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国学经典研究系列教科研论文集锦

更新时间:2024-03-19 1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董盼盼

幼儿的礼仪行为是在其社会交往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培养。从幼儿礼仪教育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独立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幼儿的礼仪行为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当今中国3.2亿个家庭中,20.72%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特殊的环境使儿童处于“独”的单点结构中。[1]独生子女特有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教育的核心思想相违背,像“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已成为历史美谈。特别是当前受到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左右,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早期智力及技能开发,在生活照顾、行为塑造方面过分溺爱,从而造成幼儿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也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孤独无伴,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家长大都放任自流,不加重视。加之当前社会对有关幼儿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探讨较少,礼仪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

实际环境和认识规律、接受能力不能有层次、有系列的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幼儿礼仪教育发展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礼仪教育实践方案和措施。

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对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及家庭、社会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探讨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礼仪教育方法、原则和途径,以丰富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经验。同时,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要遵循一定原则与方法。

1. 礼仪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根据幼儿行为品质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根据角色的不同,要求爸爸妈妈爱护孩子,孩子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幼儿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

从而习得该角色的行为;幼儿教师还可以把一些日常礼貌用语编成儿歌再配上简单的动作,利用饭前、午睡前和离园前的空闲时间和幼儿一起互动,这样既可以减少时间的隐形浪费又可以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使礼仪教育游戏化、兴趣化。

2. 幼儿礼仪教育的课程化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如故事、儿歌等。儿歌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通过孩子与家长和老师自编及收集,使孩子们知道了那些是礼仪,礼仪都有那些行为,也了解了礼仪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快乐。如:《学做小客人》让幼儿知道到了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敲门,礼物要双手送,在别人家不能吵闹发脾气,不能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等。《礼貌用语我知道》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请”“对不起”“别客气”等礼貌的用语要常用。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手工课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用,像剪刀、

胶水等。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需要别人帮忙时“请帮帮我”。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可以说是两全其美。[2]

3. 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

习惯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的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的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于是,我们要把幼儿礼仪教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即进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的礼仪行为发展的契机,幼儿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因此,幼儿园在游戏、入园、进餐、入厕、午睡、户外活动、教育活动、过渡环节等一日生活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制定各项行为规则,同时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个环节中。如幼儿入园能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进餐时做到文明用餐,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饭后养成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午睡时能安静入睡,不影响他人睡眠,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幼儿能够文明讲话,不争抢玩具,幼儿之间懂

得谦让,并且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4. 幼儿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自然结合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帮,有着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一个个古代的人伦道德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破冰取鱼等尤为感人,对我们现代的儿童都是很好的尊老爱幼,相互团结的礼仪教育,幼儿园根据本园所处的地域,充分挖掘民间文化习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在寓教娱乐中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文化,促进幼儿良好的礼仪教育,推动幼儿整体性全面发展。

开展的一系列以中国节日为主题的活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通过主题活动的逐渐展开促使幼儿更深刻理解并体会到中国节日的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如在春节带着幼儿拜年,让幼儿知道其礼节,在重阳节带幼儿去敬老院,让幼儿懂得“孝道”,从而要尊重长辈、孝敬老人等。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会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良好的礼仪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能单纯地以成人的标

准来要求幼儿,否则,所谓的礼仪将成为童心的枷锁,成为新的“三纲五常”。

参考文献

[1] 吴晓蓉.重庆市主城区0—3岁婴幼儿教育问题调查与归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第21页.

[2]吴向英. 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绍兴市市级课题)

用爱灌注成长的土壤

耿金铃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巴特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是我们的民族资本,它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更是新世纪我们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自古以来就被冠以各种称号,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担当起这些美丽的称谓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活动是人与人的交流,是爱与爱的交融。如果把幼儿园比作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我不愿做修剪花草的园丁,我要做滋润土壤的甘露,因为园丁的工作是按照预想的蓝图去裁剪花草的尺寸,而甘露则是为花草滋养一份肥沃的土壤,使其自

由、茁壮、毫无后顾之忧的成长。我们的孩子,如同一颗颗幼苗,脆弱但生机勃勃,他们需要呵护,需要爱,但这种爱不是剪刀,是土壤,是可以让他们扎下生命之根,自由地伸展四肢、拥抱阳光的土壤。教师,就是要用爱的甘露,去滋养这孕育生命的土壤。

一、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初为人师的我,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清澈的眼睛,稚嫩的脸庞?儿童观,是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一样的童真,一样的可爱,但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个性。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的需要,不同的成长秘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首先应当正视儿童这一独立存在体,把儿童当作人,有独立个性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师与儿童的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是蹲下身来,平等的对话。如果你正视那一双双清澈见底的眼睛,深思它们所隐藏的成长秘密,以及他们身上那些整装待发的巨大潜能,谁还敢说自己是生活的巨人呢?

华尔华兹的一句“儿童是成人之父”,一语道破天机。走进儿童的世界,悉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童年散布着人生的各种种子,道德、情感、思维,无不包含在这些种子之中,成人的各种习惯、技能无不孕育于这些种子之中,“如果说成人经过无数智力的磨练而变得足智多谋,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儿童”,1正是儿童,塑造了成人,正是童年,孕育了我们的成人世界。瑞典作家爱伦·凯 甚至预言,未来

1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170页.

的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此一来,我们怎能不对这些未来的“巨人”肃然起敬?难倒我们不应该怀着尊敬和期待对待这些看似幼小的生命吗?难倒我们不应该用爱去培育他们身上的那一粒粒生命之种吗?

二、怎样对待我们的教育

如果说儿童观是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么教育观,必定是我要正视的第二个问题。

作为一名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初入职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幼儿教育?应该以怎样的虔诚去捍卫这神圣的事业?应该怎样担负身上的职责,才能对得起那一双双清澈无瑕的双眼?教育,是我们的工作,但更是一项爱的互动。孩子的心灵是充满爱的,不管是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对身边的成人,他们无不饱含着爱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依赖?那么为人师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用爱去回应他们,用爱去奠定教育的根基?

(一)倾听孩子的需要

我们知道,新生儿的诞生是从一种环境进入到另一种环境,前者是天然、舒适、适宜其生存的母体环境,后者是被人类改造过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要经历种种挣扎才能得以生存,哭,是他们对种种恐惧与不安的表达,是他们对各种需要不被理解的控诉,他们需要成人的细悉心照料,需要爱与理解去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站,对于这些刚刚走出家庭环境,走进另一个大环境,同样面临环境适应的幼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怀着照料

新生儿的心情去关心爱护他们?入园焦虑现象恰好向我们论证了环境在幼儿心中的地位,哭闹、任性、发脾气,是因为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是他们在还不懂得怎样使自己适应新环境时的情绪表达,这时老师的爱抚、拥抱是给他们安全感的最好镇静剂。因此,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他们的哭声,而是用一颗敏锐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探究他们的内心需要,去寻找他们哭闹、任性的根源。发脾气不是因为他们“不乖”,而是因为他们的成长受到了阻碍。放弃自己的“巨人”形象,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成长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自以为重要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发展畅通无阻。

(二)为孩子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心理的易受暗示性,决定了环境在其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协调好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使所有的环境取得正向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和利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积极环境因素,减少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1.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物质活动,作为幼儿园环境的布置者和管理者,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布置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从玩教具的制作、室内墙壁的装饰,到室外活动区的设置,都应当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

2.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走向社会的始发站,他们怀揣着好奇、向往与不安来到这个大家庭,他们总是很自然的把对家人的爱与亲情转移到教师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并满足幼儿的这种心理需要,做幼儿的亲人与朋友,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安全、和谐的精神家园。

(三)怎样看待我们自己

“怎样看待我们自己?”这是我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即教师观。 首先,摆正我们的位置。我们是教师,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幼儿王国的国王。我们要做的不是指手画脚主宰他们的生活,而是睁大眼睛,观察他们的活动;蹲下身来,倾听他们的需要,做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导者与帮助者,使他们在爱的土壤里自由茁壮的成长。

其次,热爱我们的热爱。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幼儿教师,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任专职教师。难倒我们不该为这“第一任”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吗?热爱我们的职业吧,热爱我们的孩子吧,为这些未来的“巨人”虔诚的奉献吧,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荣耀!

实施国学特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黄文梅

【摘要】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在推行国学特色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国学进入幼儿园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问题与对策;反思

本学期我们园将国学纳入了本园的特色课程,从理论付诸实践,老师们最大的疑惑是:想要教好国学,教师要做好哪些准备?学习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问题一:如何为开展国学特色课程做好准备?

首先是幼儿教师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国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有缺失的,可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关键是人的因素。要开展国学课程并产生良好的效应,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是教育环境的准备,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有着鲜明的教育导向作用,怎样运用环境的作用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还必须具有一定国学底蕴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读经典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思想上进行导正。国学不是“死记硬背”,它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从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传统民俗、经典故事,了解国粹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方面汲取国学的养分,其次还应掌握一些传统的琴棋书画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外观摩国学课的示范教学能使老师迅速地掌握教学的本质,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

环境方面,好的环境既能塑造一个人,同时也能改变一个人,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中国特色的元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布置班级环境和幼儿园的大环境,让幼在环境舒适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

问题二:幼儿园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国学课程主要是诵读经典,说文解字和知行合一。常规的教育可以教会幼儿各种生活的技能,但并没有足够重视教会幼儿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先人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很多经典著作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在教会幼儿怎么做人、做事、处世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事实证明:学习经典后为幼儿的习惯培养奠定了根基。如:《弟子规》中“食不言 寝不语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物虽小 勿私藏 借人物 及时还”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白了“圣人的样子” 提高了幼儿在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好坏的辨别能力,巩固了他们已接受的道德知识,从而最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习诵读经典的过程幼儿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大脑,开发智力,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也可以提升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幼儿能够熟练背诵,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正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常读、常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诵读的兴趣就可以快速的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把识字变成简单的事情。

问题三: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 国学经典中许多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的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的教育就很必要。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吃饭不掉米粒,自己事情自己做,拿空杯子也要用双手等等,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针对孩子的爱好来渗透,如:在幼儿的体操编排中把国学经典《弟子规》融入其中,朗朗上口的诗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参与间操的热情也提高了。为了将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固化,我们还将国学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当中,例如开辟主题墙“《弟子规》你今天做到了吗?”将《弟子规》提到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制定成周主题目标告诉家长,如经典中的“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主题,我们就要求幼儿做到自己独立做事之前要告诉自己的父母,出门前或回家后要和父母打招呼,每天回家后都要将自己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跟父母复述一遍。每周家长都会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通过写纸条或者拍照片的方式反馈给老师,由老师再进行表扬。从而幼儿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

问题四: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背景下,家长对国学有期待但是不了解,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弟子规》等经典有所疑虑。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学习经典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经典的内涵而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最失败的教育是让幼儿善恶不分。学习了《弟子规》的孩子,

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另外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家长观看一些国学专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老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老师经过教育理念的学习,能从容应对家长提出来的国学教育上的问题,而家长听了专家演讲了解了国学教育的精髓就更容易与教师的产生教育思想上的共鸣,会使得双方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益于幼儿园国学特色教学工作的开展。

经典诵读在家园合作中的实施策略

张娜娜

根据山东省2015年幼儿园教师远程研修工作要求,以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核心,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彰显特色,对集中研修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应用,助力教师素质再提升,提高园本研修的实效,结合我园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经典诵读在家园合作中的运用》

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但现在有些幼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也往往是顺从的多,管教的少。年幼的司马光砸缸救友、曹冲七岁巧称大象,不禁让我们感叹我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幼儿热爱诵读经典就是培养智慧的探索者,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作用,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呢?我们尝试以国学诵读为切入口,通过学习诵读国学,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懂得相互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工作任务 (一)发放调查问卷

牵头人:张庆梅;责任人:刘金香、卞冬云、王立新

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家长对班级开展国学文化的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其底蕴内涵。

(二)家长开放日活动《司马光砸缸》 牵头人:张玉芹;责任人:韩建美、张超、林青

组积家长就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借助经典诵读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展开讨论,培养幼儿对国学的热爱,其塑造健全人格。

(三)“讲故事、明道理”幼儿故事大赛 牵头人:张娜娜;责任人:种睿、张晓娟 幼儿陶冶心灵、学习美德、传承文明

(四)开展“走进经典,亲子共读,营造书香家庭”主题活动 牵头人:张庆梅;责任人:刘金香、卞冬云、王立新 (五)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牵头人:张玉芹;责任人:韩建美、张超、林青 (六)经典诵读伴我成长,好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牵头人:张娜娜;责任人:种睿、张晓娟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结合大班年级组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二)探索家园合作下经典诵读的多样性,将经典诵读与游戏相融

(三)通过经典与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国学诵读活动中,教师根据实践研究中不断调整研究思路,总结出一套适合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

(二)调查问卷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家长对班级开展国学文化的建议,并让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幼儿的国学教育中来。

(三)经验总结法:通过家园互动,了解课题实施前后幼儿在家行为和习惯上的一些变化,进行归纳、比较、提炼和总结。

(四)文献研究法:对国学的其中含义可向国学文化研究中可参考一定的文献,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

五、研究原则 (一)培养兴趣原则 (二)家园一致原则 (三)尊重个性原则 (四)全面发展原则 六、研究对象:

垦利县第一实验幼儿园大班全体幼儿 七、研究时间:

2015年9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

课题立项,制定课题研究及实施方案,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讨论相关课题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启动阶段(2015年10月)

课题实施前的相关调研,家园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家长对弘扬国学文化,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发展的认识。

3、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0年10月),成立本课题的研究小组,找出适用于幼儿国学诵读的好方法。

第二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正式实施课题,尝试研究适合幼儿的国学内容。

第三阶段: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探索出适合幼儿学国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兴趣。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幼儿经典诵读活动是我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活动的一项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家长素质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幼儿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社会的职责。我们通过家园宣传栏、微信、QQ群、电话短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引导。

并针对不识字的老人接送孩子的情况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着实有效的“三个一” 家园共育同步法:“三个一”具体是指,一份通知,将学习重点张贴到家园联系栏;一张纸条,将通知打印成小条,离园时发到接送孩子的家长手里,传达给爸爸妈妈看,寻求家园共育;一句反馈,家长和老师双向沟通孩子经典诵读情况,便于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诵读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变亲子活动为诵读活动,通过家长开放日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融入课堂,融入孩子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学习。目睹、

度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玩水粉。

创意水粉画其本质内容还是水粉画,让幼儿通过操作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后续的创作。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他们爱玩好动,在创意水粉画的最开始阶段就要让他们玩水粉。可以通过滚画、点画和拓印的方式进行。[4]滚画主要是让幼儿用石头、溜溜球等物品沾取水粉颜料在盒子中进行滚动,滚动的轨迹形成一幅抽象画。电话主要分为手指点画和物品点画,手指点画主要是让幼儿用手指和手掌涂好水粉颜料印在纸上,教师进行后期的勾线圈画,形成立体的形象。拓印主要是选择可以有纹理的物品,沾取水粉颜料在纸上呈现出带颜色的纹理图案。

2.画水粉。

通过第一阶段的探索幼儿已经对水粉画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水粉画是多种形式的。第二阶段要让幼儿了解水粉画最本质的东西,用水粉颜料呈现在纸上的绘画作品。这一阶段可以给幼儿展示很多水粉作品,让幼儿进行临摹。通过临摹锻炼幼儿绘画的技能,尤其是正确使用水粉笔和均匀涂色的能力。虽然是临摹,但是也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说让幼儿临摹画一条鱼,画完之后可以让幼儿在随意添加其他海底的生物。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水粉画创作技能之后,可以让他们合作进行创作。比如,先让幼儿自己独立创作各种各样的房子,然后让几名幼儿一起在一张大纸上进行创作,最终呈现出一幅城市的图案。

3.创意水粉画。

创意水粉画的最大特点是不局限于纸上,运用各种平面的、立体的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阶段进行创意水粉画创作时可以让幼儿先在平面的物体上进行创作,然后再进行立体的创作。比如用纸箱进行创意水粉画创作时,可以先在纸箱的一个平面上进行创作,然后再在所有的平面上进行创作。

创意水粉画来源于水粉画又高于水粉画。其在借鉴水粉画绘画技巧的基础上,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让幼儿在各种形式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美感、体验成就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为幼儿教学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在幼儿的手工活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还要注重课堂中幼儿的安全,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所以,幼儿的手工课在幼儿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一、手工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幼儿的能力发展与进步,对幼儿的心智、情感、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等。而对于手工活动来说,在幼儿教学中进行积极运用,能够帮助幼儿得到智力的开发,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学来说,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加强对一些平时的手工教学资源搜集,以此为幼儿的手工教学提供一定的素

材,促进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还有手工活动能够通过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提升,能够使幼儿得到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作为培养幼儿的重要平台,手工教学环境是欢乐的。通过手工活动能够使幼儿获得自信,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升[1]。最后,作为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来说,能使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明显提升。对于幼儿来说,手工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幼儿在手工课堂中,起初需要通过对教师手工创作的观察,并以此为示范,在幼儿思维的发展中,能够将自身的作品创造出来,从而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手工活动进行中,幼儿会借助一些工具的形式,通过画笔、剪刀以及其他工具的基础上,能够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幼儿自身的思维观念与思想,以此能够促进幼儿得到创造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幼儿教学中实施手工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加强对手工活动资源的积极开发,提升手工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作为幼儿手工课的教师来说,应该从手工课的教学资源入手。针对当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手工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不够,形式较单一,而且材料比较粗糙,不具有复杂性,不适宜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而且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床在离等。所以,作为幼儿美术教师来说,应该学会积极挖掘身边的资源,加强对不同类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然后针对本班学生的性格发展特征等实施教学,以此能够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还能使课堂趣味性得到一定增强。比如,老

师可以借助平时生活中用过的饮料瓶,或者一些包装纸以及纸盒等等,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再利用理念的积极呈现。因此,老师可以借助一些游戏形式[2]。如买卖游戏,为学生准备一些东西作为买卖的商品。可以借助瓶子、糖纸以及其他的一些物件,让幼儿在班级中进行买卖活动。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目的,以此能够使手工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二)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方式,提升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 作为一项创造性较强的活动形式,手工创作活动也体现出一定的情感。主要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内容。因此,作为手工活动老师来说,应该认识到手工活动课的丰富性,不应该将其视为简单的技能教学,而是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合理结合相关学科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作为美术学科来说,与手工教学具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可以结合美术教学的形式,联系绘画与手工的关系,使手工教学具有丰富性特征,以此促进幼儿情感与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主题内容,与太阳有关。因此,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制作云朵、花草等事物,可以借助棉花、彩纸等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做好的云朵与花草在粘贴下来,并且借助绘画的作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以此能够合理锻炼学生的手工技巧等。另外,在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手工活动教师来说,通过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操作得到良好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引导与鼓励孩子能够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建立起良好的

师生关系,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能够使幼儿的手工活动在比较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比如,教师能够将幼儿的作品在所有孩子面前展示出来,并且进行合理地点评,而幼儿在观察别人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也能提升自身对手工活动的了解;另外通过交流也能提升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或者可以在亲子活动中,将幼儿进步与能力提高让家长了解到,以此能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积极启发幼儿,加强对幼儿创造的引导

在幼儿的手工活动课堂中,作为手工活动教师来说,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幼儿进行合理启发,努力开发幼儿的智力,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独立创作,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4]。在以往的幼儿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步骤或者方式进行创作,这会对幼儿的个性思维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应该加强对手工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积极培养。比如,在一些节日或者父母的生日中,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为自己的父母或者家人制作节日贺卡或者生日卡片,也可以鼓励孩子自行制作卡片送给自己想送的人。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应该让幼儿自行选择制作所需的材料以及制作的形式等,让幼儿能体会到为自己的家人、朋友做事情的幸福感,这也为幼儿在节日里多了一份快乐与享受。然后,将自己制作的作品与小伙伴、老师分享与交流等,从而能够提升手工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就可给幼儿提供装有水的大盆、木块、玻璃球、海绵等。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慢慢的他们便会自己发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而玻璃球回一下子沉到水里。虽然他们的操作活动很简单,发现的道理也很平常,但整个过程是孩子自己在操作,整个现象是孩子自己在探索,因此孩子在整个活动中都是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的,这有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4. 支持同伴交往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同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当幼儿处在一个良好的同伴关系中,他会拥有愉悦的心情、创造的欲望和活跃的思维,而且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也利于彼此的相互学习、模仿,有时同伴的一句话,就会激发幼儿独特新奇的想法。因此家长应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创造幼儿共同玩耍的机会,肯定同伴之间的一些新玩法、新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8t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