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最终稿)
更新时间:2024-05-19 1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部分 现实基础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石家庄市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高校。学校现有15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专任教师8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30人;高级职称教师369人,其中教授102人。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学校建有2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数十个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
几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软硬条件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日益凸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日益提升,呈现出活力迸发、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
一、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 (一)学校对转型发展的思想认识 1.对学校应用型发展的初步认识
升本之初,学校客观分析了全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学校
1
所处的层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针对举办本科教育经验缺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等问题,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了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两个转型”,即实现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向应用型学科为主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的转型。随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两个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建一所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更是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式的重大转变。
2.对学校应用型发展的客观定位
学校研究编制的《石家庄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15年展望》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到2010年,把学校建成以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性、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巩固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工程和应用性学科,打造社会科学精品学科,探索和实践教师教育体系特色”。基本上形成了对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认识,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发展目标体系。
3.对学校应用型发展的深入思考
《石家庄学院“十二五”(2011-2015)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坚持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办学定位,贴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植根于地方需要,着力在人才培养规格、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直接服务社会和
2
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增强对区域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力。进一步理清了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更加明确了“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认识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对学校应用型发展的科学布局
2012年底,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杨鹏起明确指出:在今后5年,学校要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 进一步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大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中实现新突破。2013年底,学校组织召开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主题确定为: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俊华明确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力打造专业特色,深入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积极构建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校对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
1.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转型发展观念的转变 升本以后,学校启动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解决
3
教师适应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问题,引导教师的成长轨迹,规范教学科研工作,提升大学服务职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而持续的影响。内部管理体制方案实施后,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开展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教师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思考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了提高;教师科研从纵向课题到横向课题、开展以科技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跨学科整合专业布局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2006年,根据石家庄市产业布局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建设一批专业集群,并设立了一批新专业,2007年新增了广告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动画等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2008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2009年新增物业管理、生物工程等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同时,在原有的教师教育基础上,注重开展教师教育专业体系的特色探索和创新,设立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人文教育等综合性的教师教育新专业。经过优化调整,初步构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促进了多科性办学新框架的形成。
3.通过“双重工程”建设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 2009年,学校启动了“双重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建设专业),首批确定了7个重点学科和11个重点建设专业(附表一、附表二),以专项资金资助的形式,鼓励和引
4
导这些学科和专业着重围绕应用型发展的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取得转型发展的实效。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这些学科专业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4.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引导转型发展 2009年以来,学校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面向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鼓励并引导相关专业积极开展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探索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推进联合培养、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合作育人模式。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坚持推进开放办学,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形式的深度合作,采用课程置换等形式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服务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校企互动的良性合作机制;法学专业与13家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设了模拟法庭、知识产权与物证技术等实验室,双方定期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并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深入推进转型发展
2010年11月,作为全国十所新建本科院校试点之一,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认为,学
5
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定位准确,在实现夯实办学基础、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目标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学校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整改工作。随着一系列整改举措的落实,推动学校在应用型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
6.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为着眼点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工作 2013年底,学校研究编制了《石家庄学院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着力对学校50个本科专业的招生情况、就业情况以及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主动适应,适度超前;科学谋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分类建设;循序渐进,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优化调整了学校专业结构,并依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研情况,对未来五年我校专业的增设和撤销情况进行了系统规划,同时对学科专业群建设提出了建设方案,学校应用型专业结构格局得到不断完善。
7.学习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确立转型发展新目标 为学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经验,有力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学校于2014年暑期组织学校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代表团一行22人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活动。代表团通过课堂学习、参观考察、会谈
6
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经验,获得了对方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此次学习交流活动使学校相关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直观感受到了学校在应用技术型办学方面存在的差距,明确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为学校下一步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余年来,学校始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扎扎实实办教育,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两个转型”目标基本实现,专业布局与办学定位的契合度不断增强,特色化发展初步显现,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专业格局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构建应用型的专业格局 1.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学校密切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谋划和调整专业格局,围绕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贴近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和和谐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工程和应用型专业。“十一五”以来,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增长需要,新增的14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同时,对社会需求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专业,采取了减招、停招甚至撤消的措施。目前,学校共拥有50个本科专业(附表三),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
7
学等9个学科门类,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格局在不断充实和丰满。
2.构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三群一链”的专业格局
“三群一链”的应用型专业格局(见下图)是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布局,是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在专业建设层面的创新实践成果。
“三群”:一是建设为石家庄主导产业和产业基地培养人才的专业群。如根据石家庄建设“中国药都”的人才需求,设立了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根据石家庄建设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人才需求,设立了信息与计算科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二是建设为石家庄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专业群。如物业管理、知识产权、社会工作、广播电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市场营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音乐表演等专业。三是教师教育专业群。在原有按学科培养师范生基础上,增设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人文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探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基础教育人才。
“一链”:是指初步形成了与石家庄市动漫产业链需求相关的人才培养专业链,主要包括动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
8
石家庄学院“三群一链”专业格局
(二)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明显 1.依托建设重点培育专业特色
学校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2009年,学校对专业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类建设,启动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工作,首批确定软件工程等11个重点建设专业,引导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在人才培
9
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特色培育等方面大力开展探索创新。2013年4月,学校对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了评估验收,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英语等4个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成绩突出,成效显著,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契合,为其他专业的建设树立了标杆,被评定为首批重点专业。学校在总结建设经验,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重点建设专业工作,遴选了物业管理等4个专业为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目标上更加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未来其他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2.专业建设成绩得到广泛认可
近年来,学校专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专家的广泛认可。生物制药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2个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法学、社会工作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其中生物工程、制药工程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小学教育2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文学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依托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有力地带动了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
10
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确立
(一)以“学分制”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样性、个性化、有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自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学分制管理,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广大教师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专业素养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应用型”为核心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加强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明确培养规格和用人单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形成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动邀请行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高校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虚心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共同研讨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积极探索校地互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新机制
11
1.“四位一体”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学校紧紧抓住河北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服务外包”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重点扶持软件工程、日语等应用性强,与服务外包关系密切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软件工程专业与河北集思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创立“石家庄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公司入驻学校投资500余万元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到选择就业岗位,全部由学校、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四方专家全程参与,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前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2012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等8部门批准为首批“河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地”、“河北省服务外包示范性学院”。
2.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规模与层次。2013年学校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科研项目合作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与中讯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全面展开,“中讯软件企业定制班”、“北航科技园企业定制班”,“日语专业JAVA软件工程师班”、“PHP网络开发工程师班”相继招生并开展培训工作,借助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明显提升,2013年,学校总计培训IT服务外包人才80人,其中20人入职中讯,12人入职东软国际,11人入职百度,6人入职软通
12
动力,2人入职日立,其余的全部就职于IT行业。值得一提的是“PHP网络开发工程师班”近35名学生全部在石家庄相关企业入职。2014年,学校联合培养的“国际软件开发师”50名毕业生,其中44名入职中讯,6名入职华美宏大,毕业生全部完成就业,就业形势喜人。
3.“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生物制药、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凭借周边众多药企的独特优势,突出产学研用结合,有计划地安排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流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2009年防控甲流期间,以岭药业生产的莲花清瘟胶囊供不应求,化工学院派出300名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而且同时展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果。一批毕业生留在了以岭药业,并很快成为中层骨干。2010年12月3日《光明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013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石家庄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入驻学校投资500余万元通过共建影视演播厅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双方在师资、设备、教学资源和项目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融入真实项目制作团队,真正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3年11月,该专业成功举办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决赛暨第五届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学生作品《我的大学》荣获一等奖,《蓝创未来》、《明天》、《书法主题公园》等三件作品荣获二等奖。2014年4月,该专业学生孙雨亮带领的We Dream 团队制作的《超
13
级理财》应用项目获得参加微软“创新杯”中国区(Imagine Cup)半决赛的资格。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应用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一)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制定了《石家庄学院人才引进暂行规定》、《石家庄学院教师进修管理办法》、《石家庄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石家庄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投入360多万元用于教师引进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一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按照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型,主动通过挂职等形式参与到企业具体工作中去,不断增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二)外引内培,促进“双师型”教师水平不断提升 1.按需引进人才,不断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对急需的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开辟自主选聘渠道。2010年以来,学校加快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截止2013年底,学校共有“双师型”教师121人,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37人,“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明显增加。为解决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学校大力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010年以来,学校共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252人次参与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2012年学校特聘了具有行业背景的以岭
14
药业董事长吴以岭院士为客座教授、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使学校“应用型”师资实力有了标志性的提升,对学校专业建设和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教师交流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 针对部分教师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学校有计划的选派相关教师到国外相关高校学习交流,选派相关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交流、访问、合作研究、参与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共选派71人次教师前往美、澳、德、加等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就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等情况进行培训学习;共选派104人次教师到省知识产权局、以岭药业、河北师大附中、市文明办和卓达服装产业园等相关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实践教学成效明显,学生应用能力不断增强 (一)加大投入支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每年确保1000多万元,2013年更是达到近4000万元,用于实验仪器设备购置、校内实训场所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13类基础教学实验中心,126个专业实验室;建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07个校内实训场所、208个校外实习基地。为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在2012年和2013年开展了两个批次的校级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共评选出11个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石家庄学院以岭药业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
15
河北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校每学期专门安排两周时间开展综合实验、校内实训等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学校已初步建立起课内与课外互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互相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积极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先后组织了信息技术能力、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数学建模、思想政治知识等学科竞赛活动。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等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十一五”以来,学生共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各级奖励45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6项、省级奖励38项;自2012年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创办以来,学生共获奖励47项,其中2012年荣获年度团体一等奖、2013年荣获年度团体特等奖,个人奖励45项。这些成绩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均名列前茅,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六、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6
“十一五”以来,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校积极引导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地方与学校相互协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学校坚持以“国培计划”为平台,积极开展面向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仅2013年,“国培计划”就集中培训了11个地市的290名农村骨干教师,帮助他们在教学知识的能力与结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不断改进,搭建了一个高校教师团队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员对接的平台,推动学校教育研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校紧密结合河北省特别是石家庄市幼儿园及中小学对师资的专业需求和素质要求,积极组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活动。“十一五”以来,学校与裕华区、元氏县、藁城区等县区合作, 为师资队伍紧缺的农村中小学提供教育帮扶,安排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这些学生的到来及时解决了当地中小学教师匮乏的问题,同时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石家庄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帮助。
(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学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面向石家庄市医药化工行业,大力开展技术支持和双边合作,先后与高邑、井陉、元氏等县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河北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
17
经济效益。其中,学校和高邑县圣泽瓷业有限公司合作,对建筑陶瓷原料、配方、工艺控制等进行科技攻关,2003年仅此一个项目就利用废瓷达135000吨,节煤4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00m3,累计降低原料成本1650万元;学校与河北兴柏药业集团合作的“恩拉霉素发酵工艺改进”项目,通过技术合作,优化培养基配方,调整发酵过程补料工艺,控制过程工艺参数,使产量提高20%,年增产值一千万元以上。
(三)凝心聚力服务于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校还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依托专业优势资源开展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调研信息和决策咨询。学校相关专业教师承担了如“衡水市生态建设规划”、“河北省区域特色产业基地评价系统”等横向合作项目,其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政法学院教师积极投入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法律咨询、社会工作进入社区,服务于石家庄市和谐社会的建设。2009年学校组织完成由158名师生参与的石家庄高新区建设专项调研,调研报告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副市长刘晓军于2010年1月批示:“调研报告很好,倍受启发”,批转各分管同志和部门“认真学习、研究与借鉴”。
18
第二部分 五年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积极围绕“地方性、应用型”这条发展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和评价标准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试点先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通过改革、建设和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办学层次得到明显提升,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全省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起引领示范作用的本科院校。
三、建设内容与主要措施
19
(一)观念转型: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
1.基本定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2.办学层次定位
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4.学科专业定位
围绕石家庄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石家庄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文化创意等产业基地的规划定位,重点发展对口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构建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5.师资队伍定位
通过“外引内培”,完善“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6.服务面向定位
充分利用省会区位优势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协作区发展的便利条件,形成“立足石家庄、面向京津冀”的服务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
7.发展目标定位
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石家庄学院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二)专业转型: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群一链”的专业格局,加强传统基础专业,打造社会学科精品专业,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拓展现代服务等相关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培育特色,努力构建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全面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附表四)。
1.以地方主导产业的技术岗位群整合构建专业群 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群一链”的专业格局;按照行业技术领域内的主要岗位群整合构建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构建专业群共享资源平台,将现有50个本科专业整合为13个专业群(见下图),以更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要求。
21
2.建设
石家庄学院专业群建设规划示意图
(紫色字体表示重点专业群,红色字体表示主导专业)
加强
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力度,以重点专业群建设带动一般专业群
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现代物流、制药技术、旅游服务、影视动画等6个专业群符合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专业方向契合相关
22
岗位链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较为先进,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学校将在师资配备、实验室改造、资金支持、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通过其主导专业的带动,力争在2018年底使6个重点专业群中的21个专业达到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的建设要求,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重点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动其它专业群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到2020年,13个专业群全部转型成功,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明显提升,部分主导专业的办学水平达到省内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领先水平,使我校成为区域计算机软件服务、电子通讯、现代物流、化工制药、旅游服务、影视动画等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3.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1)面向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培育教师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汇聚学校教师教育专门力量和优势资源,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将我校建成石家庄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指导中心。
(2)发挥我校教育科研优势,带动和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教学校的教育科研。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前、特教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利用自身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优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推广运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加强与幼儿园、特教学校和中小学的科研合作,带动和指导其科学研究,使我校成为石家庄市学
23
前教育、特殊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中心。
(3)加强与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交流,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利用我校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基础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成立教师培训学院,为石家庄市特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服务。
(4)实行与中小学教师间的双向兼职制度,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到中小学任兼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中小学的管理、科研及教育教学工作;聘请中小学的优秀教师、管理人员到我校兼职相关教学、管理岗位;建立与中小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教师教育实习基地。
4.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成立由政府、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现有专业每2年进行一次检查,每4年进行一次评估,重点考核专业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连续3年招生志愿率低于60%且连续2年对口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进行专业预警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对整改效果不好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直至撤销等措施。同时,注重信息反馈,加大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力度,逐步建立起校内、校外协调一致的专业评价机制。
(2)紧扣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设新专业,充实专业群内涵。未来5年,拟增设机械设计
24
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广播电视编导、电子商务等产学研结合密切、就业率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强、符合学校专业群布局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招生、培养、就业为考查因素,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规模,尝试大类招生,充实和拓展现有专业群的内涵。
(三)培养模式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1.准确定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由重点抓学科建设到重点抓特色专业建设的转变。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使人才培养目标既达到本科教育要求的学业标准,又符合应用技术型教育要求的专业素养,既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基础理论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又达到企业行业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集理论、技术、创新、职业于一身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2.以“工学结合”为重点,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紧扣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以主导专业和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建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让企业全程参与,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同时,在方案修订时,坚持“一个核心、三个统筹”:一个核心,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充
25
分体现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由“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三个统筹,一是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的有机联系,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和谐发展;二是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工科专业比例由目前的25%调整到35%,其余专业由目前的15%调整到30%;三是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有效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以岗位对接为目标,面向职业和实践,选定并重点讲授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性、基础性的课程知识,并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新的教学内容,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2)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基、以职业导向为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由“课堂被动性接受”逐步引导为“全过程主动性参与”,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
(3)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推行“模块考核、过程考核、多样考核”,变终结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结合考核,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
26
考核融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程体系转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
我校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强化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类课程建设,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
1.积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适应性和整体性
(1)全校统一按照“2+3”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2”是指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3”是指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
(2)全面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理念,首先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能力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能力培养要素;其次,根据能力要素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最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构成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由此实现教学范式从
27
“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所有课程模块全部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能力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设计,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4)根据教学模块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开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使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更加贴近实际。
2.加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效发挥核心课程的带动辐射作用
围绕16个主导专业,建设48门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的改革推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同时,加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效发挥核心课程的带动辐射作用(见下表)。
石家庄学院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专业序号 主导专业名称 课程序号 1 核心课程名称 软件需求分析 编译原理 1 软件工程 2 28
3 专业序号 主导专业名称 2 通信工程 3 物流工程 课程序号 4 5 6 7 8 9 10 4 制药工程 11 12 13 5 旅游管理 14 15 16 6 数字媒体技术 17 18 19 7 广播电视学 20 21 22 8 视觉传达设计 23 24 9 物业管理 25 26 29
软件设计模式与架构 核心课程名称 数字信号处理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移动通信 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ERP系统原理与应用 药物化学 药物工艺学 药物分析 饭店管理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景区服务与管理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 数字影视节目制作 游戏策划与运营 新闻评论 媒介经营与管理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 展示设计 包装设计 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物业智能化管理 27 专业序号 主导专业名称 课程序号 28 10 法学 29 30 31 11 音乐表演 32 33 34 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5 36 37 13 教育学 38 39 40 14 小学教育 41 42 43 15 学前教育 44 45 16 特殊教育 30
物业设备管理 核心课程名称 模拟法庭 法律诊所 调解原理与实务 艺术指导 MIDI制作与配器 作曲与作曲技术 体育康复 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体能训练 教育评价 班主任管理艺术 语文教学法 小学班级管理 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设计 课程教学论 幼儿行为问题分析与矫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自闭症儿童康复与教育 46
47 48 语言障碍评估许梿 应用行为分析 (1)围绕每门核心课程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发挥对相关专业群其它课程的示范作用,并努力把成果建成对其它院校有较强辐射力和共享性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3年内完成所有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建设,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有可运行的网络平台。
2.大力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
加强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教材开发建设,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开发能力本位的优质教材;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专业课程教材,结合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编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前沿教材;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选用和编写一批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配套教材。到2020年,自编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占教材总数的比例超过30%。
(五)教师队伍转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双师型”人才引进发展机制
(1)拓宽“双师型”人才引进渠道。积极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造诣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每个重点专业群每年至少引进1名,到2020年形成一支具有应用型特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31
(2)争取市政府政策支持,对未达到博士学位、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3)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尊重和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其开展专业建设改革,为其提供发展事业、施展才华的良好工作环境。
2.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1)制定“双师型”教师年度培养计划。主导专业每年选派10%、其他专业每年选派5%的专业教师前往行业一线进行为期至少3个月的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
(2)搭建“双师型”教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体系。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地方企事业科技研发、参加国内外访问工程师、课程进修、学历进修、行业技能竞赛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行业技能培养,到2020年使主导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其他专业达到50%。
(3)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档案和目标考核体系,每年对照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展开评定,对于完成培养任务且达到规定目标要求的教师给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项目扶持等方面的倾斜。
3.发挥外聘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的作用
(1)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到2020年使主导专业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其他专业达到15%。
(2)拓宽兼职教师作用发挥的范围,使其通过专题讲座、
32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形式承担教学任务。
(3)完善兼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质量评价等均进行严格把关并评定等级。
(4)改善兼职教师待遇,在提高课时费用的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考核优秀的兼职教师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为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兼职教师给予专项奖励。
4.重点围绕核心课程群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重点围绕主导专业对应的核心课程群,实现每个课程群均由1名专职“双师型”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建设管理;实现每门课程均由1名专(兼)职“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实现每门课程任课教师专(兼)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
(六)实习实训基地转型:统一协调建设基地,全面对接生产实践
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到2020年,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率力争达到80%以上。
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采取与企业投资共建、争取政府支持等方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在现有4.79万平方米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投资兴建产学研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大学生
33
活动中心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目前,0.3万平方米的金工实习车间正在筹建中,首批8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2.3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2015年底兴建完成;2.8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实训中心、3.25万平方米的培训中心、0.6万平方米的游泳训练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前期规划已批准立项,准备采取同企业共建的方式完成。项目完成后,加上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筑面积,将达到现有图书馆面积(4.9万平方米)的3倍。
(2)加强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根据专业群转型发展需要,整合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实现专业群内部、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大重点专业群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高起点打造软件工程实训中心、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生物与工程制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突出内涵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每个重点专业群力争打造1个省级示范基地。
(3)利用学校土地资源和学术资源,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培训基地。结合重点专业群建设需要,重点引进医药、食品、软件、动漫等企业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共同受益,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4)找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利益关注点,拓展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实现学生带薪实习以及实习就业一体化。到2020年力争每个
34
重点专业群建立一个与知名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在学校培训中心、产学研实训中心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筹建石家庄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努力孵化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6)有效利用优秀毕业生或校友的影响,拓展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人脉联系,实现深层合作。
2.实现校级实习实训基地统一管理
(1)建立学校层面的实习实训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调各专业群的实习实训教学,实现相关专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基地利用效率。
(2)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统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促进各专业共享基地建设成果。
(3)建立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根据各专业群建设需要统筹安排实习实训课,达到以下标准:所有专业群实习实训课时比例超过30%,本科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其中企业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
(4)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逐步实现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
35
放,把实验室建成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研究的平台。
(5)制定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明确大学生创业学分认定标准。
3.努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
(1)通过适当的合作形式,与企业高水平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建立合作联系。建立高层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数据库,在科研与教学等领域,积极开展与校外高水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多方面合作。
(2)进一步实现“双师型”教师、高水平教师更多的资源支配权,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3)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岗位津贴,吸引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4)积极筹建由企业管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创业成功校友等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组,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机构,指导大学生创业。
4.改进实习实训教学内容
(1)按照职业发展要求改革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加大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岗位能力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覆盖学生学习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36
(2)引进先进企业生产过程要求,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将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引入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事业单位工作程序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总结企业生产典型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七)治理结构转型: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
1.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以《石家庄学院章程》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以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为关键,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鼓励各二级学院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同时,成立校企合作中心,专门负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建设与实践合作管理。
2.成立学校教授委员会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建言献策作用,力求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引进、教学与科
37
研工作及学术水平评估中发挥专家学者的主导与骨干作用;努力构建教授办学、专家治院的教育教学人才体系,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整体、持续、和谐发展。
3.建立校理事会制度
积极探索由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专业建设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共建机制。设立校理事会,共同研究制定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规划、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共同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晰理事会、校长、职工代表大会职权,提高应用型院校治理能力。
4.成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
建立由行业企业、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专业设置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专业改革发展战略研究等;加大地方政府、行业与用人单位的参与度,到2020年,力争使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达到50%。
(八)技术服务转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1.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
(1)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适应学校发展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企业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
38
(2)根据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了解的信息平台,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等,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使学校与企业在科技合作中互相促进、互惠共赢,推动我校的全员转型。
2.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升学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紧密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研发中心建设。
(1)校企合作,增强学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在与河北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凤山化工有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河北方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等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到2020年再与15-20家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使我校每年引进的横向经费超过一千万元,大大增强学校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
(2)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现有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到2020年再建成“河北省焦化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石家庄市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水溶性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云计算及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等5-8个研发中心,建成2-3个“技术研发中心+龙头企业+企业群”
39
的研发生产联合体,大大提升学校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综合能力。
(3)协调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在科研政策及人、财、物等方面充分保障研发中心的需要。加强研发中心所需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条件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
3.做好科技中介服务, 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 组建“石家庄学院产学研促进办公室”,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推荐学校教师的科技成果, 同时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反馈给学校教师, 为高新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使“学校—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转化链条不断延长,提升学校为企业服务质量,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4.建立校企合作互信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批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体系锻炼,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使教师明白企业的真正需求,使他们拿出来的研究成果用得上,符合企业的切实需求,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支持, 构筑公正的保障体系,防止企业不履行技术合作义务、拖欠合作经费等问题发生,共同维护我校与企业的经营道德, 形成互信体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九)积极推进国际项目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 1.积极推进国际项目合作,拓展国际交流空间
40
正在阅读:
石家庄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最终稿)05-19
【简介】海南中部(琼中)绿色产业园区简介05-23
供货、安装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09-22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406-02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一章06-02
科研立项申请书模板08-20
2012年优秀个人简历模板集合03-02
2022年律师最新收费标准03-23
出纳个人简历范文格式12-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石家庄
- 转型
- 试点
- 最终
- 方案
- 学院
- 发展
- 工作
- 化工安全事故案例汇总
-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有关于引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题五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关于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
- 人教版六年级期末测试卷
- 电大期末考试《网络信息编辑》综合练习题15秋(王然)
- 七年级历史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典型练习川教版
- PCB制板与工艺设计 - 图文
- 蔬菜采购项目投标书
- 执行就是走流程2
- 廉政文化进校园优秀教案
- 2017年河南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
-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Kid\\'sBox2文本
- 企业财务往来中《企业询证函》的法律效力
- 《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粤府令第227号)
- 新小学一年级书法教案
- 2.4.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步测试 中图版必修三(1)
- 除灰培训材料2008121