无霜期252天,日照充沛,年平均2,318小时。景区内无扬沙、尘暴、龙卷风等破坏性气候情况,大气元污染,能见度极高,达到联合国推广的清洁区标准。景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适于饮用。风景区森林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占整个风景的30%以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具有发展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和会议科研的优越条件。

二、区位条件

石林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距云南省会昆明市96公里,距滇东重镇曲靖117公里,距滇南要塞开远市150公里。位于324国道与石安高等级公路的交叉点,向西接昆明方向,向东通广西、贵州,经石林县城接昆河高级公路,经宜良县城接滇越铁路;1997年南昆铁路通车后,加上省内外旅游热点的航空网络形成,石林风景名胜区的交通条件将极大提高。

三、资源条件 1、景观资源

石林风景名胜区的地表岩溶景观规模之大、造型之神奇,在世界上堪称第一。此外,石林地区彝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优美的文学遗产,欢悦活泼的民族歌舞、绚丽的手工艺品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构成了景区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 2、人力资源

石林县县人口20万4千人。规划范围内总人口5,600余人,以从事农业为主,少量从事旅游服务业。在全县年轻劳动力中,拥有初中以上文化者占70%以上,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8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